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约瑟夫·贝克的外交理念
2017-03-12马琳
马 琳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约瑟夫·贝克的外交理念
马 琳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波兰一直处在周边大国外交的漩涡中心。 主导该时期波兰外交事务的约瑟夫·贝克为了维护波兰的领土完整与独立, 或奋力抗争, 或对英国等大国抱有幻想, 在对德、 苏等国外交上大搞投机。 但随着波兰被德国纳粹占领, 约瑟夫·贝克的外交政策最终宣告失败。 关键词: 波兰;约瑟夫·贝克;外交理念
约瑟夫·贝克(1894.10—1944.6), 波兰政治家、 外交官, 1933年出任波兰外交部部长。 他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波兰外交部部长, 代表波兰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的外交谈判和协约的签订, 但国内学术界对其外交思想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试图从外交理念入手, 探析其外交政策和外交思想。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贝克就追随毕苏斯基, 参加了波兰秘密军事组织POW。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 出任毕苏斯基的副官。 1926年, 因协助毕苏斯基发动五月政变有功, 进入波兰的权力核心。 1930年之前任波兰参谋部的参谋, 1932年至1933年任波兰外交部副部长。 正是在此期间受毕苏斯基的影响接受了毕苏斯基的外交理念。 1933年担任外交部部长,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约瑟夫·贝克在任期间, 法国在欧洲政治地位的下降, 导致波兰为了自身的安全, 不得不寻求其他外交伙伴, 并摒弃依赖法国的外交政策。
一、 亲德还是等距离外交
在国内很多反映波兰20世纪30年代后期外交政策的文章中, 大都对约瑟夫·贝克这个时期的外交政策持批判态度。 但是, 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该观点。 实际上, 贝克此时期的外交政策, 正是一个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措施, 是在大国外交筹码中艰难求变的平衡策略。 这一时期, 贝克外交理念的基本原则就是保持波兰外交独立而不过分依赖某一大国。 正如他在回忆录《最终报告》中所说:鉴于我们的地理位置、 历史经验教训, 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的实际情况,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①我们民族迄今为止所经历的重大灾难都是德国和俄国这两个国家联手造成的。 ②每当我们陷入绝境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强国给予我们帮助……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必须清楚, 那便是波兰做出的任何决策都不应该受到俄国或者德国的影响。[1]65
约瑟夫·贝克外交政策的另一个原则是把英波关系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这一点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波兰所签订的各项外交协议中得到印证。 正如美国驻华沙大使比德尔所说:“我能够注意到波兰在制定外交政策时, 将其目光都投在英国人的行动上, 而英国人在未来所持有的角色将会在波兰未来长期外交政策中扮演很重要的位置。 我个人认为, 就欧洲的角度来考虑, 贝克外交下的波兰与不列颠的关系是相当稳固的。”[2]11
波兰饱受100多年的瓜分, 深知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重要性。 约瑟夫·贝克作为一名外交决策者, 必然始终站在本国主权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以不牺牲本国领土完整来开展外交活动。 要做到这一点, 在英、 法、 德、 苏大国之间艰难地斡旋迂回也就在所难免, “等距离外交”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台亮相的。
在《凡尔赛和约》中, 波兰获得了巨大利益, 不仅取得了国家的独立, 并且也获得了部分德占以及俄占领土, 尤其是获得了波兰走廊以及但泽出海口, 将德国领土一分为二。 但随着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迅速崛起, 加上民族复仇主义的高涨, 希特勒不断尝试着打破凡尔赛体系的制约, 解除束缚, 波兰占有的原德国领土首当其冲。 德国的军事扩张对波兰构成了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 波兰试图联合法国对德国进行一次预防性打击以敲山震虎。 但这样的提议却被法国拒绝。 法国自己想通过与苏联进行谈判来拉拢苏联维持欧洲大陆的平衡。[3]再加上约瑟夫·贝克1922年至1923年间在法国担任武官时, 曾经被作为间谍驱逐出境, 对此一直心存怨恨, 波兰与法国的关系因此逐渐疏远。 约瑟夫·贝克作为当时的首席外交官, 为了赢得波兰自身的领土安全, 又不失主权独立, 在无法得到英法有力支持的情况下, 不得不在1934年1月代表波兰与德国签订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 德国方面为了稳住波兰, 求得自身发展签订了该条约。
与此同时, 在苏联方面, 1934年2月贝克访问莫斯科, 将原来为期3年的《波苏互不侵犯条约》又延长了10年。 而在这一条约的签订过程中, 同样没有损害到波兰领土和主权利益。 众所周知, 波兰与俄国100多年来积怨很深, 领土方面, 更是有颇多争执。 能够达成如此协议, 非常不容易。 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 由于苏联日益强大以及波兰一直以来将俄国视为比德国还要严重的威胁[4]378, 苏联一直想从波兰手中夺取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 这要比德国的领土要求多得多, 因此, 波兰主动疏远苏联, 寻求其他盟友。
可见, 20世纪30年代初期, 波兰周旋于苏德两大国之间还能在不损害主权的情况下签订有利于自身的条约, 也称得上自身外交上的胜利。 20世纪30年代后期, 由于苏德力量不断增强, 它们对波兰领土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 波兰在推行等距离外交政策方面难度加大。 波兰的地理位置处在欧洲中心, 是军事要冲之地, 不管是德国的东进还是苏联的西征, 波兰是必须控制的地区。 波兰想要在大国间维持等距离外交政策, 实际上已无法做到。
然而, 英国方面一直遵循着大陆均势政策, 不愿意介入欧洲大陆的具体事务。 波兰对法国也失去了耐心。 约瑟夫·贝克很清楚英法不敢冒着巨大风险对德国进行制裁, 德国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已无法阻挡, 为了自保, 只有在不过分刺激德国的情况下, 不予德国寻衅滋事的借口, 才能赢得自身缓冲和继续寻求外交帮助的时机, 1938年, 外交政策重心明显向德国倾斜。[2]235因此在德国3月份占领奥地利的时候, 波兰政府承认其行为是德国的内政事务。[2]18但要注意的是波兰在外交上只是倾斜于德国, 但绝对算不上亲德, 更没有与德国结盟的意思, 相反, 约瑟夫·贝克告诉美国驻波兰大使比德尔说:“波兰将会尽一切努力阻止德国进攻苏联。”[2]21因此, 我们需要考量的是, 此时约瑟夫·贝克的政策表面上“亲德”, 实际上, 是波兰力求自保, 避免战祸引至自身的一种缓兵之计。
二、 从外交投机到外交孤立
约瑟夫·贝克的外交理念继承了毕苏斯基时期大国梦思想, 并且时刻想要通过领土扩张的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捷克斯洛伐克危机中, 波兰不顾苏联、 英国、 法国的反对, 除了支持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 还强行将捷克斯洛伐克的特申地区据为己有, 虽然按照波兰人自己的说法:“领土的扩张能使波兰更好在苏德这两大国之间掌握话语权。”[2]209并且在国内赢得了民众山呼海啸般的支持。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 波兰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行为带有大国沙文主义的影子, 并且是趁火打劫的投机行为, 在道义上不得人心, 这也就成了波兰外交走向孤立的转折点。 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向拉申斯基(波兰驻英国大使)明确表达了我对波兰目前投机行为的看法, 但他看起来很平静, 坚持认为如果我们合法化了德国吞并苏台德的行为, 波兰的行为也就无可厚非了。”此后, 英国开始对波兰冷漠, 西方大国也对波兰进行了孤立。
特申问题既是约瑟夫·贝克外交政策的巅峰, 同时, 也是约瑟夫·贝克外交急剧走下坡路的开端。 不得已, 约瑟夫·贝克希望寻找新的盟友。 此时英法等国已经不能完全依靠, 立陶宛则是波兰首要看中的依靠对象。 但是两国之间也存在着不和谐的音符。 波兰士兵被立陶宛巡逻队枪杀, 立陶宛政府提出恢复双边友好关系时, 波兰政府的态度极为傲慢, 立陶宛对此非常不满。[1]71苏联也曾警告过立陶宛不要与波兰走得太近。 因为苏联认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都是其势力范围, 容不得别人插手。
当然, 波兰也曾经考虑过匈牙利, 然而, 匈牙利作为德国的盟友, 向来对德国亦步亦趋。 要求匈牙利与波兰结盟, 共同防御德国, 纯粹是痴人说梦。
约瑟夫·贝克还试图和罗马尼亚联手, 并且希望罗马尼亚控制该区域最东边的地区, 而那里有相当数量的罗马尼亚人。 罗马尼亚拒绝了。 第一, 罗马尼亚原本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 他们不想加入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队伍。 第二, 德国方面由于其强大的经济、 外交、 军事实力, 许诺给罗马尼亚大宗的贸易订单, 并且协助罗马尼亚开采石油。[5]218因此, 罗马尼亚也最终投向德国怀抱。
可以说, 约瑟夫·贝克此时期的外交已经陷入孤立。 1939年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承诺保护波兰, 波兰外交的这一孤立局面才宣告结束。 但这已经不是贝克外交上努力的结果, 而是英国根据局势采取的主动措施。 在这个阶段德国的攻势咄咄逼人。 德国军队开进了布拉格, 斯洛伐克与德国签订了条约, 被给予了自治的承诺。 随后德国又从立陶宛手中夺走了城市梅梅尔。 英国政府认为英国应该阻止德国在东欧的侵略。 哈利法克斯爵士认为:“我们必须在波兰和苏联之间做出选择, 而现在看来, 与波兰合作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利益。”[1]73虽然后来有很多人仍然认为这是贝克外交的胜利, 但笔者认为, 约瑟夫·贝克的外交已经陷入被动, 这显然已不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 直至此时, 约瑟夫·贝克仍然没有认清波兰的外交处境。 英国虽然慢慢地改变着原来的绥靖政策, 但是其仍然没有下决心挑战德国的底线, 并且出于不信任, 与波兰的合作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在1939年4月份约瑟夫·贝克访问英国期间, 英国政府特意提到但泽问题不能上升到军事冲突, 并督促波兰人考虑德国可能提出的新条件。 在提出以上要求时, 劳合·乔治说道:如果没有苏联的帮助, 我们就如同落进了一个陷阱。 如果苏联不参与进来是因为波兰人在感情上不希望他们参与, 那我们自己必须提出这个条件。 如果波兰不接受这个唯一的条件, 后果将由他们自己承担。[1]76
但是, 约瑟夫·贝克很明显没有吸取以前外交上的教训, 其锋芒毕露的外交理念, 以及自居大国的心态, 驱使他在当时没有强力援助的情况下, 毅然对德国摆出强硬态势, 举起了反抗大旗, 并且高呼:“男人的生命中只有一件事——国家和民族, 它们是无价的, 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虽然勇气可嘉, 但是在波兰没有完全摆脱外交孤立困境的情况下, 这种举措恰恰给了德国进攻波兰的口实。 更何况波兰方面一直对苏联抱有不合作的态度, 再一次把自己推向了孤立的境地。
1939年, 希特勒命令准备进攻波兰, 强调:“我们将用战争的方法解决与波兰的问题, 而不是像如何对待捷克斯洛伐克那样以和平的方式解决。 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但泽领土之争, 这关系到我们的生存空间能否向东扩大的问题。”[6]310就这样, 约瑟夫·贝克的外交一步步将波兰推向战争的深渊。
三、 如何评价约瑟夫·贝克的外交政策
要准确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理念, 就必须充分考虑当时所处的大背景、 大环境。 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错误否定他全部的思想理念。
约瑟夫·贝克在任期间, 波兰外患不断, 决定了其外交上的复杂性。 因此, 此时期外交上的每一步, 都需要精心设计和超凡的勇气。 即便是波兰历史上国力最为强大的卢布林, 仍需要与立陶宛结盟, 巩固自己的东部边陲。 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波兰国力远不如从前, 而且面对着两个对自己虎视眈眈的正在崛起的军事大国。 既要保证自己的国家主权、 领土权益不受侵害, 又要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 对于一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外交官来说, 可谓难上加难。 虽然, 约瑟夫·贝克也一直在履行等距离外交政策, 并且把这种理念在战前进行了很好的实施, 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如《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和《波苏互不侵犯条约》,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波兰的外交压力, 同时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约瑟夫·贝克的外交理念, 因此获得波兰国内的高度评价, 本人也一度被视为民族英雄。
但是, 他在不知不觉中又犯了大国沙文主义错误。 他从约瑟夫·毕苏斯基那里继承了一些法西斯思想, 对周边小国弱国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 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以及德奥合并问题上, 有落井下石、 趁火打劫之嫌。 侵占邻国领土, 使波兰名声受损, 英法等国对波兰敬而远之, 中东欧小国不愿意与之结盟。 最终导致波兰外交孤立, 也为后来战争中波兰得不到国际援助、 迅速溃败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 约瑟夫·贝克是一个在不合时宜的国际环境下怀揣大国梦想的爱国主义者, 既想维护民族独立又无力维护民族独立, 本身国力弱小, 又试图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 正如他在《最终报告》中所说:“我为波兰的独立做了我应做的一切努力。” 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以悲剧收场。
[1] 科汉斯基.不折之鹰:二战中的波兰与波兰人[M].何娟, 陈燕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 CANNISTRARO P V.Poland and the coming of the Second World War[M]. 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6.
[3] 刘明,徐晨光.小国的大国心态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外交政策[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1).
[4] 刘祖熙.波兰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 KARSKI. Great powers and Poland[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4.
[6] DEBICKI.foreign policy of Poland[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
[责任编辑 湛贵成]
On The Diplomatic Philosophy of Joseph Beck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MA Lin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Due to its unique geographic posit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30’s to the beginning of World War II, Poland was entangled in the diplomatic maelstrom among surrounding countries. To defend the independence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of Poland, Joseph Beck took charge of Polish diplomatic affairs during this period. But his diplomatic policy was much-criticized and he was imprisoned because Poland was finally occupied by Nazi Germany. In fact the diplomatic policy of Joseph Beck was closely linked with Poland’s destiny at that time. Poland’s diplomatic stance to Germany, Soviet Union and other countries, organizing resistance or merely hoping for the best, such circumstances decided that Joseph Beck was in a helpless position and couldn’t escape the prospect of failure.
Joseph Beck; diplomatic philosophy; analysis
2017-02-05
马琳(1990—), 男, 河南濮阳人, 硕士研究生。
K513.42
A
1009-4970(2017)03-00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