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萤火虫和卧龙街“史话”

2017-03-13亦安冉

现代苏州 2017年5期
关键词:史话街巷苏州市

记者 亦安冉

萤火虫和卧龙街“史话”

记者 亦安冉

萤火虫,这个暗夜中的精灵,点点光亮虽然微弱,却将黑暗的夜空装点得格外美丽——在苏州也有这样一只“萤火虫”。不仅点亮了人们回家的路,还为人民路留下了一本“史话”。

萤火虫妆点暗夜

由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启动的“萤火虫计划”从2013年开始开始,通过征集、梳理市民群众集中居住、活动区域存在的零星公共照明问题,进行有计划、按步骤地解决一定区域内存在的没有路灯或者缺少路灯的问题。

“萤火虫计划”由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城市照明管理处负责具体实施,姑苏区内的街巷、无物业系统管理的新村小区、公共小游园、广场等涉及到居民生活、活动并具备安装路灯施工条件的零星区域,是“萤火虫计划”的具体实施范围。作为“萤火虫计划”的具体实施单位,苏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处主要承担苏州市区城市照明设施的养护维修工作。每年,照明处都会根据群众来信、来电及12345便民服务工单、市长、书记信箱、公众监督和寒山闻钟等平台安排计划解决市民百姓所反映的公共照明问题。

2014年初,“萤火虫”慈善公益基金成立签约仪式在苏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处举行,苏州市慈善总会副主任刘敬涛和照明处处长潘峰代表双方签署了《苏州“萤火虫”慈善公益冠名基金捐赠协议》。该项基金由社会爱心人士发起,苏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处下属的苏州市城市照明工程公司设立的帮困扶贫社会组织,旨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体现“帮贫济困,救灾救难,助残扶弱,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同时结合苏州照明“萤火虫”服务品牌,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员工的自愿募捐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体,为助学、助困、助老、助残及其他定向和不定向慈善公益项目增强全体员工的合作性和互动性,有利于更好的倡导“人文”、“和谐”理念。

“萤火虫”光芒虽小,几年来却在公益事业上深入人心,这是一项为苏州增色的暖心公益事业。原本“萤火虫”的发光领域在照明和公益上,不过在人民路的改造过程中,萤火虫的点点微光也和吴文化碰撞出了大火花。

点亮人民路

2016年2月底,人民路这条苏州市重要的南北主通道开始改造施工,在大修工程接近尾声时,路灯照明安装工作开始启动。苏州城市照明管理处林海阔介绍,从平门路到团结桥,根据楼宇、绿化以及节点,对人民路路段作了分析和定位。

沿线观前和南门地区为古城区传统商业中心,配合的灯光有亮度有颜色上的变化,在照明处理时用了射灯,附近的照明还有色彩的变化流动,用灯光的多样性体现出商业的繁华。而文庙、苏州中学以及苏州大学所在的那一段,则属于文化区域,需要安静,在照明布置时就用单色的灯光。平门路一段属于居民区,更需要静,在运用灯光时要更加考虑到居民的生活诉求。

除了路灯照明之外,为改善城市环境,还启动了城市景观照明工程。历史绵长的人民路,周边许多建筑采用仿古特色,人民路上涉及近百幢楼宇等建筑物进行了亮化改造,针对南门商业圈、文庙、沧浪亭,以及乐桥、观前街、桃花坞、北寺塔等片区的特点,也配制了适合各个片区的特色灯光,给予合理的照度、色彩、动态控制,使灯光和谐有序,使得人民路在苏州古城中的标志形象更加凸显出来。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通行的影响,路灯安装调试人员也是蛮拼的,施工时间选在了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5点。照明处的工人们一忙碌就是一整个后半夜。

灯还是原来的造型,延续2004年以来的宫灯造型,与人民路沿线的历史文化底蕴相融合。光源则换成了更为节能的陶瓷金卤灯,精选世界知名品牌配光器、配节电更高的电子整流器,在光源上采用特殊的陶瓷卤灯,快车道功率 3151VV慢车道为140VV。整个人民路,各类景观灯具约25000盏。

造型灯也是人民路的一道风景

梳理卧龙史话

点亮了人民路,似乎尤有缺憾。

人民路是苏州城内贯通南北最长、最垂直的一条大路,自春秋时建阖闾城至今,为苏州古城的交通运输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2500多年来,见证了苏州古城的历史沿革,认识这条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苏州。人民路积累着苏州的传统文化,映照着苏州的社会风貌,还有吴地的民俗风情。

“萤火虫”慈善公益基金会,把公益事业的触角伸向了历史文化——在人民路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后,萤火虫基金会拟写一部关于苏州街巷文化的书——人民路史话,把苏州的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留给世人。

专门为人民路写一部书,再次深入研究苏州街巷文化,潘君明心中自然高兴

谁来写这本书呢?“萤火虫”基金会的一众委员经过一番商议,把目光聚焦在了苏州作家潘君明身上。

潘君明,笔名江虞,散采田,东门君,田风等,晚号东村老人。1937年12月生,原籍常熟,自幼随父迁居苏州,对苏州街巷情有独钟,常徘徊于大街小巷之中,经过近三十年的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于2007年出版了《苏州街巷文化》一书。

潘君明小时候住在乌鹊桥弄,那时候的人民路还叫护龙街,没有公交车,长长的人民路上,有很多有趣的去处。人民路,看着不长,走起来却很吃力,老底子就有“走煞人民路”的说法。潘君明常常跑去乐桥买小人书,那时候乐桥下下几乎都是书摊,从小人书到大人书,什么书都有,孔庙潘君明也去玩,还有一条篦箕巷,也是常去的地方。

萤火虫基金会负责人找到潘君明,召开了一个专门会议,共商人民路的写作问题。专门为人民路写一部书,再次深入研究苏州街巷文化,潘君明心中自然高兴,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写作任务。在潘君明看来,如果将人民路写成一部书,抚今追昔,了解苏州古城从此入手,不失为一件好事。

当时商定,以人民路为主体,由于人民路已延伸至城外,但写作的重点内容在于城内,并将左右两边的小巷一起写入,以人民路作为一条主心骨,两边街巷凡是通人民路的都就可以算上,以体现人民路的完整风貌。

会后,潘君明根据自己已知的有关资料,拟出了一个提纲,分为街巷、园林、故居、寺庙、馆校、桥梁、商业、交通等若干章节,系统地陈述人民路的的历史变迁,拟定以街巷、园林、寺庙、桥梁等的名称为目,记述历史事迹,饱含文化内涵,依次写来,便于读者阅读,成为一部既有历史变革又有文化内涵的工具书。接着,展开了调查研究,到有关地方去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和摄制图片。在写出初稿后,基金会又开了个小型座谈会,大家阅读初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经过近三个月的调正、补充和修改,终于脱稿,并付梓出版。原本打算写八万字,结果写到了十四五万字,100多副插图图片,使得整本书图文并茂。

这本书也将在4月人民路竣工仪式之时呈现在世人面前。

书稿完成后,潘君明不胜感概,兴犹未尽,吟成小诗三首:

一条街巷写成书,历史风云广积储;

闾里门前留古迹,创新革旧古今殊。

诗巷条条遍古城,卧龙长伏负盛名。

一砖一瓦千年梦,诉说沧桑告后昆。

贯穿南北成通衢,路面宽宏名不虚。

地铁公交齐发展,繁荣声里听吴歈。

一条街的照明演变

在潘君明的新书中,也记载了详尽的道路照明历史。

旧时,夜间出行,除用灯笼之外,主要靠路灯,旧称“街灯”。苏州城内的街灯,在清末之前,用过蜡烛、灯草豆油灯、煤油灯作为光源。夜晚,由专人在街上逐一点燃,黎明时吹灭。

清宣统三年,也就是公元1911年,开始用以电灯为光源的路灯,那时候点灯是个时髦的洋玩意,不是全城都有的。当时,苏州有振兴电灯公司,在全城架设八条输电线路,安装路灯1944盏。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全城煤油灯全部改为电灯照明,八年,架设“通夜线路”,专门供路灯用电。二十五年,平门路、护龙街(今人民路)、景德路全部改装对杆绷灯。所谓“对杆绷灯”,即是在这边竖一根电杆,在对面也竖一根电杆,绷上一根钢丝,装上一盏灯,故称“绷灯”。路灯悬于道路中间,便于照明。

新中国建立后,路灯逐步增加。1962年,组建市路灯管理所。并在人民路、观前街等安装路灯。灯具最早为搪瓷灯。1962年始用组合式长方形日光灯灯罩。铝(铁)皮灯具。1968年被淘汰后,逐步发展为有玻璃罩及玻璃钢罩半圆球灯、琵琶灯,有机玻璃罩宫灯、蘑菇灯、荷花灯、石榴灯等40余种。1975年——1977年,仿照南京长江大桥的玉兰灯型。鉴于当时的条件,由路灯管理所购置钢管等材料,职工自己制作。在人民路装上了玉兰灯后,每逢节日或有外事活动,五灯俱开,既明亮且美观,受到市民的好评。1987年,因五火灯头均是朝上,照度不够又费电,改用为矮杆圆球灯和双挑灯,以高功率的钠灯作为主照明,中间配以三只雪松灯作为装饰,以体现现代气息。

1999年3月,市政府实事之一道路照明亮化工程启动,范围包括古城区十三条街道,人民路也在其中。这次采用了新星灯具,它是上海燎原灯具厂与法国艾克拉公司的合作产品,配光好,效率高,路面照度大幅提高。2002年,为迎接在苏州召开的“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人民路开始了新一轮的路灯改造,市路灯管理处在诸多灯型中挑选出一种名为“姑苏遗韵”的系列路灯,其构思造型源于苏州园林的宫灯,既体现了与苏州古城风貌相协调的特色,又保证了现代化城市的照明要求。这种古色古香古朴典雅的宫灯,成为姑苏城品牌的灯具,夜晚,为城市提供照明,白天,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史话街巷苏州市
王纬华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边走边唱
雨中的街巷
共和国大阅兵史话
中国阅兵史话
西方参谋史话
刺刀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