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华校国语文(华语文)教师的几个来源
——以东南亚华校国语文教师为例

2017-03-12

关键词:南洋华文华侨

于 锦 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民国时期华校国语文(华语文)教师的几个来源
——以东南亚华校国语文教师为例

于 锦 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民国时期华文教育大发展需要大量的国语文教师。从中国南来东南亚的作家有一部分人担任了国语文教师;以暨南大学为代表的教育机构为华校培养了大量的国语文教师;来自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革命者由于革命失败而亡命东南亚教书为生;还有一些人因为名人举荐、亲友相携等原因自愿到东南亚担任国语文教师。

民国;国语文;教师;来源

民国时期是海外华文教育大发展的重要阶段,国语文(华语文)*民国时期的华校隶属中国,当时的华语文又称为国语文,所以本文中“华语文”和“国语文”意思相同。教师在该阶段对传播中华语言文化厥功至伟。该时期的国语文教师甚为缺乏,但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基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探讨他们的来源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代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教师短缺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南来作家与国语文教师

在翻检史料的过程中我们的直觉是,民国时期的华文教师有很多是由中国南来的作家充任的。为了进行一定的量化研究,我们选择了《南来作家研究资料》,研究了其中中国南来新马(也有少量的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作家充任教师的情况。之所以选择此书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东南亚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有着为数众多的先期华人移民,华文在海外也得以保留和进一步的发展,再加上新加坡具有良好和便利的交通位置,因此大批华人南下来到此地。”*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新加坡文艺协会.南来作家研究资料[M].新加坡: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新加坡文艺协会,2003:3-383.学界有一种说法不无道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新加坡是东南亚(南洋)的文化教育中心。

(一)充任教师的数量

经过查检,我们得知,书中313个中国南来作家有81人在东南亚(主要是新马)当过国语文教师,占25.88%,1/4略强。他们是:王秀南 韦晕 温玉 李文彪 吴得先 吴德耀

吴继耀 萧村 萧劲华 邢致中 杏影 许云樵 絮絮 杨嘉 杨骚 许建吾 杨樾 姚楠 姚紫 一梦 汪开竟 以今 陈春德(云里风) 张曙生 郑子瑜 芝青 王恢 张济川 汪金丁 铁抗

谭云 孙孺 苏宗文 任宇农 邱新民 邱菽园 聂绀弩 杨宗珍 玛戈 马宗芗 马宁 卢涛 柳北岸 刘延陵 刘伯奎 凌叔华 林连玉 梁披云

李铁民 李汝琳 李冰人 许清昌(老蕾) 姜凌 金礼生 黄尧 黄润岳 胡一声 洪丝丝 陈君山郭史翼 高云览 刘瑜(弗特)方修 方北方 杜运燮

杜门 东方月 杜边 陈秋舫 陈清华 沉橹常夫

葛国胜(曹兮)赵蔚文(白塔)符红雨(白路)谢耀辉 巴人 马琳(艾骊) 艾芜 老舍*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新加坡文艺协会.南来作家研究资料[M].新加坡: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新加坡文艺协会,2003:3-383.

(二)充任教师的种类

这些充任教师的作家绝大部分是中小学教师,少部分是大学华文教师。如:作家老舍1929年在从欧洲回国的途中,在新加坡的华侨中学担任教师,并以新加坡生活作为题材撰写一部童话小说《小坡的生日》;作家聂绀弩1922年19岁时来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任运怀义学担任教员; 旅居英国的著名作家和画家凌叔华1956-1960年在南洋大学教书,教授中国近代文学史、语法、修辞等课程*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新加坡文艺协会.南来作家研究资料[M].新加坡: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新加坡文艺协会,2003:3-383.。

(三)南下的时间和原因

根据《南来作家研究资料》,南下的作家集中于下面三个时间段:

1.中国内战时期(1920-1930)

如:方北方 洪丝丝 胡一声 老舍 杨骚 李铁民 林连玉 柳北岸 谭云山

2.日本侵华时期(1931-1945)

如:陈清华 东方月 杜边 杜门 方修 高云览老蕾 李冰人 刘延陵 玛戈 任宇农 铁抗

汪金丁 韦晕 李文彪 吴得先 絮絮 郑子瑜

芝青 张曙生 巴人 许云樵

3.日本投降到新马独立(1945-1957)

如:常夫 沉橹 杜运燮 弗特 黄尧 李汝琳

凌叔华 刘伯奎 苏宗文 王秀南 萧村 萧劲华

邢致中 杏影 杨樾 姚紫*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新加坡文艺协会.南来作家研究资料[M].新加坡: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新加坡文艺协会,2003:3-383.

从上面的分期看,上述作家南来的原因大致和躲避中国的战乱有关:中国内战时期、日本侵华时期和国共内战时期,如:马来西亚华校华文教师兼作家任宇农年轻时由于是热血青年又生性刚直,在湖南醴陵女子师范从教时在文字上开罪了一位教育官员,被令从此不得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加上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便想另谋出路。”*王慷鼎.文采风流的华文老师[A].陈荣照.槟城钟灵中学校史论集[C].新加坡:钟灵中学校友会,2007:146.于是便在先到槟城的同乡劝说下,于1937年到达槟城,先是办刊不成,后从事教育。但又有些特例,如老舍1929年来新加坡就是因为他从欧洲回国,其费用仅够买到从欧洲到新加坡的船票;艾芜南来“一方面以抗婚为外在原因,一方面又以‘劳工神圣’的思潮为契机”*许燕转.艾芜的东南亚海外经验与创作[EB/OL].(2013-03-05)[2012-05-06].http:∥www.docin.com/p-608316002.html.,开始了流浪式的6年海外生活;作家学者汪开竟其父兄都是马来西亚钟灵中学的教师,他在华校任国文教师与其家庭影响不无关系。即使都是因为战乱来东南亚,各人的情况也都有所不同,如王任叔1941年到南洋是为了协助胡愈之在华侨中进行文化宣传和统战工作。传记作家芝青1939年底,随丈夫冯列山受南洋富商胡文虎先生聘请到新加坡编刊《总汇报》。

(四)南来作家任教师的特点

1.开创了自己的文学事业

在文学创作方面,如:20世纪30年代马来亚最重要的戏剧家杜边当过教师、校长。其创作在二战间达到高峰,反映了马来亚各族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在文学研究方面,如:方修,1939年南来巴生港口,1946年在新加坡担任小学教师。方修是最先从事马华文学史料研究的人物,同时也是本地人写本地文学史的第一人,其重要贡献是开创了马华文学研究,并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坚强的毅力,最终编选了《马华新文学大系》这一鸿篇巨制。欧清池博士指出:“我们可以把方修成为新马华文文学民族魂的拓荒者,因为他的新马华文文学著作,最全面地呈现了新马汉族的思想与灵魂。”*张曦娜.文学盛会向文学史家方修敬礼[EB/OL].(2009-05-17)[2012-05-06].http:∥tieba.baidu.com/p/579621694.

2.长短不一的从教经历

南来作家充任华文教师,从教时间或长或短,最短的几个月,如:老舍1929年在新加坡华侨中学教书只有5个月。很多南来作家都是短时间做一段教师,得以温饱,然后再干别的;最长的几十年甚至终生,如:王秀南1949年南来后,在印尼和新马教课,创办多家华校或担任校长,悉心服务教育界39年,终于成为新马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王秀南一生的教育论著甚丰,有十多部,如:《教育学科教学法综论》《东南亚教育史大纲》等。一梦(林明心)1927年南来马来亚,毕生从事教育工作。邱新民是资深的教育家,从事教育从中超过50年,历任中学教师、主任、校长和大专讲师。他是新加坡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和学者。治学严谨,颇多创见,在东南亚文化界具有一定影响。

3.促进了华文文学的发展

大部分南来作家充任的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其文学才能,帮助其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如:优秀的华文教育家和协作人茀特(刘瑜)1948年南来,先后执教于新加坡的中正中学分校、新民中学。长期在教育界工作,长于教育作品创作,在引导学生进行华文创作方面做了大量孜孜不倦的工作,曾编辑学生作品《心花集》达7集之多,培育出多位华文作家。新加坡作家刘笔农评论说,“茀特不但勤于写作,而且在她教书生涯的课堂内外都抓紧所有机会把文学写作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只要是学生感兴趣,她必定倾心相授,从而使文学爱好者可以逐渐地掌握创作的方法和技巧。而在和她的交往与练习中,学生们也增强了进行文学创作的信心。”*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新加坡文艺协会.南来作家研究资料[Z].新加坡: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新加坡文艺协会,2003:75.今天活跃在新加坡本地文坛上的一些写作人,包括谢克、陈凡、黄应良和刘笔农等都是茀特当年的文艺学生。所以,所以她也享有人们赠给她的一个闪光名誉——文学老师。

4.很多人成为著名学者

其中有的长于研究中华文化,如:吴得先,20世纪20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39年南来新加坡,曾任平仪中学校长和南洋女中、华侨中学、中华女中等学府的教员。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广泛涉猎中华传统文学和艺术,精于书法,曾创作多部楷帖和行帖作品,其篆刻纯熟老练,勃勃流畅。长于古琴弹奏,新加坡广播电台曾邀他演奏并讲解。他还对印拓、对联、匾额等研究有素。有多部学术著述传世,在新马和中国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有的长于东南亚研究,如:许云樵,1931年南来新加坡,后转入马来亚柔佛州新山任教。他被人们誉为“东南亚研究泰斗和一代学人”。除史学研究之外,许云樵也长于散文、文学评论、小说、诗歌、杂文、戏剧及翻译等多种文学体裁的写作。

5.不少人干过新闻出版

81个由南来作家充任的教师中,有38人在当教师前后还从事过新闻出版工作,占教师总数的46.91%,近乎一半。先干教师后干新闻出版的较多,如:杰出泰华报人、著名新闻记者和作家吴继耀,南来后先在印尼教书,后转往曼谷,任《华侨日报》总编辑。1939年来新加坡担任《星洲日报》外勤记者,战后返回曼谷并任《东南日报》总编辑。也有南来的作家先从事新闻出版,后教书,如:著名作家、文艺丛书编辑人李汝琳20世纪40年代中期南来,先是在印度加尔各答担任《中国周报》和《中国日报》的主编,后来到新加坡的华侨中学、新加坡师范学院和南洋大学任教。

二、国内教育机构为华校培养教师

因为民国时期东南亚华社自己在本地培养教师的条件和能力有限,所以那个时期的中国大陆,主要是政府承办了很多为东南亚华校培养教师的事情。从华校所设课程来看,国内所培养的华校教师担任国语文课程的应该占最大比例。

(一)暨南大学的贡献

1.培养师资是育人重点之一

尽管暨南大学后来发展成了一所以培养华侨子弟为主的综合大学,但在开始阶段却是将为南洋培养教育和商业人才作为两大重点,《暨南学校章程》:“本校以召集华侨子弟已在南洋受有初步之教育者,授以适应于南洋需要之知识技能,并发达其爱国思想,俾毕业后从事于华侨教育或实业,冀其事业之改良与发达为宗旨。”*暨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暨南校史:1906-1996[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6:10-11.进入民国时期后,暨南恢复时首先设置师范、商业两科。“今南洋教员大都来自内地。为教员者苟不明所在地情形,或不谙所在地语言,则教材安能适切,学生家庭又安能联络,故培养适当之教员,自是南洋教育一大问题。”*暨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暨南校史:1906-1996[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6:13-14.民国建立后,1918年9月9日,暨南学校开学,师范科、商业科、补习科及小学正式上课。侨生70人,内地生40人,其中师范科49人,占44.55%。师范科分成两个部,一部招收具有小学毕业程度的学生,学习三年毕业,由于报考师范科的部分学生已有中学毕业的程度。为了迅速培养华侨师资,师范科又另设了一个二部,中学毕业生在师范二部学习一年,即派往南洋任教。按照学校的规定,师范科学生免交学、膳费,但“师范学生应在南洋华侨所设高等小学或国民学校服务,其服务年期定为五年,但修业期限增加时,服务年期比例增加。”*暨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暨南校史:1906-1996[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6:14.1927年郑洪年校长,提出要将暨南学校扩充为一所完善大学,办法之一是,“暨南学校为辅助华侨归国完成大学教育起见,更应将旧有之中学部极力刷新,力求充实,期与大学部程度衔接,其中尤应注意师范一科,以期为南洋造就师资及教育机关办事人才”*暨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暨南校史:1906-1996[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6:30.。

2.优待师范侨生

(1)凡曾在该校中学部毕业,在南洋服务2年以上的华侨学生、1926年度毕业的师范科学生愿入教育学系者,学、膳费全免。

(2)优待南洋小学教员:凡在南洋各埠充当小学教师,愿回国来求学者,经该地学校证明,得免入学考试*暨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暨南校史:1906-1996[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6:35.。

3.增加师范生的其他措施

(1)设立女子部

1922年《国立暨南学校女子部简章》开办女子部的宗旨:“本部招收华侨女子及国内有志海外教育事业者,授以适应于南洋家庭需要之智识技能,以冀普及教育、改进社会与家庭为目的。”*暨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暨南校史:1906-1996[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6:17.照《女子部宣言》,女子部准备先办师范科,以应南侨教育急需,并办补习科。当年初秋,女子部在南京成贤街开学,设师范和补习科各一级。开设的课程有:公民须知、教育、国文、英文、算学、家事、手工、图画、音乐、体操等。1923年夏天,女子部搬进南京薛家巷校舍,增设中学,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并续招师范一级。1925年,增设高中一年级。

(2)开办侨民师资训练班

为提高海外侨民学校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而创办的侨民师资训练班,由暨南大学海外文化事业部主办,1936年6月开始招生,派俞君适赴南洋各地接洽招生事宜。学额40人,不分性别,年龄在20~36岁,中等学校毕业,并在侨校服务1年以上者方可报名。1937年6月毕业。

(3)兼招内地生

暨南学校的学生以南洋侨生为主,也招收内地有志于南洋华教的学生。1918年5月暨南学校变通章程,并呈报教育部:“凡国内高等小学毕业,其父兄或保护人现在南洋经营商业者,又师范科华侨学生有缺额,而国内学生有赴南洋为教师之志愿,且具有相当资格者,均得适用入学手续,准予入学试验。”*暨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暨南校史:1906-1996[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6:12.如,司徒赞,1918年秋,得知刚刚恢复的暨南学校办师范科,因华侨学生有缺额,决定招收部分“有赴南洋为教师之志愿,且具有相当资格”的国内生,到南京应考,由于他国学基础较好,又刻苦用功,以品学兼优而受师范科主任姜琦的青睐,1919年他作为师范科首届毕业生,由学校推荐到南洋任教。

4.师范生的数量

清末的暨南学堂1907年开办,最后两批侨生1910年来校,当时在校学生有240人,这当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南洋工商业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据《暨南校史》统计,文理商教法五大学院1924~1937年合计毕业本科生1 698人,1938~1948年合计毕业1 888人*暨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暨南校史:1906-1996[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6:116.。这其中肯定有很大一批人到东南亚华校充任了华语文教师。至于暨南建校到新中国建立后停办,几十年培养的中学生、小学生、短期生肯定也有不少人赴南洋从教,但至今未见相关统计数字。

(二)其他专门学校的师资培养

1.侨民师范学校

第一国立侨民师范学校,1941年开办,1949年停办,招生13批,600人,毕业519人;第二国立侨民师范学校,1942年开办,1949年停办,毕业学生12届,千余人。

2.国立华侨中学

在云南建立的国立华侨中学第一校1940年开办也有四五百人,第二校于1941年在重庆开办,到1944年有600人,大部分为侨生。

上述4所学校的部分毕业生到东南亚各国华校任教。

3.国内私立侨校

国内私立侨校比较著名的是,陈嘉庚先生出资兴办的集美师范学校。该校1918年3月10日开学到1936年停办,毕业生1 076人,其中的海外侨生师范毕业后回到东南亚各国,担任当地华侨创办的小学教师,贡献很大。如师范五组林连玉(采居)毕业后赴吉隆坡,任教尊孔中学,还担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和连任八届全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主席,为当地华文教育竭尽心力,深受星马华校教育界教师、华侨界人士的拥戴。因此,教育部对集美师范学校的肯定是:“查该校创办多年,著有相当成绩,具所造就之师资尚适合闽南及南洋各地之需要”*陈少斌.陈嘉庚与集美师范学校[EB/OL].(2008-10-27)[2010-10-05].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492862/.。其他如:广州私立华侨大学 1938年开办,1949年停办。与华语文教学有关的是中国文学和教育等专业。广州私立岭南学校侨生组,1907开始招收侨生班,1927年侨生占该校学生的1/7*陈少斌.陈嘉庚与集美师范学校[EB/OL].(2008-10-27)[2010-10-05].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492862/.。

(三)国内大学服务侨民教育

除暨南大学外,民国时期的很多国内大学也都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为华侨社会培养人才,所招收的学生有些人毕业后就担任了包括华语文教师在内的华校教师。

1.政府要求国内大学受理侨民教育

暨南大学是国内最早进行华文教育的学校,这早已为世人所知。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学府也为华侨回国就学提供了比较优越的条件。民国政府先是要求广州、厦门、天津、南京、北京、上海等华侨来往比较多的城市的大学开展华文教育。到第一次华侨教育会议时又提出:顾升学之地过少常令多人望洋,此后国内各大学必须一律开放,国内各大学内应有适合侨胞之课程,以引起来归之兴趣。侨胞之所感困难者,大都在本国言语之不通及本国文字程度之低浅,各大学苟能与以便利,为之开特班以资补习,为之设所需要者而授之,则来者自日多,而其学成者则又能扶祖国文化以远播海外,于吾民族精神之发展,关系至重大也*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86.。

2.国内高校尽力办好侨民教育

国内高校也的确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尽力做好华侨学生在国内就学的各项工作,尤其是汉语文化的补习工作。例如,《教育部公报》第八年第五期指令第五百五十四号“十年三月十八日,令北京大学 呈一件送附设华侨国文补习科草案及课程单,请核示由”。该命令的原呈中,北京大学将附设华侨国文补习科的类型、机构、经费、膳宿、每学期的课程设置乃至图书的使用都安排得相当周详*教育部.教育部公报第八年第五期[Z].北京:教育部,1921:24-27.。

三、南洋教师中的革命者

华文教育史研究权威之一的郑良树先生指出:“华校涉及政党,恐怕是华族由来已久的‘传统’。新式教育的兴办和清朝末年在本区活动的保皇党及革命党很有关系,一些学校还是他们所创办的,比如,新加坡的中华女校及南洋女中等,为数颇多,一些学校还充斥着与政党有关的教师,比如新加坡端蒙学堂早期十几位教师中,就有八位是维新派人物。”*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分册[M].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文教师总会,2003:22.马来西亚培风学校“初创时,曾闻当时有革命党人,为专制政府所不容,只身出走海外者,华侨各学校董事,咸视为奇货可居。辄厚币而争聘之。”*培风学校.培风特刊十二周年纪念号[Z].马六甲:培风学校,1925:325.在此我们重点胪列国民党和共产党涉足南洋华校的一些材料,以此观察南洋革命者充任华校教师的情况。

(一)国民党人在华校担任教师

从1914年到1919年是中华革命党最鼎盛活跃的时期。根据国民党史料的记载这个时期新马中华革命党一共有31个分部及16个支部。国民党将势力伸入华校应该是第二次革命失败的1913年,那一年,袁世凯解散国会,诛锄异己。因此国民党同志纷纷亡命南洋,新加坡及马来亚半岛的华校立刻成为他们糊口谋生的托命场所。以新加坡为例,中华革命党新加坡第二分部于“民国二年”就曾处理过这样的事务:二次革命之失败,该部极量设法收容由国内南来之同志,由邢慧观、黄义华、崔霸东、邢爱群、陈子贤、付兆光同志,组织三民公司及救国团。嗣后,又设立华侨工读夜校于报社内,还安插进他们创办的学校,继续宣传革命思想。他们接济过的海南同志有陈岛沧 陈德平 吴伯 洪星南等人*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分册[M].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文教师总会,2003:24.。例如,马来西亚百年老校——尊孔中学,建校伊始,就有一群追随“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同盟会会员执教,国文教师罗仲霍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同盟会会员张继、田桐、陶成章、苏曼殊到南洋侨校担任教师,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增强华侨民族意识,使之更乐意捐助办学经费并送子女入学。新加坡中兴公司主人张诚忠,受荷印邦加、勿里洞各埠华侨之托,代为聘请教员创办华校,张继忠和新加坡中国同盟会负责人陈楚南商议后,通过香港冯自由,代在国内介绍了一些同盟会员或文化人到荷印各地任职。1905年前后,先后应聘去的人有张继、田桐、易本义、李柱中、时功璧、陈方度、董鸿祎、王嘉 、沈钧业、魏兰等20多人。后来曾任国民党参议院议长的张继、老同盟会会员田桐、浙江都督陶成章、文学家苏曼殊都曾在泗水、惹班等地任教,宣传中国文化和民主自由思想*陈国华.先驱者的脚印——海外华人教育三百年[M].加拿大:Royal Kingsway Inc.1992:72.。

(二)共产党人在华校担任教师

虽然民国时期国共两党成员到南洋华校任职有不同的背景和目的,但南洋华校是国共两党竞相争夺的阵地,这确是事实。湖南共产党新民学会组织了一批人到南洋教学。1920年9月7日马来亚《益群报》报道:“湘人之南洋教育运动,教员联袂赴南洋。湘近年来有南洋教育运动之发起,先后来者二十余人,今又有萧君业同及李思安女士往新加坡,黄泳、任培智二女士往吉隆坡,均赴彼地教员之约。(昨日)南洋通讯社假楚怡小学开欢送会,到这王季范、方竹雅、彭璜、易礼容、毛泽东等十余人。”曾任全国侨联主席的华侨教育家张国基就是其中的代表。张先生1915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9年加入毛泽东等创立的新民学会。1920年,为了提高海外华侨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宣传国内的新文化运动,受新民学会派遣,远渡重洋,前往新加坡道南学校教书,并兼任华侨中学及南洋女中的教学工作,重点教授国语文,从此开始了他的海外教学生涯。1922年离开新加坡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任北加浪岸中华学校校长5年。1927年1月回国,并由毛泽东、周以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1日参加了南昌起义,任中央独立第一师师长。起义失败后,1929年再度出洋任教,先后在印尼雅加达的广仁学校和八华学校任校长。1939年7月,他与5位同事创办雅加达中华中学,带领全校师生披荆斩棘建校,以优异的师资和纯朴的校风驰名。

(三)左派教师因政治活动被打压

1.20世纪20年代

英国殖民当局发布《1920年教育条例》规定:学校必须注册,不论现有学校,或新设学校,均须依照本条例中各条件注册;不照以上注册者皆当作不法学校论。不法学校之处罚:(1)凡在不法学校任职者,即视为违反本条例,经审讯判决有罪后,可罚款至500元;(2)凡学校经监学或副监学或查学员起诉,并得有不法证据后,府官得有权将该校封闭,或颁行其他相当命令*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分册[M].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文教师总会,2003:35.。根据这一规定,任何学校都必须注册,任何人在未注册的学校充担任何职务,无论是义务的或受薪的,皆属违法;申请人必须同时申报学校包括教员情况的全部资料,这些规定都不同程度地对左派的华语文教师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然而,从上述法律通过到1925年还是比较平静的,进入1925年情形就变了。至此,国民党的重组完成了,北伐战争即将开始,上海的工人大罢工和广州的沙基惨案激起了民众的爱国情绪。很多华校想要模仿槟城的方式,有意减少招生数量,以避免殖民地政府的检查和控制。这一年修正的教育法首先用来惩罚那些的未经注册而仍然上课的教师。同时要求教师在注册时提供更多的信息。这些变化使那些制造麻烦而又称为教师的人注册更加困难。1925年底有两所华校被宣布非法。1926年2月5所学校的师生以南洋新加坡华侨各界联合会的名义举行会议。该组织是亲国民党,进行反帝宣传。这样的学校当然不能被注册。此事造成5所学校后来被关闭。1926年共有5所学校被宣布非法,19个教师的从业执照被吊销。教育法被用来防止不受欢迎的教师重新开设学校或教学。为了避免来自华校的可感知的威胁,海峡殖民地当局1927年又宣布5所华校非法。1928年,13所华校被宣布非法,9所在新加坡,1所在马六甲,3所在槟城。这一年在马来联邦4所华校不被注册,两所学校被认定非法*LEE TING HUI. Chinese schools in british Malaya: policies and politics[M].Singapore:South Seas Society, 2006:72-82.。

2.20世纪50年代前后

自1948年英殖民当局实施紧急法令,进行残酷的殖民战争以来,屡次出动大批警察和侦探包围华校,进行大搜查、大逮捕。如1952年12月殖民当局逮捕了马来西亚华校尊孔中学的两位老师和六位学生。教师之一饶小园是当年广受学生喜爱的国文老师,是尊孔中学高一和高二的班主任、华文和历史老师。其学生回忆说他“博览群书,涉猎文、史、哲及经政领域,是饱学之士,且才华横溢,他讲解清楚,视野广阔,高屋建瓴,从容不迫,绘形绘声,妙辞如珠。”*李业霖.犹记当年风吹湖上萍——回忆难以忘怀的饶小园老师[C]∥李方钧.百年尊孔人与事.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2007:208.另一位教师侯聪生195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说得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教学态度认真,灵活,常自编教材,上课时和林连玉一样,欢迎学生自由发问,有问必答。口才很好,语音清晰。学问和知识很渊博。其演讲词浅易,说来犹如清风拂过水面,自然成文。”*杨隐侨口述,杨柏志整理.忆尊孔校友侯聪生老师:故人无恙乎?[C]∥李方钧.百年尊孔人与事.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2007:212-213.上述两位教师因为秘密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向学生宣传进步思想而遭逮捕,饶小园被关押了两个月,侯聪生一去不返,后来被当局驱逐出境。陈君冷,原名欧阳建平,1936到1938年先在马来西亚尊孔中学任教务主任兼讲授国文、历史和地理,后又受梁披云校长聘请到棉兰苏东中学任教务主任。因开展抗日救国活动被荷兰殖民政府驱逐。1939年回到吉隆坡,在文良港中华中学任教务主任和国文教员,又积极从事抗日爱国活动,组织师生上街宣传、演讲,组织义卖、义演等,1940年被英国殖民当局吊销教员执照,驱逐出境*杜志昌.两位班主任——悼陈君冷老师[C]∥李方钧.百年尊孔人与事.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2007:96.。

3.教育界人士的警觉

华校中的政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专业人士对此有清醒的认识,1948年教育家郑安伦充任新加坡华侨中学校长,“第一次李先生*李先生是指李光前,时任华侨中学董事长。约我见面时,所谈的主要是学校和政党的问题。彼此都认为教育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凡献身教育工作者,绝对不能同时作政党的活动。学校为教育的中心,假如有政党参与的话,难免成为政治斗争的场所,这样就无法完成神圣教育的任务。”*郑安伦.半世纪回眸[C]∥华中90周年校庆纪念特刊.新加坡:华侨中学,2009:84.

四、自愿远赴南洋从教

和上面几类赴南洋从事华文教育的人士不同,很多到南洋从事华文教育的人士都是通过亲友介绍,自愿到华校工作谋生。

(一)教育界名人的举荐

延聘教员是南洋各埠办学的一大困难,举荐合格教员就成为当时中国教育界名流热心为之的一件大事。江苏教育会会长黄炎培曾多次下南洋各国研究教育问题,对南洋各属之华侨教育详为考察,深知华侨教育关键是缺乏有爱国心又具真才实学、思想开明之教师。黄炎培回国即受陈嘉庚等南洋侨领委托于江浙30多所大中学校(主要是中学)延聘华校教师。1918年7月6日新加坡中华中学第二次董事会议议决:“延聘校长,不拘省界,务取品学兼优,确有经验才干,足为侨生表率者,方可担就重任,但此等资格,诚不易遇,应由陈总理面托上海教育会长黄炎培先生,审慎访聘,苟得其人,则遴选教员,尤所惯熟,可以连带负责,而无所难矣”。1918年11月29日,陈总理接上海黄炎培先生电话,告以代为聘定校长,同年12月18日所举行的第五次董事会议记录中,又有有关聘请校长、教员事项的记载:“校长涂开舆先生,系湖南人,教员李幼泉先生,系安徽人,已于本月七日抵,另有三教员,下期船可续到,其英文教员,议由本坡选聘,须有师范证书者为合格。”*邢济众.华侨中学创办的经过[Z]∥华侨中学.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创校六十周年纪念特刊.新加坡:华侨中学,1979:193.1918年以黄炎培个人名义或暨南学校名义介绍到南洋担任中小学校校长及男女教员者,就不下30余人,如暨南学校的学监涂开舆和补习科主任许克诚就分别被聘任为新加坡和槟城的华侨中学校长。由于当时南洋各地只有小学而已,中学校长教师非得到中国延聘不可。再者,当时南洋教育系中国教育之一环,所以南洋设立中学请中国教育当局代为物色师资,是理所当然的事。

(二)乡谊亲属的提携

南洋的华文教师很多有乡谊和亲属关系。南通人李春鸣受黄炎培举荐,于1918年12月应聘赴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任国文教师,最后到雅加达中华中学担任校长。该校早期的教师就有7人是南通人,他们是李春鸣、李善基、徐天从、孙守吾、李北昌、李南昌、李道荪。李善基、徐天从、孙守吾和该校校长李善基除了乡谊之外还有什么关系不得而知,但李北昌、李南昌是李春鸣的儿子,李道荪是李春鸣的女儿。据李春鸣的外孙女蔡信慧的记述,李春鸣的第二、第三、第四代共有28人在中国和印尼也当了教师*许燕转.艾芜的东南亚海外经验与创作[EB/OL].(2013-03-05)[2012-07-08].http:∥www.docin.com/p-608316002.html.。宜兴县教师黄冠群携妻赴马来亚应聘任芙蓉中华学校校长。其后,该县和桥镇教师吴雪村、阮春仙夫妇也于民国21年(1932)联袂去马来亚,在柔佛地区的三合镇开创了当地第一所华侨子弟学校,夫妻俩分别任学校校长和音乐教师。类此,该县以乡土、亲属关系,相互提携、引荐,相继赴东南亚各地从事华侨教育文化工作的知识分子有数十名之多。与很多华校中闽粤籍教师居多的情况相反,爪哇北加浪岸中华学校的14个教员中湖南人就有9个,而且9人中有4个是湖南第一师范毕业,这种状况很可能与时任校长的张国基有关,因为张本人就是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湖南人*印尼爪哇北加浪岸中华学校二十周年纪念册[Z].1925:34.。

(三)穷途末路而出洋

无可否认在南来东南亚华校从事教育的中国人当中,的确有一些因为能力不强、品行不端而在国内讨不到生活的人。他们跑到东南亚,利用华校缺少教师的机会,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而谋得教师的职位。

〔责任编辑:李宝贵;实习编辑:李辉〕

Several Chinese teacher sources in Chinese schools in republic period——A case of Chinese teachers in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chools

Yu Jin’en

(SchoolofLanguagesandCultures,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Nanjing210044,China)

In republic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needed a great number of Chinese teachers. Some writers from China to Southeast Asia became Chinese teacher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represented by Jinan University had trained many Chinese teachers. Revolutionaries of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an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de a living by teaching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revolution. Others volunteered to be Chinese teachers in Southeast Asia because of recommendation from celebrities and encouragement from relatives.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teachers; sources

10.16216/j.cnki.lsxbwk.201701148

2015-12-05

于锦恩(1962- ),男,河北黄骅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规划和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H195

A

1000-1751(2017)01-0148-08

*民国时期的“国语”“国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改称为“普通话”。

猜你喜欢

南洋华文华侨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我的华侨老师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晚清南洋文人结社与华文文学的发生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