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的鼎新力作
——陶富源、陶庭马《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论》评析

2017-03-13朱兆华

理论建设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学学说马克思

朱兆华 朱 缘

(1.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00 2.中共宁国市委党校,安徽 宁国 242300)

《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论》是由安徽师范大学陶富源先生主持、皖南医学院陶庭马先生作为第一参加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一般项目——马克思学说的人本主题及其当代中国意义研究的最终结项成果。同时,这部著作也是陶富源、陶庭马先生经过多年哲学研究、在学术领域辛勤耕耘的厚积薄发之作,更是在中外学术界和理论界首开“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这一命题先河的创新之作。全书用40多万字的篇幅,分5章对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的主要脉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了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深刻结论。该书前四章主要是对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的科学把握、历史本原、逻辑形成和基本内涵进行梳理,最后一章则是立足现实,着重阐述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的中国意义。

拜读这部大作,颇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别具一格的创新理论和厚重扎实的研究功力,加之其旗帜鲜明的理论立场,使得甫一阅读便觉耳目一新、精彩绝伦,读完后更深感全书内涵丰富、有理有据、要言不烦,受益匪浅。本文将从四个方面简要谈谈对陶富源先生、陶庭马先生《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论》一书的粗浅认识和读后感想。

一、理论创新,敢成一家之言

《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论》作为马克思学说研究的一部力作,独出机杼、另辟蹊径,创新性的提出了“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这一划时代的命题,开理论研究之先河。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行动指南与指导思想,揭示和阐述其所蕴含的丰富人本理念,重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性光辉,是我们全面学习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研究就方兴未艾,并逐渐成为学术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发展理念之后,许多专家、学者针对这一命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多样化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填补马克思学说人本思想研究的不足,驳斥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论者所谓的马克思学说的人学空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陶富源先生、陶庭马先生的这部《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论》则是在众多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自成一家言,将马克思学说的现实人本主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使得针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研究能够往前更进一步,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赋予马克思人本思想更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更鲜明的时代意蕴。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更好的探讨和辨析马克思人本思想与以往人本主义人学的本质区别,便于将马克思人本思想置于马克思学说整个理论体系中加以研究和把握,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去重新认识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去重新认识和概括以人为本在马克思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诚如作者所言,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从不曾有关于“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的直接论述,也找不到关于“以人为本”的表述,但绝不能就此说作者是生编硬造。相反,作者提出这样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命题,正是充分依托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一种学术创新和理论推进,是在作者多年探索和研究基础上的一种理论概括和理论所加。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 “既是向马克思学说根本价值精神的回归,同时也是对这种精神以中国经验为基础的一种凝练表达”。可以说,作者的大胆创新,不仅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相关研究开辟出新的领域,也使得命题本身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时代价值。

二、资料丰富,论证扎实可靠

马克思学说的人本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宏大、涉及众多,且在卷帙浩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鲜有人本思想的直接表述,因此对于广大研究者来说,非辛苦研究、详细考证,不能触其精要。故陶富源、陶庭马的这部《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论》,尤其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原著文本的认真研读和详细梳理,同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一切从本本出发”,又绝不陷于本本主义,展现出了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力和极富创造性的思维见地。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大量引用马克思学说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论著,进行解读和论证,详细阐释了人学思想在整个马克思学说体系中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历程,涵盖了从青年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到成熟后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全过程,资料详实、令人信服。同时作者对于马克思学说的几大理论来源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比如康德、黑格尔、亚当·斯密、欧文、傅里叶等人的学说和论著,从源头上对马克思学说的人本理念进行回溯性分析和研究,脉络清晰、逻辑缜密。此外,作者对于西方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论者也进行了客观辩证的分析和研究,例如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卢卡奇、存在主义的萨特、结构主义的阿尔都塞等,去伪存真、博采众长,在各家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着力创新,求真务实,结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拜读这部大作的过程中,处处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学术用心和严谨作风。比如,仅就“马克思学说”这一概念的辨析,作者就用了大量的篇幅,从概念的使用情况到概念的列宁诠释,再到“马克思学说”以马克思命名的具体缘由,作者详细考证、仔细推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证,提出了不同以往的、令人信服的观点,使得全书在开篇就给人以作风严谨、踏实可靠的感觉,充分展现了作者为学、为师的良好风范。

三、方法科学,凸显整体意识

《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论》一书,特别注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运用。因为马克思人学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前进的过程,也是基于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实践基础,如果抛开这些来谈论马克思人学及其相关思想,无异于高谈虚论,不具任何现实意义和价值。因此,紧紧依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开展有针对性的阐释和说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作者大量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与古代人学思想、近代的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等进行了深刻的比较分析,总结提炼出马克思人学理念即人本思想的精要和时代进步性,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人学理念的复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前所述,作者还运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依托深厚的学术功底,着力探索和发现经典文本中那些所不易为普通阅读所能把握和阐明的深层次含义,为更好、更全面的解读马克思学说贡献了宝贵的心力。

特别地,作者认为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习惯于将马克思主义分开研究、分别阐释,并人为的将其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客观上被肢解,进而导致“作为这种整体性根本体现的、贯穿和统摄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的人学理念也即是人本思想的主题晦而不明或隐而不见”。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特别注意对马克思学说进行整体性的解读,也即是从宏观上对马克思的学说和体系进行整体把握,将人学的相关理念植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学说体系中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深刻的总结和进一步的归纳,梳理出马克思学说体系中人学理念的逻辑理路,将对“人”的终极关怀贯穿到马克思主义的始终,使马克思学说重现更为灿烂的“人性”光辉。这种全面的、整体的研究理念,让这部大作有了很高的完整度,体系也趋于完备,便于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微观研究。这既是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我们客观、全面的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现实要求。

四、立足实践,契合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释放了巨大的能量,而其人本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则促进了中国人民国民性的改造,逐步使中国人民具有了现代公民的意识,推动了中国人的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特别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提出,表明马克思人学理念的核心思想即以人为本已被确立为党的执政理念,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对马克思学说的现实人本主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契合时代主题、符合发展需求。

此外,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也即经济增长观,引领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步伐,缔造了许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一直被人们奉为圭臬。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的发展被等同于经济的增长,片面追求GDP的提升,认为只要经济总量增长,其他社会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毋庸置疑,这样的发展理念,对于经济增长确实起到过很强的推动作用,也在指导后发国家发展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这种理念逐渐开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许多时候甚至陷入了一个明显的现代化困境。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一方面带来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足,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现代化困境的问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吸取和总结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切实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与民众的现实感受和社会公众的长远利益相结合,从而有效避免上述的现代化困境,实现全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马克思的人学理念动态植入到中国的发展实践当中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总而言之,《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论》中关于马克思学说现实人本主题的深入研究和深度思考以及系统说明,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从这个角度说,它无疑是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堪当马克思人学理念研究的复归之作。

猜你喜欢

人学学说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北人学没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