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学生积极生命成长的讨论者

2017-03-14张均

创新时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笔者意识人生

张均

大约10年前,笔者第一次听到“生涯规划”这个词,在感到陌生的同时又感到一丝触动,类似的想法以前在笔者的脑海中是以“我的理想”出现的,这显然与“生涯规划”有着很大不同。而笔者的人生轨迹也只能说是随波逐流,埋头读书,考上大学,盲目就业。在高考本科录取率极低的年代,甚至都不会去进一步考虑具体上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只要能跨进大学的门就好,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也不需要自己操心,由国家包分配。这种盲目的随波逐流使得笔者在日后的工作中时常感到迷茫、纠结、挣扎,因为笔者发现自己似乎走错了路,但又进退两难。于是笔者时常感叹“有选择机会的时候不懂得选择,等懂得选择的时候已经没机会选择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无奈激发了笔者对“生涯规划”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幸运的是,笔者目前居然从事“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凭着对这门课程的热情、钻研,加上同事的悉心指导,笔者在教学中不断修改、调整和提升,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课程教学理念。

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教育要关注生命,更要关注生命发展的质量。“生涯规划”正是站在了生命教育的最前沿,其核心就是要唤醒学生生命自觉的意识。

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笔者碰到最多的疑问主要有以下几个:“人生真的可以规划吗?”“未来会怎样,谁能说得清呢?”“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变化的,为何要去刻意设计呢?”

没有人能无所不知,尤其是面对生命与未来这样深刻又深远的话题,所以很多人一方面诚惶诚恐,一方面又放任自流,因为大家都知晓“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道理,尽管各人的理解有所不同。而“生涯规划”所讨论的首要问题就是关于“生命与未来”这一主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意识到在“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对此,笔者的认识是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在教学中不能以组织者、领导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去施教于学生,而应更多地扮演好学生学习过程、思考人生与未来问题,以及生命成长的讨论者。

其实,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生涯规划”课程本身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讨论、质疑、思考与探索的平台,教师要善于运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去实践教学。在“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体验和规划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讨论者。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甚至是争论,都可能激发出她们身心与精神世界中最生命本能的激情与向往,而教师的适时参与和介入又很可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剖析与辩证,也可能帮助澄清一些问题中的疑点。

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课堂上相互间的讨论交流过程,一定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而且这类问题往往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这时她们大多会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如果老师能适时主动地介入讨论、积极应答,将自己的意见提供给学生参考,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也就水到渠成了。坦率地说,由于学生涉世未深,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她们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会过于片面甚至偏执,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及时质疑,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辩中进行自我调整,提升认识。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笔者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关于“生涯规划”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一、不宜纠缠于具体目标,应重视对学生生命自觉的启迪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有这样一句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德国著名作家黑塞也说过:“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我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应该且能够做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正视的问题。可人们的眼睛习惯于始终朝外,我们不断地寻找各种途径来认识这个世界,但往往忽略了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剖析自我,成了哲学上最基础、最本源的命题。解决这一命题的前提就是要唤醒每个人的生命自觉意识,这也是“生涯规划”课程的首要任务。只有具备了生命自觉的意识,学生才会主动去关注自己、体察自己、发现自己、认清自己。只有具备了生命自觉的意识,学生才会去思考:“我”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我”该追求怎样的生活?“我”是封闭自惑的庸碌之辈,是傲立于天地的大写的“人”,还是像在荒野迷途的小孩般内心充满了恐慌?置身于喧闹的尘世,“我”是否曾丢弃过“我”的本色?“我”身上有哪些民族与文化的烙印?……只有具备了生命自觉的意识,学生才会具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才会寻找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让自己的生命历程异彩纷呈。

二、不宜纠缠于目标性解析,应侧重于规划考量的方法论指导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历程自然也是不同的。我们无法洞悉每个学生的内心与渴望,无法对每个学生个体都做出具体的关于人生发展的目标性指导,但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普遍适用的关于生涯规划的方法论、工具性的科学指导,让学生利用具有普遍性的方法和工具来找寻适合自己生命成长的个性化的目标方向。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中,笔者主要按照以下几方面内容去引导学生:①认识自我,发现内心渴望;②认识环境,熟悉个人生活境遇;③认识个性,理解个体生命的特殊性;④认识职业,懂得社会分工的一些基本知识;⑤认识职业意义与生活价值,清晰一些关于生涯目标及实现途径的思考。当然,在每一个主干问题之下,笔者还会设计许多个子问题、子线索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化的推演与思考。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客观环境都一定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关于个人生涯规划预案的设计,帮助她们在生命自觉意识的指引下,勾勒出她们对未来学业、职业以及生活的初步构想。在指导学生规划自我生涯时,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科学的人生法则。人生要面临很多选择,每一次选择可以说都是信念使然,信念是很难具体表达的,它潜藏在人的内心世界里,而且因人而异,要找到它不是那么容易。笔者把这个信念理解为人生的科学法则。科学法则,即是自然法则,这也是笔者对“顺其自然”的理解。每个人在为自己设计生涯规划或对生涯规划作出调整时,自然会发现属于自身个体特质的科学的人生法则。

三、明白生涯规划不能一成不变,应因时因事作出合理调整

行动需要理性。一个学生在她的生涯规划预案中写到:“以前从没想过为自己设计一张人生草图,因为从来都不喜欢‘设计‘定型这一类词,总认为这是一种无用功。可在慢慢的规划过程中,觉得人生有个规划,大致走向就不会偏到哪里去,前进的动力更足了,内心也变得充实而满足了。”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学生的身心在一天天成长,思想与个性在一天天形成,身边很多事物也跟随时间的脚步变迁着,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她们很容易在前进的路上迷失方向。我们不能只是期待未来,而要时刻准备着应对未来。这就需要提醒学生在各自前进的人生道路上,要根据各种主客观因素积极应变,自觉调整自己,认清自己的路向,如果我们自己都看不清自己的路,道路也给不了我们光明。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如果没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环境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另一方面,如果人想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各种环境因素。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不断体察自己、体察环境的意识,在面对种种变化时,不断运用科学的法则积极应变,进而寻求生涯发展的最佳途径。

“你体认内心光芒,权利已在其中,责任已在其中。”我们理应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唯有点亮自己,才有个体美好的前程。这是笔者在“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向学生传播的理念,也希望这个理念能打动更多的人。

猜你喜欢

笔者意识人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人生中的某一天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