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7-03-12闫丹
闫丹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22)
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现状及问题研究
闫丹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22)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压力骤升,产业升级迫在眉睫,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需要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进行对接。目前,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提出建议:加大专业改革力度,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对接的有效性,应用型本科转型中要研究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对接;经济转型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联性日益提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4年6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之后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构建从初级到高级应用本科、研究生教育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人人皆可成才”的上升通道。这将有助于打破职业教育为“二流教育”的社会偏见,由此带来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结构重组与机制重构,提出了职业教育体系内各层次间的衔接问题。其中: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对接问题是打通职业教育上通本科、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后首次出现的问题,关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通畅与开放,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的现实意义
(一)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原来的高速增长逐渐过渡到中高速增长,经济转型压力骤升,产业升级换代迫在眉睫。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劳动力结构提出相应的调整需求,同时对一线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以适应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和岗位变迁的市场变化的需求。由此,也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专科高职教育应对市场变化能力有欠缺,而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应对一线岗位能力也有欠缺。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实施将较好地弥补上述不足,填充市场空白,满足市场需求,而实现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对接,正是贯通职业教育从初级、中级、专科到本科、研究生完整体系不可逾越的关键一环。
(二)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局限于在专科层次办学,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在纵向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专科、本科、硕士生教育体系,横向上与普通高等教育间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相互沟通机制。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断头教育”,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2014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由此可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并坚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互融互通。实现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对接,打通职业教育上通本科、研究生教育的渠道是一项十分迫切的现实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三)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对接是畅通人才成长渠道、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需要
我国原有的普通高等教育遵循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与职业教育的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也南辕北辙。专科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以升学为目标,因而在培养学生方面偏重实用性、实践性,其相对偏科的知识能力结构很难与普通本科教育相衔接,虽然也存在专升本的对接模式,但真正升本者寥寥无几,难成气候,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始终不畅。在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崇尚白领的思想影响下,读专科高职始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职业教育“二流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长此以往,将导致社会技术性人才、特别是蓝领精英人才的极度缺乏,社会人才结构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一线产业人才素质需求现实相悖。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可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可以进行对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可以提升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整体素质,满足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对专科高职毕业生来说是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一种继续提升自己的选择。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和家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的提升,从而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3]。
二、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的现状分析
事实上,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和部分学校先期开展了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的探索和实践,积极尝试专科高职与本科教育的沟通模式。根据笔者的研究,目前我国专科高职对接应用型本科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从办学主体来看
从办学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专升本
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通过升学考试对接,这是专科高职与本科对接的常规模式。即:专科高职毕业生通过参加由教育部门组织的统一招生考试,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本科院校专业进行继续学习。本科阶段学制一般为两年。
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普通高考特征,专科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等,没有进行一体化设计,分属于两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在各方面的衔接不紧密,或者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2.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一体化分段培养
“3+2”一体化分段培养模式的内涵:“一体化”是指统筹制定五年一贯制的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安排等无重复与交叉;“分段”是指学生(高中毕业生)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后,经过资格考核,进入应用性本科院校学习2年,最终获得本科院校本科文凭。
其主要特点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分段培养,每个阶段都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灵活出口,学生学完高职的课程可以毕业、就业;同时,两个阶段的教学计划也有机衔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序衔接,便于学生继续高一阶段教育的学习。目前,江苏的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主要采取此种模式,试点时间起始于2012年。
3.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
所谓联合培养的实质是专科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但以高职院校为主实施培养,学制一般为四年。参与合作的本科院校负责招生与学籍管理,高职院校负责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由本科院校颁发毕业证,授予学士学位。
目前,江苏、广东等省份的一些院校采取此种培养模式,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以深圳职业技术院校与深圳大学的联合培养为例,两所学校从2012年起开始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在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招收应用型本科生[4]。招生专业录取批次为第二批本科A类。应用本科生由深圳大学负责招生与学籍管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由深圳大学颁发毕业证,授予深圳大学学士学位。
其主要特点是:参与合作的高职院校类似于本科的分校,联合培养的专业必须是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师资、设备等条件具备或超过本科院校条件,高职院校能够独立完成应用型本科生教学任务。
4.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2+2”一体化分段培养
“2+2”一体化分段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主要特点与“3+2”一体化分段培养模式内涵及主要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专科高职阶段学习时间由3年减少到2年,学生(高中毕业生)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后,经过资格考核,进入应用型本科教育学习2年,最终获得本科院校本科文凭。
目前,此培养模式由辽宁省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和《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中首次提出,国内尚无试点实施的地区。
5.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1”一体化分段培养
此模式的内涵及主要特点与“2+2”一体化分段培养模式内涵及主要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专科高职阶段学习时间由2年增加到3年,本科阶段学习时间由2年减少为1年。学生(高中毕业生)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后,经过资格考核,进入应用型本科教育学习1年,最终获得本科院校本科文凭。
目前,此种模式在国内尚没有正式提出并实施的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院校学生在规定学制的最后一年或半年的学习,基本上是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本科1年学习期的教学很难安排,同时安排学生就业的压力又很大。因此,本科院校没有积极性。
6.高职院校独立开办4年制应用本科专业
此种模式即由国家或地方骨干示范院校选择其自身师资、设备等条件,具备或超过本地区本科院校条件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专业,独立进行应用技术本科生教育,并颁发毕业证。目前,此种模式在国内尚没有正式提出并实施的地区。主要原因在于:本科招生计划的编制和学籍管理的瓶颈难以突破。
(二)从对接模式上看
从对接模式上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1.非协议对接模式
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合作培养协议,专科高职毕业生直接参加专升本考试取得本科学籍。
2.协议分段对接模式
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就一体化人才分段培养签订协议,通常这种形式更适合于地域相近的省之间或行业内的对接。前述的“3+2”一体化分段培养、“2+2”一体化分段培养、“3+1”一体化分段培养等模式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3.协议合作对接模式
由专科高职学校与应用本科学校合作办学,专科高职院校负责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教学运行和本科院校负责招生与学籍管理、颁发毕业证和授予学士学位。
4.单主体对接模式
前述的第6种高职院校独立开办4年制应用技术本科专业模式,和在此前提条件下的学校进行同类专科高职与校内本科专业的“3+1”一体化分段培养模式。
(三)对接模式优劣比较
在前面论及的对接模式中,“专升本”、“3+2”一体化分段培养和“联合培养”模式目前都有部分学校在探索,从效果来看都是专科高职对接应用本科的可行的模式。比较而言,后两种模式无论是否分段培养,由于有统一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的目标性和系统性都更符合职业教育的需要。特别要提到的是“单主体对接模式”是建立在优势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基础上的专科高职与本科高职衔接,其系统性、完备性和实用性都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
三、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理念尚待逐渐理清,专科高职与其对接困难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的,其长期的市场定位和精英教育模式所形成的办学理念根深蒂固。从形式上的转型到观念上的转型需要一个过程,课程体系上的过渡更是循序渐进而不可能一蹴而就,转型本身不亚于一场革命。以专科高职的转型为例,从1985年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专科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起点,到2009年国家示范校验收为标志,专科高职从“本科压缩型”到“成型期”的转型用了24年。普通本科转型职业教育即便有后发优势,也不可能是一个短时间就可能完成的。另外在传统观念下,普通高等教育转型为职业高等教育本身也需要勇气,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很容易因转型不彻底而流于形式。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理念都应体现地方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但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前面论及的原因仍很难放弃传统的学术性桎梏。因此,从根本上讲,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缺乏基础。对应用型本科来说,彻底的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专科高职与应用本科的对接需要一个相互磨合渐进的长期过程。
(二)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市场定位趋同,差异不明显
专科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大多服务于基层,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较之专科教育而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升[5]。专科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都是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区别在于专科与本科的层次差异。但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二者学历层次上的差异在市场定位上的表现并不明显,导致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难以化解。由此,如何把握应用型本科与专科高职在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的层次差,从而准确平滑地实现专科高职与应用本科的自然衔接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课程体系对接存在硬伤
按照普通教育体系的设计理念,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各阶段的学习都是以大学毕业为出口而整体规划的。因此,各阶段学习的课程体系都是相对独立、完整,并且高低衔接、循序渐进的,专业课程只是在大学阶段接触,而职业教育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甚至到应用本科,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以就业为出口设计的,各有一套自我完整、闭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得从职业教育上升学历的学生面临专业课程重复学习的尴尬,特别是专科高职与应用本科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上很难精确把握层次差。因此,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在课程体系方面的协调显得十分必要[6]。
四、建议与对策
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对接是服务区域产业升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专科高职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以理论课程的“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注重实践课程的建设,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上手快”,体现专科高职的特色。应用型本科也属于职业教育,所以,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应当是从普通高等教育向职业高等教育的转型,较之专科高职而言,它不仅仅是学历上的提升,还包括学生技术素养、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职业教育的岗位对应性和动手能力强的职业教育特色不能丢,这为专科高职与应用性本科的对接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窗口。
第一,为适应就业和升学两方面的需要,专科高职专业要加大专业改革力度,构建体现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强化专业必修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取向自主选择个性化的课程学习。探索在满足专业规格前提下,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个性化的、不同的能力配置,具有不同的发展取向,为专科高职对接应用型本科创建前期条件。
第二,专科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主动与应用本科院校相衔接,提高对接的有效性。为适应专科高职对接应用型本科的需要,专科高职教育要适当提高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的比重,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专业理论课、人文素质课与实习、实训课程的比例关系。
第三,对接是双方的对接。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转型的过程中也要研究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加强转型的实效性,特别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专科高职的衔接问题,这是实现平滑有效对接的前提。
第四,建立专科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和学分互认制度,建立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立交桥,避免学生的重复学习和无效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
总之,需解放思想,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研究与探索。促进我国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发展。
[1]张亚军,胡晓旭.关于转型期高等职业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5(2):33-36.
[2]鲁武霞.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的困境及突破: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97-101.
[3]鲁武霞.高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困境及其超越:以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91-94.
[4]王瑜.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拓展专业的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14(5):43-44.
[5]侯长林,罗静.高职与应用本科的趋同发展[N].光明日报,2013-07-27(10).
[6]潘勇.高职专科与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述评[J].当代职业教育,2013(12):4-6.
[责任编辑,辽宁交专:于忠涛]
Study on the Present State and the Problems of Integrating Thre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YAN Dan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Shenyang 110122,China)
In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background,the pressure of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s increasing, and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imminent.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crease the demand for highly qualified technical personnel,and need to integr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Yet some problems exist in the integration,it analyzes 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such as deepening major reform,constructing the corresponding talent training mode,and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on.In the transformation it needs to research on the market need and particular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e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pplied undergraduate;integration;economic transformation
G710
A
1009—7600(2017)02—0010—04
2016-12-09
闫丹(1980—),女,辽宁沈阳人,副研究员,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