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困境与现代性转换研究
2017-03-12赵晓敏郭兆杰
赵晓敏,郭兆杰,王 璐
(1.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思政部,山西 汾阳 032200;2.山西省汾阳市国家税务局,山西 汾阳 032200;3.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精髓,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基因,滋养着亿万华夏子孙继往开来。植根于优秀文化沃土,实现现代性转换关乎到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关乎国家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一、传统文化传承之困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被置于新的生态环境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一)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性挑战
我国传统文化起源、发展于农业社会和封建时代,其内涵、形式、载体皆是我国小农经济的产物和表征。例如作为官学正统思想存续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产生、发展历程是相一致的。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造者,置身于封建时代文化生态环境中,其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的痕迹。儒家思想之所以为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源于儒学主张的仁义道德和礼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的等级化了的宗法制度,通过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尊卑有序的礼制来实现世俗生活的安身立命,从而达到政治化的目的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先秦儒家君臣、父子、夫妇关系发展到汉儒时期的三纲五常,绝对片面化的权利义务关系限制了个体独立、精神自由、地位的平等。随着产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打破了宗法血缘制度,对于日益扩大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更多的是推崇平等、民主、自由、独立、法治。当前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科技水平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转型跨越,传统文化的存在基础遭遇现代性因素的挑战。
(二)传统文化遭遇西方意识形态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生态遭遇外来环境的强大冲击,西方国家依托经济、技术、管理优势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文化入侵,诱发人们产生超越本土经济基础的物质需求,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随着现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入侵,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和丰富物质成果带来物欲极大满足的同时,发现商品也不再是为生活提供便利的工具,而成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追求物质的征程。商品开始左右人的情绪,成为被消费对象的人们更像精神世界的饥饿者不断用物质填补内心的荒芜,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精神世界建构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载体的新颖别致以及注重娱乐性,更容易激发人们的猎奇心理,从而抢夺了一定的中国市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性的大大失落、西方文化高歌猛进,导致传统文化一席之地被蚕食。
(三)传统文化传承艰难
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生命力的延续需要传承者。然而,年轻一代由于缺少上一代长辈对传统文化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所掌握传统文化知识较少。学校有文化传承的责任,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未做实做细,导致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功能缺位。最为重要的是大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文化自觉,大都愿意去看应用型和娱乐休闲类书籍,很少愿意花费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一部经典、朗诵一首诗、饱尝一顿文化大餐。更无兴趣对传统文化之起源、发展、价值内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做深入探究并与他人交流心得。在文化盛宴面前,人们更像是走马观花的看客,感受到的仅仅是一些形式化的、表层化的文化,无法将文化的价值意义和思想内涵滋润心田,化为精神的动力之源。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核心价值理念、丰富的道德资源和人文精神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重拾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能帮助人们精神回归,重获文化自信,重塑道德人格、理想精神世界[1]。
(一)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围绕与人生环境之间的关系培育和形成了基本的思想理念,这些理念传承下来得益于其经久不衰的经世精神,涵养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源泉。传统文化弘扬以民为本的精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这与今日所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思想一脉相承的,都在强调人民是根本,必须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传统文化倡导的革故鼎新精神“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人”与今日“与时俱进”相容相通,强调必须立足当前实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儒家提倡的“仁义”、“为政以德”来达到天人、人际、身心的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培育的和谐精神是相通的。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核心价值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当代丰富道德教育资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是治疗当代人精神疾病的有效疗药。从管子的“礼、义、廉、耻”到孟子的“仁、义、礼、智”,再到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构成了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之后人们对传统美德做了新的总结和解释,但都没脱离这个主要架构,这构成了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标准。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君子必须是一个内心富足,具有足够定力的人,方能做到“不忧不惧”。其次,君子是有原则的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不会因为利益而对人亲疏远近有别,而是将道义作为行事的原则和标准。再次,君子是积极的实践者。“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最后,君子是有远大理想的[2]。“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一件器具,只有某一特定的用途。君子不只是做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更重要的是时刻保持社会良心,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国家的宏伟大业。
(三)优秀传统文化蕴藏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尤其儒家思想“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对宗教迷信弃而勿论,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化理念,肯定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重视理想人格,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文化凡事追求中庸,不偏不倚,维护事物的平衡、有序。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上,传统文化注重构建平和的相处机制。正是由于人们自身见识修养的差距有所不同,而君子是可以遇合不同高度的人,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达到人际的平衡,百姓间平等的相处。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大自然赋予的,人必须按照本性的规律行事。但现实中人不可能时时刻刻能够依道而行,所以需要教化,需要发挥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重视对人的改造。传统文化注重教化的文学观念、以写意为主的表现方法、追求中和的审美理想、惩恶扬善的是非标准,构成了古代文人的人文精神。注重“文以载道、以文化人”[3]的人文精神,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韩愈关注民生、关注现实、忧国忧民,以为世立言为目标。在人格自我修养上,传统文化注重慎独的方式,合理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三、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路径探索
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时代精神的合理内核,充分挖掘其价值内涵,是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张岱年先生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应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为了避免在探索过程中迷失方向[4],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则、方法不动摇,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借鉴,同时立足于现代实践,顺应时代潮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搞活,造福于后人。只有探索的方向正确了,才能保证实现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才能引导大众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将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以国民教育为主渠道
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为此,必须完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并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证文化传承的全面性、连贯性、系统性。从幼儿教育到中小学教育再到大学教育,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循序渐进地开展。从幼儿园教育层面讲,学生视听能力发展较快,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未充分发展,因此采用教师示范,学生仿效的方式,图文并茂、声情歌舞地将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演绎给学生,让学生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中小学教育层面讲,学生逐渐明理但仍处于感性化阶段,学校可以根据地区或校本特色开设手工艺制作、文艺作品欣赏、文化基地参观,通过情景化教学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从大学教育层面讲,随着学生思维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充分发展,学校教育要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出发,选择和设计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兼顾深度和广度、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经典中的道理,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三)以传统节日振兴为载体
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应该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应当在保持固有文化底蕴和功能的同时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在探寻传统节日创新发展路径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纪念的角度探究其渊源和节庆活动,更要关注当代社会生活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首先,营造浓郁的节庆氛围。浓郁的节日气氛能够发挥渲染的作用,一面能够使人们融入隆重、欢庆、祥和的氛围中感受到精神的欢愉,另一面可以感受到优秀文化的正能量,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归属感、荣誉感和灵魂的洗涤。节日氛围的渲染可以在主干街道、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加以布置,并举办民众性的节日活动。其次,丰富节日内容和创新活动形式。传统节日价值内涵和文化精神以活动为载体,是民族精神家园赖以形成的平台,也是形成节庆氛围必不可少的要素[5]。例如春节,人们总是感叹“年味儿淡了”,源于人们心中永远藏着一个年的情节,只是过年的节日活动未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春节可以开发各种新型的活动。最后,节庆文化符号、文化产品的创新。作为节庆活动表现形式、精神符号,是文化的记忆载体和情感寄托,创新性的节庆符号、节日纪念品有助于节日的宣传和深入人心。
(四)以媒体之力为推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善于借助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创造出更多体现创新性、弘扬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节目、影视剧等作品。在2017年春节期间,先后有三档栏目《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诵者》犹如娱乐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跃上热搜榜。这几档文化节目引发热议,为观众所喜欢,源于其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将阳春白雪的东西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现代解读模式;环节设置形式多样和充满未知性,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增加节目的炫酷感和趣味性;文化名人解读能够还原整个文化故事背景以及对现实的思考,从而引发观众情感的共鸣。反映出大众内心都有一颗小火种,对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强烈诉求,都希望通过传统文化这面镜子对现实有所启迪,接受丰富的精神滋养。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最好途径莫过于创作出蕴藏中国丰厚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且具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品,以文化产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6]。但当前,我们的文化产品,特别是一些反映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充斥电视荧屏的是一些伪历史剧,轮番上演宫斗、穿越,完全不顾历史剧所应承担的对过往的深切思考和对现实的严肃探讨,用戏说的方式向人们传达错误的价值观。这需要政府、社会的规范和管理,需要提高文艺作品出品人的社会责任感,也需要大众提高自身文化品位。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自觉与新未来[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5(1).
[2]张守慧.张栻君子观之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 /OL][2017-02-07].http://www.scio.gov.cn/zxbd/wz/Docum./1541575 /1541575.htm.
[4]张荣军,杨蓉.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
[5]李荣启,陈亦水.中国传统节日新形式、新载体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J].艺术百家,2012(5).
[6]刘爱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J].思想理论研究,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