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熹对韦应物的接受

2017-03-12宋文哲陈向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韦应物朱熹王维

宋文哲,陈向春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论朱熹对韦应物的接受

宋文哲,陈向春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韦应物作为中唐诗人以其冲淡自然的诗风受到后世推许,在韦诗接受史上,朱熹的地位不可忽视。作为文学家,朱熹常将韦应物与其他诗人作比较,从诗歌审美角度赞赏韦诗“自在”;作为道学家,朱熹将个人品性修养与诗性结合赞赏韦诗“气象近道”,并对韦应物的人品进行评价。在诗歌创作上,朱熹的诗在语言、意象、风格上也对韦诗进行了效仿,所以朱熹是韦诗接受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朱熹;韦应物;接受

宋代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接受史的重要时期,而在众多的接受者中,朱熹受其理学家身份的影响,对韦应物的接受观及视角与众不同,但至今朱熹对韦应物的接受状况关注不够,本文就从对韦应物的评价、实际创作中对韦诗的模仿两方面入手,探究朱熹对韦应物的接受。

一、对韦诗质实自然、无意求工的赞赏

中唐诗人韦应物在唐代并未受到多少关注,最能代表中唐诗风貌的《中兴间气集》也没有选录韦诗,可见韦诗在唐代并未形成影响力。但在宋代,韦诗却逐渐受到关注,宋初寇准、盛度、梅尧臣等也都有效仿韦诗之作,至苏轼赞赏陶韦,并将韦柳并称后,韦诗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南宋朱熹是继苏轼后韦诗接受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朱熹推崇韦诗的质朴自然,没有雕琢气息,朱熹对韦诗的接受受到时代诗学背景的影响。北宋中后期逐渐兴起的江西诗派对宋代诗坛影响最大,但到了南宋,江西诗派暴露出的弊端已很明显,批判的呼声高涨,同时江西诗学内部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诗学理论并不断加以修正。朱熹推崇清远冲淡、不事雕琢的韦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矫革当时弥漫在诗坛的江西风气,朱熹曾直接指出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流弊:

江西之诗,自山谷一变,至杨廷秀又再变,遂至于此。杨大年虽巧,然巧之中犹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来不觉。及至欧公早渐渐要说出来,然欧公诗自好,所以他喜梅圣俞诗,盖枯淡中有意思。欧公最喜一人送别诗两句云“晓日都门道,微凉草树秋”,又喜王(当作常)建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欧公自言平生要道此语不得,今人都不识这意思,只要嵌事使难字便云好。[1]6115

其实在朱熹看来,“巧”不一定就完全破坏诗歌的美感,但是不可仅是一个“巧”,他评宋初杨亿诗“巧”,但“巧”中有混成的意思,“混成”给人的感受是不可得而知,是自然,也就是说杨亿的诗虽巧,但巧中有自然之意,巧得不着痕迹,不露故作之态,用朱熹的话说就是“巧得来不觉”。他还叹息今人不解欧阳修之意,不知为诗重在自然混成,却工于“嵌事使难字”,很明显,朱熹所指斥的对象就是当时笼罩诗坛的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常袭用前人诗,喜用冷僻典故、生僻字词,刻意求新求奇,诗歌逐渐脱离现实,成了华丽斗艳斗巧的工具。朱熹反感江西诗派过分讲究诗法,艰涩瘦硬的诗风,他认为这失了古体诗的本原自然之态,而韦应物的诗歌在他看来就保留了这种自然混成之态,所以讲究辞藻、用典甚多、语意险怪的诗风并不受到他的赞赏:

晋宋间诗多闲淡,杜工部等诗常忙了……[1]6112

渊明所以为高,正在其超然自得,不费安排处。[1]6115

诗须是平易不费力,句法混成。如唐人玉川子辈句语虽险怪,意思亦自有混成气象。因举陆务观诗“春寒催唤客尝酒,夜静卧听儿读书”不费力,好。[1]6113

由此观之,韦诗的不求精工、质实自然、萧散淡远正是朱熹所好,在他看来质朴的古体诗就比重视格律对仗、辞藻的近体诗要自在、不费力,所以他说“杜工部等人常忙了”,而致力于古体诗创作的韦应物,其诗自然质实、无意求工,自然受到他的赞许。他常将韦应物和他人进行比较,以突显韦诗的自然高妙、无意求工,他对韦诗评价甚至高于杜甫:

杜子美“暗飞萤自照”,语只是巧。韦苏州云:“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此景色可想,但则是自在说了。[1]6112

朱熹将杜甫与韦应物的诗进行了比较,朱熹认为杜甫的这句虽好却只是赢在“巧”,而对与杜诗描写情境相近的韦诗,朱熹评价“自在说了”,显然这里评价韦诗的“自在”与评价杜诗的“巧”在语意上是相反的,“自在”则就应是不讲究“巧”,仔细品读朱熹所举的杜甫、韦应物两人之诗发现,他们描写的情景与意象是相同的,杜甫描写飞萤用了“自照”一词确实好,但却将飞萤拟人化了,所以就变得“巧”了。而韦诗纯任自然顺畅的描述,纯用白描未加以任何艺术上的雕琢,直是自在。朱熹不但将韦应物与杜甫进行了比较,还与王维、孟浩然等作比较: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1]6112

后世有“王孟韦柳”并称,此四人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悠远淡泊是其诗风的共同特征,但朱熹在此处还是指出韦应物与其他人的不同并认为韦诗要优于王孟诸人,其妙处就在于“无声色臭味”。“声色臭味”就是指诗歌的外在形式美,王维常利用色彩、光线的明暗对比、动静的巧妙处理构建强烈的视觉效果,也常在取景角度和构思上用功以表现出一种澄淡闲远的味道,所以王维的诗更具有音乐美与绘画美的特征,更具声色之气,更显浓丽富贵。苏轼就称赞王维将绘画与诗歌完美结合,清代刘士麟评王维诗“余谓右丞精于画,故诗态转工”[2]512,都注意到王维诗歌精工的一面,而元代范梈《木天禁语》中则认为王维诗正坏于此处,他云“王维诗典重靓深,学者不察,失于容冶”[3]752,这一评论与朱熹有相似处,都认为王维诗有过于雕琢浓艳之处。朱熹如此推崇韦诗是对当时笼罩诗坛的雕琢气息浓厚的江西诗派的反对,他呼唤上古那种自然质朴的诗风,而韦应物致力于古诗创作,其古诗,尤其是五言古诗在数量和成就上都堪称大家,风格趋于清远平淡,自然受到朱熹推崇。

二、对韦应物个人品性的赞赏

朱熹不仅是位文学家,也是理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观也可视为理学家一脉,他的诗学思想的形成与其理学家的身份也有很紧密的关系,继而也影响到他对韦应物诗歌的态度。萧华荣在其《中国诗学思想史》一书中将宋以后诗歌的抒情性质与儒家思想的冲突概括为“情理冲突”,宋以前为“情礼冲突”,而理学的出现促使“情礼冲突”转向为“情理冲突”,在文学领域的表现就是理学的出现引起诗学思想的内向转化,宋代理学家更注重个人心性修养,注重“内圣”的功夫,儒释道三家中儒家讲求中庸平和,道家讲求虚静简淡,佛家禅宗则注重静寂空灵,而理学就将三家这种境界相融合,表现在诗歌上就是推崇清远闲澹、质实自然之风。此外,受理学影响,他们更关注作家品性,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呈现出作家个人的道德修养。

作为道学家的朱熹,常从道学的角度对人品进行评价,而不仅关注于个人作品,这是宋代理学发展对文学批评影响的表现之一。朱熹一派理学家将人的道德修养的完善视为人生最高境界,所以在对某一文学家进行评论时就格外注重其人品修养,有时朱熹甚至将文学家的个人品性作为其文学作品是否可取的标准,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但朱熹却从个人品性的角度对王维颇有微词:

王维、储光羲之诗非不翛然清远也,然一失身于新莽、禄山之朝,则其平生之所辛勤而仅得以传世者,适足为后人嗤笑之资耳……[4]3662

维以诗名开元间,遭禄山乱,陷贼中,不能死,事平复,幸不诛。其人既不足言,词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5]1260

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被迫担任伪职,后幸得其弟王缙帮助才得以继续在朝为官,在唐代,士人们对王维的这一经历表现得比较宽容,但这在理学家朱熹的眼中却是人生一大污点,是不守臣节、个人品性修养不足的表现。所以王维作品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也正因此,朱熹认为王维的人品表现在诗歌上就是虽清雅但缺少骨气。除了王维,朱熹甚至对历来以高洁淡泊而著称的陶渊明也颇有微词,他将韦应物与陶渊明进行比较,将韦诗所表现的个人品性与诗性相结合加以品评,高度赞赏韦应物的为人及其作品:

因言:“《国史》补称韦‘为人高洁,鲜食寡欲。所至之处,扫地焚香,闭阁而坐’。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著处便倒塌了底。”[1]6112

他评价韦诗“气象近道”,那么朱熹所谓的“道”是什么,又具备什么样的特点?而理解“道”的含义及特征就能了解朱熹对韦诗的态度。朱子曾说:

……饥而食,渴而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所以饮食作息者,皆道之所在也。若便谓食饮作息者是道,则不可。……[6]461

在朱熹看来,“道”是一种万事万物运转不息的法则,就如人的饮食作息一样,饥饿了就要吃饭,口渴了就要喝水,它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不做作,是最自然的。朱熹还经常说“道”是无形体可见的,但我们从日月往来、寒往暑来、水流不息中感受到“道”的存在。所以朱熹认为“道”的最大特征就是自然无形,没有具体的实物,也不需人为费力制造。而他评价韦诗“气象近道”,就应当指韦应物的诗自然质朴、不雕琢、不费力、淡然无痕、从胸中自然流出就好像“道”一样天然质朴。继而朱熹又将韦应物与陶渊明比较,认为韦诗胜过陶诗,他对陶诗的评价是“语健而意闲”,若是联系之后对陶为人的评价就不难理解此评价的含义。朱熹认为陶渊明是“带气负性”且“好名”之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朱熹引用了晚唐李肇《唐国史补》中记载韦应物的一段话,在他看来,韦应物的“立性高洁,鲜食寡欲”表现在诗歌上就是“气象近道”,而陶的“欲有为而不能”“带气负性”表现在诗歌上就是“语健”,“好名”表现出的就是陶诗的“意闲”,但这两者是矛盾的,表现在诗歌上就是陶诗还是不如韦诗真实、自然,意即韦诗是随性而生,不加以后天的择取与修饰,韦诗表现的淡泊是韦应物本人品性修养的淡泊和诗性淡泊的融合。但我认为这不能完全归因于陶韦二人的品性,也与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相关,陶渊明身处晋宋之际,在外,有北方外敌,在内,东晋王朝内部也不安宁,内乱不断,司马道子、桓温、桓玄、刘裕等权臣更是觊觎帝位,政权交替频繁,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陶渊明想在政治上站住脚就得改变自己的本性与信念,而渊明又不是如此之人,但自己的内心实际上还是希望自己有番建树。陶渊明其实是追求名的。儒家实际也不反对追求名,儒家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名声不传。对此宋代程颢认为君子求名非为名利,而是追求“善”,有善则有名,这和追求个人私欲,但求名利的求名是不同的。陶渊明所追求的就是儒家所说的追求至善的名,这也正如他的《命子诗》《咏荆轲》《咏三良》等所表现的那样。透过这些诗作我们能感受到隐逸并不是他的初衷,建功立业、承继祖辈功勋才是他的本愿,这样的矛盾心理难以化解就不免使他将目光转向自然山水田园与酒,去感叹人生的短暂易逝。所以我认为与其说陶渊明本性爱慕自然倒不如说是理想与现实相矛盾后,又不愿舍弃自己的操守与本真以适应现实后而产生的无奈与伤感。但在田园、自然山水与酒中,陶渊明找到了既能坚持自己的操守又能化解内心矛盾的生活方式。这其实是中国传统士人都曾面临的困惑:“传统士人或以个人修身构成道德人格,或以入世关注的经营构成现实的权力人格,或以个人自娱构成超世的闲适人格来表现社会文化中的自我价值取向以及影响力,然而人格的坚持,无论那一种选择都无可避免地要付出身心沉重的代价。”[7]所以陶渊明的隐多少有些“带气负性”,朱熹正是从陶诗中看到了这点,曾言: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来得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1]6111

所以后来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也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8]521相比之下,韦应物的处境就比陶渊明好多了,韦氏为关中望族,虽然到韦应物一辈已趋没落,但至少他因祖荫得补玄宗侍卫,得入太学,这从他一些回忆早年经历的诗作中不难发现。后虽经历安史之乱、玄宗驾崩等一系列变故,但他仍有官可做。从大的社会背景看,韦应物生活的主要阶段即中唐时期,他的诗也都创作于此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唐王朝虽然开始走向衰落,但仍是一个统一的、强大的、较安定的政权,至少没出现陶渊明时期刘裕般的弑君纂位,韦应物仍有能实现理想的契机,即使当他从政后发现了自己的本性与现实有所矛盾,但仍能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只不过是官职小了些,但毕竟不似渊明处境窘困,这也就是韦应物虽极力学陶却终有些许异于陶的原因,韦应物向来以学陶近陶而著称,也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但仔细品读韦应物的田园诗,仍能感受到他与陶诗的不同,朱熹正是觉察到了这一点,才认为韦诗其实更自在。

三、对韦诗清远自然诗风的仿效

朱熹对韦应物的接受不仅表现在他对韦诗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实际创作上。从朱熹的诗作中我们也能找到韦诗的元素。韦诗虽也不乏六朝风范,但总体而言韦诗很少用典,也很少使用修辞,语言也质朴自然,在情感表达方面,韦诗也常常是平心静气说出,娓娓道来,没有情感上的跌宕起伏,没有狂怒或是狂喜,一派平和淡泊之象。在风格上韦诗更多呈现“淡”的味道,朱熹的很多诗作也表现出同样的特色。

首先就诗歌中用字用词而言,韦应物的五古诗常用叠韵词和叠音词,使用频率也大大超过与他风格相近的陶、王、孟、柳诸人,比如“悠悠”“苍苍”“凄凄”“寂寥”“惆怅”“萧条”“逍遥”“飘飖”“氛氲”等,这些字词的使用使诗歌节奏显得舒缓平和,具有平淡美的特色。这种字词的频繁使用也表现在朱熹的诸多作品中,试举几例加以证明:

晨起对雨二首

其一

凄冽岁云晏,雨雪集晨朝。

高眠适方起,四望但萧条。

远氛白漫漫,风至林霭消。

流潦冒荒涂,清川亦迢迢。

遐瞻思莫穷,端居心自超。

览物思无托,即事且逍遥。[9]

客舍听雨

沉沉苍山郭,暮景含余清。

春霭起林际,满空寒雨生。

投装即虚馆,檐响通夕鸣。

遥想山斋夜,萧萧木叶声。[9]

赠仰上人

涧谷秋云晓,飘飖无定姿。

氛氲升远树,凌乱起寒颸。

雨罢成孤鹤,天高逐散丝。

上人归别岭,心迹但如斯。[9]

这三首诗中出现的“萧条”“漫漫”“迢迢”“逍遥”“沉沉”“萧萧”“飘飖”“氛氲”也都常在韦诗中出现,朱熹的很多诗作都有这样的特征,尤其是古诗。而且,这几首诗的用词、情感表达方式、意境都极像韦诗。除了叠声叠韵词的使用,在具体意象上,比如诗中出现“山”“雨”“树”“鹤”,而修饰它们的字是“苍”“寒”“远”“孤”,这些描写的对象以及修饰对象所用的字都和韦诗有着极大的相似,而呈现的意境就和韦诗无异,朱熹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不再赘述。

除了字词,在诗歌描写对象上,韦应物似乎对雨情有独钟,他的诗中雨是常出现的意象,但韦诗中的雨不是刚劲的狂风暴雨,而常常是“微雨洒瑶林”(《雨夜宿清都观》)、“微雨霭芳原”(《东郊》)、“空林细雨至”(《西涧即事示卢陟》)、“楚江微雨里”(《赋得暮雨送李胄》)式的柔和惬意之雨,亦或是“疏雨共萧条”(《闲斋对雨》)、“夜闻寒雨滴”(《秋夜二首》)、“雨余山景寒”(《东林精舍见故殿中郑侍御题诗追旧书情涕泗横集因寄呈阎沣州冯少府》)式的肃杀幽冷之雨。即使韦应物描写雨后,也常用“雨歇”,一个“歇”字让人的烦躁不平之心也跟着歇下来,韦诗里的雨已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多地融入了诗人内心的心境和修为,所以韦诗里的“雨”读起来也那么有诗意,难怪韦诗中的雨也受到后来人的关注。韦诗有“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之语,稍晚于他的白居易诗有“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晚唐郑谷有“每思闻净话,夜雨对绳牀”,南宋张孝祥有“厌听诸方三昧禅,却思夜雨对床眠”,张元干有词曰“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苏辙与其兄苏轼读至韦诗此句,恻然感之,便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苏轼回苏辙“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此一景、此一境也常出现于苏轼诗中,成了苏轼的“夜雨对床”情结。朱熹也和韦应物一样,似乎对雨有偏爱,且朱熹诗中的雨也呈现出和韦诗中一样的幽冷微渺的意境。朱熹诗中,以雨为题的就有很多,除了诗题中有雨,在诗句中,雨也常成为朱熹描写的意象,但和韦诗一样,常常是微雨、寒雨,且看:

冬雨不止

怱怱时序改,白日藏光辉。

重阴润九野,小雨纷微微。

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

田家秋成意,落落乖所期。

旷望独兴怀,戚戚愁寒饥。

事至当复遣,且掩荒原扉。[9]

夜雨二首

其一

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

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9]

同僚小集梵天寺坐间雨作已复开霁步至东桥玩月赋诗二首

其一

傑阁翔林杪,披襟此日闲。

曾云生薄晚,凉雨遍空山。

地迥衣裳冷,天高澄霁还。

出门迷所适,月色满林关。[9]

对雨的钟爱与大量描写同韦应物相同,除此之外,还在于两人诗中的雨所形成的意境也十分相似,微雨、寒雨、凉雨、空山、高林、苍山等意象都和雨融合了,共同呈现出和韦诗一样的幽渺空冷的“雨”境,韦诗里的“雨”引起了后世文人多少共鸣感慨,已经成为一种诗文化,一种文人情怀。

韦应物诗歌近似陶渊明,但实际上两人的诗风还是有相异之处,韦诗比陶诗更多了些清冷的味道,在情感表达上较陶诗更平淡。在诗歌意境上,朱熹也明显地仿效韦应物的冲淡闲远之风,而且和韦诗更近,颇带些清冷之意,表现在除了上述的雨意象,诗中还常常出现韦诗中常有的意象,但往往和“幽”“清”“疏”“凉”“高”“空”“远”“旷”等词搭配组合,衬托出和韦诗相同的诗境:

安溪书事

清溪流不极,夕雾起岚阴。

虚邑寒带水,悲风号远林。

涵山日欲晦,窥阁景方沉。

极目无遗眺,空令愁寸心。[9]

月夜述怀

皓月出林表,照此秋床单。

幽人起晤叹,桂香发窗间。

高梧滴露鸣,散发天风寒。

抗志绝尘氛,何不栖空山。[9]

斋居闻磬

幽林滴露稀,华月流空爽。

独士守寒棲,高斋绝群想。

此时邻磬发,声合前山响。

起对玉书文,谁知道机长。[9]

朱熹推许韦应物,甚至高于杜甫、陶渊明、王维等大家,就是在于偏爱韦诗的自然平淡、萧散闲远,韦应物历来以学陶效陶、诗风清远而称,在朱熹以前,人们关注到陶韦二人诗歌的相同之处,但朱熹还是第一个指出陶韦诗差异的人,只是朱熹多是从道学角度观察陶韦二人差异。朱熹的古诗很多都具有韦诗一样的幽冷之味,这也是韦诗异于陶诗之处,所以朱熹的诗更像韦诗。从朱熹的诗中能看到陶、韦的影子,而作为道学家,朱熹还是推崇更近“道”,更“真”的韦应物。

四、结语

朱熹诗学思想的形成受到家庭背景、时代环境以及个人身份和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朱熹对韦诗的接受态度、方式以及其个人诗歌的创作。朱熹推崇韦应物,不仅对韦诗的评价最高,他也致力于效仿韦诗,他的诗也最像韦诗,同时理学家的身份也使他对韦诗接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可以说,朱熹是位从评论到切实创作上全面接受韦诗的重要人物同时理学家的身份也使他成为韦诗接受史上的特例。

(本文系宋文哲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韦应物相关并称批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1]吴文治.宋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朱熹.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王维.王维集校注:第四册[M].陈铁民,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6]钱穆.朱子新学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7]陈向春.论陶渊明批评的历史轨迹及文化功用[J].中州学刊,1998(5).

[8]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9]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宋诗钞:第四册[M].管庭芬,蒋光煦,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

The Research on Zhu Xi’s Reception of W ei Yingwu

SONG W enzhe,CHEN Xiɑnɡchun
(School of Liberal Art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00,China)

As a poet of the Mid-Tang Dynasty,Wei Yingwu was famous for poetry’s dilute natural style.With regards to Wei Yingwu’s poetic acceptance,Zhu Xi's position cannot be ignored.As a writer,Zhu Xi often compared Wei Yingwu with other poets,and appreciated Wei Yingwu’s poetry in“Zizai”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 appreciation.As a moralist,Zhu Xi appreciated Wei Yingwu’s poetry in“Qi Xiang Jin Dao”by combining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with poetry,and commented on Wei Yingwu’s character.In the aspect of poetic creation,Zhu Xi also imitated in language,imagery,style of Wei Yingwu,so he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igures in the acceptance history of Wei’s poetry.

Zhu Xi;Wei Yingwu;Reception

I206.2

A

1009-8666(2017)06-0029-07

[责任编辑、校对:王兴全]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6.005

2016-05-19

宋文哲(1991—),男,辽宁省庄河市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陈向春(1952—),男,吉林省长春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韦应物朱熹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夕次盱眙县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韦应物 淮上即事》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朱子深衣”与朱熹
寄李儋元锡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