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3-14肖森张红英
肖森 张红英
摘 要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面,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传统,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偏重于政治理论宣讲;在教育方式上面,教师采用包干的形式,大班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差。笔者认为,研究生是属于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了人才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要大力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1.031
2010年教育部下發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国家从多方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意见。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它决定了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整体素质,因此,备受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但是,我国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为了培养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完善。
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专职人员,工作落实不到位。还有学者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基本采取和本科生一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满堂灌和大班化教学,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人集合在一个班,进行授课,忽视学生的学科背景和个体需要。目前,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面。
1.1 内容上偏重理论宣讲,轻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前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门,研究生进行必要的政治理论学习是可行的,如果作为一个高层次的人才连国家路线、方针、政策都不了解,不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实现不了应有的价值。但是,光凭这些理论教育是不够的,我们应该重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目前影响研究生思想、心理问题比较大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婚恋、家庭、学业、信仰等方面,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排解,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研究生作为特殊的、接受专业化与高级培训的群体,在拥有机遇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就业、人际、经济、婚恋等关乎实际的问题。这些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重视,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诸多高学历人才的犯罪,高学历犯罪时有发生,我们在扼腕叹息的时候,不得不反思教育的不足。
在解决研究生实际问题和困惑方面,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多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是为了完成教育主管部门的任务,进行必要的政治理论宣讲,至于学生接不接受,实际效果如何,并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对于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生活状况、业余活动等则相应被忽视了。所以说当前我们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是重理论而轻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研究生辅导员、班主任,这些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也更多的是从管理角度开展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我们知道,往往能给研究生带来思想和心理困惑的就是那些关乎生活细节的问题。此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健全人格,促使研究生全面发展。例如,当研究生在生活上面临着个人情感和物质利益的选择时;在学术研究上面临着多大程度上能“借鉴”前人成果时;在处理某些问题出现心理失衡时。这些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可见,光进行政治理论的宣讲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在法律和道德方面加以教育。如果忽视相关的道德、法律、心理课程是不可取的,如果研究生在到上述问题时能够得到专业性的帮助,得到及时疏导和教育,很多高学历人员的犯罪几率就可以大大减少。
1.2 方式上以教师包干为主,轻视团队合作和研讨
研究生和本科生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所以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是不一样的,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的教学上面,研究生的专业课基本是以专题研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授只是负责抛出问题。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面,这些并没有得到显现,在具体实践中,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基本采用大班化教学,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同一个班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重要,因此,在课堂上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其次,这种教学模式基本照搬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因此几乎沿袭了本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不足,没有创新,教育教学效果差。
在研究生的教学上,存在这样的现象:某个教师包干一些课程,自始至终只有一个老师授课,老师之间不存在对比和竞争,教师在教学方面不存在压力,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一些教师长期垄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完全提不起兴趣。另外,一个老师上课不但没有新鲜感,而且其专业知识、思想见解也是有限的。研究生采取的大班化课堂完全忽视教学空间这个环境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特征,难以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和课堂检查。这种情况久而久之,会给研究生造成学校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错觉,所以大多数学生上课都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很难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对策
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有的学者认为,针对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必须端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态度,让他们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加以重视,树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积极推行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充分发挥研究生辅导员的作用,调动研究生会的积极性,多方面多渠道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的学者还认为应该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结合起来,来党建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有的高校还总结一套自己的工作机制。笔者认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该明确两个方向,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改革,另外一方面,就是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2.1 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研究生开展不同专题教育
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所具有的知识背景不同,所以我们对他们开展素质教育要有针对性,避免内容的重复。这些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置不同的专题教育。比如文科类的研究生科学素质相对不高,理工类的研究生人文素质相对欠缺。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按照学科分类来开展不同的专题教育,这样可以弥补知识的不足,又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比如对文科类的学生加强其基本的科学知识教育,使他们对科学技术有个大概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对理工类的学生可以开展些人文社科类的教育,培养其人文精神。此外,对于非医学类的研究生可以开展些健康护理、心理教育、卫生保健的知识教育或者讲座。这种差别对待的教育内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起到较好的教育目的,解决不同研究生面临的不同问题。同时,笔者认为,这样的内容设置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可的,这些内容的设置比单纯的政治理论宣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这些素质教育不代表要放弃政治理论教育,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要占主导地位,但是这些政治理论知识也可以作为日常教育,换种教育方式比如通过微博、微信平台,让学生们进行日常教育和讨论交流等。
2.2 组建专门教学团队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相对资源不足,单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老师来进行教学活动明显已经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要构建专门的教学团队,成立一支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政治理论,因此可以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担任专职教师,把这些教师培养成教师团队的骨干,由他们整体把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并且根据每年的形势变化来修订教学内容,开设专题。其次,兼职教师的职责可以由人文和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担任,这些专家可以弥补研究生其他领域的知识不足,使得研究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专家,拓展学术视野。这些兼职专家除了进行本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以外,可以经常性的参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另外,不同专家进行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艺术。同时采用兼职教师可以缓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量,让这些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去修订不同的专题内容,也可以解决上述所讲到的“由一个教师垄断课堂”的局面,这样学生就可以对不同教师方式进行评价,老师之间就会产生无形的压力,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在教授方式上面,我们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采取灵活教学方式,而不是和本科阶段一样的大班化教学。笔者认为,可以组织专题讲座和研讨会;或者组建各种类型的微博绿色社区、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微博课堂。专题研讨更有利于研究生学习,研讨会可以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支持,参会人员主要以研究生为主,研讨会可以把研究生作为主要的发言人,专家进行点评,这样一来,发言者为了确保发言的精彩,一定会提前收集资料进行学习,学习效果一定比大班化授課好。平等的交流和学术讨论本来就应该是研究生阶段的授课方式,这是和本科学习相区别的。
参考文献
[1] 马香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4(6).
[2] 龚婷.以专题讲座增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3] 苗云飞.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3).
[4] 孙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5] 严伟.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09(8).
[6] 蔡茂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改革与设计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