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2017-03-13蔡梦

人民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艺术

冯兰芳教授是我敬重的长者和前辈。获知她有意将长期从事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积累的成果结集出版,我借近水楼台,得以先读为快,深感这部著作全面记录了我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记载了冯兰芳教授驻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讲坛30年所积淀的丰硕成果和丰富经验,读后引发了一些思考,获得了一些体会。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本新著是首都师范大学冯兰芳教授从事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30年的成果集。全书近百篇文章,纳入五个主要标题之下。第一部分“冯兰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文选”,共49篇,为全书主体内容,多由冯老师主笔,围绕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宗旨、目标、课程设置体系、艺术实践规划、大学生音乐副修办学模式及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地阐发。第二部分标题是“专家与任课教师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解读”,共11篇文章,由担任大学生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代表主笔,结合自身在这一领域的工作体会和所思所感进行了不同侧重的回顾、梳理和概括总结,真知灼见,颇有感发。第三部分“我与音乐学副修”,共16篇文章。此部分执笔者皆为首师大获得音乐副修结业学位的各学科领域青年才俊。文章中他们回顾了大学时代加入音乐副修行列给予自己的艺术影响、技艺训练、文化熏陶和心灵陶冶,感叹“音乐如何教会我坚持”“音乐,永无止境”,感念“我和音乐有个约会”“音乐为我的工作与生活助力”,惊叹于“从政治老师到音乐老师”的神奇转变,碰撞出“音乐与数学的火花”,持之以恒“沾艺术的边,走人生的路”,无比眷恋“徜徉在音乐之海中的那一抹金帆”……真可谓激扬文字,意气风发,而这些,竟是一群“音乐的门外汉”在音乐土壤中辛勤耕耘而收获的硕果。第四部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研究方向部分统招研究生论文选编”,共6篇,是冯兰芳教授于2005年在全国率先统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成果展示,见证了公共音乐教育领域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第五部分“师生赠言”,撰写者既有全国各高校同领域从业者对新书出版的祝贺和由此而来的生动感发,也有早期受教于冯兰芳教授现在国内外各领域工作岗位卓有成就的一批“爱乐人”,对自己曾经所经历的美好时光的深情回眸。情深意重,令人感动!

以下,我围绕这部全面记录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历程的著作,从三个方面阐发阅读体会。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科发展

历程的清晰缩影

广义的音乐教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周朝教育制度规定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孔子进一步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深刻见解,这对如何培养具有全面知识与审美素养的人以及音乐教育在其中所占据的不可或缺的地位,都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近代以来,音乐教育在我国经历了一个倡导、尝试、发展、完善的过程。1912年,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就职演说中将美育列为国民教育宗旨之一,并倡议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四年之后的1916年,他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当年便身体力行,倡导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学生音乐社团“北京大学音乐团”。另外,萧友梅、丰子恺、陶行知、刘天华等一批近代艺术和教育大家,都曾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和投入到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这充分证明了我国近代老一辈教育家洞察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独特功能和重要价值的真知灼见和行为楷模。

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价值得以凸显。80年代末,国家教委颁布《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和《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十年后,又颁布《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①就在2014年初,作为“教艺体”第一个颁布文件,教育部又下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健康稳健地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大学音乐教育在此时代背景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美育正式列为国家教育方针,随后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这对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足迹。

与国家日益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美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地位不断提高的进程同步,冯兰芳教授以首都师范大学为实践阵地,踏出了整整30年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历史印记。

冯兰芳教授1975年分配到北京市外国语学校,正值学校领导为培养素质全面的外交人才,决定加强音乐辅修专业建设。借此东风,她开展了大量带有开创意义的工作,如探索建立适合普通大学生的音乐课程群,打造“音乐与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不定期举办专家讲座等,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外国语学校归并首都师范大学成为其独立学院,音乐教研室随之并入音乐系(2003年后为音乐学院)这个更为专业而宽广的平台。冯兰芳教授负责的艺术教研室在继续努力为全校意愿选修音乐的每一位学生提供学习条件的同时,开始探索音乐学副修的学历教育,“使一部分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在进行本专业学习的同时,副修音乐专业,使师范生既能教一门文化课,又能当班主任、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力求做到‘两专多能,为基础教育培养质量较高的兼职艺术教师,成为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骨干”。大学音乐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由此也从最初带有“补课”性质,到“以音乐提高大学生审美境界”为目标,再至适当条件下“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的新阶段。2003年,为加强普通高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委托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两所院校承擔培训在职攻读公共艺术教师音乐学硕士学位的任务。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统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由此,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科涵括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趋于健全②。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文集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出发,以普通高校学生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是冯兰芳教授在新时期我国大学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整体形势下,结合自身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深厚积累,全面总结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办学经验和学科发展规律成果的集中展示。将这一成果放在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以及高校音乐教育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无疑更能凸显其举足轻重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却缺乏基本的艺术素养。青年学生渴望通过大学教育,提高自身对艺术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提升审美层次,培养进取精神,并希望能将自身所具有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学等学科知识背景与音乐文化相融合③。有鉴于此,大学音乐教育首先应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力所能及地对接每一位准社会公民的“音乐审美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冯兰芳教授围绕大学生应具备何种音乐素质、应着重于怎样的知识构建、不同的学科背景与音乐学科可能在哪些方面存在交叉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科定位为:音乐学与哲学、美学交叉融会,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研究艺术与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④。由此可以看出,面向普通大学生的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音乐技术,而是视音乐艺术为人类文化的积淀、智慧的结晶,从而为音乐教学实践和音乐教育研究开拓出更广阔的视野和空间。实践证明,这个定位符合普通大学生音乐学习的实际情况,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基于清晰的学科定位,冯兰芳教授与她的同事经过长期摸索,逐步建立起一套平易有效的音乐课程系统,并充实了不同课程的规定内容,包括:1.常规音乐知识和技能类训练。如视唱练耳、基本乐理、演唱、演奏、音乐创作基本思维和方法等,力图从音乐本体出发,在非音乐专业学生中普及必要的学科基础常识。2.音乐文化类课程。如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与人文学科等,使学生了解形成音乐文化核心的历史过程以及经过历史筛选的音乐观念和表现音乐观念的价值标准。3.思辨类课程。如音乐鉴赏、现当代音乐思潮、音乐美学与评论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音乐批评意识。4.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类课程。如音乐与科技、音乐声学、音乐商业管理、音乐治疗、电脑音乐制作等,创设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环境,培养具有复合学习背景的人才。

与此同时,冯兰芳教授始终致力于探索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教学规律和实施途径,着力于在音乐教育作用于人的创造性思维及挖掘音乐的人文内涵这两方面以往教学中相对薄弱的内容。这种整合使作为基础音乐教育链环中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形式、功能得以完整体现。其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包括:1.音乐本体研究。选择中外音乐史中的代表性流派并标志特定时代文化和作曲家典型风格的经典曲目⑤,通过分析各种音乐表现要素和音乐发展手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及其间蕴含的丰富精神内容,探寻音响组织与艺术表现、情感表达间的紧密关联。2.立足以音乐本体为基础的文化拓展,分析文化中的音乐,侧重音乐中的文化,探寻音乐家创作思想以及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化联系,引导学生探微音乐艺术随历史进程所发生的形式演变及美学内涵的异化轨迹。3.哲学和史学研究。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渗透自己的优势学科,运用哲学、历史和美学知识去理解音乐内涵,并从哲学、历史的角度认识音乐对于理解社会的价值。4.音乐社会学研究。培养学生思辨、评价和批判各种文艺思潮的能力,传承先进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理解多元文化,追求使青年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对社会文化发挥引领作用。

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除进行专门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之外,更应成为以培养学生敏锐思维,发展他们的直觉、想象、推理、动手操作能力和各种表达与交流方式为目的的艺术活动。本着这一认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专业举办了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如《纪念贝多芬诞辰230周年作品音乐会》(2000年)、《纪念黄自先生诞辰100周年作品音乐会》(2004年)以及音乐副修大学生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硕士班在职教师合作、根据莫里哀喜剧《屈打成医》自编自导的同名音乐剧(2006年)。2005年,值“抗战胜利60周年暨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之际,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专业策划了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的音乐周系列活动,包括组织大学生演唱抗战歌曲,组织抗战文学、美术、戏剧研讨会,围绕音乐创作进行抗战音乐的美学探讨,邀请老指挥家严良堃讲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与演出史实,邀请老西南联大学生方堃、严宝瑜讲述抗战音乐对他们人生成长的影响,邀请史学家汪毓和讲述抗战音乐史,邀请《黄河》钢琴协奏曲主创之一、作曲家储望华进行学术讲演、举办独奏音乐会等,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切实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振奋。

同是2005年前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专业组织围绕中外现代音乐的研习主题,举办“音乐创作美学”“音乐形式与内容”等研讨会与艺术实践,邀约国内一线作曲家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参与活动的学生直观而真切地领会了现代艺术如何表达作曲家的个人感受和时代风尚,现代音乐形式的变化如何以文化传统为根基,并从作曲家独特的个性精神和自由的想象力中汲取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的力量。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试图从社会学、心理学视角,思考现代音乐之所以远离社会听众的深层原因。在这次研讨会的艺术实践环节,大学生自编自导小型表演剧《思辨现代音乐》,从尼采反理性主义哲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探测欧洲现代艺术的发源;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经济及艺术家生活的影响探讨作曲家约翰·凯奇艺术理念的变化;围绕音乐表现与表演形式的历史嬗变探讨其与社会现象、时代发展的内在关联。每次艺术实践活动,都成为不同专业大学生展示各自才華的舞台:美术专业学生设计演出海报、制作服装和道具;计算机专业学生设计节目单和舞台屏幕上的PPT展示;中文专业学生撰写剧本、担任导演;外语专业学生负责国外文献翻译、歌词的中外对译等。

通过系列艺术活动的成功举办和立足课堂教学的辛勤耕耘,在冯兰芳教授主持下的艺术教育探索获得了各界专家学者和主管领导的认可。有专家认为,“未来的艺术创作属于会思考的艺术家。从这个意义上说,首都师范大学创建音乐副修双学位教育有着特别的意义,他们培养的跨学科高素质人才,将来在音乐创作和音乐研究中会有所作为”。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高兴地看到,专家的预期经过一个不懈追求和努力实践的过程,如今已经开花结果。冯兰芳教授在高校音乐教育战线辛勤耕耘32年(1975至2007年),除使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在他们的大学生涯中沐浴音乐熏染、接受艺术陶冶之外,所培养的具有跨学科背景的综合人才如今有的正活跃在文化交流的国际舞台,更多的正在音乐心理、音乐创作、音乐编辑出版和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等不同领域扎下根基、施展才华。

三、普通高校音乐教师自身素质的充分展示

教师是高校音乐教学的实施者,高校音乐教育是落实国家美育政策的重要渠道,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塑造人的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使人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下协调发展,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一点在竞争日趋激烈、压力不断增大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广阔的胸襟以及对素质教育方针和音乐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换个角度来说,面向大学音乐教育的教师既应是音乐的行家,又要是教育的行家;既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博的知识视野,又要具有敏锐的思辨能力;既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又要有坚韧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所拥有的广阔胸襟和高远的人生境界以及对中外音乐历史和文献的熟悉程度、适应教学需要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分析与创编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世界多元文化的视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实际运用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路培养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必能激发出他们巨大的创造性与人生智慧。⑦基于高校音乐课要面向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教学,教师还要贯穿学科综合的理念,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学科的有机联系,如探索音乐与诗歌、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以及音乐与声学、数学、历史等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估时,应着眼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开阔、教学形式是否创新、教学内容是否广博。在这一点上,冯兰芳教授一贯倡导高校音乐教学应与这个学科独特的培养目标、教学规律相贯通,给予大学生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音乐,使其充分认识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育功能。⑧如在欣赏音乐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应该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感化,而不是以功利性教育目的机械地对应作品。她坚信:音乐是人的心灵映照和人格的流射。音乐教学就是要为大学生打开一扇扇门窗,引领他们开掘音乐作品的人文深度,在培养审美的同时,养成良好个性与高尚品格,并使自身得到發展与完善。

结 语

三十多年来,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工程环链中所发挥的现实作用和实际影响还非常有限。当前的大学艺术教育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发展不够平衡,许多学校仍存在领导对艺术教育的功能价值估量不足、目标和教育定位不明确、艺术教育机构设置随意、艺术课程教学分散、师资数量不足与执教质量参差等各类问题。我们希望,在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围绕党和政府的教育思想、新时期的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和课程理念,从音乐教育的特点、学科性质和培养全体学生的音乐审美基本素养出发,研究制订能够凝聚中外音乐教育学科实践的基本经验并具有广泛适应性和可行性的《普通高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与先期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进行接轨,从而贯通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基础音乐教育的全学段。这是对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乐教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从另一方面说,则是对21世纪时代呼唤的一种积极的回应。我们可以预期,冯兰芳教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文集的出版,对于建立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必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显现出来。

①②④ 冯兰芳、孟维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一个新学科的崛起》,《人民音乐》2007年第12期。

③⑤ 冯兰芳《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第10期。

⑥ 冯兰芳、裴芳《研习、思辨现代音乐——现代音乐与大学生》,《人民音乐》2006年12月。

⑦⑧ 冯兰芳《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师素质的培养》。

蔡梦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音乐艺术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纸的艺术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爆笑街头艺术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