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2017-03-12志萍
任 志萍
(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普通”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任 志萍
(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受客观地域条件、学科层次的影响,“普通”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定程度上正面临着生存危机。针对当前存在的先天局限、特色优势不突出、就业指向不明确等问题,立足实际提出建议和对策,以促进此类高校国教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普通”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问题;对策
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不匹配问题几乎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陆俭明先生在一文中说“就全国来说,据有关方面调查最后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不超过15%”[1]。对“普通”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在本文中,“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特指地处非沿海沿边地区、非中心城市的新建本科高校。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下文简称“国教”)专业具有“涉外”的特点,因此,是否处于沿海或沿边地区、是否处于中心城市这些因素对本专业的办学有不小的影响。以四川省为例,开设有国教专业的19所高校中,属于本文界定的“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的有乐山师范学院(以下简称乐山师院)、宜宾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6所,占了近1/3。事实上,这类“普通”高校的国教专业因为先天条件限制、就业错位等问题,正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本文拟立足“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对国教专业普遍存在的困境和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及对策,希望有利于提升这类高校国教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的竞争力。
一、具有代表性的专业现状
我们以乐山师院国教专业为例,解析“普通”新建本科院校国教专业的办学状况。乐山师范学院国教专业(以前专业名称为“对外汉语”,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改为“汉语国际教育”)开办于2003年,现有十届毕业生,2010年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在老挝建有海外实习基地1个,另有一定数量的海外实习项目,所在城市为普通地级市,既不沿边、也不沿海。
为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我们曾对2013届、2014届毕业生的去向进行了跟踪调查,仅有不到7%的学生在海外从事汉语教学,1%的在合资企业,15%的硕士在读,27%的在党政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工作,48%的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受公招限制,进公办学校的少,大多都是在私立学校或民营教育机构),另有约2%的学生去向不明。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真正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毕业生人数不及陆先生提到的全国平均数的一半,而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却是主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最终的就业去向明显错位。2015年乐山师院还委托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对2013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调查。在毕业半年后非失业率、毕业半年后收入、正在读研究生和留学的比例等几个相关的指标上,与全国同类院校(非211本科)同专业平均水平相比,国教专业都略低于平均水平。这不仅仅是乐山师院国教专业的现状,也是大多数“普通”新建本科学校国教专业的现状。随着高等教育专业办学质量和就业质量评估日趋客观化和公开化,专业办学的困境正倒逼着我们去面对困境和问题。
二、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一)先天条件上的劣势和局限
对国教专业来说,“普通、新建、本科”这几个词语更多地意味着人才培养方面先天条件的不足。处于非沿海、非沿边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难以拥有像云南、广西、福建、吉林等地地方高校那种丰富的国外实习条件及就业资源。处于非省会非中心城市,高校所在城市的开放度、经济活跃度有限,外资、合资的公司企业少,外籍人员少,来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少,能提供给学生进行专业见习、实习的机会就很有限。从高校层次来说,新建的二本、三本院校,在生源基础、专业建设、硕士点设置方面不仅远不及重点大学,而且和老牌非重点大学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学生在学术视野、思辨创新方面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上述这些先天条件的局限,让“普通”新建本科院校国教专业的学生不仅在实习机会、就业市场上不占优势,而且在专业考研、升硕方面也往往处于劣势。
(二)人才特色及优势不突出
“比中文比不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比英语比不过英语专业的”,这句话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关于国教专业的抱怨。其背后隐藏的是国教专业培养的人才特色不明、优势不突出的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无疑是国教专业的特色能力,此外,具备多元的语言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本专业人才的重要特色,它们的交融综合共同构成了国教专业与其他专业(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和外语类专业)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互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也构成了本专业人才的比较性优势。但是,反思国教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我们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突出表现在:
1.多元语言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课堂知识教学的融入度不高
很多“普通”新建高校的国教专业依托于汉语言文学或英语专业而建,不少老师受习惯思维的影响,缺少围绕国教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意识,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读写、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这些主干课程中,一直沿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或大学英语同类课程的教法,就汉语讲汉语、就英语讲英语、就中国文学讲中国文学、就中国文化讲中国文化,缺少比较视野下兼具一定广度、深度的多元语言文化教学意识,更遑论进行多元语言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针对性培养。
2.实践教学条件的薄弱严重影响了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研究性学习也缺少专业特色
由于“普通”院校区域位置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实习的机会远远不能和其他的专业相比,好些“普通”新建本科学校没有一个海外实习基地,更不用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乐山师院虽有一个在老挝的实习教学基地,但基地每年仅接收10-15人,其他的短期海外项目以及给留学生做语言辅导之类的,能参加的人数也有限。对更多的没有专业实践机会的学生来说,实习的时候就只能去中学教语文,或去其他单位做文字工作。仅仅靠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或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的书本学习,缺少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实景练习和训练,当然很难有效培养专业的特色能力和比较优势。
同时,由于缺少充分的对外汉语教学体验和跨文化交际活动实践,在进行研究性写作如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时,学生们往往选择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类似的选题,甚至做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选题。除选题外,由于缺少专业的基于比较视野的思辨能力训练,很多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研究视角单一,跨文化比较意识及分析能力弱,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特点,这些都是国教专业人才培养备受诟病之处。
(三)缺少指向明确的就业指导
缺少对专业特色优势、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的务实性指导,是我们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乐山师院国教专业的毕业生一到毕业时节,就会发现自己身处比较尴尬的境地,国内几乎就没有对应本科生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岗位,几年的专业学习除了考研升学和海外汉语教学有用外,对其就业的支持度并不大,甚至可能因为是这个专业还限制了自己的就业范围。为了拓宽就业口径,我们曾在2007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中学语文师资”也写入人才培养目标,这虽然有助于学生找到工作,但是却让国教专业显得非常的不伦不类。2010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再次回归到国教专业本身,却又不得不再次直面就业的压力。在就业压力面前,就业指导老师往往更多地强调“先天局限”之类客观条件对就业的限制,而在如何认知专业性质特点、如何在四年中打造专业人才特色和优势方面给出的建议很少,学生们一窝蜂地到中小学竞聘语文或英语教师,反映出的是他们就业时在职业方向上的茫然和被动无措。
三、基于现实的建议和对策
不可否认,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的确是因为专业办学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更多的还是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思路、方法、策略上的问题。“普通”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定位为“应用型”的高校,专业人才的首岗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评价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要的指标。针对上述各个层面的问题,围绕“普通”新建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全面把握专业内涵,重视非师资类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
关于国教专业的内涵,学者们的界定各有侧重。陆俭明先生[1]认为“其核心任务与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李向农、贾益民[2]提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关于国际汉语教学和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学科”。也有文章提出传播中华文化才是国教专业最重要的任务。而我们需要立足“普通”新建高校国教专业办学先天条件受限的实际情况,切合实际地定位本专业的内涵。
也许是受专业名称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看作是本专业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人才培养方向。而事实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说得很清楚,本专业培养“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文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师资类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和非师资类的跨文化交际人才都是本专业应该培养的人才。如果我们既重视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同时也重视非师资类的“语言文化传播交流”人才培养,那么除了海外汉语教学志愿者外,国内各类涉外的单位如外事外宣部门、涉外文秘、涉外经贸、涉外旅游等都可成为本科国教专业在国内所面向的职业群。大力开拓省内外各类政府及企事业涉外单位、机构的资源,把它们拓展为重要的实习基地,增加学生多元语言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机会;把它们拓展为重要的就业基地,拓宽国内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渠道,就可以不再受所处地域劣势的局限。以外汉师资培养为基础,同时面向各类涉外行业培养非师资类跨文化交际人才,可以作为我们这类高校国教专业解决学生国内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结合就业需求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方向模块课程
国教专业的专业课程一般由语言(汉语、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文学文化,二语习得和教育心理等几大课类构成,这些课类支撑着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华文化国际推广传播、跨文化交际等专业核心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这几项核心能力与素质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彼此交叉相融的。只是师资类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需更侧重于汉语言文字学、二语习得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侧重于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师资类涉外跨文化交际人才更侧重于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把对外汉语师资和其他涉外行业工作都作为学生的就业去向,那么专业课程体系就应该在满足人才基本培养规格和要求的基础上,为两种类型的就业提供必要的课程支撑。
对师资类国教人才来说,虽然本科生直接担任汉教老师的机会很少,但是毕竟每年都有汉办志愿者招募,另外通过考研升硕也可以增加对外汉语教学的机会。不管是那条路径,都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突出的汉语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对非师资类的涉外国教人才来说,中外文化知识、以英语为主的外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需要涉猎媒介宣传、行政文秘、旅游、贸易、营销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一般来说必修课程主要支撑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而选修课部分则可以体现一定的方向性,我们可以在选修课部分设置“对外汉语教学”和“涉外文化传播”两个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在课程设计上,对外汉语教学方向模块着重在语言学基础、汉语教学能力和专业学术能力方面进行强化,涉外文化传播方向模块则可在多元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做拓展。另外,由于涉外工作类别多样,同时去开设新闻、文秘、旅游、贸易等各类课程显然不具备可行性,但是,如果以学分冲抵的方式,即要求此方向的学生跨专业修读相关学科主干课程,以此来认定其选修课学分,那么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
(三)全程融入“多元”的语言文化意识,突出专业特色
美国在《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中提出“Through 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 with the language being studied,students develop insight into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the concept of culture and realize that there are multiple ways of viewing the word”[3]。对国教专业人才来说,无论是从事汉语的国际推广,还是从事各类涉外的文化、经济交流,多元的语言文化意识都是专业人才的特色。
这种专业性的特色培养,需要融入到课程、学术论文、实践锻炼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课程来说,除了二语习得、英汉互译、中外文学比较等具有明确跨文化标识的课程外,其他诸如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也应力求站在世界文学文化、世界语言发展比较的角度上,进行文学文化及汉语教学,培养学生以“多元”“开放”的视角看待中华文化、本族语言及外族文化、外族语言的意识。以论文来说,无论是课程论文、学年论文还是毕业论文,在选题和内容上应尽量体现国教专业的特色,引导学生多进行二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探究,多进行基于比较视野的多元语言文化研讨。通过系列的课程和论文写作的改革,既可以减少国教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汉语和文学文化类课程上雷同度高的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特色的审辨性思维习惯,有助于改变我们这类高校学生学术视野窄小、学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最大的挑战仍是专业实践条件的提供。针对这个问题,除了继续大力开拓新的海外实习基地,以及如前所述增加各类涉外的行业基地外,还可以尝试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便利,探索与企业合作建立对外汉语在线教学平台,或者让学生通过Skype之类的线上平台,和全国甚至全球有学习汉语意愿的外国人建立线上的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的互动关系,以此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增加学生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直接体验。
(四)立足专业特色和优势,针对性地做好全程就业指导
上述种种,最终的目的指向就是提升国教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本专业的就业竞争,肯定不是与汉语言文学或英语专业学生简单地去比中文、比英语,而是要把对外汉语教学、多元语言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特色和比较优势,从而在就业竞聘和考研升硕中赢得一席之地。要达到这个最终目的,除了要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强化专业能力外,具有针对性的大学四年全程就业指导不可或缺。我们需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开展系列的专业介绍、志愿者项目介绍、涉外职业群及考研升硕介绍,引导低年级段的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对未来的就业去向有方向性的了解。对高年级段学生来说,需要指导他们面向对外汉语教学、涉外行业、考研升硕做好个人的定位和专业发展规划。更重要的是,在四年的培养中应始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打造自己的能力特色和比较优势,这样才经得起汉办志愿者选拔、涉外单位竞聘以及考研升硕的竞争。总之,只有扎扎实实地夯实专业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实实在在地做好学习和就业指导,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结语
在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更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对一个发展良性的专业来说,“入口旺、出口畅,中间环节是质量”,当前“普通”新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虽然在出口和中间环节的人才培养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只要立足基础,厘清思路,找准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积极作为,那么我们依然会有一个比较乐观的前景。
[1]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11-15.
[2]李向农,贾益民.对外汉语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学科之辨[J].湖北大学学报,2011(4):21-25.
[3]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11):48-52.
A Study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CSL Education in Newly-established HEIs—Taking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REN Zhipinɡ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 Sichuan 614000,China)
By the limit of location and disciplinary,TCSL major in newly-establish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EIs)are facing existential threat.At present,in view of the inherent limits,shortage of features and ambiguous employment guidance,this paper is designed to propos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in these universities.
HEIs;TCSL Major;Problems;Countermeasures
G648.4
A
1009-8666(2017)01-0119-05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1.019
[责任编辑:李书华]
2016-09-29
任志萍(1968—),女,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