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小说《歧路灯》对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启示

2017-03-13赵惠莲

吕梁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歧路育人小说

赵惠莲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人文社科部,山西 太原 030006)

清代文人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以“教育”为主题贯穿全文的人文世情小说。小说以主人公谭绍闻一生的离奇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其年轻时误入歧途,作奸犯科耗尽家财,最后迷途知返的人生轨迹。其中,警示人们重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内容在小说中占有很大比例。文史学家张国光对这部小说推崇备至,认为《歧路灯》在艺术成就、思想深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一部被埋没的小说,做父母的可以读一读,青年人也可以读一读[1]。小说中重视教育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文化育人

李绿园借小说主人公一生的曲折经历,强调教育的意义,强调文化教育对个人与社会的净化作用。虽然主人公生活在明代嘉靖年间,由于清代“文字狱”盛行,作者借古喻今,实际上描写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事。“康乾盛世”表面风光无限背后危机重重,官员腐败成风,尤其是在腐朽的封建环境中,年轻人缺乏自制力,无法抵御世俗的消极影响,社会上赌博风气盛行,拜金主义严重,青少年很容易随波逐流,陷入其中。小说主人公谭绍闻在父亲谭忠弼在世时对他管束甚严,他接受了较为系统传统封建教育。父亲去世后,他胡作非为,开赌场甚至私铸银钱,最后把祖坟林地砍伐还债,深陷囹圄,在父亲朋友帮助下,才得以保释。经过了挫折、弯路,他迷途知返,最后通过科举考试取了功名。小说描绘了一幅当时社会的世俗画卷,也深刻指出当时社会腐朽的一面。李绿园对社会现状,尤其是对世俗加之于青少年的毒害忧心忡忡,他认为青少年的教育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在小说中他塑造了各种教育者的形象,主人公正是通过接受教育才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歧路灯》的创作主题在小说自序中已表明,就是要用文学作品来启发青少年向善向好。“善者自卓千古,丑者难保一身”,他通过文字践行儒家文化中的“文以载道”,蕴含了重要的文化育人思想。古往今来,我们对教育的定义千变万化却不离其宗,教育就是通过具体科学的步骤,通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学好知识,追求美好生活。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教育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也不断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一个不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注定是停滞不前的,一个不重视文化教育的民族也将注定没有未来。

当今社会处在文化多元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微文化意识形态,微电影、微小说、微信、微支付、微管理、微投资等,这种去除中心化,以碎片化、零碎化、即时性为特点的时代文化与传播形态,改善了生活,对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种文化也预示着一种功利化,去除了步骤,直接去寻找目的的特征。如微信中的碎片化阅读,将文学名著中的精华部分截取传阅,放弃了循序渐进的文化积累方式。《歧路灯》中的家庭教育、尊师重道、情义教育等内容,值得授业者和家长们深入思考。在微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歧路灯》中关于文化教育的阐述,对当下的教育有深刻的启示意义[2]。

二、道德育人

《礼记·大学》中提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著作对教育目的的经典概括,突出教育的人格教化、道德教化、政治教化目的,反映出教育在自身、家庭、社会、国家四个层面的重要作用。虽然这种表述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其中积极的部分,正是当下学子需要具备的道德品质。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的成败,在不同社会制度中教育目的和要求也不同,封建社会培养的是封建统治集权的捍卫者,现代社会培养的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歧路灯》中描写的教育体系虽然培养的是封建社会的“官员”,但是其中对良好道德的要求同样适用于当代青少年,值得我们继承、传承和发扬[3]。

作者李绿园生于18世纪初,逝于18世纪晚期,这个阶段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他的祖父是闻名一时的孝子,出生于封建社会书香门第,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李绿园四十岁中举人,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为官之路,宦海沉浮,走过大半个中国,在贵州做过县令。晚期的封建中国危机重重,社会中的各种腐朽现象让他忧心。他怀有一副济世的心肠,希望找到一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通过小说的写作,他阐明了教育是拯救国家危亡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写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他认为一个读书人最应该走的正道就是为官为民做事,达则兼济天下,这同时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最高理想。小说对主人公谭绍闻曲折经历的设计,从其刚开始的堕落、铸银钱等恶行的描写,表明了李绿园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这些堕落子弟的所作所为正是李绿园为官几十载的所见所闻。谭绍闻的迷途知返,又展现出了李绿园相信教育教化人心、塑造德行的力量,教育可以扭转一个人的心性。

李绿园的可贵之处,是他认识到读书、科举、做官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对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有超时代意识,这种教育思想与儒家、与当代的教育思想如出一辙,都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功利化的东西,不仅仅是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更是完善自我、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的重要途径。

李绿园在小说中旗帜鲜明地反对读书只顾八股文来博取功名的做法。他说:“读书必先经史而后帖括。经史不明,而以八股为务,则根柢既无,难言枝叶之畅茂”,认为读书就要先读史书等经典,古代经典才是做学问的根基所在,先读了这些之后才可以读那些迂腐无用的八股文。在当前的微时代应试教育情境下,学生读死书、死读书;重成绩、轻能力的现象,同当时的八股文对文人思想的禁锢有着非常相似之处。因此,李绿园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下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偏差有一定的纠偏作用。

三、环境育人

李绿园在《歧路灯》中认为人所处的环境在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以家庭教育为例突出描写了家庭作为某种“微环境”在个体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也表达了“用心读书,亲近正人”的环境育人思想。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生的起点,因此在《歧路灯》的创作中对家庭教育的叙述占据小说很多篇幅。主人公谭绍闻父亲在世时,要求其用心读书、亲近正人,因此谭绍文知书达理。父亲去世后,由于母亲的溺爱与朋友的蛊惑,最终导致他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当前,处于信息爆炸的多元社会,青少年接触的信息多且杂,辨别力缺乏,如果父母疏于监督指导,忽于防范,孩子很容易走上不健康的歪路[4]。

李绿园认为只有通过正统的教育,才可以培养出真正可靠的人才。只有通过结交优秀朋友才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5]。“用心读书,亲近正人”的教育主张在其作品中屡次出现,所谓“正人”,李绿园认为有三种人,一指“为人端方正直,忠厚和平”,二指像张正心、娄朴等正经的同龄朋友,三指有学识的人,在文章的第二回等章节均有叙述。同时,李绿园通过刻画侯冠玉这一人物,从反面突出了亲近正人的作用。谭绍闻的私塾先生侯冠玉毫无学识、道德败坏,自己独自喝酒赌博,言行不一,对家长曲意逢迎,对学生糊弄了事,还给学生灌输“读书只为功名,只为升官发财”错误的思想。这种类似于家庭教育的私塾教育,启蒙老师灌输给孩子的知识,对于孩子人格塑造起到了非常坏的引导。在侯冠玉担任谭绍闻老师期间,谭绍闻的学问毫无长进,还学会了很多坏毛病[6]。《歧路灯》通过正反人物的对比,更加弘扬了其“亲近正人”对一个人成长塑造的重要作用,其中蕴含的道理,对当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教育,值得借鉴参考。

当前,在迅捷传播文化的同时,文化与教育的碎片化让人警惕,《歧路灯》中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皆有可资借鉴之处。需要我们回顾经典,从经典书籍中汲收营养、吸取经验,《歧路灯》中阐述的关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诸多思想,在今日仍有其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7]。

[1]李绿园.歧路灯.[M].栾星,校注.郑州:中州书画社出版,1980.

[2]徐云知.教育小说《歧路灯》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4).

[3]张国光.我国古代的教育诗与社会风俗画——《歧路灯》新论兼评《“埋没”说疑》[C]∥《歧路灯》论丛(一).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4]赵洪尚.教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5]杜桂晨.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M].山东:齐鲁书社出版,2006.

[6]李延年.《歧路灯》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7]金一鸣.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歧路育人小说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歧路亡①羊
无题(5)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夜路吟
歧路亡羊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