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名著(文献)教学撷萃
2017-03-12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叶朝良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叶朝良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名著(文献)教学撷萃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叶朝良
《历史知识理论》一书中提出,“历史研究工作的起点是历史问题的提出”。①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耶尔恩·昌森、胡昌智编选,胡昌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第23页。虽然高中历史教学并不是要使中学生成为历史学家,但探究历史,提出历史问题同样重要。如何能够提出历史问题呢?该书认为“历史研究中前导的问题,出自于吾人对说知事物的融会贯通”。②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耶尔恩·昌森、胡昌智编选,胡昌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第23页。意思就是说,学生先要对历史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才能有提问的可能。这一方面来源于课本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解;另一方面,则有赖于课堂内外的阅读与教学实践,其中,对历史名著(文献或文献片段)的阅读又是关键的一环。以下撷取几例,希望能够对中学教师开展历史名著(文献)教学有所帮助。
一、阅读经典历史文献(或片段),把握历史事物的时代特征
在上《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为了追溯美国立国精神的来源,老师们经常会引用《五月花号公约》(1620年):
为荣耀上帝、增进基督教信仰及吾王吾国之荣誉,吾等远涉重洋,来此弗吉尼亚北部创建首个殖民地。为维护秩序,谋求生存,以及促进上述目标之实现,吾等面对上帝及众人庄严立约,结为民众自治政体;据此随时制定并颁布最适宜殖民地公益之公正平等的法律、法规、法令、宪章及权职;吾等保证遵守服从之。③钱满素主编:《美国文明读本:缔造美利坚的40篇经典文献》,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页。
除去公约所反映的最初一批到北美的清教徒们的清教精神之外,作为经典阅读的重要环节,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先找出《五月花号公约》中的关键词。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大多数集中在“公益(公众利益)”“公正”“平等”等词语上。我一般先肯定这些词汇的重要性,再出示一段以前学过的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材料:“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④转引自米辰峰主编《世界古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5页。然后问学生,《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正义”与《五月花号公约》中的“公正”“平等”一样吗?
学生学习过《汉谟拉比法典》,知道这部法典作为两河流域法律的集大成,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有重要地位,但它是人类较早期的一部法典,是一部维护奴隶制的法典,其中所讲的“正义”是奴隶制社会的“正义”,与奴隶没有关系,与《五月花号公约》所讲的“公正”、“平等”肯定是不一样的。
那如何理解这种不一样呢?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同样或类似的词语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的结论。
所以,教师继续追问:这说明“正义”“公正”“平等”这些词虽然重要,但都是相对抽象,甚至很有歧义的词汇,那能不能再找找有时代新意的关键词?
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找到一些关键词,如“民众自治政体”(公民政体),表达了人民主权的观念;如“立约”,表达的是社会契约理念。从这些关键词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最初一批到北美的清教徒想要建立的国家,是基于近代契约理念的人民主权国家。虽然后来实践过程中有一定偏差,但在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普遍处于君主专制或军事专制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主张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意义。而“公益(公众利益)”“公正”“平等”这些词没有任何国家和时代特色,无法给我们有效的历史信息,看不出作为美国的立国精神源头之一的《五月花号公约》有什么超越前人的地方。
二、引导学生认同人类先进思想、制度,摆脱英雄史观
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有盲目崇拜的现象,从现实中的“追星”到历史学习中盲目地尊崇某一历史人物。这是中学生一种暂时心理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而且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对历史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了这一段历史的发展走向,的确有其超越芸芸众生之处。但是,有的学生狂热地崇拜某些历史人物,或者一直局限在英雄崇拜、英雄史观中无法挣脱,这是我们中学教师需要给予教导、纠正的。
由于英雄史观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如此地自然,如此地深入人心,甚至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陷入其中,给教学、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中学历史教学要坚持唯物史观,坚持生产力的进步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文明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思想理念和制度的进步。英雄人物对历史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英雄人物无法脱离其生存的土壤,其身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都有历史的印迹。
如《美国独立战争》一课,很多教案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描绘华盛顿、杰弗逊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如何坚定地实践民主体制,与克伦威尔等革命后的独裁统治形成鲜明对比,认为他们为美国民主政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甚至隐隐认为正是他们的实践,才使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意义更加突出。我刚踏入讲坛时,参考类似的教案,也是根据这样的思路来讲课的,但随着教学思想的进步,逐渐感觉到这种教学安排对塑造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是不利的,而且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华盛顿、杰弗逊诚然接受了比较多的启蒙思想的熏陶,也愿意为建立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而努力,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美国从殖民地时代以来的民主实践,以及当时美国政治力量的对比等因素,使任何人在独立后的美国,都不可能有独裁的机会;而且历史也告诉我们,靠历史人物的个人自觉来维持或推进民主实践,是对人性的考验,而人性是不可靠的;权力的诱惑是巨大的,很难仅仅依靠个人的公民教育就能实现。所以,后来我就把上课的重点放在学习美国民主实践的历史背景、《五月花号公约》《独立宣言》《合众国宪法》等历史文献,及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上,通过这些经典历史文献的学习,让学生认同人类先进思想、制度才是最重要的历史遗产,从而摆脱英雄史观。
再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一课时,对拿破仑的丰功伟绩进行必要的学习之后,我会引用《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部分条文让学生学习,同时引用拿破仑的一段话:“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①转引自吕一民《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拿破仑作为一个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他的丰功伟绩有值得后人纪念的地方;但《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法国民法典》这些人类先进思想、法律、制度等,才是人类真正的文明成果,才是更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的。
三、推荐权威的历史课外阅读书籍,纠正错误的历史观念
现在,历史小说和影视剧流行,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记住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有很大帮助;但它们同样对中学生的历史观念有很大的误导。有些小说和影视剧还以类似正史的面目出现,造成了学生思想观念的混乱。此时,推荐正确的、权威的历史课外阅读书籍,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如有些书籍或说法使学生成为不折不扣的“明粉”,而且导致学生扬明抑清的情绪非常激烈,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不利于现今的民族团结(关于这一点,2016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强调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应该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来叙述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本题提供了非常正确的历史认识导向)。再如有学生接受雍正篡改康熙遗诏的说法,这时候我就推荐他们去看吴晗的《朱元璋传》、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樊树志的《明史讲稿》和《晚明大变局》等相对权威的历史书籍,虽然历史书籍也有可以商榷之处,但相对严肃的研究,相对合理的推论,能够纠正学生很多错误的历史史实和历史观念。再比如,有学生阅读某书后,很自然地认为,历次世界大战是因为国际资本进行“货币战争”的结果,这很明显是一个相当荒诞的结论,我就推荐他们去读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的《梦游者》、李德·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有时间也可阅读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使其对战争和历史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诚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经典著作、文献(或著作、文献片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既有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也有教师本人知识背景的局限,但通过一定范围、一定形式的实践,对历史教学水平,对师生的历史素养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能够促进中学历史教育“寻史求真、释史求通、鉴史厚德”等目标的实现。①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知真求通立德——中学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责任编辑:李月琴)
*本文为“上海市‘历史学科教学模式转换:以阅读与写作为中心的建构’研究团队”阶段性成果。
叶朝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邮编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