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发达省份中心城区新型城市化的困境与发展路径
————基于湖州市南浔区的调查(2003-2013)
2018-01-24姜亦炜
姜亦炜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新型城市化是新一轮经济建设的强大引擎和新时期结构转型的强劲动力,是东部城市在新的发展阶段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将新型城市化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强调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中心城区新型城市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和存在问题为调研对象,分析其机遇与挑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对东部地区其他中心城区的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一种可供复制的模式与经验。
一、新型城市化:文献回顾
新型城市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路子。[1]
目前学术界对于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外延、路径、发展方向等问题,均众说纷纭,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四类:新型工业化伴生型;结构形态转换型;以人为本型;内涵发展型。结合这四种观点的解读,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同传统城市化相比,新型城市化有以下特点:第一是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不单追求城市化的“率”,更在城市化的“化”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为终极目的;同时还将人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主体和原动力,引导市民主动参与到各项建设活动之中。[2]第二是集约高效。改变旧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摒弃求大求全、求新求洋,全面开花、资源浪费的现象,倡导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实现空间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第三是功能完善。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注重规划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为保障,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创造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生活环境。[3]第四是个性鲜明。无论是在城市建筑等外部形态上,还是在文化传承等精神内核上,都注重结合既有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突出地域特色和个性风貌,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避免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第五是环境友好。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化全过程,努力保持发展的城市系统与稳定的环境系统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和谐共处。[4]第六是社会和谐。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城市管理,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见表1)[5]。
表1:传统城市化与新型城市化的比较
二、湖州市南浔区城市化建设的现状与困境
(一)湖州市南浔区城市化建设的现状
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杭嘉湖平原,自2003年湖州市进行了区划改革后独自建区,其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集聚、辐射功能也逐步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初成体系,城市发展架构逐步清晰。围绕“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定位,开展了各个层面规划设计工作,城市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城市发展架构逐步清晰。城市规划有序推进。在全省县(市、区)范围内率先完成了区域全域规划编制,基本完成镇域全域规划编制;完成中心城区内新区、老城区、古镇及开发区的城市设计,形成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旧城更新区、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的总体格局,明确了中心城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专项规划全面覆盖。统筹谋划中心城区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规划设计,相继完成了基础设施、绿地系统、水环境、亮化景观、商业业态、城市公交等19个专项规划,基本实现了专项规划全覆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设计水平明显提高。不惜重金邀请易道国际设计集团、中规院、深规院等多家知名机构,主持了包括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开发区整体城市设计、江蒋漾公园、金融服务中心等在内的多个重大规划设计项目,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反复比选,倾力打造精品工程,涌现出了金象湖公园、区行政中心等一批优秀规划设计项目。
2、城市建设投入加大,城市建设不断加快。通过实施“古镇保护、老城提升、工业西移、新区南建”的城市发展战略,南浔区中心城区建设不断加快。建成区面积从2003年的7.35平方公里拓展到2013年的16.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从2003年的9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4.5万人(见图),城市道路面积从2003年的115.4万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453.54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31.3平方米,比全省平均高出13.3平方米。道路框架体系逐步健全,先后完成了向阳路、联谊路、嘉业南路、万顺南路等8条主要路段的建设,形成了“五横五纵”的骨干路网;对外交通上,3条高速公路全线贯通,318国道改建工程、三高连接线等启动建设,中心城区与各乡镇“半小时交通圈”逐步成型。项目建设也获得了加快推进。全力打造新区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块,强化老城区、古镇区各类改造提升。2009-2013年,南浔区累计建成(改造)项目200余个,在建项目50余个,完成投入180亿元以上。形成了像行政中心建筑群、金象湖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金象文化创意中心标志性建筑。公共设施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区文化艺术中心、图书档案中心、市民广场、湖师院南浔附小等设施给南浔市民带来可切实的方便。南浔区中心城区开通公交线路9条,投放公共自行车1000辆,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0%,管道燃气普及率达43%,自来水供水率达100%。
图:南浔中心城区2003-2013年规模变化情况
3、城市环境持续优化。通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中心城区治拥治堵等多项举措,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南浔区成功创建了省级文明城区,南浔镇成功创建国家文明镇和国家卫生镇。南浔区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将中心城区划分为5个大网格和14个子网格进行精细管理,切实提高问题发现率、处置及时率和考核量化率。开展了中心城区治拥治堵、“六项整治”百日行动以及非法“三车”整治等行动,有效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强势推进中心城区“五水共治”,共整治黑臭河、垃圾河9.25公里,新铺设污水管网16.5公里,完成老小区(城中村)截污纳管16个。扎实推进“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共完成拆违9.7万平方米,完成旧住宅改造1万平方米、旧厂区改造5.6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21.1万平方米。大力加强中心城区绿化建设,先后完成了年丰公园、文兴公园、江蒋漾公园等的建设,启动了垂虹公园、甲午塘滨河绿带等公园绿地建设,截至2013年底,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360.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6平方米。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新建住房快速增加,近2009-2013年来,南浔中心城区共新建居民小区41个,建成面积129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18.5万平方米。以东南华府、香墅湾等为代表的12个高档小区相继建成,有效提升了中心城区居住品质。同时,保障房建设快步发展,基本实现各类保障性住房全覆盖。
4、产业支撑切实增强。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产业集聚的过程和结果。南浔建区以来,中心城区周边以电梯、木地板、电机为主的工业高度集聚,以古镇、建材市场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日益兴旺,以各类特色农业园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稳步发展,为中心城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电梯方面,中心城区周边现有电梯企业88家,吸纳就业6000人,2013年实现产值66亿元,智能电梯产业基地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占地4300余亩的节能电梯产业园正加快建设,园内在建电梯项目14个,总投资达46亿元,建成后预计可新增产值134亿元,吸纳就业5000人。木业方面,中心城区周边共有大小木业企业155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50余家,吸纳就业近2万人,实木地板产销量占全国60%以上,2013年实现产值81亿元,获得了 “中国木地板之都”和“中国木门之都”等荣誉称号。电机方面,中心城区周边共有电机企业30余家,吸纳就业4000余人,2013年实现产值19亿元。古镇、建材市场和商贸业日益兴旺,成为中心城区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古镇方面,顺利收回古镇经营管理权,积极开展全市首个国家5A级景区创建和以古镇为核心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相继完成景区主出入口改造、庞宅修复修缮等工程,稳步推进金宅修复、留园度假酒店等33个工程项目,引入康辉集团、中国美院等开展战略合作,古镇景区成功列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013年,接待游客428.9万人次,同比增长13.1%,实现古镇旅游总收入40亿元。建材市场方面,顺利完成建材市场搬迁,现有入驻单位1812个,吸纳就业7200余人。2013年新建材市场实现营业额110亿元,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成为浙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建材装饰市场。商贸业方面,成功引进浙北大厦、华润万家等大型商贸机构,稳步推进大桥农贸市场、南林农贸市场等的改造,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9.87亿元,增长14.1%。中心城区周边现代特色农业渐成规模,初步形成了总面积达5000余亩的城郊型农业园,包括国丝文化园、金藤葡萄庄园、世友生态园、丰藤四季水果园和施家浜四季花海、中田生态农业、康源生态农业、紫晶香葡萄园等,既兼顾了生态平衡和旅游观光功能,又加速了农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变,助推了中心城区城市化发展。
(二)湖州市南浔区城市化建设的困境
虽然南浔区中心城区新型城市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周边省市特别是江苏省各县区中心城区发展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具体体现为:
1、规划滞后,整体水平不高。在规划理念上,认为城市规划就是盖房修路,建广场、建标志性建筑的旧有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布局,以及对城市的自然特色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通盘考虑和超前考虑仍显不足,起点和定位不够高,降低了城市建设档次和历史文化品位。如中心城区内低档次的农民新村较多,缺少与周边建筑风格的协调性,既严重影响城市品位,又削弱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规划执行上存在约束不强的问题,未批先建、违规建设等问题时有发生。如2013年仅中心城区范围内共涉及农民新村、工业厂房、居住小区等违建33处。
2、基础薄弱,特色亮点不多。南浔区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城市框架虽已逐步拉开,但尚没有完全跳出镇的薄弱基底,中心城区标志性建筑和精品建筑依旧较为缺乏,城市特色不够明显。对于南浔历史上的丝绸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等历史文化元素挖掘展示不足,历史文脉延续不足,城市发展缺乏南浔文化特质。中心城区水环境状况一般,面临较大的水环境污染压力,甚至发生过填河筑路等行为,南浔“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和“水晶晶南浔”的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彰显。
3、功能缺失,集聚能力不强。南浔老城区由镇发展而来,在教育、医疗、文体等方面均缺乏相应的功能配套,必须依靠新区的建设扩展来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新区的建设过程中,虽然有所体现,但在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文体休闲、商贸消费等功能配套和完善上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南浔区中心城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仅为20.7%,为在湖州市三县二区中排名最低,与占比最高的安吉县相差23.1个百分点(见表2)。2009-2013年,南浔中心城区空间规模扩展了3.5平方公里,增长25.4%,而集聚人口增加2.5万人,仅增长17.9%。以商品房销售为例,2011-2013年南浔区中心城区共计销售商品房41.1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购房者约占80%,区内其他镇及外地来浔置业的仅占20%,中心城区对周围乡镇的集聚吸引作用还十分有限。
表2.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县区主要人口数据对比表
4、质量不优,人的城市化不充分。南浔中心城区的城市化进程,还较多地偏重土地城市化,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还不高,大量的农民工身在城市,却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租房买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难以享有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半城市化”现象,甚至产生了城市内部新的二元结构。如中心城区集聚人口共有14.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7万人,外来人口4.8万人,且外来人口中主要以体力劳动者为主,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他们虽然居住在城市,但是在文明素质、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生活方式等方面没有完全融入城市,难以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
5、效能不高,体制机制不全。一方面,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南浔中心城区城市管理涉及开发区、南浔镇、古镇管委会、新区等多个主体,涉及城建、市场监管、交通、行政执法等多家部门,协调配合不足,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多头管理等问题,整体运行效率不够高。城市虽小,但“城市病”却已显现,交通拥堵、违章搭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还较为普遍。尤其是农民房“插花”现象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城市品位和整体面貌。另一方面,城市经营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经营城市的能力水平不高,城市建设用地效率低下,融资能力不足。就融资而言,目前南浔区由于地方财政收入低、信用等级较低(尚未达到2A级,对比湖州市三县和吴兴区政府融资平台都已评定为2A级),以致于城市建设融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影响了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推进。
三、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提升理念为前提,不断拓宽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思路。理念决定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推进中心城区新型城市化要跳出“就城市而城市”的窠臼,寻求与产业、环境、资源、文化等的融合发展。重点要把握和处理好五对关系。一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化仍将是我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必须坚持产城融合。一方面必须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公共服务,为促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多的要素支撑;另一方面必须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强化产业发展对城市的支撑力。二是农村人口转移与市民化的关系。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实质是人口聚集并市民化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我区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支撑,但同时又面临着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紧缺的压力和挑战。为此,必须健全并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优先解决本地人口和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能够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保障。三是民间资本与政府投入的关系。在当前我区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财政投入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要强化城市经营理念,坚持“短期敢于负债、中期追求平衡、长期实现盈利”的策略,积极整合优质国有资产,做大做强区城发集团等融资平台、切实增强融资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积极采用BT、BOT、PPP等经营合作方式,有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四是现有土地财政与城市建设资金的关系。当前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出让收入仍然是许多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南浔区的城市建设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但在当前南浔区债务规模已超警戒线的情况下,必须逐步降低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强化长期投资计划及其资本预算约束机制,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化投融资模式。五是城市化与生态因素、文化元素的关系。以南浔区为例其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等方面都有着丰厚的资源。要将生态理念和各类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化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水泥森林”城市向新型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转变,全面展示南浔城市的个性魅力。
(二)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切实提升城市建设规划水平。规划是建设的蓝图和灵魂,对于推进城市化具有龙头、调控和保障作用。必须以战略的思维、高标准的规划,合理引导城市化节奏,加快中心城区科学发展。一是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善中心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三规合一”体系。进一步梳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各层面空间规划的相互关系,加强统筹协调和无缝对接。配合“数字湖州”建设,逐步建立和整合区域各类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一张图”的数字化管理。二是提升规划的科学性。邀请一流机构开展各类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的性质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趋势和规模,以及城市功能分区,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体现城市个性与特色。要从规划编制和方案审批入手,进一步完善方案遴选机制,选定出适度超前、更符合南浔实际、更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规划设计方案,不断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化水平。三是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严格对照全域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强化规划执行力度,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把握好重点和时序,确保各项规划按质按量实施,决不随意“翻烧饼”。完善阳光规划制度,积极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完善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规划的监督约束。
(三)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项目是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必须以重大项目为主抓手,着力抓好一批投入大、档次高、体现城市特色的建设项目,切实增强城市发展的硬件支撑。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秉持“把每一个项目打造成精品”的理念,全力以赴加快重点项目谋划推进。以南浔为例,应以新区为主体,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中心、浙商回归总部经济园等重点工程,确保到2016年完成总投资200亿元,建成一批集商贸购物、文化娱乐、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地标建筑。以老城区改造提升为辅助,扎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頔塘南岸片区、甲午塘滨水街区、垂虹公园等的建设,努力展现老城新貌,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二是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借全国棚户区改造及全省“三改一拆”强势推进的良好势头,以路为界,划分区块,重点抓好浔东等村的拆迁安置工作,力争在三五年之内解决好城市快速建设发展中遗留的城市核心区块、标志性建筑、重要城市主干道旁边拆迁安置房密集的现象,切实改变城市形象。三是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内部道路系统,继续推进主次干路工程,加快道路建设,增强南北交通联系能力,逐步形成“内成网、外成环”的城市道路网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客运中心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及站点,推进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系统和城镇慢行绿道网建设。规范中心城区出租车运营管理,成立国有出租车经营管理公司,逐步新增适辆出租车。拓展中心城区对外交通空间,加速推进318国道改建工程和三高连接线建设进程,加快南浔至织里城市框架性主干道建设进程,改善提升城乡快捷交通网络。积极配合并推进湖苏沪城际铁路、南浔中心城区至海宁城际铁路的规划布局工作走线及南浔铁路站场布局,尽早迎来铁路时代。四是注重塑造城市个性。没有个性特色的城市是没有灵魂和生命力的城市。要坚持“精品精做”的理念,注重建筑风格设计,把“美学”引入城市,真正把建筑设计建设成凝固的艺术,努力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要延续历史文脉,通过城市建筑、文化雕塑、艺术小品等方式,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把南浔积淀的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留下可传承的城市化遗产。要按照新区创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标准和要求,把南浔良好的生态禀赋和清丽的自然环境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尤其是要做活“水文章”,通过水系整治、景观建设、开发利用等,畅通城市水系、做美河道景观,再现“水晶晶”的南浔。
(四)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大力增强新型城市化内在动力。产业是立城之本,是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离开现代产业支撑,城市化将是无本之木。要坚持新型城市化与现代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形成南浔特色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大力发展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强化城区总部经济、高端服务、创意创新等功能,促进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加强古镇保护与开发,深化与康辉集团和中国美院等的战略合作,以古镇城市改造复兴推进旅游产业提升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古镇整体有机更新。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形成进一步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增长点。充分发挥南浔区位优势独特、航道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的优势,努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打造浙北地区集装箱中转中心。二是做大做强以电梯、木业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省创新型试点城区创建,积极开展“四换三名”,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强化我区新型城市化的产业支撑。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工业发展优势,积极打造与中心城区高度融合的现代化生态型产业新城。围绕“电梯产业争第一”的目标,以南浔智能电梯成功创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电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全产业链和电梯产业集群,不断强化电梯产业发展优势。将现代木业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的突破口和示范带,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加快南浔区木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加快木业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木业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发展特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以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主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推动中心城区周边特色农业扩面提质。切实加快四季花海、国际香草园现代农业项目等的建设步伐,使现代农业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构筑出“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布局,进一步彰显南浔“鱼米之乡”的魅力。
(五)以提升综合治理水平为路径,持续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最佳途径。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品质城区。一是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以推进中心城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三河”整治、违章建筑拆除、老小区污水集中纳管、沿河绿廊建设、公共绿地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推进大气防治,坚持源头治理、综合防治,推进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机动车、工业废气、城乡废气治理。二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方法,推进城市管理属地化、数字化、精细化、文明化,大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住建、城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的密切配合,组织开展多方位的联合执法,全力推进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加快启用数字城管系统,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着力打造整洁有序、布局合理的新型城区。三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一流学校”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启动浙江宏达南浔学校、南方锦绣实验学校扩建、湖师院南浔附小二期、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南浔校区等城区内学校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一流医院”建设,全力推进南浔人民医院异地新建项目,深入推进与沪杭知名医院的交流合作。加快文体事业发展,大力招引、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大力推进青少年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群众住房难题。通过以上举措,确保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着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四是扎实推进文明法治建设。持续开展以省示范文明城区创建为龙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加强市民群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加快形成单位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技术支撑、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
(六)以改革创新为突破,不断激发新型城市化建设的生机活力。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变化、体制变革的过程。按照争取列入省新型城市化改革试点的目标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中心城区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激发城市化活力潜力。一是切实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中心城区“人的城市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以及由此而派生的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等各种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全面落实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各项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城乡户口迁移制度,对有合法稳定住所或职业的人员以及投资人员和有突出贡献人员,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配偶、未成年子女可同时登记。建立实施居住证制度,进一步解决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使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向流动人口覆盖。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对我区急需人才实施鼓励购房落户政策,对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外来务工人员优先解决落户问题,对自身素质与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的外来务工人员,通过推进“机器换人”等措施逐步淘汰。二是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解决中心城区“土地怎么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化以“亩产论英雄”理念,大力实施“空间换地”,建立地上、地表、地下空间有效衔接及综合开发机制,确保每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不少于20万平方米。加快城市建设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再开发,加快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调整试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城乡用地空间调整,促进城区周边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和城区集聚。科学制定“退二进三”和供地计划,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扎实抓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等工作,健全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争取事权下放与审批改革,加快审批流转速度。简化城市建设用地使用程序,积极探索“前台(窗口)受理、后台(科室)服务”的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审批效率。三是健全完善资金保障机制,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注重建设、管理、经营并重,优化城市资本,充分开发南浔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等无形资产,让城市建设有投入有产出,激活经营城市机制。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做大做强南浔城建发展集团,并采用PPP、BT、BOT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用设施投资运营,逐步健全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积极掌握上级资金投向,完善项目建设,全力申报国家、省、市确定扶持的各类城市建设项目,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拨款和专项资金支持。
[1]礼闻.让美丽乡愁永驻于心.[J].共产党员2014(1).
[2]王晓玲.新型城市化:研究述评、内涵与路径.[J].学习与实践 2014(7).
[3]林小燕.推进浙江新型城市化的路径与对策.[J].企业经济2013(8).
[4]高艳华.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建设.[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10).
[5]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设计要点.[J].战略与决策研究 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