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往往皆“红利”
2017-03-14王世渝
王世渝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减缓,
工业化进入中后期,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通过“红利杠杆”撬动较大的资源,赚取利润和回报的企业,
在红利潮退去之后,需要寻找新生。
“红利”本身很难定义为一个标准的经济学概念,宏观而抽象。企业家往往不知道或者不关心“红利”为何物,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上都没有这个科目。但事实上,企业任何时候都受制于红利本身,要么受益,要么受损。
以我的理解,“红利”是企业或者经营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外在条件,对经营主体构成的有利或者不利的因素。市场、土地、原材料、产业政策、劳动力、税收、工资等都和红利相关。这些要素虽然和企业经营息息相关,但很多东西是不由企业来把握的,也是企业决定不了的。
德鲁克曾说:“并不是因为我们把事情弄糟了,也不是因为我们做了错事。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的事是正确的,只是没有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原因是时代改变了,组织一直赖以为基础的假设不再符合现实了。”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减缓,进入“新常态”,工业化进入中后期,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受惠于資本红利、互联网红利、屌丝红利的企业,在红利消失后都纷纷开始了自己的下一个征程,寻求自我升级。对企业而言,红利消失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没有意识到红利已经走了,更可怕的是企业不知道该做什么。当环境转向,企业更应该懂得如何自省、自我调整。
消失中的红利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技术落后、土地价格不高、供应短缺、劳动力价值不高,企业从事简单生产。低附加值产业都能够快速发展赚钱,就是因为大量的利润都来自于低成本要素的红利。政府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放开经营准入,价格改革释放了大量的政策红利,拓宽了企业的经营领域和视野,为企业创造了很好的投资经营环境。企业才得以把这些红利转换为企业的收入、降低的成本、增加的利润。
三十多年过去,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增速减缓,进入“新常态”,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很多内外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红利消失了。
过去大大受惠于原有红利的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特朗普能够成为2016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他打出的最重要的旗帜就是,认为美国现有运营模式已经没有红利了,需要通过一系列“美国优先”的战略取向,大刀阔斧地改革,才有机会重新创造“美国红利”。
作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利用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有利经济和政治地位,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保障,在全球开展贸易和投资,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美国成为分享全球贸易和资本红利的最大收益者,但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红利已经消费殆尽。社会成本上升、过度金融化与资本化、实体经济转移、维护全球化的成本居高不下,也让美国企业难以为继。
欧洲最早开始工业化以及采用殖民主义开始全球化,现在看来,早早完成工业化未必是好事情。欧洲人用300年时间走完了最早的工业化过程,最先品尝到工业化红利给欧洲大地带来的福祉。但工业化、现代化给他们带来巨大财富积累和社会福利的同时,他们用享乐、安逸、生活来增加福利、减少工作、不爱生育、不承担家庭责任,导致工业化红利转化为社会成本。虽然希望通过将欧洲共同体改造成为欧盟,建立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欧洲来抵消红利消失带来的经济不景气,却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警惕红利消失的陷阱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虽然主宰不了经营环境和要素的红利本身,但一个智慧聪明的企业一定要会审时度势,把握来来往往的红利规律,积极巧妙应对。它不仅不会被消失的红利击倒,反而会不断获得新的红利机会。
那企业该如何应对或者预判红利的消失呢?我们以鄂尔多斯为例。
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曾经让这个地区红遍大江南北。由于中国政府应对2008年金融海啸,投入四万亿元来支撑出口下滑带来的GDP下降。四万亿元的投资,形成了对资源的巨大需求,给鄂尔多斯带来了巨大的政策红利,也制造了鄂尔多斯的财富疯狂效应:大规模采煤、投资煤矿建设、投资大型煤化工项目,在完全不具备城市建设条件的地方大规模投资新城建设。整个城市从政府到企业,错把短期爆发式增长带来的资源需求作为长期的市场红利。
几年之后,经济进入新常态,需求严重下降、政策红利消失。几乎所有投资都难以成为有效投资,鄂尔多斯大量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难以幸免,跌入红利消失的陷阱,从此一蹶不振。如果在资源需求红利高峰时,大家理性分析红利周期性,不要扩大简单再投资,而是把红利高峰创造的巨大收益,从政府到企业都投资于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制造、生态农牧业这样一些转型升级的产业,相信鄂尔多斯会从上一个红利周期过渡到下一个红利周期。
再以大连万达集团为例,从2004年开始,中国80后这批人就进入了结婚生子的高峰期。这个高峰期创造了中国住宅产业、家具产业的爆发性需求,带来了一次巨大的房地产市场需求红利。购房的同时又带来相关消费行业的升级需求。万达集团独创的万达城市综合体业态以独特的商业模式、开发模式、融资模式、规划建设创新和军事化一般的速度,异军突起,迅速把握住了这个市场红利。
10年间,王健林成为了中国首富,万达集团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综合体开发商。但是同样,万达集团并没有意识到,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模式所创造出的虚拟购物业态,正在悄然打开一个互联网商业红利空间。这个空间的出现把消费红利从实体店转换到了虚拟市场,万达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模式遭遇了重大冲击。逼迫王健林不得不在万达模式干得酣畅淋漓的时候,快速、果断地进行转型,把重资产结构转型为轻资产结构。同时,以投资于电影产业链、体育产业链来找到新的产业投资机会,以改善重资产万达城市综合体带来的财务困难。
抓住待开发的红利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在逐渐进入放缓的“新常态”,必须要从中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调整、升级。一旦期待性的增长动力形成,中国还是会有很多红利有待开发。
首先是国内的改革红利。中国的改革红利潜力巨大,分布在国有企业改革、医疗健康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领域。
其次是全球化的红利。全球化的红利一方面包括通过投资、并购发达国家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与中国企业和产业进行重组、整合,整体提高中国的技术、管理、产业水平的红利;另一方面,包括将改革开放几十年高速发展所形成的巨大产业存量,通过“一带一路”,和世界各国市场需求进行国际产能合作与整合。将中国产业链和价值链与“一带一路”国家融合,既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又扩大了中国产业链的延伸空间。
以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为例,国家发改委公布,中国具有16万亿元市场空间的医疗健康市场,并试图通过中国医疗健康市场的体制改革和发展,释放这个领域的红利。中国过去改革开放的时候,这个领域属于上层建筑,不在经济体制改革范畴。即使后期由于体制的双轨制,整个医疗健康领域依然矛盾重重。而医疗体制改革也因为种种原因改革不到位,对国际医疗健康领域保持限制进入状态,开放也非常有限。这样一种体制和行业封闭状态,使中国与国际医疗服务领域、医疗器械市场、医药产品研发和生产形成非常巨大的差距。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能力增强,但在医疗健康领域供给环节,远远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高端医疗健康消费需求。于是,到日本体检、买药;到美国生孩子、治病;到德国治疗疑难杂症;到瑞士打羊胎素抗衰老;服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保健品逐渐成为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风尚,巨大的市场红利就这样白白流失。
那中国企业为什么抓不住这些红利呢?
由于过去封闭的体制阻止了先进产业的进入,中国企业生产制造的产品和中国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彻底的改革和开放,才能让整个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与国际发达国家的产业从产业链、价值链上,进行资本的融合,发挥中国市场的巨大优势。与国际医疗健康产业的优势企业共同分享中国市场的成长,才能够让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起来,让中国的医疗健康企业获得产业提升的机会,让中国的企业、资本、消费者获得这个产业的巨大红利。同时,这既是企业的红利、资本的红利、消费者的红利,也是国家的红利。
第三,新兴产业发展红利。中国一方面处在完成工业革命阶段,同时又和所有发达国家同步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大量新兴产业的兴起也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产业红利。如果没有互联网,不可能用15年就打造出來一个阿里巴巴;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也不可能出现一个微信支撑腾讯庞大的身躯。那么,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这些领域的发展空间,同样拥有巨大的新产业红利。
铁打的企业,流水的红利
对于企业和资本来说,传统企业怎么在转型过程中抓住稍纵即逝的产业红利;创新型企业本身就是抓住产业红利机会才生存下来的,但又如何把握红利的生存周期呢?大量的金融资本囤积着巨大的信托基金,如狼似虎地盯着随时可能会出现的红利风口?这些都需要真功夫,不是朝夕便可完成。
以乐视为例,它从一家互联网企业延伸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软硬件,再到互联网内容的制作、版权购买,再延伸到移动终端硬件手机的研发生产,同时打造出体育、影视、汽车等多个产业生态圈。看似都在不断寻求新兴产业红利的梦想和机会,实际上这些商业逻辑、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对企业,对企业家在资金、市场、盈利能力、管理、公司治理模式、团队、企业文化上有多种要求,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也需要八年、十年才可能完成。
眼下,中国最大的、正在消失的红利或许就是房地产。中国房地产这个产业总会长期存在,但是市场容量有限,未来就是少数巨头垄断以及被金融化。绝大多数房地产商要么是主动撤离,要么是慢慢消亡。对于房地产经营者而言,大家都应当学会在红利消失之后,该如何从房地产市场撤离,寻找新的市场红利,进入新的产业领域。
不管是传统红利消失的大型企业,还是因为红利消失而迷失方向的中小企业,或者是各类做了充分准备要创业的老职业经理和充满梦想的年轻人,也包括手握金融资本要投资于新的红利时代的人,都需要谨记这三点:首先,对红利转换有前瞻性;第二,需要把握新的红利空间的勇气;第三,不论是红利转换还是捕捉新的红利,都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投资经营的游戏规则。
红利是种资源溢出,企业在某一时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或者代价,通过“红利杠杆”撬动较大的资源,赚取利润和回报。这虽然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时期的甜蜜红利,但却没有永远的红利,当环境发生改变,企业还要学着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