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探》异议
——兼谈学术研究的平等性、客观性与科学性

2017-03-12学刚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元丰新探念奴娇

饶 学刚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探》异议
——兼谈学术研究的平等性、客观性与科学性

饶 学刚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旨和创作年历来有所争论。在“无任何文献资料可证明”的情形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探》推出孤见,认为《赤壁怀古》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四年十二月写宋同西夏之战灵州溃败的。“新探”凭借臆想、联想、设想来立论、设据和论证,有欠科学,不敢苟同。从苏轼作词的时序、景物、行实、思想、诗词文会通来看,《赤壁怀古》应是元丰五年苏轼游黄州赤壁怀三国古之作。这是符合客观真实的,是可信的。

苏轼;灵州溃败;掩饰发泄;赤壁怀古;向往英雄事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史称“千古绝唱”。大江东去,气势磅礴;英雄豪杰,风流千古。广阔的自然空间,深远的历史时间,时空交错,多维观照,绘成一幅极为豪壮的历史艺术画卷。

最近,重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探》[1](以下简称“新探”),收益良多。而“新探”的立论、依据、论断,有欠科学,不敢苟同,愿与之商榷。

一、“新探”的致命思维缺陷:臆想、联想、设想

“新探”将学术界关于苏轼《赤壁怀古》作年列为以下诸说:宋神宗元丰四年十月说有[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元丰四年十二月说有杨松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探》;元丰五年四月说有王水照《苏轼传》;元丰五年七月说有[宋]傅藻《东坡纪年录》。后人依从此说的有朱祖谋《东坡乐府》、唐圭璋《全宋词·苏轼词》、龙榆生《东坡乐府笺》、石声淮和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孔凡礼《苏轼年谱》、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邹同庆和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元丰五年八月说有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饶学刚《东坡赤壁游踪考》。其实,“元丰五年七月说”的还有陈迩冬《苏轼诗选》。

我们看看“新探”的立论、设据、论证吧。

其一,《赤壁怀古》,公认为苏轼登黄州赤壁后怀古之作,而“新探”硬说是苏轼在临皋亭借题发挥对宋朝廷现实之不满。

“新探”引述苏轼频游赤壁诗文,罗列住地变迁材料,取《赤壁赋》与《赤壁怀古》所写不同景象、意境、写作角度做比较之后就猜测:“临皋亭,距西边赤壁矶不过数里,诗人只需在家凭窗远眺,即可随时观赏到赤壁之景”,故词作“观察点也应是临皋亭而非赤壁”。“新探”进一步臆想:“把苏轼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理解成是在家里听到‘灵州溃败’消息后,面对长江发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言下之意就是时无英雄)之作,比理解成因游览了赤壁之怀古之作更有说服力”。于是“新探”断言:“《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为游赤壁后所作的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傅藻的元丰五年七月之说是不可靠的”。①

事实上,按照正常健康人的思维来看,登临什么样的楼(台、亭、矶),即什么样的景(人、事、物),生什么样的情,便写什么样的诗(文)。元丰五年秋冬间,苏轼登临黄州城外长江畔的赤壁矶,放眼大地,江山如画。赤壁矶对岸武昌(今湖北鄂州)西山的吴王(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行宫矗立眼前,赤壁之战的壮丽图景醒目浮现,笔底涌起了万丈波澜,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创作了“赤壁”两赋一词。如果苏轼不是登临黄州长江畔的赤壁矶,不是面对黄州对岸武昌西山吴王行宫而向往英雄事业即古抒怀的话,他的《赤壁怀古》词及“赤壁”二赋是绝对产生不出来的。这是常识,也是真理。

其二,《赤壁怀古》,公认为苏轼记叙赤壁之战、赞颂三国群英的重大事件,而“新探”硬说词只能是宋同西夏之战灵州溃败“重大事件刺激”的产物。

现在大家从网络和计算机上能够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融合媒体时代对报纸不利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报纸影响力在降低,占有的市场份额在逐渐减少。传统报业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面对外界的环境,生存受到了威胁,传统报业如果再不转型,那么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新探”在颂扬周瑜雄姿、品味词豪放风格之后就推断:苏轼“突然创作此等大气磅礴情感强烈的豪放词(《赤壁怀古》),一定是有重大事件的刺激(的),决不仅仅是因为游历了日日可游之赤壁之后就能创作出来的”。元丰四年十二月发生的“灵州溃败”是属于“重大事件的刺激”,重重地刺激了苏轼,所以“遇事则发”,“新探”便联想到了《赤壁怀古》,以为此词正好是写“灵州溃败”“重大事件刺激”、掩饰发泄不满宋朝廷的牢骚的了。

事实上,宋同西夏之战无法与三国赤壁之战类比。三国赤壁之战是属于国家走向分裂之战。正是这一重大事件刺激苏轼写“大气磅礴情感强烈的豪放词”《赤壁怀古》的、一幕震惊中外的历史歌剧的。三国赤壁之战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走进了《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数以千计的《赤壁怀古》,以及现代的电影、电视、戏剧、评书、连环画等。相对而言,宋同西夏之战是属于扫除异族外敌骚扰之战。论其性质,显然未超越刺激苏轼写《赤壁怀古》的三国赤壁之战这一重大事件。除了《宋史》有记载外,“灵州溃败”事件至今鲜为人知。“灵州溃败”事件怎么可能与苏轼“赤壁怀古”挂得上钩呢?

其三,《赤壁怀古》,公认为苏轼谪居黄州,抒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爱国情,而“新探”硬说苏轼在黄州“心有余悸”,不能直写“灵州国殇”,只有作《赤壁怀古》,借题发挥,“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的创作意图”。

“新探”,先是罗列苏轼黄州生活材料。在一方面陈述苏轼“劫后重生,忧谗畏讥”,“学佛参禅”,“求田问舍”,“放浪山水”,“专治经书”,“无所用心”,另一方面又陈述苏轼儒家的“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内心于世事民情,并没有真的‘百事灰心’”材料之后,“新探”便推测出苏轼创作《赤壁怀古》的原因:苏轼“这种矛盾的思想”“正是儒家‘穷则独善,达则兼济’思想的表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故一旦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诗人定会密切关注并形诸于(X)文字。考北宋史实,正是在苏轼贬居黄州的元丰四年(1081),宋朝确实发生了重大事件,那就是宋朝征讨西夏的战争。元丰四年北宋对西夏战争的失败,或许正是《念奴娇》词创作的原因。”

“新探”,接着罗列对灵州战事成败认识的材料。在一方面陈述“宋神宗是一位有远大志向的国君”,“妄图通过对西夏的战事来挽回变法失败的不利局面”,苏轼闻到种谔将军指挥的无定川大捷,喜得手舞足蹈,举杯邀月,写《闻捷》和《闻洮西捷报》诗祝贺,另一方面又陈述“宋师缺乏统一的指挥”,“宋军将领高遵裕的部队围攻灵州城十八日不克,反被西夏军引决黄河水灌营,以至(致)全军溃败”材料之后,“新探”便“设想”出苏轼创作《赤壁怀古》的“联想”:“我们不妨设想,当对战争满怀希望的诗人骤然听到宋师大败的消息后的情景:极度悲愤的诗人,目睹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联想到战争中被黄河水淹死被冰雪冻死的宋军士兵,联想到战争失败的原因(,)进而(联想到)西边不远处几百年前曾经发生的赤壁大战”,“(联)想到‘谈笑间’就让曹操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的东吴统帅周瑜,这样的联想不是自然而然完全合情合理的吗?(诗人)心潮起伏夜不能寐,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气呵成写下(XX)《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绝唱。”

事实上,“新探”认定苏轼谪居黄州、“心有余悸”不能直写现实的诗,是因为被所谓“乌台诗案”“文字狱”吓怕了。这是老掉牙的观点,不能成立。“乌台诗案”全是舒亶、李定、何正臣这些佞臣胡编出来的强加给苏轼“莫须有”的罪名。苏轼谪居黄州前后,神宗皇帝是同情他的:“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2],将苏轼编管黄州,挂职团练副使。“宋代官吏得罪,谪放远方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谓之‘编管’。”[3]元丰六年十月,神宗有旨起用仍在谪居地黄州的苏轼知江州,为宰相王珪所沮。[4]何况元丰五年是苏轼清醒、游览、创作的高潮年。三月,沙湖相田遇雨,袒露“一蓑烟雨任平生”[5]的淡然心态。游兰溪,见溪水西流,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6]的青春永恒之歌。七月游赤壁,迎来了“物与我皆无尽也”、“东方之既白”[7]——生命的第二个黎明。谪居四年来,苏轼照样写“县吏催租夜打门”[8]、“水中照见催租瘢”[9]、“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10]而直面现实的诗。这一一表明苏轼依然是“忠厚好施,刚直尽言”②的。而今即使遇到了国家突发重大事件,苏轼还是可以直言不讳地写“念奴娇·灵州国殇”的,没必要、也不存在借写《赤壁怀古》去“掩饰”“暗示”“灵州溃败”而发泄不满宋朝廷的牢骚?

其四,《赤壁怀古》,公认为苏轼旨在直抒胸臆,没有那么多的“联想、掩饰、暗示”,而“新探”硬说苏轼在词牌、词题、词句与形象塑造、谋篇布局中,处处“暗藏玄机”。

“新探”推测:苏轼“初次运用”“声调高亢”的“念奴娇”词牌,最适宜于“掩饰”抒发国家突发重大事件“灵州溃败”的“急迫之情”。

“新探”猜想:“词题虽然是赤壁怀古,但这并不能证明诗人一定是为赤壁之游而作 [的]。以此为题,亦可掩盖作者作此词的真实原因。”

“新探”附会:“故垒西边”,是暗示苏轼写词观察点“临皋亭”;“惊涛拍岸”,是暗示苏轼“心潮起伏情绪激荡不平”;“卷起千堆雪”,是“暗示了创作的时间”“元丰四年十二月黄州大雪”。

“新探”武断:苏轼塑造“雄姿英发”周瑜形象,言下之意是“苏轼把宋师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时无英雄’”。

真是莫大的冤枉。就在《赤壁怀古》本词中,苏轼也对历史(包括宋代)人物评估持积极态度:“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从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上看,《赤壁怀古》词绝不是哀叹宋时无英雄、神宗无能、灵州溃败的。其蕴含的深意,显然是苏轼对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规律的形象揭示。诚如明代文学家杨慎在《说秦汉》开场词《临江仙》中所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11]

这就是英雄青春,这就是英雄人生,这就是英雄历史,这就是英雄遗憾。

二、学术面前应人人平等

在和“新探”商榷关于苏轼《赤壁怀古》主旨和作年中,笔者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收获与启示:学术研究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注意平等性、客观性与科学性,要警惕、端正当前学术界冒起的浮躁不实的学风。

其一,学术面前应人人平等。从“赤壁怀古”词题、“向往英雄事业,壮志未酬”的词之思想内容来看,傅藻及后来一些依从者,持《赤壁怀古》作年“元丰五年七月说”,也是一家之言,应该受到尊重。然而“新探”不然,似乎众人皆迷我独醒,对老学者太不礼貌谦虚了。(1)责备研究者“忽视”四点思考。(2)讥笑“元丰五年七月说”“出于宋人傅藻,已经被苏词研究专家们普遍认可”,“盲目接受”,“是不究题旨而死抠字眼的‘哀哉小儒’”。(3)揶揄苏学界:“虽然有不少专家已经注意到此词编年无具体证据的问题,但却没有谁去深究傅藻观点是否正确而盲目接受,进而安于现状”;“现在仍有许多学者在为此词的主题思想争论不休,却很少有人能够超出诗人谪居黄州的小背景而从时代的大背景上去探究词作的创作起因和诗人塑造周瑜形象的真实意图”。

其二,学术研究应客观真实,来不得半点的浮躁、臆想和猜测。苏词研究专家们“众口一词”“普遍认可”“元丰五年七月说”,表明他们坚守住了学术的尊严、客观、真实,十分难能可贵。“苏文忠《赤壁赋》不尽语,裁成‘大江东去’词,过处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12]从苏轼作词的时序、景物、行实、思想、诗词文会通来看,笔者也认为:苏轼游赤壁继写《赤壁赋》之后又作《赤壁怀古》。这是让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的。何况元丰五年是苏轼清醒、游览、创作的高潮年。是年秋冬频游赤壁,作《赤壁怀古》,乃是情理之中事了。然而,“新探”不然。在自称“无任何文献资料可证明”的苍白思维背景下,依然非议持“元丰五年七月说”的学者和其他苏学研究者。

其三,学术论证过程应严谨科学。严谨科学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当然对传统学术观点可以怀疑、挑战,做探讨文章可以标新立异;不过论证过程必须严谨科学。胡适先生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13]小心求证,要求人们尊重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慎重对待,不能有丝毫的牵强附会和随意虚构。然而,“新探”不然。除了“我们不妨设想”“理解成”“众所公认”,就是“苏轼认为”“作者的本意”“诗人定会”“诗人别有用心”“诗人匠心独运”等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把臆想强加于人的非科学思维推断,也让苏轼先生蒙冤不少。怎么令人信服?

三、结语

“新探”误解了历史,误解了苏轼《赤壁怀古》。在自称“无任何文献资料可证明”的苍白思维背景下,“新探”的致命的思维缺陷就是把臆想、联想、设想当成事实,从而就无从谈科学的实证和理性的思考了。

笔者屈居乡间,孤陋寡闻,才疏学浅。商榷之言,如有不当,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注释:

①引文未标明出处者,均出自“新探”。括号里的字词、删除号XX,为笔者对引文所做的增补、修正。

②解缙,等《永乐大典》卷之八百八,转自百度网。

[1]杨松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探[G]//中国苏轼研究:第五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98.

[2]南宋重修.神宗实录手诏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九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951.

[4]孔凡礼.三苏年谱:第二集[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1408.

[5]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M]//东坡乐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2.

[6]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M]//东坡乐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6.

[7]苏轼.赤壁赋[M]//苏轼文集:第一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5.

[8]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M]//苏轼诗集:第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1029.

[9]苏轼.五禽言五首[M]//苏轼诗集:第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1045.

[10]苏轼.鱼蛮子[M]//苏轼诗集:第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1124.

[11]杨慎.二十一史·第三章弹词开篇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12]张侃.拙轩集(卷五)[M]//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签注(卷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370.

[13]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G]//胡适文集(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24.

Objection to the New Exploration of“The Tune Niannujiao:Reflections on the Red Cliff”—Extra Discussion on the Equity,Objectivity and Scientificity of Academic Researches

RAO Xueɡɑnɡ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 Hubei 438000,China)

The argument on the subject and creation time of Su Shi's“The Tune Niannujiao:Reflections on the Red Cliff”never stops.It is really astonishing that the New Exploration of Su Shi's“The Tune Niannujiao:Reflections on the Red Cliff”(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ew Exploration),without any document as proof claimed by its author,arbitrarily concluded that the tune was written in the fourth year of Yuanfeng period of Emperor Shenzong of Song and was on the defeat of Song in Lingzhou's fight against Western Xia regime.This conclusion totally based on imagination is not sound and convincible.Combining the time sequence of composition,scenery in tunes,life experience records,thoughts and texts,it is objective to define that this tune was made in the fifth year of Yuanfeng period when Su Shi was traveling at the Red Cliff in Huangzhou in order to recall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Su Shi;Defeat in Lingzhou;Conceal Grievance;“Reflections on the Red Cliff”;Pursue Heroic Cause

I206

A

1009-8666(2017)01-0001-05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1.001

[责任编辑:方忠]

2016-06-28

饶学刚(1934—),男,湖北崇阳人。黄冈师范学院编审,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湖北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湖北期刊协会理事,研究方向:苏轼。

猜你喜欢

元丰新探念奴娇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念奴娇 ·白衣兴颂
研究成果发布 宋代广西造币技术世界领先
元丰五年宋朝进筑横山杂考——兼论《种太尉传》中的一些问题
汉代鼓吹乐新探
珍珠港事件新探
“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