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逸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及其更新

2017-03-14姜玉洁肖学健

绿色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人居环境更新

姜玉洁+肖学健

摘要:根据现代园林景观的使命,探讨了隐逸文化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可行性。简述了隐逸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古典园林的影响,结合现代园林景观特征,更新其概念。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与表达方式,以探索一条解决人居环境问题的特色道路。

关键词:隐逸文化;人居环境;文化景观;现代园林景观;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0903

1引言

针对现在人居环境、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已经积极着手应对,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多数人从科学、生态、技术方面对在景观设计中已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然而,空气质量恶化、城市内涝、城市雾霾等日益严重。西药与中药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现在许多人就是在用西药解决景观设计中存在的疾病。殊不知,科学、生态、技术不过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其实施和贯彻需要一个“主语”——人。所以,要解决现在园林景观中的一些问题,最根本的是从人着手。

文化是人的基本属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史诗。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体,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同化的对象,文化之于人,人之于景观,其三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探索隐逸文化對人、景观的影响,这既关乎隐逸文化自身的传承,也是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美好社会愿景。

2隐逸文化融入现代园林景观的思考

2.1隐逸文化与我国现代园林景观使命的联系

微观层面上,中国园林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曾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而这一盛誉在国人的沾沾自得与孤芳自赏中止步于农业文明末期。工业文明初期的社会战乱与动荡,虽撬开了自闭的大门却也一定程度阻碍了我国园林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学者专家们虽已勒力攻坚,各方面都有建树,但相较于国外仍有差距,我国现代园林景观中存在的问题仍需探索研究。在尊重我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理论技术,寻找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道路迫在眉睫,而此处所说的特色便是指文化。隐逸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现象,必有一席之地。

宏观层面上,园林景观在社会的每个时期扮演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功能,但不管何时何地,其主体一直是人与自然,这是园林景观永恒的命题。而如今,气候环境空前恶劣,自然生态破坏严重,人居环境面临危机,园林景观从业者已从大地的美化师向医护师转型。现代园林景观的营造已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沟通物质与精神、连接科学与艺术的桥梁[1]。隐逸文化是老庄哲学的基础,而天人合一思想是老庄哲学的核心理念,由此观之,隐逸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使命有共同的出发点,而这正是现代园林景观的需要。

2.2隐逸文化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的可行性

隐逸文化以景观为载体传承延续。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和自身认识水平不高,部分设计师和多数使用者对现代化园林景观产生了错误的认识,造成了园林景观特色严重下降[2]。通过隐逸文化的运用,既强化景观特色,也传承文化脉络。

隐逸文化促进中国园林发展。隐逸文化对古典园林的影响在于士人园林的盛行,发生在魏晋时期,是古典园林的转折点。隐逸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现象,是土生土长的文化,对其合理挖掘运用,可成为中国特色园林景观。

隐逸文化契合大众身心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等压力使大众心理受到挤压,生理和心理都需要释放,这与隐逸文化中隐士遁避山林的心态如出一辙。将其应用在园林景观中,可体现对人心的关怀。

隐逸文化孕育环保理念。隐逸文化包含老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园林为对象,营造隐逸文化景观,传播自然审美理念,增强大众环保意识。

隐逸文化提升景观文化含量。 信息时代使世界变小,群体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地方文化的保护。发掘运用隐逸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园林景观的丰富。

隐逸文化培养大众自然审美意识。 隐逸文化是由士大夫所倡导,这其间包括许多著名的文人画家,其对自然物象的拾取,对园林景观意境的营造,促进大众景观审美意识的苏醒。

隐逸文化符合诗意栖居的标准。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诗句中描写到“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这一概念则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诊释,认为人应当“诗意般地栖居”。也就是人生活在地球上,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来创造,实现自我的存在价值[3]。这个观点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法自然”有类似之处,著名隐逸诗人陶渊明在其《归田园居》中也有类似描述。

通过以上分析,隐逸文化的特质符合现代园林景观的诉求。时代的不同,古今园林体系的差异需要对隐逸文化进行更新,方可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中。

3隐逸文化的更新

3.1隐逸文化发展简述

出即入仕,处即不仕,不仕被称之为“隐逸”[4]。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段独特的文化形态。《辞海》将隐士解释为:隐居不仕的人。他们大多都视富贵如云烟,在学问、道德品行方面优异特殊,对朝政不满失意,或因社会动荡而隐居山林。

隐士最早出现于尧舜禹时代,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曾受尧禅让帝位的许由,他断然拒绝了尧的好意,躲到“颍水之阳”。隐士遁隐山林,他们的生存状态是粗鄙的,过着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他们多居于洞穴、草棚之中,生活清苦,“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5]。此时的“隐”无关“逸”,基本上是一种政治行为。

东汉末年,传统的儒士政治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大量儒士在政治的高压下被迫远离朝野。所谓:大治之世,儒家当道;大乱之时,黄老流行。大道不行,时命不济,隐士流民,曲节全身,无为避世[6]。动荡的朝廷格局给隐逸文化提供了成长的条件,文人士大夫趋之若鹜,隐逸文化得到了空间的发展。由于士大夫隐逸思想本身的矛盾:既希望兼济天下,又想要独善其身,促使隐逸形式不断丰富。发展至唐代,白居易将隐逸分为三类:小隐、中隐、大隐。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或以隐居园林的清旷闲适来抗衡官场的污浊与竞逐,或通过建造园林避免跋涉之苦,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可长期享受大自然山水的风景。

隐士从内心苦闷的状态转向了内心和谐的境界,从纯“隐”升华为“隐逸”。这里的“隐逸”呈现了一种诗意的状态,这是一种身心皆自由的状态。“逸”就成为一种对中国后世影响非常深远的审美风格。

3.2隐逸文化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隐逸文化与园林的结合,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新类型——士人园林,是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点。同时隐逸文化给园林创造了一个艺术境界提升的氛围,促进了“园林”向“园林艺术”的发展,以至于后来唐宋元明清朝代的文人园林、私家园林,甚至皇家园林都深受其影响。园林艺术正是伴随着隐逸文化的发展才逐渐成长起来的。如果不得利于隐逸文化对园林的艺术审美境界的提升,我们就很难想象别具特色、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园林艺术是否还具有现在的审美魅力与艺术辉煌[7]。

3.3基于现代园林景观的新隐逸文化解读

传统的隐逸文化主要是针对文人的,体现在园林中也只是存在士人园林,小而精。在如今的社会中,存在着各个阶层,每种人对隐逸文化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在园林景观方面,中国古代的园林体系已基本不存在了,没有皇家园林,即使存在私人园林,也很少体现隐逸文化。现代园林景观的受众、功能、形式与古典园林相差甚远,因此需要对隐逸文化重新解读,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中。

(1)适用人群。传统的隐逸文化是由文人士大夫所倡导,这些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应用到园林景观中,只满足少数人的观赏游玩,与平民百姓基本无缘。现代的隐逸文化需满足各个阶层。

(2)功能作用。古人的隐逸主要处理两个问题:一是“出”与“处”,包括自我人格的保全;二是对自然山水的向往。现代的隐逸文化主要解决:人的景观鉴赏能力、园林对人心的净化、园林景观中美的塑造。

(3)隐与现。“隐”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隐的主题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出世文化、隐居艺术是古代集权政治制度的副产品。《周易》曰:“天地闭,贤人隐”,《论语》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是“正统”的隐[8]。大隐和中隐的归宿都是构建园林,服务自己。而现代人,若想寄托山水,在浮躁的社会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就需要走到园林中去领略,进而要求隐逸文化能够体现在各种园林景观中,以期实现园林景观对人性的关怀。

现代的隐逸文化是指大众对自然山水的渴求,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需基于园林景观中自然山水景观的营造,以供其陶冶情操,暂避世事俗气的沾染,感受最真实的自己,以达到心的澄清与放空的一种精神。

4隐逸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与表达

通过对隐逸文化的更新,扩大了隐逸文化的受众范围,赋予其新的功能。而传统隐逸文化仍有可取之处:传统隐逸文化一般具有两部分内容,其一是作为其主导思想的“避世无为”,这一学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与主张积极入世的儒家学说构成了相互平衡的关系,并且长期对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志向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通过崇尚隐逸文化和老庄哲学而保持士人的独立品格和精神自由,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二是作为老庄哲学核心思想的“天人合一”,士大夫阶层要求自己具体的生活环境和审美环境富含自然气息、远离权势尘嚣,尝试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和谐共生。

现代生活中恰好存在两个问题与之相对应:一是对工作和生活的美好期望。不同于先人,现代社会虽无明显阶级划分,“出”和“处”已不存分别,但大众身心所承受的压力相较过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对生活与工作有所追求,有所忧愁,人的身体心理都需要关怀。二是对诗意栖居的向往。这两个问题是现在园林景观的时代使命,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出发,将更新后的隐逸文化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中,以期促进其发展。根据隐逸文化的基本属性和现代园林景观的特色特征,可从以下3个方面探索隐逸文化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运用。

4.1文化建园 以园育人

提取隐逸文化物象及意象,如隐逸诗、隐逸山水画等。通过把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与隐逸文化相结合,如障景、框景应用在现代景观中,营造自然秀美的景观环境。反过来,蕴含隐逸文化的园林景观可培育大众的自然审美意识,弘扬隐逸文化,传达老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期达到文化建园,以园育人的功效。

4.2文化易人 以人养园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末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通过隐逸文化中老庄避世无为思想的传播,对人性关怀,使大众在急躁的社会中沉淀心灵的一丝宁静,塑造自我人格精神,完善个人审美意识。通过培养文化自觉性,从而主动的去涉览园林,爱护景观环境。

对从事景观设计的园林工作者宣扬隐逸文化,使其以更加宁静的心做设计。通过隐逸文化的熏陶,老庄无欲无为理念的贯彻,以及对美的理解鉴赏能力,对自然的保护意识,势必体现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

4.3文与景同 人与园通

将隐逸文化的相关典故结合园林造景,营造“壶中天地”,引导游者的共鸣,启发游者思绪。设计特色园林小品,将古文典故雕刻在上面,供游者阅读,陶冶情操。着重突出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使游人观赏景观达到一种心游、神游的“逸”的境界。

5结语

隐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精神支柱,没有文化的国家如同一盘散沙。将隐逸文化应用到现代园林景观中,实现其与园林的第二次结合,使隐逸文化得以传承,园林的景观意义也得到升华。通过文化的熏陶,唤醒大众自然审美与环保意识,进而促使人居环境改善。希望通过这一探索,能够给从事现代园林景观工作者一丝启发,开启人文思想角度下的现代园林景观研究。

参考文献:

[1]楊锐.文明转向与风景园林的使命[J].风景园林,2010(3):124.

[2]郝国文.基于文化传承与人性关怀的景观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3]庞彦.“诗意的栖居”——研究当代环境装置艺术[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4]蒋宇.论士人园林作为隐逸文化载体的形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87.

[5]房玄龄.晋书·隐逸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刘庭风,张薇.老庄园林观(二)[J].中国园林,2013(3):105~108.

[7]徐清泉.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艺术的生发勃兴[J].青海师专学报,2000(5):1~4.

[8]王健.“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J].安徽建筑,2002(6):20.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人居环境更新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