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静乐剪纸的保护和发展路径选择
2017-03-12王进云
王进云
(山西传媒学院 传媒管理系,山西 榆次 030619)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非物质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地位,对于提升当地经济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静乐剪纸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在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时首次提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2003年10月17日。通俗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现已濒临失传的技艺及习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涵盖广泛,包括艺术表演术;民俗活动、礼仪、节事活动;与自然和宇宙相关的民间传统故事和实践活动;传统手工艺品技艺;与上述各种艺术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1-2]。
山西省静乐县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县, 2000年,静乐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9年,静乐剪纸入选山西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静乐剪纸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静乐剪纸的概况
剪纸是一种在中国汉族中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汉代,经过各个朝代的演变,发展到清朝达到顶峰。剪纸,民间也叫窗花、剪花、刻纸或剪画,通常用纸、布料、皮革等制成。创作过程中,借助剪子和刻刀[1]。静乐剪纸在当地农村历史悠久,是最为普及的民间装饰艺术。
1.种类多
主要有墙花和窗花两大类,墙花代表有《姥爷送外甥》、《三娘教子》、《四姐妹挑菜》等,窗花又称为“单花”,一般随窗格的形状而定,有菱形、圆形、多角形等,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状。
2.题材丰富
主要有三大类:①植物类。如莲花、桂花、梅花、兰花、石榴、葡萄等各种常见的花果。②动物类。诸如喜鹊、鱼、猫、鹿等常见的各种鸟兽虫鱼,以及十二生肖和传说中的龙、凤、麒麟等动物。③人物类。多见传说中的人物和戏曲人物。
3.粗犷的地域特色
静乐地处黄土高原的晋西北地区,其剪纸艺术也体现了粗犷豪放的地域文化。从风格讲,有粗犷自然的山野风味。然而在粗犷中不乏工细,处处浸透着写意的艺术神韵。其表现手法简练夸张、粗犷有力,手法随意自然,夸张中抒写真情,展示出当地淳朴的艺术魅力。其表现内容,生动活泼;生活情景,意味隽永;花鸟树木,各具形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事一物,形神具备。这些都反映出了黄河文化与游牧文化彼此交融的特征。
4.代表传承人
(1)辛芙英(1898-1994),曾先后担任静乐县文联会员,山西省剪纸研究会会员,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剪纸学会会员。代表性的有《姥爷送外甥》、《八仙》等。她的作品影响了整个静乐,形成了静乐剪纸的风格,中央电视台把以她为主的静乐剪纸,称之为我国北方剪纸的代表。
(2)吕慧(又名吕翠花),1955年生,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剪纸研究会理事、中国剪纸研究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师、剪纸艺术家。她的 150余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余件作品被人民日报社收藏,1999年人民日报社出版了《静乐吕慧剪纸选》,代表作品有《山里娃》(获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二等奖)、《八仙》(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回娘家》(共和国杰出剪纸艺术家最高荣誉成就奖)。吕慧的剪纸作品对静乐剪纸进行了完善和升华,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3)孟仙凤,1953年生,静乐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忻州市十大剪纸艺人。其代表作有《凤凰》、《老鼠闹葡萄》、《双鸟》、《鸳鸯莲花》、《牡丹》等。其作品两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参加了美国、英国、法国、塞舌尔等国举办的巡回展览。2006年,在县委宣传部举办的“静乐县民间剪纸展览”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在忻州市老龄委举办的“中老年剪纸比赛”中荣获优秀奖。2012年,忻州市电视台摄制播出了专题片《孟仙凤剪纸艺术》[3]。
二、静乐剪纸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其SWOT分析
(一)静乐剪纸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传承和认识问题
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进程中,静乐剪纸存在着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的技艺“衰退化”问题,也面临着艺人“老龄化”和缺乏年轻后继者的传人“稀有化”困境[4]。部分干部群众认为剪纸是民间小手艺,缺乏对剪纸艺术的全面认识和正确的评价,导致剪纸产业发展成果少、影响力弱。
2.市场意识不够,缺乏标准,产品单一,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经济
一方面静乐剪纸市场意识不够,销售模式单一,没有建立销售网络渠道,缺乏订单和供求信息,无法获得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剪纸的题材单一,没有与时俱进,吸引力不够。没有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产业链延伸,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制作剪纸的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经过简单培训后独立制作的剪纸作品,只有基本技能,缺少艺术性,导致产品的质量不高;剪纸作品绝大部分是本地化生产,产品缺乏专业水准,所以很难形成专业化、品牌化。
3.政府重视和宣传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独特的静乐剪纸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力的宣传,无论是剪纸艺术的发掘还是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均处于欠缺状态。许多剪纸企业组织形式还处于最原始的状态,规模较小,经营松散,结构单一,关联度低,在全国范围具备影响力的优秀剪纸企业屈指可数
(二)静乐剪纸的SWOT分析
1.S(strengths)——优势
第一,文化资源优势。静乐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塞外游牧文化融合的瑰宝。受汾河水和黄土高坡的滋养,具有大胆、深邃、细腻的特点,是高雅艺术文化和当地的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的体现[3]。
第二,人力资源的优势。剪纸艺术属民间工艺美术,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静乐剪纸不断发展,实现了从农家文化向大众艺术的转变。不仅表现在主题内容上和技术技巧制作工艺上,而且在队伍建设上也有所突破,从民间业余性质出现了专业艺术家,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近年来, 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著名剪纸艺术家在静乐涌现,如孟贤峰、冯文成、吕辉,李凤鸣、王平等,他们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使静乐剪纸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
2.W(weaknesses)——劣势
第一,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是制约剪纸产业发展的“瓶颈”。现有的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处于传统保护的初级阶段,保护水平低,还处于相对的封闭状态,局限于个人或家庭。这也客观地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资渠道的单一性。
第二,技能传承遭遇瓶颈。由于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传。而年轻一代不愿意学习这门古老的文化艺术,使得技艺传承遇到困难[5]。
第三,产业化水平低。静乐县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保护中,但个别的非遗基本上都是处在自生自灭的境地。缺乏严密的组织形式、保护的多样性、保护的功利性、保护的人性化和保护方式,这直接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第四,缺乏市场机制。一味追求数量,忽视了质量;包装缺乏新颖,吸引力不足;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3.O(opportunities)——机遇
第一,从宏观环境看,山西近几年非常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注重文化产业的建设。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山西加快文化大省向强省的转型跨越,是静乐剪纸发展的良好机遇。
第二,从需求市场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市场的井喷式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刺激了民间剪纸的市场需求。民间剪纸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既小巧玲珑,又携带方便,无疑是最好的旅游纪念品[6]。
第三,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推动。从本世纪30年代民间剪纸逐步引起文艺界关注和研究,一批著名的艺术家如古元、艾青、力群、江丰、陈叔亮等人对剪纸的不断搜集、整理、创新,使剪纸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都产生了影响。佛山、蔚县、广灵、扬州、天津等地相继建立剪纸工厂,从事剪纸的创研、生产、出口。近年来国家级的和各地的剪纸学会、研究会等学术团体的成立,也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
4.T(threats)——威胁
一是同质化严重。市场上剪纸的替代品较多,而在全国的剪纸业务竞争中,一些地方剪纸已经率先开始自主品牌发展,占领了剪纸市场。静乐剪纸只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没有走个性化、差异化之路,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4]。
二是剪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静乐剪纸由于起步晚,比起广灵和蔚县剪纸,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品牌上都没有优势[4]。
三是外来文化的威胁。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喜欢剪纸,觉得太土气了,他们更热爱时尚艺术。
三、推进静乐剪纸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和路径
(一)理清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剪纸产业发展规划
一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剪纸产业是推动静乐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个着力点。要适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措施,按照剪纸的文化属性和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要摸清底数,做到心中有数。规范剪纸产业统计口径,建立指标统计体系,并将剪纸产业增加值纳入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体系中。对静乐县剪纸产业进行全面系统摸底,及时掌握剪纸产业的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任何行为都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剪纸行业也不例外,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还应科学规划,统筹大局,引导科学合理规范行业布局,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产业价值链。静乐剪纸依托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积极推动内容创新,促进与相关产业(如旅游、服务、教育产业等)的融合发展[7]。
(二)坚持以政府为主,企业+农户为辅的开发模式
在静乐剪纸的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为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民间资本的补充作用。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公众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4]。当然,要使剪纸的健康稳步发展,仅靠单一的输入是不够的,政府应该拓宽投融资渠道,从财政、税收、环境等方面,给予民营资本充分的激励和保护,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坚持政府主导下的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进行开发生产,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保证农民(手工艺人)的收入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低并举,多元化打造文化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来源于民间,所以其产业化经营也不能脱离群众生活,静乐剪纸应立足于群众,高、低端并举。在积极开辟高端市场,体现剪纸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使剪纸文化真正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附加价值大的作品采取高价策略,而一般纪念或礼品,则应采取低价策略。剪纸应加强创意设计,加强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依托新技术创新。在题材方面,可以从传统的文化中走出来,创作老百姓喜欢的作品,与时俱进;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现代设备创新作品,同时增加剪纸文化的内涵,增加吸引力。
(四)开展生产性保护,培养剪纸技术人才
静乐剪纸产业化应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摆脱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的“后继无人”的窘境。
通过将剪纸艺术引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普及教育,在提升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鼓励并支持剪纸艺人走进课堂和建设授艺场所;确定并命名若干剪纸人物,并给予奖励和补贴;加大培训力度,以文化馆、文化广场为主要阵地,不定期举办剪纸培训班,开展创意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学习和创作;同时也要与本省的高等艺术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助高校人力资源不断创新作品,提升剪纸的艺术品质[8-9]。
(五)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宣传推介工作
据2014年的统计报告,中国有6.3亿网民、12亿手机用户和5亿微博微信用户,每天发送超过200亿条信息。
首先,通过建立剪纸艺术专题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静乐剪纸”站进行宣传,征集大量文献图片资料,对个人或机构、团队等珍藏资源进行收集和整合,对剪纸艺术资源信息数字化;充分挖掘剪纸的文化资源,如内容的传说与故事、剪纸与名人等。剪纸企业也要建立相关网站,展示生产的各类剪纸产品。通过网络的力量可以推动剪纸艺术不断创新,同时也向公众传播并普及了剪纸知识[10]。其次,通过网络视频平台进行宣传。鼓励和扶植静乐剪纸以专题、纪录、MV、广告、微电影等视频化的方式,对静乐剪纸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和宣传。通过与土豆、优酷、酷六、奇艺、joy、网易视频、搜狐视频、新浪互联星空播客等视频网站合作,通过借力视频网站,让静乐剪纸品牌迅速扩散,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第三,利用腾讯QQ、微信等自媒体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传播推广。许多剪纸的网民通过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外面的朋友和网友在交流、分享、介绍剪纸艺术。有的甚至在自己的QQ空间添加了剪纸的一些内容,包括剪纸的发展、动态、图案等。借助个人空间、网络社区等个人专业平台,培养新的有生力量。
相关政府部门和民间剪纸组织团体,应该尽快开设“静乐剪纸”的公众微信号,通过关注微信号,了解包括“静乐剪纸的历史发展”、“剪纸的教学视频”、“剪纸作品的展示”等内容,同时,还可定期推送有关非遗传承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六)借势旅游业,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剪纸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旅游市场的开发和推广,这是剪纸行业发展的最佳平台。目前旅游商品最大的短板是缺乏地域特色,多地的旅游商品结构单一、种类雷同,缺乏商品特色和挑选空间,趋同化倾向明显。而静乐剪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是其他地区的旅游产品所不能替代的。这种独特性,对于旅游者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七)利用互联网+,做好产供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营销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营销模式。网上销售剪纸产品是通过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发布与收集需求、价格等信息,以网络为媒介,以剪纸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为依托,提高剪纸产品的品牌形象,增进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改善服务水平,拓宽网络销售渠道并最终实现扩大销售。民间艺人在传承、创新技艺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借助互联网+的思维才能将静乐剪纸推向世界。
总之,静乐剪纸应在保护的前提下,提升意识,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培育文化品牌,将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此外,还要借助互联网+的思维,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进行有效的推广和宣传,采取政府主导,“企业(组织)+农户”的方式,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要发挥传承人“传“帮”“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剪纸文化氛围,培育市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将产业做大做强,借力文化旅游,使剪纸产业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1]乔亮.关于西南地区壮族剪纸艺术的旅游开发设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2]魏霞.关于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郭志英.一剪之巧夺神功——浅谈山西民间剪纸[J].今日山西,2004(2).
[4]李婷婷.重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研究[J].重庆经济,2011(16).
[5]岳世宇,卢凌云.蔚县剪纸产业化同职业教育对接模式研究考察报告[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7).
[6]秦艳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性的开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7]席红延.蔚县剪纸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5).
[8]秦子.传承剪纸艺术[J].当代人,2010(11).
[9]王文权.浅析传统文化的保护对美术教育的意义[J].前沿,2010(4).
[10]汪真.民俗艺术——蔚县剪纸[J].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