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新解读《聊斋》的力著
——评郑春元先生新著《〈聊斋志异〉探赏》
2017-03-13王立花卉
王立,花卉
(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2)
【黄海书评】
一部全新解读《聊斋》的力著
——评郑春元先生新著《〈聊斋志异〉探赏》
王立,花卉
(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2)
《〈聊斋志异〉探赏》是一部全新解读《聊斋》的力著,是一部高水准的学术佳作。该书有六个特点:融研究、评论、鉴赏于一体,特色鲜明;拓宽了《聊斋》的思想内容方面的研究领域,揭示出《聊斋》新的思想内涵;对作品深度挖掘,新见迭现;层层深入透辟的艺术分析,深刻揭示《聊斋》艺术美的奥秘;持论公允,拨正偏误;创新评赏形式,学术性和趣味性完美结合。
《聊斋志异》;探赏;创新;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
《聊斋志异》是古代以写鬼妖来刻画人生最深刻的小说,是顶级的文学精品,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故事荒怪诡濡,充满奇情异彩,蕴含丰富,有难于穷尽的理性意义。产生了超越时空的永不衰减的神奇生命力和无限魅力,吸引了历代无数读者,更吸引了众多研究者不断探索这部旷世杰作的奥秘,进行不断解读,不断探寻其文本的意蕴和艺术美。不断把《聊斋》的研究推进到新的层次。最近郑春元先生刊行问世的《〈聊斋志异〉探赏》一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社,2016年5月版,以下简称《探赏》),是新时期众多《聊斋》研究著作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是《聊斋》研究的又一丰硕成果,是对《聊斋》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为《聊斋》研究的百花园又添绚丽奇葩,是一部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究鉴赏文学经典之佳著。该书主要有六个方面的优点或特点。
一、融研究、评论、鉴赏于一体,特色鲜明
该书洋洋四十五万字,是《聊斋》研究著作中的大部头,是一厚重的学术力著。其体例是单篇成文、合集成书,且构成严整的研究体系。基本框架别出机杼,依据内容的相关性,全书分为三个板块,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对《聊斋志异》思想内容的新探索,探讨《聊斋》中的势利现象、险恶的世风世情、世间的感戴之情、侠义、侠情;中篇是探讨《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内容是论析《聊斋志异》的精怪形象塑造、精怪形象的幻化、精怪形象的神秘性、精怪形象的情趣美、《聊斋》故事的理趣美、《聊斋》趣语等,多角度阐述《聊斋》的艺术美。上中篇重在“探”与“论”,下篇为《趣话〈聊斋志异〉人物》,重在“评”与“赏”,分析聊斋中十类典型人物,对三十个人物评赏析论。该书没有像其他的《聊斋》鉴赏著作对《聊斋》进行逐篇析赏,而是选择一个最佳鉴赏点——对《聊斋》人物进行鉴赏,因古代小说突出人物,《聊斋》的人物非常奇特,事情奇特、情感奇特,析赏《聊斋》人物是解读《聊斋》的关键。该书融《聊斋》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研究及人物形象评赏于一体,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形式新颖。三个部分各有鲜明特色,互相倚辅辉映,多维拓进,立体探寻,对《聊斋》做了多层面的新阐释。该书对《聊斋》研探做到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一部鉴赏《聊斋》著作如果仅是对全部作品的逐篇分析,没有集中的专论,篇章分析面面俱到,会给人零散之感,不便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这部伟大作品。但如果仅有专论,没有微观分析,《聊斋》的精妙也难以全部展现,鉴赏也易失之空泛。《探赏》的上篇中篇是对《聊斋》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分题专门论述,有专论的学术深度。下篇是对《聊斋》三十个具体典型人物深入剖析评赏。分析细致入微,全面阐释人物性格。便于读者对《聊斋》人物形象的把握。这种评赏有认识的高度、理论的深度、鉴赏的广度、文化的厚度。既有高屋建瓴,又能做到点面结合。该书作者通过对《聊斋》深探精研,全新解读,多有精评妙议,深刻揭示了《聊斋》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拓宽《聊斋》内容研究领域,揭示《聊斋》新的思想内涵
以往学界对《聊斋》思想内容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抨击黑暗吏治、同情人民疾苦、揭露科举弊端、歌颂自由爱情”四大方面。研究角度的固定化。这种对聊斋的思想内容的概括是一种“抽筋拔骨”的行为,以偏概全,主要侧重于政治批评。上述四方面内容远非《聊斋》思想内容的全部。远远不能揭示那样深邃广博的思想内涵。该书作者非常有学术眼光,独具慧眼,拓展研究范围,集中笔力对《聊斋》中广泛表现的世风世情、世相世态、人性人心深入探索,该书上篇的《〈聊斋志异〉对势利的描写》一文中,指出蒲松龄“愤世”的核心内容是人间上上下下弥漫的势利之风,深刻分析社会各阶层势利表现及特征,揭示蒲松龄对势利的严厉抨击和批判的态度。在《〈聊斋志异〉对浇薄世风的批判》一文中指出《聊斋》对当时世间广泛存在的丧心病狂侵害坑害诈骗他人的丑恶行为、不择手段疯狂追逐钱财、视财如命不讲亲情的恶俗的深度揭示,可以说《聊斋》是当时社会普遍极端恶劣的生存状态的一面镜子。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和世人的丑恶灵魂。在这方面《聊斋》有社会风俗史的作用。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蒲松龄“愤世”“救世”之心。通过该书作者的这方面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蒲松龄更早地画出国民的灵魂——谄上骄下、欺软怕硬。说蒲松龄是描写国民性先行大师也不为过。该书还揭示了蒲松龄所描写的世风世情的美好方面。《〈聊斋志异〉中的感戴之情》一文是对充溢全书的感戴之情的探析,指出蒲松龄把感戴之情作为人间最美的感情来描写,把报恩的行为看得很神圣,视报恩是一种善举是至善至美的人性的表现。是对全书情感美的发掘。蒲松龄对感戴之情给予极高的评价。该书作者提出感戴之情是《聊斋志异》感情世界的主旋律。该书还对《聊斋》中的表现的侠义、侠情、侠性、侠风进行阐释。作者认为《聊斋》是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的精神、人的灵魂、人的追求。蒲松龄心目中人间最高的交际准则就是超势利。在《聊斋》中感戴之情也好,侠义、侠情也好,都是非势利的,都是超势利的。因此该书作者说《聊斋志异》的主导思想是超势利的,这种思想来源于墨家。蒲松龄想以此对世情民风予以匡正。也是他针对现实的缺陷而发出的对现实人生的一种美好的憧憬和呼唤。这些观点都是精湛之论。该书作者的这方面研究拓宽了《聊斋》研究的领域,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这对于《聊斋》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这种研究是向人性、文学性回归。从新角度彰显了《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蒲松龄的超势利的主张,即使在今天也是非常有重要意义和很高的思想价值的,也是应该提倡和践行的。该书这方面的见解确能给人以新的启迪,会起到使我们对《聊斋》的认识向纵深处发展的作用。
三、对作品深度挖掘,新见迭现
《聊斋》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作品。其文本义又是隐藏的、潜隐的。需要读者去发掘发现。研究者还须有很强的文学领悟力和超强的鉴赏力。《文心雕龙》指出,同是屈、宋的作品,“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辨骚》)[1]29。清人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有云“是书遍天下无人不爱好之,然领会各有深浅……作者难,评者亦不易。”都说明对作品的挖掘深度决定见解的高度。郑春元先生孜孜不倦研究《聊斋》十几载,锲而不舍,用力甚勤,造诣颇深。对《聊斋》文本深入开掘,求深求精。对《聊斋》的探索研究没有停留在作品的显露的层面上,能够超越其故事局面,探寻《聊斋》文本最深层次的意蕴真髓,探幽显微,撷英采华,发人之所未能发,言人之所未能言。提出很多超越前人之见。无论在宏观研究方面还是微观研究方面都提出一些新颖之论。可谓是新意迭出,新论荟萃。书中处处闪现多有卓异见解的亮点。如以往很多论者几乎众口一词严厉批判《聊斋》中的因果报应内容,说其是宣扬封建迷信反动落后观念。影响极坏,对此应彻底否定。很多教科书都将其说成糟粕。该书作者对此内容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和论述,力驳陈说。提出《聊斋》中的因果报应称为善恶报应,蒲松龄对报应之说不是沿用,而是巧用、反用。传统的因果报应思想说王公大臣达官贵人是因为前世积德,做了好事。《聊斋》所写恰恰与此相反,说那些王公大臣贪官污吏的前世根本没积什么德,他们前世却是驴马蛇狗之类,是老天不开眼,让他们在今世作恶。《聊斋》中受报的都是恶官恶人。蒲松龄把报应观念作为一种思想武器,惩恶、警恶,倡扬良善,借助这一思想充分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其积极意义是不能抹杀的。该书作者指出,《聊斋》中的善恶报应内容不仅不是宣扬反动落后观念,而是把这种观念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此说是极有说服力的。是振聋发聩之见。
该书作者在对《聊斋》的研探中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从一些小问题中看到其中包含的大见解,大道理。提出一些有哲理性的见解,对《聊斋》深层内涵的分析上升到了哲学、美学的高度。如《画皮》篇一般通行的说法是说蒲松龄告诉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外表所迷惑。该书作者做出与此不同的引申——人在任何时刻都要守住底线,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诱惑,只要没有非分的贪念,即使看不透事物的本质也不会受害,守住底线是存身之本。作者还对“画皮”作引申解读,提出蒲松龄用这一意象,最生动最深刻地表现丑恶事物的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世间一切丑恶的东西不是都披着各种各样的画皮吗?社会上很多人、很多事不都是外表华丽而内在肮脏吗?残暴荒淫的皇帝的龙袍不是画皮吗?奸佞的朝臣的官服不是画皮吗?他们的画皮里面所包裹的不是与狰狞凶恶的女鬼一样的丑类吗?世间几乎所有的丑类不都是掩饰其凶恶的原形,借各种各样的画皮以欺骗和虐害世人吗?所寓含的理极其深刻,为我们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人生作出极大贡献。”[2]157这种解读太有新意了,确是新锐之见。还有以往人们认为《骂鸭》篇的寓意是:人犯了错误,必须敢于正视,接受批评。该书作者指出:“丑行要曝光,要被批判,这是改过的一个必要条件,需要使其见阳光(长鸭毛),还要必须有外在的批评力量(有人骂),只有适当的惩罚,才能使其醒悟,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方能改恶从善。此理今天在某些人身上也适用。”[2]160此论要比以往的皮相之见不知要深刻多少层次。是富有理性内涵和独立见解的精当之论。这些切中肯綮,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四、透辟的艺术分析,揭示《聊斋》艺术美奥秘
该书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性的阐述更为精彩,对《聊斋》艺术成就的分析抓住《聊斋志异》魅力的核心,向外层层推进式探讨,《聊斋志异》最富艺术魅力的是精怪形象,在《探赏》中篇的《蒲松龄对精怪小说的艺术创新》一文提出“巧妙处理精怪形象的物性、神异性、人性之间的关系”“赋予精怪高于人的品性”“诗化精怪的生活环境,通过环境描写丰富精怪形象”“赋予精怪形象深厚的文化意蕴”“巧用趣笔,使精怪小说具有喜剧美”;在《〈聊斋志异〉中精怪形象的塑造方法新探》中作者提出蒲松龄“对精怪文化内涵进行置换”“对精怪形象身上的物性的处理”“精怪形象神异性的安排设置”“对精怪形象人性的深度开掘”等论题,从文化、审美、艺术等多个新角度、多方位深入探讨精怪形象艺术魅力系统要素的形成。精怪形象的主要特征是善于幻变,有极强的神秘性。该书作者接着分析《聊斋》神秘描写的审美特征、《聊斋》的幻化美、《聊斋》的理趣美、《聊斋》狐鬼仙怪异人形象的情趣美。该书作者具有精细的艺术感觉,对各种美的构成要素和美的效应深度阐释。揭示出《聊斋》美之所在和美的底蕴,使读者受到了美的启迪和熏陶。把读者带入《聊斋志异》美不胜收的世界艺术世界,去感受多姿多彩的艺术美,获得艺术鉴赏的愉悦。这种逐层深进的抉剔入微的剖析透视,论析精准,新意盎然,表现出鉴赏家的功力。该书对《聊斋》的艺术分析的另一贡献较以往更为深入,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深化,有很强创新力度,有诸多超越前人之见。如对狐鬼形象特征的研究,新时期较有影响的观点是“是以‘人’为主要特征而又带着某些物的特点的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3]93,此说很有创见,但没说两者是怎样复合统一的。该书作者通过对精怪形象的人的特征与物的特点的关系进行探讨,对此提出新看法,指出在精怪形象身上人的特征为“显”,物的特点为“隐”。精怪的动物特征都是隐含于人体之中的,只能是偶尔显露,是物性的内化。因为《聊斋》中的精怪主要是以人的形象活动在人间,与人交往。并非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永远是半人半猴、半人半猪的样子。该书对精怪特征的论述更深入,更恰如其分,更切合《聊斋》实际、更深入。该书关于精怪形象的分析论述是对《中国小说史略》中“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鹘突,知复非人”之说的深化和超越,观点多见深义,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出了《聊斋志异》塑造狐鬼形象的艺术奥秘。
五、持论公允,纠偏纠误
对一部作品的内容作出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是文学评论的最起码要求。但这并不容易做到。由于《聊斋志异》反映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其寓意丰厚又十分复杂,寄托深远。蒲松龄在完成此书后在《自序》中发出“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4]6的悲凉之叹。他把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鬼魂世界。他预知会有很多人读不懂《聊斋》。从后来的一些《聊斋》的研究者对《聊斋》的评论可以看出蒲松龄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不仅古代,就连现当代的很多评论者对《聊斋》也存在多种误读,有很多极端之见。有极力贬低者,如早年钱玄同斥之为“全篇不通”,胡适亦讥其“取材太滥,见识鄙陋”。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还有人说“一部五百篇的《聊斋志异》半数以上是糟粕”[5]179,还有评论者对《聊斋》人物曲解歪解,如有人说田七郎是为地主阶级卖命的打手和走狗[6]86,说恒娘在宣扬娼妓哲学,还有人对《聊斋》人物行为极力歪曲,如说窦女是为地主恶霸南三复殉情,还说南三复为赎罪,去盗窦女之尸,由于精神错乱错盗姚家女尸,企图寻找失去的窦女的爱情,这些说法太离谱了。不一而足。这种情况可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因素、评论者的审美能力、批评态度动机有关。《探赏》的作者治学态度严谨,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聊斋志异》既不是一味捧誉,也不是苛求古人。既充分肯定《聊斋》的精华成就,对作品中落后的东西、糟粕,也明确指出,该书用一个专题来分析《聊斋》的瑕疵。对其评价“不虚美,不隐恶”,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当下非常值得肯定。该书评《聊斋》不是套用今天的观念或用某一特定时期的政治需要去衡量作品,而是将其放在它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解读。还有该书作者忠实于《聊斋》文本,不做过度阐述,尽力探寻蒲松龄深刻的命意。该书评价田七郎形象时指出:田七郎没有欺压良善,所杀的都是恶人恶官,也可以说是客观上为百姓惩恶除恶,打手之说是无稽之谈。在分析恒娘形象时,从她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和所处的家庭婚姻小环境出发,来分析他对朱氏的指导方法,她的办法不高尚,或很低俗,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家庭环境下,这种办法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者说别无选择。她懂得男性心理,善用智慧处理矛盾,说其宣扬娼妓哲学之说过于简单粗暴,这些分析都入情入理,结论令人信服。该书的见解都比较公正、公允、客观,没有偏执之见。该书对学界评论《聊斋》的各种错误观点以及形形色色的偏论、怪论都予以批评拨正。有利于广大读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作品,功莫大焉,这是该书的非常可贵的特色,也是一大贡献。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六、创新评赏形式,学术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
《探赏》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著作,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阐释方式。该书的上篇和中篇采用传统的学术著作的写法,即“雅”阐述方式。下篇《趣话〈聊斋志异〉人物》写法上有很大的创新。基于《聊斋》中有很多穿越故事,如由梦穿越、离魂穿越、仙凡穿越、游冥穿越等,而生奇幻,该书著者以此艺术手法为根基,让聊斋人物走出书卷,来一个大幅度的穿越,让这些人物“神游后世”,即从古代穿越到今天。用文学化的表述方式,安排《聊斋》人物在一定的情境中与今天的读者及一些历史人物对话,让《聊斋》人物对今天读者提出的种种问题释疑,或为自己行为自辩,或对不同观点进行反驳,双方展开激烈的论辩。类似时下的访谈方式,又带有较多的文学色彩,形式活泼。对《聊斋》中故事的核心内容、人物行为、故事的意蕴进行阐释,形成对《聊斋》人物的谐评、趣评、巧评。评论紧紧抓住人物之魂,抓住人物主要性格,对人物的分析有哲思,并力图有新的发现,多有闪光点。这种评论既有有理论深度,反映出对这些人物评价的学术前沿性。带领读者进入人物形象的灵魂深处;又使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手法新颖,语言幽默风趣,有穿越感,说理不枯燥,做到雅俗共赏。这是一种“通俗”的写法。创造了新的评论样式,这种创新方式值得称道。作家刘白羽曾就《〈聊斋志异〉创作论》为马瑞芳喝彩说:“以散文笔法写论文,使这部书既清丽又有情趣。我素来主张,文学论文也要是文学,因此,我欣赏杜勃罗留波夫———他的作品,有如大海波涛,激动人心。当然,我更喜爱歌德的《对话录》,那简直是美文学。”[7]254该书在评论形式上更为大胆创新,不是用散文笔法写评论,而是用小说笔法来评论小说人物。使“《聊斋》的研究生动有趣起来,使学术与文学融通起来,给读者焕然一新、韵味盎然的阅读快感。”[8]124该书这种创意可谓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是一种审美再创造。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来解读《聊斋志异》这部文学经典,至少在国内是前所未有的,如马瑞芳教授所讲的她的论文表述是大众聊斋,“它让习惯于某种学术模式的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学术著作也可以这样来写,也可以写得像文学作品一样美妙感人!”[8]125这种并非“学术气”的阐释方式,在通俗性中显示学术性,学术性又有很强的趣味性。实现了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估计会受到青年读者的喜欢。
还需一提的是,收入《探赏》的文章有些曾在结集前单独发表,其中有些观点已得到学界多位研究者的肯定,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或在出版的学术专著中多次引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书的学术水准和学术价值。
该书内容还有应改进之处,其上、中篇有些问题似仍有待进一步深化。下篇人物鉴赏部分,《聊斋》最精彩、典型化程度最高的形象也有的未选进。但瑕不掩瑜。《探赏》完全称得上一部融学术性、理论性、文学性、可读性于一体的深度解读《聊斋》学术佳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探赏》一书,会增强对《聊斋志异》的领悟、理解,深化对《聊斋》的认识,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
[1][南朝]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郑春元.《聊斋志异》探赏[M].广州: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3]张稔穰,李永昶.《聊斋志异》情节简论[J].文学遗产,1982(1).
[4][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铸雪斋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李厚基,韩海明.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6]赵俪生.读《聊斋志异》札记[M]∥名家解读《聊斋志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7]陈文新.学者的智慧与才情——读马瑞芳教授《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J].红楼梦学刊,2005(2).
[8]冯畟.古典仙异世界的现代审美阐释——《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评析[J].理论学刊,2004(4).
(责任编辑:孙希国)
Some Comments on Exploration and Admiration of Liao Zhai Zhi Yi Written by Zheng Chunyuan
WANG Li,HUA Hui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2,China)
Exploration and Admiration of Liao Zhai Zhi Yi is a brand new book on Liao Zhai Zhi Yi with high academic quality.It integrates research results,review and appreciation.It extends the field o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Liao Zhai Zhi Yi.The author gives many new opinions by his deep study.The artistic beauty is analyzed.Some mistakes in the study about Liao Zhai Zhi Yi is also corrected.Besides,it creates a new form of evaluation and appreciation by combining technicality and enjoyment.
Liao Zhai Zhi Yi;exploration and admiration;innovation;technicality;enjoyment;readability
I207.41
A
1672-8572(2017)03-0136-06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3.22
2017-04-15
王立(1953—),男,吉林大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主题学、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