资讯
2017-03-14
报 告
经合组织发布《培养全民技能:英格兰综述》研究报告
日前,OECD发布研究报告《培养全民技能:英格兰综述》。报告指出,据估算,英格兰(英国)有9百万劳动年龄成人的读写能力和/或计算能力低,超过16~65岁成人总数的1/4。这反映了英格兰在OECD“国际成人能力测评项目”调研中的总体指标水平,即与调研中其他OECD国家相比,英格兰劳动年龄成人的读写能力约为平均值,而计算能力严重低于平均值。其中,年龄在55~65岁之间临近退休成人的基本技能水平比其他国家高很多,但是16~24岁年轻人的技能水平却严重落后于其他国家,如图1所示,在除英格兰以外的多数国家,16~24岁青年群体的基本技能水平都明显高于55~56岁老年群体。这表明,尽管英格兰的教育机会迅速提升,但是青年群体的基本技能仍较弱。因此,英格兰要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来应对青年群体提升读写和计算能力的需求。首先,英格兰要优先采取早期干预,提升基础教育的标准,以确保所有年轻人都具备较强的基本技能。其次,维持当前针对16~19歲青年群体技能提升和强化基础教育采取的改革措施,在此基础上,建立要求更高的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技能标准,提升19岁以下所有年轻人的基本技能,从而赶上其他国家早已实现的技能水平。第三,提高基本技能的学费标准,并对不同基本技能水平的学生进行分流,进一步开发高等教育替代形式,引导基本技能较差的学生转入适合自己的中等后教育机构,而对于具备中等水平基本技能的学生,则由大学在培养其高水平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基本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第四,通过为劳动年龄成人,尤其是没有或具有较低等级资格证书的年轻人提供优质的学徒和培训机会,以优化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第五,利用研究数据来指导干预行为,开发教学方法,激发学习者动力,构建优质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职业和家庭等相关学习环境,为成人学习提供支撑。
课 题
UNESCO发布关于“亚太地区教师:职业晋升和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
日前,UNESCO发布了关于“亚太地区教师:职业晋升和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研究指出,随着“2030教育议程”和提升教育质量举措的启动和实施,教师无疑成为各项举措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对亚太地区8个国家的教师地位和案例进行梳理发现,虽然各国已经普遍认识到教师在确保孩子掌握21世纪必备的技能和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国家仍未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甚至在有些国家,教师的地位出现了明显下降,直接导致优秀师资的流失。研究建议,成员国要提升教师队伍的地位,尤其是要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具有吸引力的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从而鼓励他们留守在教师岗位,并激励他们提升专业技能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具体建议包括:第一,建立可行的、多样化的职业学习路径,使优秀教师在担任与其专业领域直接相关的领导工作的同时,继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第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和提供者进行认证,从而确保提供者皆采用一致的标准以及专业发展课程和项目的质量,并将这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不同水平、不同阶段教师的具体角色和职责衔接起来,同时还要支持教师根据自身需求的不断变化制定个人年度专业发展规划;第三,制定清晰、透明的关于职业资格、抉择和晋升指标的指导方针和严格的评价体系,从而确保教师晋升途径持续公平,并制定恰当的工资标准,构建认定与奖励每一个角色及其职责的系统;第四,定期为学校的专业发展规划和校长的常规工作任务提供职业指导,以确保校长或其他学校领导将定期为教师提供职业指导作为年度考评的指标之一,并支持教师树立自身专业发展和职业晋升的目标;第五,建立根据对学生优质学习的贡献度和影响力认定和奖励优秀教师的机制,并通过提供奖项、奖金、课程津贴及带薪学习假等激励教师参加继续培训。
观 点
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方式
甘肃省教育厅王嘉毅等在《教育研究》发表《教育与精准扶贫》认为,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脱贫、提升人生价值、摆脱代际贫困的有效方式。贫困家庭学子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增强致富本领,实现一人高质量就业带动全家脱贫。为此,应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加快培养符合贫困地区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广泛开展各类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第一,提升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根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在贫困地区每个市(州)重点办好 1~2 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1所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氛围。第二,加快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不同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若干大型开放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第三,加大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力度。一方面,可建立公益性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另一方面,要打造贫困地区职教集团,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服务三农的涉农专业点,面向贫困地区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第四,鼓励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蒋丽君等在《中国高教研究》发表《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若干思考——以新高考改革为视角》认为,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业已进入瓶颈期,面临着考试招生制度无法满足职业技术人才选拔与融通培养的需求,专业设置无法满足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满足不了企业用人需求,职业教育的竞争力、适应力满足不了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需求等问题。当下,应以新高考改革为契机,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强化高职院校的内涵和特色建设,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努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机衔接、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互通的高职教育体系。第一,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路径,推动高职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第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第三,以职业性培养为目标,加快推进职业课程教学改革。第四,以企业、院校为办学双主体,加快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第五,以专业撤并、院系调整为切入点,加快推进现代职业学校治理。
驾校培训引发的职教反思
日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聂伟在《中国教育报》发表《驾校培训引发的职教反思》认为,驾驶学校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有很多值得职业院校借鉴和反思的地方。第一,驾驶学校管理的人性化程度高于职业院校。驾驶学校的管理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入学到学习、考核、结业,都能充分尊重学员意见,给学员多样化的选择。驾驶学校人性化的管理或许是职业院校应有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模式。第二,驾驶学校的办学证明了职业教育办学成本高昂。一是设备成本高昂。一名学员一辆车,而且学员大多没有驾驶经验,对车的磨损以及燃油耗费严重。二是人工成本高昂。在学员学习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专门教练单独指导训练。三是考试成本高昂。驾校考试是一人一车一考官的单独测试,这要求驾校有足够的考试车辆和考官。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是一项成本高昂的教育类型,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第三,驾驶学校的培训证明了技术习得要基于工作本位。驾驶学校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分配之比大概为3∶7。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缺乏真实的工作场景,于是有了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以期为学生营造技术技能训练的环境和成长土壤。充分证明了技术技能的习得和积累要基于工作本位和劳作现场,学员才能设法去体会和掌握教师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