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山口县:匠人匠心出精品
2017-03-13苏海河
苏海河
不久前,《經济》记者到日本本州岛最西部的山口县采访当地的产业发展,虽然采访的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但看到却是很多独门绝技,深刻感觉到匠人匠心才能出精品。
一把铁锤敲出新干线车头
山下工业所是一家只有30多人的金属部件加工厂,两间看上去很老的车间大棚就是工厂的全部。但这里却生产出了历代日本新干线火车的车头。现任顾问的公司创业者山下清登指着第一代新干线车头的照片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只是个普通的钣金工人,1964年东京至大阪的新干线开通,当时最先进的0系列电气机车的车头就是他带着伙伴们用锤子敲打出来的。
一列火车有十多节车厢,车厢及车厢内零部件设备可以用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但车头属于异形产品,相对数量较少,一个系列的车型顶多生产数十台,难以实施机械化批量生产,因此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当时生产新干线机车的日立制作所找到山下说:看在多年合作的份上,相信你有这个技术,车头加工的活就交给你了。说着简单,真干起来才发现其难度之大。根据设计图纸,他们先用木材搭建出一个与车头一模一样的模型,然后根据其形状及弧度,切割出不同尺寸的铝合金板材,通过铁锤的敲打使平面的板材弯曲变形,制作成不同角度的卷板,最后拼接到模型上。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数不清的不眠之夜,终于完成了任务。因此山下和他的同伴们被业界公认为新干线火车的“造脸师”。50多年来,该工厂一直是日立制作所生产列车车头的合作伙伴,参与生产了400多台高速列车车头。
山下很注重技术的传承和技工的培养,50多年来培养了很多掌握独门绝活的工匠。说话间,老技师藤井洋征拿出一块葫芦形的平面铝板叮叮当当敲打起来。锤起垂落间,铝板中心开始鼓起,周边回卷。不一会儿,一个三维球面部件就成型了,而且显得特别均匀。藤井因金属加工的匠人匠心获得了“国民荣誉奖”。子承父业的现任社长山下龙登先生说,这个行业没有哪所专业学校能教授课程,完全靠师傅带徒弟。因此,招收的新员工就职后都先当徒弟,从最简单的加工做起,5年出徒,10年后才能独当一面。他说,无论机械化工业如何发展,智能机器人如何进步,钣金工匠这个行业将永远存在。
数字化管理发酵池提高酿酒附加值
山口县在日本属于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居民住宅多是平方大院,市区公寓楼房也不过五六层。但在山村中看到的旭酒造株式会社却是一幢10层高的大楼。酒厂酒窖为何建在大楼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日本清酒品牌很多,但产量都不大。传统上是在冬闲季节请来酿酒把式“杜氏”指导,蒸米发酵,酿造出各地的地方酒。因此不同把式指导下产出的酒味道不同,同一个品牌不同年份、不同发酵桶里的酒,味道也相差悬殊。但10年前,旭酒造公司实现了生产线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保证了全年生产的同一品牌清酒口味的一致。首先为去掉酒中的杂味先行选米,将当地生产的大米用机器打磨,去掉大米表层,按照酒的不同档次分别保留50%、39%、23%的米芯,之后蒸米、添加酒酿,开始发酵。这种配料生产的清酒被称为“纯米大吟酿”,日本全国市场仅有3%的同类商品达到这一档次。楼内7?9层全是发酵车间,每层有60个发酵桶,全年实行恒温恒湿管理。发酵桶设计成双层结构,中间的流水用于调节发酵桶温度,每一个发酵桶上沿都设有温度测量仪,最大的发酵桶可盛3000立升的酒浆。在35天的发酵期间,化验室每天逐桶化验酒糟的甜度、酸度、酒精度、大米溶解度、氨基酸浓度等各种参数,并据此微调发酵桶温度,严格控制发酵进度,最终保证了不同批次酒品的口味绝对一致。记者看到,化验室的墙壁上贴着每一个发酵桶的参数图标。
公司社长樱井一宏称,日本国内清酒消费量逐年下降,2014年消费量只有1975年的三分之一。但随着日本餐饮业走向世界,近10年间,日本清酒的出口量翻了一番,该公司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产品半数以上出口。在酿酒过程中,精细化管理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