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2017-03-14宋媛
宋媛
【摘要】通识教育能够克服专业教育的局限性,以造就品学兼优、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为方针。通识教育课可以改善这种教育现状、培养素质、能力、人格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针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就提升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质量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通识教育的涵义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的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通识教育虽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但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和职业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识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人”——即在强调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实用性之外更加强调学生基于自身兴趣的自主式学习,更加着眼于培养那些在未来能够具备远大眼光、广博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有专长、术有专攻之余还能够在身心、品格和智力等诸多方面获益从而实现个体自身的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通识教育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专业教育课,它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专业技术人才,作用非常之大。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体现在要求人才具有综合性。以往只注重专业性的教育,忽视人的个性发展,特别是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必然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通识教育课对于培养有能力、有素质、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1、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识教育
现代社会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结构、社会分工、劳动力结构,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和内容,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一个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一生中多次变换职业的精神,并具有相应的能力。由于职业的更换频繁,以及许多专业技巧会迅速地过时,而提出了对工作人员多功能的要求,灵活性、适应性甚至比掌握专门技能更重要。事实证明:一個大学生无论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仅凭大学阶段所学到的知识是不足以应付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因此,在大学阶段应加强通识教育,只有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才可能产生灵活性、适应性,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2、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识教育
如今的科学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趋势,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对于现代技术而言,越是新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密集,高技术就是科学知识密集的技术。有识人士认为:“现代世界理科和文科的裂缝必须用科技人文科学来粘合。”当代科技发展特征,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必须从整体上提高质量,必须具有深厚的基础和较强的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识教育。
3、高等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比,高等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和缺陷。一是我国多年来存在重理轻文、重业务轻思想的现象影响;二是高等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有先天缺陷的现象存在;三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之后至今仍存在文理分家、专业设置过窄等问题;四是高等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较普遍地存在有重专业知识教育轻综合素质训练、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平均发展轻个性发展的思想影响。因此,通识教育在今天被广泛地重视和强调,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4、人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通识教育
就个人发展来说:对人进行狭窄的专业教育,把人的知识和能力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把人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这就使行人的知识、能力、思维以至情感都变得专业化了,这种人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难免犯“以管窥天,不见整全”的错误,这就是所谓的新的片面发展。因此,从理论上讲大学通识教育是必要的。
三、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通识教育的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所有学生、所有专业在低年级时实行通识教育,另外一种是部分学生、部分专业学生四年一贯制实行通识教育。虽然很多大学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但良莠不齐、差距很大。大多数大学的通识教育课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重视不够
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多数学校仍然重“专”不重“通”,把通识教育作为正课列入教学计划的少、开设讲座的多;选派的教师,综合素质一般比专识教育教师要差、业务能力一般也比专识教育教师底。有的高校甚至安排一些不能开专业课的教师去开通识课,更是让人不可理喻。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课时安排不足
很多高校给通识教育课安排的时间,每门课大多只有二三十节课时,离每门课的基本课时要求相差很大。虽然设立了课,但根本不成其为课。教师只能蜻蜓点水,学生只好跑马观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的预期目的。
3、课程门类不齐
通识教育是包括语言、文字、数学、天文、历史、文化,自然科学、教育科技、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社交礼仪、养生保健、现代技术等等门类比较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素养,历来是各种专业技术人才赖以建立远大理想的基础,和激发创新灵感的催化剂,只要我们了解一下爱因斯坦、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的知识结构就可知晓。现在我们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不齐不全、挂一漏万。
四、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提升方法
1、加强通识课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提高教师通识教育的素质很有必要。高等院校的教师在专业上是不尽相同、各有其特色的。因此,提高通识教育课师资力量建设需要做到:一是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给每位教师提供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而是提升老师的素质;三是加强教师激励制度建设。
2、通识课程教学方法多样化。从具体教学中来说,教学方法显得非常重要,教材和教学方法要灵活选用,可分局教学内容灵活设置课程,根据学校现有资源采取各种非课堂教学方式,把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方法。
3、通识课程目标具体化。通识课的基本目标是人的培养,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只是其次。应该把通识课的目标具体化,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其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第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完美人性;第三,把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的人,做到实践能力强、理解能力高、交际能力广。
目前我国通识教育虽然得到普及,但还未走向成熟,实施过程中体现的问题还比较多。加强通识教育课管理,系统科学地设计通识教育课的教学,将会使通识教育课的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符合国家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 亮. 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12):80-84.
[2] 张翼星. 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J]. 现代大学教育, 2012(3):1-5.
[3] 孔淑贞. 大学通识课教学质量提升方法[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2):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