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读书之道及对大学生的借鉴价值

2017-03-13王文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涵泳立志曾国藩

王文明

[摘 要] 我们探究曾国藩的读书之道:读书须立志有恒、不能太功利走捷径、要结合实际、要方法得当,是为了让今天的大学生提高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获得正确读书方法的指导,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达到预期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 曾国藩;读书;立志;涵泳

[中圖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24-03

曾国藩之所以被人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是和其立志读书、加强修养、并经世致用有关;其家庭教育能够成功,曾氏家族能够人才辈出,涌现出像曾纪泽、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是和他指导家人如何读书,并让其读书之法代代相传、薪火不断有很大关系,因此,探究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并结合对我院184名本科生读书情况的抽样调查分析(注:以下百分比数据都是对这184名学生的调查所得),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如何读书,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价值。

一 读书信念坚定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1],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大学生才能在读书过程中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真知、向更高的目标不断地攀登。

第一,立志读书。首先,要有读书的坚定志向。在调查中发现高达73%(图1所示)的学生认为,读书的重要条件之一需要环境好、心情好,才可以静下心来读书,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告诫诸弟书中提及,“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2]教育学生扪心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才是关键,如果“立志真”,那么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读书,如等车、睡前、周末、食堂、马路、教室、图书馆、理发店,皆可读书。甚至像鲁迅说的:“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如果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读书上,就可以大大延长读书的时间。有的学生认为现在不急、过几个月几年,以后再认真读书不迟,曾国藩在家书中劝诫诸弟说日月逝矣,再过数年则满三十,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岁月如梭,人生苦短,如果找各种借口,把读书的事一推再推,则“万事成蹉跎”,必须引导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立志猛进”,日积月累读书才能不断进步。

有的学生有时间聊QQ、打游戏、看电影、听音乐、谈恋爱,但说没时间读书,有26.6%的学生说每天事情太多,忙得不可开交,抽不出时间读书,回顾一下当年的曾国藩“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日理万机,每天公务缠身,琐碎之事不断,忙得焦头烂额,因“诸弟写信,总云仓忙”,他反驳说“若弟等仓忙,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3],而据《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收录,笔者统计曾国藩后半生的32年时间里(从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与父母亲书开始算),不包括与幕僚及上下级书,仅仅与长辈书就达76件、与二子书达276件、与诸弟书更多达1158件,与其他亲属书10件,曾国藩后半生能够忙里抽闲找出时间月均写家书约4件。他虽极忙,仍坚持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馀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不管坐船还是走路,每日都毫无例外地完成此三事,坚持了一辈子,说没时间读书的同学应当自惭形秽了,正如一首念起来琅琅上口的打油诗说:“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本好过年”,要读书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读书总找得出借口。

第二,读书有恒。读书要有恒心,在调查中了解到30.7%的学生一本书只浏览几页就换另一本书,13.8%的学生仅仅看书名和目录就跳到另一本书,有的学生今天想看这本书、明天想看那本,看到某个同学在读一本时髦书,又改变主意借同学的书来读,曾国藩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引导学生看一本书,应该吃饭、走路、甚至做梦都围绕着这本书在思考,而不是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调查中也发现44%的学生在图书馆借一本书只看五天左右,15%的学生一本书最多看一天(图2所示),有的学生一本书放在宿舍里,今天看半页明天看几页,以后很长时间都不再翻它,看一本书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曾国藩认为读书“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4]读书像煮饭,要不断地添柴用大火才容易煮熟,否则就成了“夹生饭”。

还有的学生在制定读书计划时规定每天看多少页,结果因其他事的干扰,高达76.8%的学生把本应该今天看的内容推到明天或后天,8.8%的学生提前一两天加班加点把后面几天看的内容读完,只有14.4%的学生能够当天挤时间看计划的内容,而曾国藩告诫四位老弟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当日看书之事当日毕,决不提前或延后。调查中也了解到13.7%的学生一见“大部头书”,就愁眉苦脸哀叹“猴年马月”才能读完,然后退避三舍,39.6%的学生只是跑马观花浏览几页,而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吾愿吾弟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他还说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教育学生要读书学习、追求人生的更高目标,不是叹息书太厚、太难,而是必须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坚持步步前行、自有到期看完、理解透的时候。只要像曾国藩那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每日读书,不找借口提前或推迟,就一定会有豁然贯通、渐入佳境之时,如果学生能够有此等恒心,假以时日,当有所成。

读书还要有不断掘井力求及泉的精神,有的学生在图书馆东翻翻、西瞧瞧,这本看几段,那本看几页,一上午的时光就在书架间轻飘飘地流逝了,曾国藩劝诫季弟说,“季弟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耳”[5],引导学生读书时不能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东览西阅,所读的内容不能沁人心脾,便是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还有的学生读书“两分钟的热情、三分钟的干劲”,浅尝辄止,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四位老弟:“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6],在找到与自己趣味相投之书时,要像激光一样聚焦在一点,长期深入地学习钻研,力求吸尽这本书的营养,为我所用,使掘井之泉水“用之不竭”,终身受益。

二 读书目的正确

只有读书目的正确,大学生才能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大学生读曾国藩的家书,在这些平淡家书中蕴含着关于读书的真知灼见,大学生得其启发,明确读书目的,将受益匪浅。

(一)读书不能太功利

在读书过程中也许大学生们会问,我们读书有用吗?能通过读书马上成功、成名吗?读书能“包醫百病”吗?调查他们对读书目的的认识,14.4%的学生是为了考试、得高分和得学位,14.9%为了多考证和英语过级,9.5%为了毕业后能赚大钱和成名,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浓厚,近四成的学生似乎就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地读几本书,读书为了实用,想立竿见影,走捷径,一旦考试结束,就把书抛之脑后,不再过问,有些毕业生一旦赚钱了,就沉醉于声色犬马、吃喝玩乐之中,书也被束之高阁,积满厚厚的灰尘,曾国藩教导我们“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7],不管读书还是做其他事情,都可能经历一些曲折和困难,不能奢望立见成效、一夜成名,曾国藩教育弟弟“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8]他认为读书主要是为了“进德和修业卫身”,如果读书记忆是为了名、为了利,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功利性,反而会造成读书记忆效果的不明显——欲速则不达,“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9]当心里“宽然无累”时,或者能有更好的读书记忆效果。

有16.4%的学生考什么就读什么,考到哪里就读到哪里,决不“越雷池半步”,急于求成的功利主义读书心态,往往会造成大学生读书的“近视”,当不受拘束地、心无旁骛地读书记忆的时候,或者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导学生学习曾国藩,端正读书的态度,读书记忆不仅仅为了考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项长期投资,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的收益,可是其长远回报是非同寻常的。多关注一些经典著作,选择一些有内涵的书籍,培养自己的阅读品味,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功到自然成。

(二)读书要结合自身实际

读书要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曾国藩在与诸弟书中说:“‘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在读书何用?”[10],他认为做到大学纲领的三项是读书人的份内事,必须身体力行,否则“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11]实际上读书的大学问就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仅仅是为了功名利禄,“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12],读书后要更加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姊妹友爱,要更遵从伦理规范,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读书是为了感悟、传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为了更进一步地尊老爱幼、遵守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遵纪守法。通过读书、教育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地砥砺品质,自我革新求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达到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然后推己及人,将自己的德学贡献给社会,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三 读书方法得当

曾国藩从自身的读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在家书中精辟阐述,传之子孙,大学生感悟学习其读书方法则可以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因势利导。读书是该浏览、该精读还是该牢记,要从实际出发,不必千篇一律地要求背诵,曾国藩根据儿子的实际情况,告诫其弟在教他的两个儿子时要留意“纪泽儿记性极平常,不必力求读书背诵,但宜常看生书,讲解数遍,自然有益……纪鸿儿亦不必读八股文,徒费时日,实无益也。”[13]曾国藩不是追求时髦——当时流行八股文,就要求儿子读八股文,也不要求按通行做法一定背诵,只希望常看多讲解生书,他对子植弟反复强调在教曾纪泽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对于记性不好而悟性较高的曾纪泽不能用“堵”——“蛮读蛮记蛮温”的方法,只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更好的读书效果,对今天的大学生亦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读书方法,不能一味强调“头悬梁锥刺股”,也应该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读书规划。调查中了解到52.2%的学生没有读书规划和重点阅读书目,可见差不多一半的学生在图书馆随便抓一本就读,问部分本科毕业生,其在校期间读了什么书、读后有何思考和收获、是否养成了读书习惯,很多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回顾一下曾国藩如何指导曾纪泽读书,“十三经外所最宜熟读者,莫如《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余生平好此四书,嗜之成癖,恨未能一一诂释笺疏,穷力讨治……吾儿既读《五经》《四书》,即当将此十一书寻究一番,纵不能讲习贯通,亦当思涉猎其大略,则见解日开矣。”[14],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必须指导他们根据自身实际,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有所取舍,哪些书应该泛读,读其部分或大体涉猎,以夯实“知识金字塔”的基础,哪些书是经典“最宜熟读、嗜之成癖”,需要全神贯注,孜孜不倦,细嚼慢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认其貌,观其神。在调查中发现对于经典之作,25.3%的学生只看一遍,47.3%学生能够看几遍,只有27.4%的学生能多次反复看,而曾国藩教导温弟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他认为读书不能只是乱翻摘抄一下——“捡了芝麻”,把一本书的“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丢了西瓜”,曾国藩还进一步指导儿子读名家大作时要先认其貌,后观其神“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不相同……尔以后读古文古诗,惟当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径”。[15]引导学生先把一本书浏览一遍“认其貌”,后观其神,此家作品和彼家有什么不同的“神态”,当通过长久地修炼,登堂入室能够“分别蹊径”之时,就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遨游于书海之中,就进入读书的更高境界了。

第四,涵泳。曾国藩要求其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能理解的内容时,应当“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16],曾国藩认为不必立竿见影地理解看不懂的地方,不必强迫自己马上背记不住的内容,只须“涵泳”,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更是把这一读书方法诠释得淋漓尽致,他说:“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17]他把书视如水、把读书时的反复吟诵、品味和研读喻为春雨滋润鲜花,渠水灌溉稻秧,鱼儿潜泳水中,如人之洗脚于溪水,即是全身心地沉浸在读书环境中,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遇到理解不透、记不住的内容时,不是绕道走,而应该“涵泳”,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日积月累,就会品得书中之味、吃透书中之要。

坚定的读书信念是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书海的动力之源,明确的读书目的,是大学生脚踏实地、稳步走向未来的保障,而恰当的读书方法使大学生如虎添翼,定能虎啸生风,大展宏图。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8.

[2][3][4][5][6][8][9][10][11][12][13][16]钟叔河.曾国藩往来

家书全编(中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7]于洁.曾国藩家书精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63.

[14][15][17]钟叔河.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上卷)[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7:144-145.

猜你喜欢

涵泳立志曾国藩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跟曾国藩学修身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苏梦飞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