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针扣眼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护理体会
2017-03-14张晶晶
张晶晶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钝针扣眼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今在笔者所在医院采取动静脉内瘘穿刺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钝针扣眼法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且同时给予科学有效护理。以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疼痛程度、并发症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患者经科学有效护理及行钝针扣眼法穿刺后,43例患者中一次性成功穿刺41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3%;出现渗血2例,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4.7%;穿刺时患者轻度疼痛比例高,中度、重度疼痛比例低;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9.3%。结论:临床护理中,运用钝针扣眼法实施动静脉内瘘穿刺,具有非常高的穿刺成功率,且渗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穿刺疼痛感较轻,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钝针扣眼法; 动静脉内瘘穿刺; 护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7.4.0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4-0104-02
动静脉内瘘穿刺是血液透析治疗中重要的环节与步骤,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通过对流/弥散进行物质交换,将体内多余的水分、代谢废物清除,达到调节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的目的,以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然而,穿刺质量高低对内瘘使用寿命、相关并发症发生及血液透析治疗有直接影响。钝针扣眼穿刺具有对血管长度要求不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同时加强良好的临床护理,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1-2]。本文选取2015年3月至今在笔者所在医院采取动静脉内瘘穿刺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钝针扣眼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今在笔者所在医院采取动静脉内瘘穿刺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3例患者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23~72岁,平均56.31岁。其中多囊肾3例,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病1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梗阻性肾病2例,痛风性肾病2例,先天性神经源性膀胱炎并发慢性肾衰1例。
1.2 方法
1.2.1 钝针扣眼穿刺法 钝针扣眼法是指每次进针采用同样的穿刺点、深度及角度,重复穿刺10次左右,可形成一皮下隧道,以后便可采用鈍针穿刺隧道进入内瘘血管进行透析。在扣眼形成之前,每次穿刺必须由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同一位护理人员来完成,以提高成功率。当下隧道形成后,便可换钝针进行穿刺,以促使患者的疼痛、针眼渗血得到减轻[3]。
1.2.2 穿刺方法 (1)穿刺点的选择:对于钝针扣眼穿刺法来说,首先,动脉穿刺点应在内瘘吻合口5 cm之上。其次,静脉穿刺点位置在内瘘血管远端,与动脉穿刺点两者之间距离不可小于5 cm。先穿刺静脉,再穿刺动脉。(2)静脉穿刺:采用三点固定进针法。在穿刺点的近端血管处,利用左手拇、食指捏住,促使血管得到充盈和固定。另外,穿刺点远端的皮肤需利用右手的中指绷紧,进针时保持针尖朝上,与皮肤之间保持20°~25°。当针尖进入血管,并有回血出现时,要立即压低针尖与皮肤的角度,避免刺穿血管,以平行的方式推进血管。利用胶布交叉来固定穿刺针,针眼处予创口贴覆盖。(3)动脉穿刺及固定与静脉穿刺方法相同。(4)穿刺要点:保持同样的穿刺点、深度及角度是钝针扣眼法的关键,同时进针速度要慢,手势要轻,注意沿着原隧道进针,为了达到“三同”要求,在隧道成熟之前,固定穿刺护士[4-5]。
1.2.3 护理方法
1.2.3.1 穿刺前的准备与护理 (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①理论学习。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钝针扣眼穿刺的意义、操作流程、具体操作方法、应急处理、不良反应、关键点、常见内瘘并发症等。②构建钝针穿刺小组,严格化、程序化钝针穿刺的具体操作流程。做好交接班,建立钝针穿刺观察记录本,以确保实时观察。③培训护理人员技能操作。可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扣眼穿刺技术的学习,由科室有经验的护士进行讲解。同时为了使培训更加直观,可为护理人员播放扣眼穿刺的相关视频资料,以提高其穿刺技巧与护理策略。(2)用物准备。准备钝针和常规穿刺必需品。其中钝针具体是指没有切割面的内瘘穿刺针,选择进口尼普洛16 G钝针。(3)告知扣眼穿刺内容与注意事项。首先,告知患者穿刺的具体位置,以及穿刺时的感觉。其次,告知患者禁止抓挠痂皮和内瘘侧皮肤。(4)心理护理。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对患者治疗有直接影响。因此,患者难免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同时由于长期间治疗,促使患者心理方面、经济方面都承受巨大压力。此时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讲解扣眼穿刺的原理与优势,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耐心回答。多给予患者鼓励与关心,提高其疾病治疗的信心,促使患者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与康复[6]。(5)穿刺前评估。主要对患者内瘘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其内瘘血管是否符合穿刺标准。评估方式分为三种听诊、触诊、视诊。首先,听诊。主要通过内瘘杂音的强弱来判断,如果存在内瘘狭窄的情况,则会有尖啸音发出;其次,触诊。观察有无硬结、穿刺处有无肿块、内瘘震颤、血管走向等;最后,视诊。观察穿刺处有无皮下淤血、破溃、渗血、红肿等。
1.2.3.2 穿刺过程中的护理 (1)去痂。由于钝针扣眼法需要在同样的穿刺点重复穿刺数次,因此一定会有结痂形成,所以在重复穿刺前一定要将结痂去除。具体方法为予碘伏棉球湿敷10 min,待结痂充分湿润变软易于与组织分离时,用12号无菌针头将结痂剥除,以免损伤皮肤。(2)固定。穿刺完成后,利用胶布交叉固定穿刺针,针眼处予创口贴覆盖。
1.2.3.3 穿刺后的护理 (1)观察。穿刺完成后,需要实时观察穿刺点,查看是否存在渗血等情况。穿刺点渗血是钝针扣眼穿刺法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与扣眼、切割、皮下隧道等有关,如果渗血较少,可立即更换敷料,敷贴固定后利用手指按压穿刺点5 min左右。如果渗血不止则只能拔出穿刺针,另行穿刺。另外,如果连续两次依然渗血较严重,则需重置穿刺点。(2)防感染护理。剔除结痂后需再次对穿针点用碘伏进行消毒,如果发现患者存在高热、寒战等症状,需第一时间对穿刺点进行检查,如有感染则给予对症处理。(3)止血法。拔针后血管里的血液会立即流出,此时为了避免流血过多可采用压迫止血法,在穿刺点创口贴上覆盖棉球,以食指及中指压迫皮肤进针点及血管进针点,时间5~10 min,再用弹力绷带包扎[7-8]。
1.3 观察指标
以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疼痛程度、并发症情况作为观察指标。其中,疼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轻、中、重[9]。另外,6个月后统计患者动脉瘤、内瘘感染、血管狭窄、血管闭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43例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41例,另2例患者经2次穿刺成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3%。
2.2 患者穿刺点渗血情况
43例患者中出现渗血2例,渗血发生率为4.7%。
2.3 患者穿刺时疼痛情况
43例患者中轻度疼痛患者34例,中度疼痛患者8例,重度疼痛患者1例,可见轻度疼痛比例最高,其次为中度疼痛、重度疼痛。
2.4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43例患者中,出现动脉瘤1例,血管狭窄1例,血管闭塞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3%。
3 讨论
钝针扣眼法是指每次进针采用同样的穿刺点、深度及角度,重复穿刺10次左右,可形成一皮下隧道,以后便可采用钝针穿刺隧道进行透析。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钝针扣眼法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且同时给予科学有效护理[10-11]。结果显示,43例患者中,一次性穿刺成功41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3%;出现渗血2例,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4.7%;穿刺时患者轻度疼痛比例高,中度、重度疼痛比例低;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9.3%。
由此可见,临床护理中,运用钝针扣眼法实施动静脉内瘘穿刺,具有非常高的穿刺成功率,且渗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穿刺疼痛感较轻,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丹,李颖.应用钝针扣眼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学,2014,11(4):438-439.
[2]金莉,谭静.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8(3):124-125.
[3]胡兰芳,刘佳荀.钝针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及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4-55.
[4]廖静.钝针扣眼法穿刺成功技巧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3(7):66-67.
[5]马璐璐,梅晓蓉,王绿萍,等.钝针扣眼法穿刺在动静脉内瘘差的血透患者中的应用及管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5):442-443.
[6]陈晨,陈伟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预防内瘘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醫学研究与教育,2015,15(6):49-52.
[7]徐建清,郭兰芬,任艳丽.应用钝针扣眼穿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23(7):111-112.
[8]罗翠云,裴思丽.钝针扣眼法穿刺成功的技巧[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6(11):118-119.
[9]吴春燕,蒋欣欣,王文娟,等.扣眼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33-1035.
[10]余美芳,徐青,张青春.动静脉内瘘钝针与锐针扣眼法穿刺技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4):73-74.
[11]马璐璐,梅晓蓉,王绿萍,等.钝针扣眼法穿刺在动静脉内瘘差的血透患者中的应用及管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5):442-443.
(收稿日期:201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