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病的监测及防控技术
2017-03-13金天明
■文/金天明
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病的监测及防控技术
■文/金天明
金天明
仔猪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多发于仔猪,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迅速消瘦,影响仔猪育成率,已成为仔猪生长受阻、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困扰规模化养猪业的重大难题。
仔猪腹泻病种类
据诱因不同,将仔猪腹泻分为非传染性腹泻和传染性腹泻两大类,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初生仔猪消化机能不完善,饲料中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断奶应激等因素均可诱发仔猪非传染性腹泻。传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其中细菌性腹泻主要由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沙门氏菌、猪痢疾螺旋体等引起的仔猪白痢、黄痢、红痢、副伤寒以及猪痢疾等。病毒性腹泻主要由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等感染等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新出现的博卡病毒、Kobu病毒也可引起新型仔猪腹泻病,且可能伴随病毒变异株的出现。寄生虫腹泻主要由蛔虫、隐孢子虫、球虫等引起,且多与细菌、病毒混合感染。
仔猪腹泻病综合防控方案
仔猪腹泻病综合防控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非病性仔猪腹泻的防控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去除病因、对症治疗、适时止泻,避免中毒、脱水。加强饲养管理是仔猪非病原性腹泻的重要防治措施。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维生素,加强怀孕母猪孕期饲料配比,做好初生仔猪防寒保温措施,减少仔猪断奶应激等措施均可避免非病原性腹泻发生。
病原性腹泻病防控关键点:确定发病病原;做好全群免疫,不留易感猪群;通风与保温;加强管理、避免应激,提高自身抗病力。依据发病日龄、腹泻程度、粪便等临床表征,运用病理组织学、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对腹泻仔猪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发病病原,做出准确诊断,为后续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病毒性腹泻没有特效药,主要以疫苗预防和加强饲养管理为主。细菌性腹泻主要以从药物治疗、疫苗预防和饲养管理三方面综合防治。在防治过程中需注意细菌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可先进行药敏试验或使用自家疫苗。在用药过程中坚持合理使用药物,有的放矢,把握剂量,防止中毒,间歇用药,穿梭用药,定期更换,掌握时机,灵活用药等用药原则。合理有效的驱虫程序是防治仔猪寄生虫性腹泻的基础,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可减少寄生虫感染。仔猪病原性腹泻的发生与养殖场的管理密切相关,科学的饲养管理理念是减少甚至避免病原性腹泻产生的重要条件。在饲料方面,应根据病原的最适pH及时调整饲料的酸碱度,进而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结论
仔猪的腹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正确的疫苗免疫程序,策略性使用药物是规模化猪场综合防治仔猪腹泻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