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合作的机遇与障碍

2017-03-13贺雅琴

吕梁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印两国中印关系一带

贺雅琴

(山西大同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中国和印度作为当今迅速崛起的两个发展中大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它们在地区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也在快速上升。但中印自建交后风波不断,因此,中印关系是非常重要且微妙的一组双边关系。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进一步扩大互利共赢、提升合作潜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具体而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合作既有机遇,也有障碍。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合作的机遇

作为“金砖国家”之一的新兴经济体印度,是“一带一路”沿线与中国接壤的重要大国,是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与中国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印合作提供了两国层面、地区层面乃至全球层面的广泛合作机遇。

(一)有望实现中印两国战略对接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端是经济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另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大多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就是沿线国中影响重大的国家之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出发,途经南海、印度洋,延伸至欧洲,即在以海上重大港口为节点建设海上安全高效的运输通道;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或南亚)、西亚至欧洲的陆上通道,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着力构建中巴、孟中印缅、中蒙俄等经济走廊,以发展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欧洲的友好经贸关系[1]。印度向来以南亚领头羊自居,把印度洋看作是自己传统的势力范围,没有印度的支持、配合,很难想象“一带一路”在南亚能够顺利实施。

印度的“东向政策”战略,是上世纪90年代拉奥政府提出的,强调经济改革和对外发展经济关系。该战略实施早期,由于印度与周边南亚国家,尤其与巴基斯坦关系紧张,印度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空间严重萎缩。东南亚国家被作为“东向政策”的首选地区,然而并没有得到东南亚国家的高度支持,所以效果不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尤其是亚洲格局的深刻变化,印度与东南亚国家间的交往有了实质性的拓展,从经贸领域逐渐发展到政治乃至安全领域,“东向政策”焕发出新的活力。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利用印度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推行积极的经济改革和外交政策,使“东向政策”呈现出新的特点:从笼统的意向转为具体的行动,“东向政策”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从单纯经济交流转向包含政治、军事等领域在内的全方位合作,从传统东南亚盟国逐渐发展与东亚和澳大利亚的关系。可以说“东向政策”是莫迪政府实现印度大国梦想的重要举措。然而印度的“东向政策”发展也有瓶颈,如印度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竞争力不强、资金匮乏、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量小、对外投资力量较为薄弱。

中国“一带一路”自东向西的发展脉络与印度的自西向东的“东向政策”不期而遇,形成战略重叠。东南亚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邻,再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南亚与中国具有互利合作伙伴的天然与机制条件。中国“一带一路”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不可多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东南亚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技术落后,而中国“一带一路”携手“亚投行”“走出去”,注重在东南亚地区的经贸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见,中国在东南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印度“东向政策”发展受制于资金技术不足。因此,中国“一带一路”与印度“东向政策”形成微妙竞争关系,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制造业,将给印度“东向政策”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等强有力支持。故中印两国有望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目标,实现双方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共同繁荣发展。

(二)有望通过“发展合作”来打造中印命运共同体

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至关重要。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接待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印度总理莫迪时,提出了中印两国协作发展的一些针对性看法,即关于中印关系的发展要站在中印双方持久性和策略性的平台上,双方一起扩大在世界格局和亚太区域处理事务的各种合作,从而使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具体措施就是双方需要不断协商,在“一带一路”以及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而构筑的实力雄厚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明确双方获得效益的嵌入口,摸索互惠双赢的伙伴关系,促进中印发展。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莫迪在中印双方会谈中也指出了印度要搭乘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风车的需求,不断密切中印两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两国发展进步的同时,使两国的人民也能享受到最实在的优惠好处。主要的方向是中印双方共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强化区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打造由中印两个动力推动的“跨喜马拉雅经济增长区域”等方案,具体做法包括促进中印两国在经济贸易方面一体化进程加快,市场规模扩大;在金融投资方面,流通速度提高,融资渠道增多;在基础设施方面,空间范围的联通得到跨越式发展;在人文方面,各种文化领域互相学习交流等[2]。

在“一带一路”的开发进程中,我国与印度通过“发展合作”来打造“南南命运共同体”。中国和印度一直存在着以发展为基础的共同利益。“一带一路”提倡的就是在发展中寻求相互合作,在合作中推动共同发展的一种南南合作模式。中国和印度作为新崛起的经济体,在发展方面都比较存在优势,因而对于“一带一路”的构建,中印两国各自通过分享自己的发展观念和发展经验,以及推动自身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行政体制相互借鉴学习,最终实现由经济实体的发展合作提升到会议思想上的战略合作,实现中印两国的合作发展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具有独立性、平衡性和多样性[3]3-15。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合作的障碍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合作具有广泛的发展机遇,但由于中印自从建交以来风波不断,再加上复杂的国际格局风云变幻,故中印合作也面临错综复杂的障碍。笔者主要从边界问题、西藏问题、贸易问题、安全问题以及媒体舆论影响下民间社会的敌视情绪五个方面来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合作所面临的障碍。

(一)边界问题

边界问题是影响中印合作的一个敏感问题。中印有大约2 000千米的国界没有划定,这条界线通常被分割为东、中、西三部分。东段就是大概650千米的“麦克马洪线”;中段长约450千米,具体位置是从中国、印度和缅甸的三国枢纽处,经过中印和尼泊尔的衔接地区贯通到西藏自治区西部的札达县6 795高地;西段是从中段的札达县6 795高地延续下来到新疆自治区的喀喇昆仑山口的600千米。

从1959年达赖叛乱起中印关系急剧恶化。1962年由于边界争端中印爆发战争,直到1988年拉吉夫·甘地总理访华突破中印关系僵局,两国敌视冷冻时间长达30年之久。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期间双方达成关于边界问题互谅互让、互相调整的共同认识,并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联合工作小组。2005年中国和印度两国共同绘制了更好处理边界纠纷的规章制度。到2015年,我国和印度两国的总理组建了特别代表机制。同时,中国和印度在双方的第十八次谈话中得到处理边界纠纷的“三步走”突破:第一步就是落实如何处理边界纠纷的指导路线;第二步是把这一路线的主体方向确定下来;第三步是在疆域交界处的国土上立一块作为地界标志的石碑。当今正处于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同时面对解决边界问题取得的各个方面的指导原则和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具体争议。边界问题是困扰中印关系平稳发展的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越早解决越好,否则两国很难建立战略互信,实现两国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西藏问题

西藏问题依然是影响中印两国关系的一个症结。追溯原因,一是过去在印度实行殖民掠夺的英帝国主义者为了自身利益,把西藏地区视为中国和印度在战略安全上的缓冲地带。而印度在取得民族独立后,印度政府继续把英国的这种观点意志保留下来。另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超过10万的西藏达赖喇嘛集团人员和所谓西藏流亡政府骨干还生活在印度。直到现在印度仍然奉行双轨政策,一方面表示不支持藏独,早在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时,正式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印度利用西藏问题牵制中国,把流亡在印度的藏人收留下来,印度的政府官员还常常与这些流亡藏人的头目会面。如2014年5月26日印度总理莫迪举行就职仪式时邀请了作为西藏流亡政府头目的洛桑森格参加典礼,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干涉。虽然我方有关部门通过与印度政府交涉,使印度总理莫迪认识到他的这一行为产生的严重不良后果,印方保证干涉中国主权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但是只要西藏问题不解决,这种有损中国主权,影响中印合作的事情就很难绝迹。

(三)贸易问题

中印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是两国进行战略合作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虽然中印贸易快速发展,但双方的贸易关系仍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印贸易结构不合理导致印度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和印方赤字逐年上升。前者表现在印度频繁对我国产品实行反倾销调查,内容涉及玩具、工业制品、化工产品、食品、钢材等各个方面。后者表现在2005年,印度出超8亿多美元,优势明显;但是从2006年开始,印度的顺差优势消失,中国出现了对印度顺差额41亿美元的优势,致使中印两国的贸易发展大幅度失衡,且中国的顺差优势越来越明显;2016年,中印之间的商贸总值大约是745亿美元,而中国出超已经超过500亿美元。这种贸易严重的失衡对中印双方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为改善这种困境,中印两国需要对贸易平衡问题做出努力。

(四)安全问题

印度由于与中国有边界争端,同时受到美、日等国对中印关系的离间干扰,中印之间的“安全互信”尚未完全建立起来[4]55。从地缘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印两国的战略利益重叠之处主要在印度洋区域。印度洋是大国势力角逐的地方,其中尤以美国为甚。由于印度海岸线伸入印度洋,具有与印度洋直接连接在一起的地理优势,印度视“印度洋是印度的印度洋”。而中国作为亚洲崛起的新兴大国,担负着推动亚洲发展的责任,帮助南亚一些国家诸如巴基斯坦、缅甸等国修建港口。这些活动却被印度看作是对印度的围堵,还鼓吹“珍珠链战略”这样的威胁论。印度对我国在印度洋海域的影响力逐步上升的顾虑还体现在我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印度也推出了“季风计划”和“棉花之路”作为降低风险的回应措施。从战略互信的角度来看,安全问题是中印之间严重欠缺互信的敏感问题。印度在处理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时,也把中国作为进行战争的对象,计划在军事部署上采取打“一个半战争”的不恰当策略,就是在发动的战争中和巴基斯坦打完整的一次战役,而跟中国仅仅进行半场战争就结束战斗。这样的处理办法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潮流中阻碍了中印关系的发展,使中印两国很难建立起真正安全互信的双边关系。

(五)媒体舆论影响下民间社会的敌视情绪

1962年中印在藏南边境地区发生了边界战争,之后两国关系长期处于冷冻状态,边界地区小摩擦不断。直到冷战终结以后,中印双方在20世纪90年代初订立了对于边境控制界线的契约后才在本质意义上消融了中印关系中的冻结状态。由于长期缺乏沟通,中印两国相互认知缺乏,而两国的民间社会只能依靠公共媒体和社会舆论这些载体了解彼此,因此中印两国关系受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影响大。从印度来说,印度媒体报道自由、多样、活跃,不需要服从行政命令,擅长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是印度媒体在中印关系的报道中利用“政治正确性”规则,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入侵论等论调。在印度媒体的这些宣传报道中,使不利于中印关系发展的负面报道在印度拥有广阔的市场。这个市场不仅包括印度高层战略界的认识,甚至包含知识阶层和普通百姓的认识。从中国来说,中国媒体对印度的报道内容广泛,水平参差不齐,对印度的一些社会情况的判断也会出现偏颇等[5]。对中国民间社会带来的影响,较多的负面宣传使中国百姓认为印度社会动荡不安,“打砸抢”事件频繁,对妇女的强奸、家暴行为也随处可见,整个印度社会混乱不堪。由此可见,中印两国的民间社会对于彼此的了解都存在着敌视情绪,而两国政府的相关部门为改变这种敌视情绪所做的努力也不够。进入21世纪后,虽然中印国家领导人通过双方频繁的高层接触,一再重申中印这两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是友好的合作伙伴,两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并不是互相较劲的竞争对手,不会影响两国各自发展的利润空间,更不是使两国产生利益冲突的对抗敌人,但双方媒体和民间敌意的改善收效甚微。

总之,“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合作机遇与障碍并存,双方需要克制、理性和大智慧。只有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互谅互让”、“合作共赢”的理念,高层引领,民间互动,推动经贸、政治、文化、军事等各领域的发展,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共创未来。正如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时曾说过:“中印关系健康发展,是亚洲之幸,世界之福。”[6]中印关系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印两国的国家利益和两国人民的福祉,而且关系到亚洲的繁荣稳定以及世界的和平发展。中印都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我们希望这两个东方大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展示给世界的主流是“龙象共舞”,而不是“龙象之争”。

[1]徐希燕.“一带一路”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李丽,邱信丰.近年来印度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J].和平与发展,2014(5).

[3]黄河.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徐希燕.“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蓝建学.中印关系新思维与“再平衡”[J].国际问题研究,2013(3).

[6]王晓文,李宝俊.中印关系的现实困境:原因及前景分析[J],国际论坛,2014(2).

猜你喜欢

中印两国中印关系一带
资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王毅回应中印分歧望双方打开心结相向而行
中印两国关系的制约因素
中印两国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印度总理莫迪首次访华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浅析“莫迪时代”中印关系的机遇与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