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密度纤维板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3-14许娜
许娜
摘要:对辽宁省2016年省内5家中密度纤维板质量抽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目前辽宁省中密度纤维板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密度纤维板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辽宁;中密度纤维板;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10102
1引言
中密度纤维板是以小径级原木、采伐、加工剩余物以及非木质植物纤维原料,经切片、蒸煮、纤维分离、干燥后施加脲醛树脂或其他适用的胶粘剂,再经热压后制成的一种人造板材。其密度一般在0.5~0.88 g/cm3范围,厚度一般为2~30 mm。由于中密度纤维板表面平整,易于粘贴各种饰面,可以使制成品家具更加美观。在抗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方面,均优于刨花板。
目前,全国范围内产品的甲醛超标仍是导致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因为人造板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胶粘剂都含有甲醛成分,即使经过长时间放置仍存在未完全挥发的游离甲醛。甲醛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刺激性,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对人造板及其制品的甲醛释放量国家制定了强制性标准。
2辽宁省中密纤维板行业发展情况
辽宁省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企业约有8家,主要分布在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阜新5个市。本次所检5家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年产值在4200万元至2.4亿元之间,全部是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连续两年的调研和监测,目前该产品在辽宁省质量情况相对比较稳定,这些企业管理相对较严格,产品总体上能够按照相关的GB/T 11718-2009标准进行生产,抽查的产品各项指标较好。
3辽宁省中密纤维板质量检测
3.1检测指标
3.2检测对象与时间
国家林业局木材及木制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鞍山)于2016年5月30日至7月12日对辽宁地区的鞍山、沈阳、阜新市4家中密度纤维板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监测。
样品应按照同一批号、同一规格在生产企业成品仓库内随机抽取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或者以其他形式表明合格的产品。中密度纤维板以同一批号、同一规格、同一类型的产品为抽样基数,原则上抽样基数不少于30张。经检测,检验项目全部合格,判定为被监测产品合格;检验项目中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不合格,并按标准中规定的复检要求对该项进行检验,仍不符合检验依据规定的,判定为被监测产品不合格。
3.3检测结果
省內从事中密度板生产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没有大型企业,产业无法实现规模化。最后导致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资金问题,无法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产品的种类和品种更新缓慢,在市场竞争中的份额和利润率较低。
4.2产业布局不合理
中纤板产业是一个对林木资源高消耗的产业, 对木材资源需求量非常大。需要建立在原材料充足和交通便利的地区,目前辽宁省的企业的分布出现不合理状况。当前国家和省政府对林业发展逐步重视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对林业的生产进行了统筹规划。省政府对这些企业的发展还应该进行长远的规划和给予便利的政策扶持。
4.3生产技术落后
由于企业规模和资金问题,多数企业的技术设备落后,机械故障率高,出现高耗能低效益的现状。导致生产成本高居不下和存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隐患。
5辽宁省中密度板行业发展的对策
5.1加强产品质量检测
中纤板生产企业的生产线是24 h不间断生产的,因此保持产品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国家应该加强对企业送检制度上的规定,使企业管理者意识到送检的重要性,让企业能够自觉主动地将每个批次产品检测或送检,从而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并及时发现问题。
5.2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监管与扶持
质量监管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纤板生产企业的监管,对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企业必须进行勒令整改或取缔。对合格和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在政策上和金融贷款方面都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可以通过降低税率等方面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政府牵头省内外一些有规模的企业间进行合作,提升本地企业的实力。
5.3建立完善销售追踪制度
对于中纤板企业中一些质量稳定,连续监测均合格的产品,可对一些使用其产品的下游企业在检测时实行部分项目免检。从而对相关企业起到鼓励和支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爱华.世界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发展状况[J].林产工业,2009(1):56~57.
[2]李东妍.浅析我国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企业发展方向[J].中国人造板,2008(7):1~3.
[3]张绪跃,李素贞.中密度纤维板企业发展方向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6,22(4):13~15.
[4]邱华.中密度纤维板的质量控制[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1999,2(6):7~8.
[5]李刚,李想,张丽.薄型中密度纤维板的生产技术与市场分析[J].林产工业,2003,30(1):40~42.
收稿日期:20170118
作者简介:袁江(1988—),男,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民航空管方向教学与研究工作。2017年2月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