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以甘孜县为例
2017-03-12鲍文
鲍 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3)
民族区域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以甘孜县为例
鲍 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3)
输血式的扶贫帮困向造血式的产业合作转变,需要互利双赢的区域合作新模式,即找到一个政府主导的对口援助逐渐向市场主导的合作双赢的途径。甘孜县原始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雅砻江两岸遍布的藏传佛教寺庙、独一无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开始兴起的现代酒店等已经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可行性。未来甘孜县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应是旅游业,借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和对口援藏战略的双重支持,着力打造甘孜县旅游业发展并为所在区域贫困农户脱贫提供生计支持。
民族区域;旅游扶贫;甘孜县
甘孜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北部,雅砻江上游,幅员面积3703平方公里,县城距康定385公里,东连炉霍县,西接德格县,南与新龙县、白玉县交界,东北与色达县接壤,西北与石渠、青海省毗邻,是甘孜州北部经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主道317国道横贯全境,途径甘孜县的川藏铁路和甘孜机场的开工建设,使甘孜县在川藏公路北线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区位交通优势愈加明显。而且发展旅游业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适应甘孜县生态环境特点和资源特色[1],具有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战略意义,在甘孜县具有形成重要支柱产业的潜质。
一、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藏传佛教派别齐全
甘孜县境内苯波教(黑教)、宁玛派(红教)、萨加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等藏传佛教派别齐全,是了解藏传佛教文化多元化特征的理想之所,甘孜寺、大金寺、东谷寺、白利寺、嘎拉觉康寺、桑珠寺等大型寺庙及大德乡2000米佛墙都承载着藏传佛教文化的诸多珍贵元素。
(二)红色旅游圣地
甘孜县保存有8处重要的红军长征遗址:红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原址——甘孜寺;红军长征时期在康区成立的第一个中华苏维埃博巴政府;朱德总司令居住过的藏家原址;朱德总司令与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朱德总司令生活之所——白利寺;绒坝岔莫依村红军大部队修整地;十八军进藏时修建的军用机场和十八军在川西北唯一修建的窑洞群遗址。这些遗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是弘扬长征精神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民族文化浓厚的“歌舞之乡”
“甘孜踢踏”作为甘孜歌舞的主要代表,曾跳进中南海,已成为甘孜县的一张“名片”;地方特色鲜明的甘孜藏戏是康巴藏戏重要流派之一,甘孜弦子、甘孜锅庄也是甘孜县的文化符号。同时,牧民牛毛帐篷、“崩科”式民居、藏袍、藏靴、唐卡、酥油画、藏历年、迎秋节、藏工艺美术品、甘孜日布、藏医药都成为了甘孜地方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文化象征。
(四)发展现代高原乡村旅游的天然理想之地
甘孜县自然环境优美,雅砻江就像一条淡绿色的翡翠腰带,在县境内流长92公里,沿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着甘孜州最大的青稞种植示范基地;雅砻江沿岸风光旖旎,有群山环抱之中、绿树成荫之下炊烟缭绕的“崩科”式民居,有牛羊成群、广阔无垠的达通玛草原,配之以冰川雪峰中的神山、圣水、温泉、历史古迹、宗教名胜,是发展现代高原乡村旅游的天然理想之地。
二、旅游业处于“过境游”状态
(一)旅游资源尚处于待开发状态
甘孜州确立了“先东南、后北部,先沿路、后深入,在加快东南部的同时稳步推进北部”的梯次推进、差异化发展思路。全州的旅游重点仍然以泸定、康定、稻城亚丁等南路为主,对甘孜县等北路的旅游软硬件投入上比例偏小,资金严重缺乏,无法建设核心景区、景点。甘孜县虽然拥有扎日拥康神山、奶龙神山等众多旅游资源,但缺乏投入,未能将这些资源打造成景区、景点。
(二)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甘孜县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道路等级不高、抗灾能力弱,路网结构不完善,路网密度小等严重影响了旅游可进入性。宾馆饭店档次不高,接待能力有限,游客吃、住、行、购、娱等存在诸多不便。以乡村旅游为例,甘孜县目前仅有下雄乡洛戈一村“牧家印象”、呷拉乡有“德琼林卡”等几家档次较低、接待能力较差的“藏家乐”,发展严重滞后,现代高原乡村旅游有待规划和开发。
(三)旅游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甘孜州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众多,具备旅游产业全域覆盖、旅游景区全域联动、旅游产品全域优化的条件,全域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目前的现状是:甘孜州旅游总体上处于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市场逐渐成熟、竞争逐步激烈的快速发展、重点突破阶段;甘孜县旅游业则尚处于旅游形象尚未树立、旅游知名度不高的起步阶段。多途径宣传旅游渠道不畅,导致甘孜县旅游知名度不高。
甘孜县旅游发展还存在着体制与机制的约束等问题,产业层次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产业规模偏小、各类旅游资源的开放和融合不足、产业科技含量低、投入力度不足,人才缺乏也限制着产业做强做大。缺乏旅游专业人员,无旅游策划、包装、创意公司,更无大型企业进驻开发旅游资源。总体上,甘孜州旅游业发展还处于非均衡发展的初级阶段,除了自然和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吸引物以外,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等旅游软环境建设还相对滞后。鉴于甘孜县拥有丰富的优质旅游资源,而旅游总收入在甘孜州却比较靠后这样严重不对称的现实,需要精心塑造甘孜县旅游新形象,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子。
三、发展旅游业恰逢其时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甘孜县境内有卓达雪山、奶龙山、扎日拥康神山等名山奇峰;雅砻江、达曲和泥曲河谷等高山峡谷;达通玛草原、洛戈草原和罗锅梁子草原等宽谷草原;旭日岭、拖坝等露天温泉。天象景观有草原日出、云海、雪景等。美丽的雅砻江田园风光、广袤的达通玛草原,夏秋一片绿意、冬春银装素裹;甘孜县境内山水田园、名胜古迹、寺庙、温泉等景观,无不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甘孜县的自然美景、人文美景,使其尽快成为摄影爱好者竞相追逐的摄影天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更多游客,特别是境外游客的到访,可以让世界了解甘孜,促进甘孜的绿水青山真正可以成为当地百姓赖以发展的金山银山。甘孜县的旅游发展,应在保证旅游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努力让更多的当地群众受益,只有保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获得适当经济利益,当地牧民才会积极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保护[2],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当地文明层次也才会逐渐提高。
(二)以自驾游为基础,加大旅游宣传管理
甘孜县位于“大香格里拉旅游区”核心区,处于“格萨尔文化旅游区”中心地带,可辐射德格、石渠、白玉、新龙、色达、炉霍、道孚等县,是甘孜州全域旅游规划的北路景区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自驾车游客占游客总量的90%左右,具备开发自驾车旅游营地的基础。可结合雅砻江中国最长河谷田园观光旅游带、达通玛草原游牧文化旅游区等地设计多条自驾游线路,在地势开阔、景观优美和水、电、交通、通讯设施完善地段择优打造生态停车场、汽车旅馆、汽车维修中心、娱乐中心、自驾车服务中心、医疗与救援中心等一应俱全的自驾游营地。
甘孜县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弘扬与传承要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相协调;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旅游富民;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有序开发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把藏传佛教的注意力引入旅游业,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突出甘孜县民族文化特色,与周边县形成分工协作、相互促进的旅游发展格局。政府主导和引导下,充分依托市场机制,要在加强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同时,让当地各族群众受益。建立起市场主体、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实行更加开放的市场政策,加大甘孜县旅游宣传平台建设,扩大甘孜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加强旅游诚信监管,确保消防安全与餐饮安全,做好山地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3],确保游客安全。
(三)挖掘藏汉交往交流交融的最佳方式之一——现代高原乡村旅游
甘孜县发展现代高原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优化农牧区产业结构。[3]现代高原乡村旅游以农牧业为依托,以乡村为空间,以农牧民为主体,以城镇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在城乡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和藏汉文化融合的同时缩小城乡差别。现代高原乡村旅游能够融合一三产业,将农牧业单一的食品供给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餐饮住宿服务、交通运输、建筑、民俗文化等产业的大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新型消费需求,开辟现代高原农牧业发展新途径。如甘孜县城所在地甘孜镇所辖河坝村毗邻国道、雅砻江、朱德总司令与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和白塔公园,村内有“奇水神汤”温泉和绿树成荫的白杨树,是甘孜县一年一度“迎秋节”和节假日旅游休闲地。河坝村内水、电、路、通信、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在河坝村既可欣赏自然美景,也可体验民族文化,还可品尝藏家美味。甘孜镇河坝村具有发展成为集住宿、娱乐、藏式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功能齐全、风格古朴、休闲浪漫的高原民族风情村的优越条件。
(四)红色旅游与民族风情游方兴未艾
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对甘孜县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包装、宣传和开发,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打造规模宏大的“红色旅游区”,使红色旅游成为甘孜县旅游的一张响亮名片。具体线路可按照境内重要的8个红色旅游景点,以点、线、面串起甘孜县红色旅游区域,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甘孜县城古镇沿甘孜寺东南修建,拥有完整的古建筑群落,是明末清初“茶马互市”大驿站。此处曾是我国第一个博巴政府的成立地,有朱德总司令旧居。目前,该地建筑在甘孜乃至整个藏区,均属保护较好、观赏价值较高的古镇,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甘孜古镇的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以甘孜县城镇为主体,全面打造“康北高原民族风情古镇”。甘孜县政府驻地甘孜镇区位条件优越和自然环境优美、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甘孜镇位于雅砻江边、卓达拉雪山山麓,有朱德总司令与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甘孜寺、白利寺、大金寺、白塔公园等;有卓德温泉、卓达雪山(可兴建滑雪场);有酥油茶、糌粑等为主的藏餐;有迎秋节、燃灯节、藏历年;有“甘孜踢踏”、“甘孜藏戏”、格达弦子、甘孜锅庄等藏民族能歌善舞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唐卡、酥油画、泥塑、雕刻等民间艺术,赋予了甘孜县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底蕴。只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独特、鲜明、富有个性的甘孜县旅游特色产品,就能形成甘孜县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民族风情等为主体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应尽早实施麻书官寨、孔萨官寨等历史文化遗迹、长征时期遗址和古镇特色商铺恢复工程,改造道路和建筑风貌,打造特色文化和特色商业街区,发展背包民俗客栈和民居接待点,完善相应配套设施。
四、促进甘孜县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设立旅游发展基金
建议设立旅游发展基金,由龙泉驿区对口援助甘孜县总额度内安排,并按实际需要不断提高,用于支持甘孜县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甘孜县旅游宣传促销、营销平台和载体打造、规划编制、人才培训,信息网络建设等,作为甘孜县旅游产业发展引导、旅游产业重大产品、重点区域、重要方向等方面的投资性发展基金。
(二)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甘孜县旅游交通通道建设,尽快形成以国道为主轴线,以省道为主骨架的干线公路网,以重点景区及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景区景点为关键节点,从干线至景区、景区至景区、景区内部等三个层次,适应甘孜县旅游发展、社会稳定、资源开发以及广大农牧民群众出行需要。
(三)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
人才匮乏是甘孜县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应当针对甘孜县旅游行业操作型、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状况,整合龙泉驿区旅游教育资源,进行对口帮扶,专项培训,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明晰、适应市场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议利用好本地生源的旅游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资源,做好统计管理及毕业后的安置,他们作为甘孜子弟,更愿扎根家乡带动农牧民发展旅游业;甘孜县每年安排旅游管理与经营人员到龙泉驿区入高校培训;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的外语水平、普通话水平和操作技能,更好地为甘孜县旅游产业发展服务。
(四)塑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软环境
1.积极探索市场主体、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
甘孜县旅游快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关键在于形成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甘孜县旅游市场潜力大,但市场主体发育尚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支撑市场运行的社会基础薄弱,与市场经济运行所要求的各项条件差距较大。要培育旅游“主导产业”,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旅游市场,培育强大的旅游市场主体,以企业为载体,推进旅游资源资本化,逐步提高市场的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政府要把旅游业作为推进甘孜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点,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生态环境建设、扶贫、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抓手,建立起市场主体、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
2.抓好整体旅游规划和黄金旅游线路的开辟
四川提出了藏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要把旅游业打造为支柱产业,并重点打造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香格里拉四大旅游品牌,并提出了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美藏区的发展目标。甘孜县可结合四川藏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设计出合理巧妙、有新意、有活力的旅游路线,以线路为纽带,以特定主题为重点,将沿线一个个景色各异、精彩纷呈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整合。目前甘孜县在旅游规划理念、项目策划、文化内涵等的挖掘仍显不足,需要进行项目创意策划和蓝图规划,抓好精品旅游景点打造,开发一批生态型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项目,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3.扩大区域合作,打造特色品牌
首先,积极配合甘孜州“全域旅游”目标,加强甘孜县与周边县的合作,形成对接和旅游产品之间的互补促进,以此提升甘孜县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其次,要认真研究周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经营管理和旅游消费需求特征,明确与周边旅游的共性、差异及其互补性,科学合理地设计特色鲜明的主题。并把甘孜县的优势旅游产品、项目融合到甘孜州、四川省旅游圈内,抓紧对它们进行包装和宣传促销,尽快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流、彼此促进的大旅游格局,提高甘孜县旅游产品的区域形象和竞争力。再次,实施产业互动战略,带动旅游经济协调全面发展。从甘孜县旅游情况来看,与旅游业有较大关联的产业多达30多个。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旅游效益是一种综合效益。因此,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并转化为具体的支持行动,积极配合,支持旅游业发展,同心协力打好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给旅游业实实在在的支持。
(五)借助对口援藏促进旅游业发展
积极寻求与龙泉驿区涉旅企业合作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沿线精准扶贫户实施藏家乐建设,传承和开发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拓展甘孜县旅游市场。充分挖掘甘孜县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康巴人文风情,实施草地畜牧业、气候智能农业系列农畜特产品开发,形成产品、线路和接待服务纵向一体的全域旅游产业链。
[1]鲍文.四川藏区治理创新探索:以龙泉驿区与甘孜县产业对接为例 [C]//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276-283.
[2]鲍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潜在影响及其对策[J].生态经济,2016,32(10):174-178.
[3]鲍文.川藏公路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与灾害治理[J].工业技术经济,2008,28(4):49-50.
[4]鲍文,陈国阶.长江上游生态核心区新农村建设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30(4):49-50.
A Stud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of Ethnic Regional Tourism—Taking Ganzi County as an Example
BAO Wen
(School of Business,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engdu Sichuan 610103,China)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blood-transfusion typed poverty alleviation to the hematopoietic type by industrial cooperation,a new model of win-win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needed,that is,to find a way for win-win cooperation to gradually turn the government-oriented assistance to the market-oriented support.In Ganzi County,the original natural scenery,simple folk customs,Tibetan Buddhism temples along the two sides of the Yalong River,the unique red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emerging modern hotels have proved the basic feasi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Tourism industry will be one of the major industries in Ganzi County.By the double supports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med as“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and relevant aid strategy for Tibet,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evelop the tourism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of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Ethnic Areas;Poverty Alleviation by Tourism;Ganzi County
F127-8
A
1009-8666(2017)11-0057-05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11.009
2017-11-01
2016年度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民族区域旅游扶贫模式研究——以甘孜县为例”(LYC16-44);龙泉驿区统战部课题“四川藏区治理创新探索——以龙泉驿区对口支援甘孜县为例”(2016H153)
鲍文(1976—),男,河南泌阳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校对:方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