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03-13曾树华石纪虎黄明高邹永新
曾树华 石纪虎 黄明高 邹永新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职电气自动化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高职电气自动化的根本途径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通过借鉴国外职教的成功经验,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从校企双教学主体构建、分层递进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双培训基地、双导师联合开展教学等方面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解决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5]29号)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进入实质性探索阶段。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教育与大规模学堂教育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其前提是校企的紧密合作,其要点是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完美结合,以培养肯干——企业留得住、能干——技能水平高的大国工匠。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广泛开设的传统专业,就业面广,实操性强,由于传统的就业面广而针对具体企业和岗位的针对性弱,往往刚毕业的学生仍然需要企业进行再培训才能上岗。所以如何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实现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培养质量成为一个迫切问题。
一、高职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电气自动化的触角已伸向各行各业,这使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人才市场有着相当大的需求,也使得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广泛开设,比如湖南65所高职院校中就有18所开设了电气自动化专业(2016年数据)。但由于过去职业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性,使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人才培养岗位针对性不强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且就业面广泛的普适专业。毕业生主要是从事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维护、改造工作,虽然各行业都需要自动化人才造成自动化专业人才总体需求量大,但就某单一企业来说其自动化设备维护、保障岗位的人数需求有限,而各行业所使用的自动化设备有较大差异,造成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思路一般为宽口径方向,以增强专业适应面。但这造成专业的岗位针对性不强、岗位贴近度不高,延长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期,必然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影响。因此,如何保证精确的适应不同企业的自动化岗位是高职自动化类专业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2.实训设备与企业设备差距大
由于实际企业的自动化生產设备种类众多,无法一一购置,故各学校只能建设基本控制电路实训室和少量完整的生产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实训室。简单化的基本控制电路与复杂化的控制系统的差距给部分学生带来难以逾越的鸿沟;且电气控制系统与机械设备是紧密相连的一个系统,即使是完整的生产设备电气控制系统也取代不了由机械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组成的真实的生产设备。故高职电气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后需要做相当长时间的学徒才能胜任岗位要求。
3.学习兴趣低,应付式学习依然广泛存在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之所以迷茫,一是对以后从事的岗位不确定,二是即使是确定去向的学生,对岗位从事的工作内容不了解,当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演变成为了六十分而应付学习。
而单纯的调整教学计划等改革已不足已打破这种状态,必须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从人才培养模式根本变革做起。
二、国外比较成功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德国是现代学徒制发展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德国的双元制中企业或企业联盟是学徒制的主体实施方,企业发布学徒岗位需求信息,面试录取,并在行业协会进行学徒注册即可参加职业学校培养。企业按照行业协会制订的全“职业培训条例”培训学徒,职业学校按照各州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框架教学计划”培训学生。培训的时间以专业不同而有差异,培训的地点前期以职业学校为主,后期以企业为主。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共分五个等级,其中的青年学徒阶段和前学徒阶段是学徒制准备阶段,正式学徒制分别为三级、四级、五级,分别与国家职业资格的二级、三级、四级挂钩。英国的行业技能开发署及行业技能委员会制定国家职业标准,而学徒制培养是培训机构和企业交替进行,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后才能获得政府拨款。
对比英德模式,学徒制人才培养都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培训的时间都超过了学校(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都特别重视“师傅”的言传身教;与企业的工作岗位紧密相连,重视岗位的操作能力培养。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校企双教学主体构建
双主体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双主体承担培养任务是指由学校和企业联盟共同承担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任务。由于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大而散的特点造成传统的成建制订单班形式难以实施,故由多个企业(一般3-5个)一起组成企业联,企业按着需求下单到学校,学校将多个企业的需求汇总进行招生,组成定向班。学生进校即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毕业后到相应企业工作。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考核人才培养质量。
双教师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任务。双教师是指在整个培养期限内,企业老师和校内老师共同承担学生的培育任务。在学生培养期间,双导师分工明确,互为补充,通力合作。第一阶段,企业导师主要承担引路人的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熏陶、专业岗位认识,初步认识岗位工作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校内导师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由懵懂少年变成初步掌握专业常识的生手;第二阶段,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使学生由生手变成能完成一定工作的熟手;第三阶段,企业导师承担岗位综合课程的教学,在学生遇到疑难时,校内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使学生由熟手成长为能手。
双课堂共同抚育人才成长。将理论教学和专业基础训练安排在校内进行,将企业文化及岗位认识、专业综合等教学安排在企业进行,利用企业的氛围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综合实操训练,弥补校内实训的不足。
2.分层递进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围绕培养有较强操作能力、爱岗敬业的工匠的中心,提取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行动要求,遵循由“新手-生手-熟手-能手”的人才成长规律,分层递进开发课程,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素质课+专业基础+专业课+专业综合组成。素质课包含计算机基础、数学、企业文化及岗位认识等,专业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电路电子、电机原理及控制、电气控制等必修课程和变频器技术、传感与检测等选修课程。专业综合是根据企业岗位开发的选修实操课程,如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电气产品生产与制造、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管理,学生根据未来岗位进行选修,选择与岗位需求一致的课程,彻底解决人才培养岗位针对性不强问题。
3.双培训基地、双导师联合开展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已经被广泛实施,但传统的任务驱动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开发成一个个教学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掌握相应知识。但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学生依然迷茫,故效果大打折扣。在电气自动化的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中,从大一每周都进行一天的《企业文化及岗位认识》课程教学,由企业教师带领学生在真实工作岗位中体会以后做什么,需要怎么做,故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目标很明确,学习也就有兴趣;大二一半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可以进一步熟悉岗位要求,对岗位中有用的知识自然如饥似渴;大三学生大部分时间将在企业教师带领下上岗。整个学习过程由过去的老师追着学生灌输知识变成学生追着老师要知识。
四、结 语
紧密服务地方企业,从人才培养主体、课程体系、课程开展形式开展电气自动化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企业的高度欢迎。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培训成本的上升制约着现代学徒制的广泛开展,如何进一步理顺各参与方的利益关系尚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
[2]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Z].
[3] 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 徐春梅,趙兴民.国外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6,(19):92-95.
[5] 武智,曹必文,傅伟.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25):21-23.
[6] 曾树华,黄银秀,石纪虎.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困惑及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2):35-36.
[7] 徐金林.“现代学徒制”学生培养成本测算—以江西省新余市某职业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维修钳工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4,30(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