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城苏州的龙脉何在

2017-03-13丁云

现代苏州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城都城伍子胥

记者 丁云

古城苏州的龙脉何在

记者 丁云

中国古代注重教育和文人取仕,对文庙、学宫、书院之类文化建筑的风水也倍加重视

卧龙街上有苏州的文庙。

古代城市的社会生活中,儒家学说的倡导文治教化,十分注重教育和文人取仕,也因而诸多文化建筑,文庙、学宫、书院等的选址布局,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风水倍加关注。

范仲淹1035年创建苏州文庙,相地择址一定慎之又慎。传说,阴阳先生择中了卧龙街,文庙那里是龙头,两口井是龙眼,整条大街就是卧躺的龙身,北字塔是高高翘起的龙尾。因而,街名遂定为“卧龙街”。

宋代,苏州大概出了5位文状元,5位武状元,明代出了8位文状元,1位武状元,清代更是有28位文状元。然而范仲淹修建文庙之前,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唐代苏州就出了12位文状元。

看来,关键不在这座庙学,至少在这条“卧龙”了。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说起这条“卧龙”,当然要从寻“龙”的人说起,伍子胥。他受王命制定建城方案,“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确定了阖闾大城的位置。此后苏州城址千年不变,一直沿用其风水之选。

泰伯建立勾吴国,开始吴国历史。勾吴国建立,使苏州及整个江南地区走上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舞台。勾吴国历经19世的传承和发展,到公元前585年,寿梦称王,吴国位列诸侯。

公元前514年,阖闾问伍子胥,如何能使吴国强盛起来称霸称王,伍子胥说,立城邦,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于是,阖闾把筑城的事委托给伍子胥。

筑造阖闾大城,是为了争夺霸业,建立一个可靠安全、威慑群雄、威权不可侵犯的堡垒,是作为吴国为争夺霸主而确立的政治、军事、经济、统治中枢。

风水有龙脉,说山的起伏连绵。自古,以昆仑山为天下主山,由昆仑山发端出五支龙脉,三支在中国,南干沿长江通过南部地区,苏州城于这一脉上。

说起“卧龙街”,要从寻“龙”的人伍子胥建城说起

“夹于山脉有川,夹于川有山脉,水流,则山行,水合,则山止。”蒙受沿龙脉流行于地中的“生气”,以招来幸福,因而必须寻求生气充溢永驻之地。水汇而龙止,且生气不因风而散。地点的构成,是周围环山的山河襟带之地。

也把大地看作有生命的物体,像人体内有血液在流动那样,视大地为龙,而“气”在大地中运行。把设置城市,看作是在经络的穴位上扎入针而使生命体全身产生活力,可使自然和城市两方面由静而为动。那些穴位就称作“龙穴”,在那里建造城市、寺院、住宅以及坟墓。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不是神叨叨地卜卦算法,有科学依据。

古代都城的选址,要满足政治筹划、军事方位,还需要有适合生存的环境、足够富足的土地保障,庞大的政权机构的居住给养,军队给养屯驻以及城中大量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国必依山川”。西周和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活跃时期,不但讨论水质,更分析土壤的肥厚。“度地卜食,体国经野”,土地是否肥绕、宽广,是古代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所卜之处,皆可长久居民,使服田相食”。

伍子胥建城,因天时,就地利,“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观其草木之饶”,选中了太湖水系中山岗至平原之间一块地形高爽平坦优越的地址,并避开了湖泊低洼地带,既可避免水灾、旱灾,又西靠丘陵山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都城“山脉”与“水脉”有机融合,造就极富特色的山水城市。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城市生存发展之本。日后“苏湖熟,天下足”,大量米、丝、鱼、茶的生产和输出,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为城市发展建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尽管历史上多次遭受战火之灾,甚至极大地破坏,总能在原地迅速恢复起来。

再者,“设险防卫”。古代城市一出现,就要面临军事攻占防卫问题。“从构成城市外围防御圈出发,利用由城郊至太湖的群山如同心圆似的三道弧形防御圈,紧匝地围着吴国都城。城周分布的水系以太湖为首,城处于水乡泽国之中,出城几乎举足皆水,有利于歼敌固守。而出击作战,水路有三条要道,可北上中原,西向楚国,南达越国。所以,从军事角度分析,苏州城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极优越的位置。国都布局也适应了进攻和防守的两种功能,又兼顾人民的生活。”这是专家对阖闾大城的评价。

历史上的苏州城,多次有惊无险地安然度过

最后,水陆交通要冲,也是城市选址的重要地理因素。这一点,苏州城更是无需讨论。

诸侯都城 僭越天子之都

自周代初年起,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和发展,分封到各国的诸侯领主,纷纷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或扩建城邑,作为他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据点,都城营造也开始有了方法和制度的总结。

文献记载,周代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对城市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大体分为三类:周王都城,诸侯封国都城,以及宗室或卿大夫封地都邑。除了政治地位的高低以外,在城市规模上,诸侯城大的不超过王城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以吴王的等级,所筑之城应在诸侯城之列,但伍子胥为阖闾筑的城已超越接线,属都城一类了。

《越绝书•卷二》记载:“吴小城,周十二里……邑中径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陆道广二十三步;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陆道广三十三步。”

作为比较,东周时作为天子之都的洛阳,“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阖闾大城,这座春秋时期曾经称霸700多年的吴王都城,建城之初就显示了缔造者们在这场争霸中的野心。

成书于春秋末叶的齐国官书《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西周都城规划制度:工匠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座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街宽均可容九辆马车并行。城的中部为宫城,左边设宗庙,右边设祭坛;宫城前,即南面为外朝,宫城后面为市场,市场和外朝各方一百亩。

这是中国最早见载于文献的一段关于国都的规划方案,规整、方正,中轴对称的城市格局,综合考虑了城门、道路、宫殿、居住用地之间的协调。这套严格规整的规划制度,反映了周时都城的营造思想,是建造中国古代城市最基本的设想。但实际还有多种条件限制,不是完全照搬。但历代的城市规划者,都是先考虑到《周礼》的城市模式之后,才建造城市。

阖闾大城 风水龙穴

史称,吴大城,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

考虑了“天地水土”四个基本要素。小城约是大城的四分之一,长方形,空间结构布局分大城、内城和城郭城,大城内城都是核心地区,主要有城垣、城门、水系、道路、宫殿、台榭和花园,有护城河两道,陆城门六座,和水城门六座,连同城内三横四直主河道。

营造方法在《吴越春秋》上也有记载。称,天有八风,是随季节不同而风向有所差异,仿效这八风,开了八道陆门,八道水门。模仿西方天界的门建了阊门,从这里引入八风之一的阊阖风,这样就通向了天上。在东南方建蛇门,是与天门相对,模仿地户。不仅如此。西阊门是朝向楚国的,所以,有不被楚国攻击的近乎咒术的考虑。同时,蛇门朝向作为帝国的越国方向。从宇宙论、政治意义两方面考虑、斟酌,进行了城市建设。

古城布局分“大城”、“小城”和“郭地”,是当时吴国政治经济文化统治中枢。后越灭吴,楚又灭越,古城由吴之都城沦为越之“属地”,再沦为出国春申君黄歇“领地”,维持相对独立的“国中之国”地位。秦统一中国后,苏州有“郡”、“州”、“府”等称谓变化,但都是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下太湖流域的地方行政治理中心,城市以原来“都城”为基础,反复的重建、修缮、补充和新建。

中国的都城,从周礼时就以南北轴为中枢,从曹操的邺城开始把东西轴作为中心轴线,这似乎成了后来城市规划的模式。但伍子胥在公元前514年就考虑到备战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将国都设计得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从举世闻名的《平江图》来看,苏州并没有完全依照中轴对称的城市格局建造。

城市内的主要构件是城墙城门,军政学府、织造府、县衙门,屯兵军营和粮仓,寺庙宗祠,临河街坊,幽深小巷,是以“三横四直”的河网桥梁构成交通体系,田脉宅地、手工业作坊等基本形成“自给自足的安全防卫体系”。

唐宋后,战乱使得北方大量显贵宦官和土绅南迁,城内居民开始贵族化,兴建宅第园林,颐养隐居,渐成“宜居天堂”。隋开凿大运河,大运河逐渐成为贯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明清时期政治稳定,苏州成为东南重镇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品贸易中心。

伍子胥挑的风水龙穴,相当精准,或许整座城市就是处于龙穴之上。

北寺塔这条“龙尾”,也是岿然屹立

关于龙脉,还有一说,中国的城市大都在北方没有设门,说杀气会从北方径直侵入都市。所以西北方向是一个特殊方位。苏州城城西有阊门,外面有吴王夫差的坟墓,也就是虎丘,它位于西北方向。有人猜测,始于昆仑山一脉相承。

猜你喜欢

大城都城伍子胥
2022中国大城强城指数TOP30
“千金”的由来
东周列国志(10)
解封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千金小姐
伍子胥出昭关
像树一样站着
暑假乐开花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