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尚自然的满族生态祭仪
——以尼玛察氏“野祭”仪式为例

2017-03-12马贝贝

关键词:萨满杨氏满族

吕 萍, 马贝贝

(长春师范大学 满族文化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2)

崇尚自然的满族生态祭仪
——以尼玛察氏“野祭”仪式为例

吕 萍, 马贝贝

(长春师范大学 满族文化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2)

满族萨满信仰的核心观念是“万物有灵”,包括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最初认识,即对自然界与人类自身的认识。在对自然界认识的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意识。吉林省九台莽卡满族乡莽卡村的杨氏(满姓尼玛察氏)家族是满族萨满传承世家,在他们所传承的野神祭——火祭、星祭、柳祭等仪式中无不展现了这一生态意识。在杨氏的“野祭”仪式中,充分反映了满族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集中代表了满族崇尚自然的传统观念。

崇尚自然;满族;家祭;野祭;传承

满族萨满文化的产生是人们出于对自然奥秘的探究,表达了其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的强烈愿望。每逢龙虎年的正月之际,在满族故里(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一带)满族各姓氏族都要准备一个重要的仪式——“烧官香”。“烧官香”仪式是满族萨满仪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包括“家祭”和“野祭”两部分。“家祭”即家族祭祖活动,“野祭”在野外举行,主要以祭献自然神祇、动植物神祇为主,活动特点是展示萨满丰富多彩的神技,向众神祈佑,为人们解灾治病。吉林九台杨氏的“野祭”仪式是最好的印证,在东北满族地区亦最具代表性。

一、杨氏萨满文化传承

满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渔猎民族,一直笃信原始宗教——萨满教。萨满文化在其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吕萍.满族文化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121.。满族及其先民诞生在白山黑水,世代生活在群山峻岭之中,长期的渔猎活动使他们对朝夕相处的动植物产生了无比敬畏之情,对其赋予超凡的灵魂,并专门进行祭祀。由于满族先祖对周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对风雨雷电、日落月升、江河湖海、高山大川、植物动物甚至微生物等这些自然界的事物无法彻底了解,无法给予科学地解释,所以认为这些事物都有神灵,于是他们把万事万物都冠以神灵之名:天神、地神、风神、雷神、山神、水神等等。满族萨满仪式中的“野祭”,其主要内容就是祭祀自然神祇、动物神祇和植物神祇。自然神祇包括:火神、日、月、星辰、 雷、电、光、雨、风、山、水等。动物神祇主要有:鹰、虎、豹、狼、蟒、蛇、水獭、乌鸦、喜鹊等。植物神祇主要是:柳、榆、柞、桦等。这样便产生了崇尚自然的满族生态祭仪。

生态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主要是指家或人们生存的环境。现在一般指生物的生活状态,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30.。简而言之,生态是指生物与其所依赖环境的关系,从最早的生物个体开始演变到所有依附于自然的生物,范围越来越广,内容也越来越复杂。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好坏决定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劣。生态环境好,人与自然就和谐,生态环境差,人与自然就敌对,人就会遭到破坏自然规律的惩罚。原古人类所信仰的萨满教恰恰探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即使还不成熟,但不可否认已是生态意识的直接反映。满族萨满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概括地说就是“万物有灵”观念,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生态意识。吉林省九台市杨氏家族所传承的野神祭——火祭、星祭、柳祭等无不展现了这一生态观。

吉林省萨满文化遗存丰厚,是当今满族民间活态萨满文化传承最好的地方。特别是现居吉林省九台市莽卡满族乡莽卡村的佛满洲杨氏的野祭尤为突出。杨氏因其祖籍在乌苏里江以东,属东海窝稽部,世代以狩猎为生,数千年传袭祭祀数百位本氏族大神,并有隆重而盛大的大神祭礼。后虽迁至吉林,但所世代崇拜的神祇并没有丢掉。因此按制致祭不衰,“野祭”仪式传承至今,形成了不同于世居九台地区的其他满族姓氏的“烧官香”仪式*吕萍.满族文化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31.。

杨氏是大家望族,子孙绵延,传承古远。其家谱记载已有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清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始祖吐疋、代出、阿及利兄弟三人奉康熙大帝旨意,从珲春应征到宁古塔副都统衙门,与两千旗兵跟随安珠湖将军至吉林船厂驻防”*参见杨氏家谱。。据该氏族家谱记载与氏族内部传说,杨氏家族并没有如同大多数满族那样被编入八旗“从龙入关”,而是一直留守于松花江流域,世代以狩猎为生。因而,其以祭祀动、植物为主要内容的杨氏“野祭”保持了原生态特点,充分体现了满族对自然的崇尚。

杨姓家族萨满传承有续,至今达13代,七代之前因年湮日久,无法追忆。第八代起有明文记载:

第八代:大萨满杨五爷,家住南兰屯。

第九代:大萨满杨宜春(石查玛)、杨凤久(大栽力),住查理巴屯。

第十代:大萨满杨凤山(连查玛)、杨世勤(大栽力)。

第十一代:大萨满杨世昌(名贵山、贵查玛)。

第十二代:大萨满杨玉峰, 萨满:杨喜普、杨靖堂。

第十三代:大萨满杨靖凯,萨满:杨靖超、杨长春*杨绍华.杨氏家族穆昆达(氏族长),口述整理。。

杨氏萨满“野祭”非常复杂,时间长达七日。首先由氏族穆昆议事商议选择吉日,一般定在正月十六日前后烧官香。祭礼程序主要有:郊祀祭礼(俗称野祭“外头祭仪”)和室内祭礼(室内仪式)。祭祀时,氏族穆昆达代表全族成员隆重邀请氏族大萨满,大萨满应邀。“野祭”规矩颇多,例如萨满在大祭前半个月要沐浴净身,不得有房事,表示对神灵的尊重;各位玛发、色夫等,为全族祈求福祉,保佑族人平安幸福等*杨靖凯.杨氏家族大萨满,口述整理。。杨氏家族神谕有《芳裕堂记》大神祁本,《杨宪本》家祭神本,还有排神《康德七年栽力》等。杨氏家族萨满神技只有在氏族烧官香时才有表演。其神技有蟒神附体、钻冰窟、鹰神附体上树、火豹神附体玩火球、吞火等,场面极为神秘、火爆,萨满领牲、踩猪、背灯祭、铺神即排神,以致最热烈、壮观、神奇的神附体后,萨满舞蹈动作,随着每一铺神的到来,其动作也有改变。

杨氏萨满“野祭”要设神堂,在临时搭起的仿民宅的神堂里,西面墙上挂着红布,因神案已遗失,故用红布替代。满族有尚西的习俗,西面墙上原本应挂大神案子,据家族老人讲:大神案是用白色绸布制成的,宽约0.9 m,高约2 m。最上方绘有日月星辰图案,中上部有五大神画像,坐在熊、虎、蟒、豹、雕、鱼等动物身上,五辈以前的祖先神之后,没有动物坐骑。在大神案上还绘有山、河、树、鸟以及会飞的虎、豹等动物,还有冰窟、火等图案,大神案的最下部有约0.3 m高穗饰品,可惜丢失现在见不到了。红布下靠墙是一长溜的神案供桌,上摆供品和神帽,神案中间摆了两个索龙祭杆,杆前侧放两个神偶,神偶前是七杯供酒,酒前是三盘干果、汉香炉、香筒、烛台,前面是七盘打糕,打糕两侧各有一盘苏子盐,最前一排放三个方型香炉,内装年其香*年其香:北方一种植物,开小米粒大小的黄花,非常之香,满族烧香必用。。仪式开始前杨氏家族穆昆达要将红蜡插在烛台上,然后拿起供香放在香筒里,最后点燃三根香,恭恭敬敬地插在了供桌中的汉香炉中。神案右侧放大小两顶神帽,左侧桌面上放一对金色大锤叫埋头、桌旁立铁制三股叉称玛叉、滴达枪等,滴达枪、锤、玛叉均为神用兵器,桌下放一木箱,内装家谱、腰铃和轰勿*轰勿.满语honggon,汉译为铜铃,又称为铃杆、晃铃,其铃铛均为铜制的。,箱旁放一圆椅,上放神垫、神毯,最上面放神鼓。神堂南边中间有一道门,这是“野祭”时萨满请送众神的通道,神堂外忽明忽暗的祭场中间放一神案,与神堂东墙对齐,因萨满请神要面向东,原因是祖先来自东方,神案上摆升斗、供品,案下左侧放一大铁锅,锅中摆放木柴,用以晚间燃起篝火。

二、杨氏野祭与生态意识

杨氏家族近百年来“文革”前曾有四次重大活动,即1941年正月、1947年正月、1952年正月、1962年正月。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7月,为抢救满族萨满文化,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在莽卡村组织了杨氏大祭活动并对“野祭”进行了全程录像,使中断30余年的仪式又一次再现。其仪式分为“外头祭仪”和“室内仪式”两部分,共放了34铺神。杨氏“野祭”时,每铺神降神和附体,都有十几个动作和舞式,还有披饰、彩带的舞蹈。祭祀时,每铺神不用报号,只要降神舞姿一起,就知道哪一位尊神降临了。30多位大神有数百个舞蹈动作,这对萨满的要求有多高是可想而知的。2012年2月4日(辰龙年农历初十三),杨氏家族为传承“满族龙虎年续大谱”这一习俗,在吉林省九台市莽卡满族乡莽卡村五社举办续谱仪式。“野祭”由于深夜温度已达零下30°,风又非常之大,许多摄像器材都停摆,加上萨满身体原因,只放了16铺神。笔者所录祭祀仪式如下:

1.祭安巴蛮尼(大蛮尼):萨满神案前唱、双手接鼓、对唱。

2.祭九铺芍药神:持鼓转弥罗(弥罗:圈)。

3.达里代敏:戴神帽、摆飘带、退步、踩八字、外屋、弥罗。

4.祭河勒蛮尼(哑巴神):案前打挺、拜鼓、领步。

5.祭多活勒蛮尼(瘸神):唱神歌、喝酒。

6.祭布各特蛮尼(罗锅神):神案前转身、打腰。

7.祭八尺蟒神:扯枪进、案前弥罗、转枪、奔外边、弥罗、扛枪进、弥罗、喷酒、交枪、拜鼓。

8.萨满跳腰铃舞:戴小神帽、打鼓、踩八字、甩铃进、围转、对唱。

9.踩猪:围猪打鼓、踩猪脖、跨猪。

10.领牲:念杆子、给猪耳灌酒、耳动领牲、杀之。

11.祭鹰神:戴小神帽、摆飘带、踩八字、持飘带跳进屋、锅头甩鸡、喂食、看神案上鸡、弥罗、呼鹰、领转、打挺、站着对唱、给鼓、拜鼓。

12.请埋头(金锤):手持一对埋头、进屋、弥罗、耍埋头、擦主人(门侧)、弥罗、拜鼓。

13.祭金钱豹神:案前拜鼓、被人抬进屋、躺地、陪祭萨满跪唱“接声”一脚踢、豹伸腰、陪祭萨满站唱、豹起案不作揖、陪祭萨满领跳、交鼓、打挺、陪祭萨满交鼓、拆鼓。

14.祭虎神:案前拜鼓、出去,案前拜升斗唱、附体、被人抬进屋、躺地、陪祭萨满跪唱“接声”一脚踢、虎伸腰、陪祭萨满站唱、虎起案不作揖、陪祭萨满领跳、抓虎崽子(小孩),地下逗虎崽,陪祭萨满劝三作揖,交鼓、打挺、陪祭萨满交鼓、拆鼓。

15.祭猪神:戴神帽,同上,用帽衬逗猪神,猪踩一人抡帽。

16.背灯祭:摘影像、萨满、闭灯、请神、开灯。

这次杨氏“野祭仪式”虽没将杨氏家族整个“野祭”仪式全面展现,但所放的16铺神,还是让来宾震惊。现记述如下:晚上七点整,穆昆达敬神后,宣布仪式开始。只见家族主祭大萨满第十一代神抓萨满杨世昌的嫡传弟子杨靖凯和萨满杨靖超、杨喜普、杨长春击鼓请神来到神案前,鼓声隆隆响彻田野,杨氏“野祭”仪式的大幕被拉开了。祭祀场面极为神秘、火爆,以致最热烈、神奇的家族所祭“野神”附体后,主祭大萨满杨靖凯的舞蹈动作,随着每一铺神的到来,也发生不同的变化。蟒神的降临,他腰肢柔软,步履扭捏;雕神降临则表现高空翱翔,目爪锋利之特性;虎神降临其神志威严,近虎崽憨态可亲;鹰神降临他双手指神鼓展翅欲飞;尤其是唤鹰时锅头*锅头.萨满仪式中作祭品杀牺牲之人的称谓,他们同时充当萨满的助手扎力。甩鸡逗鹰,鹰抓鸡后左三下右三下晃动神帽飘带抚鸡羽毛的玩弄神态,均表现了动物神的本能和人们对其的敬畏。他表演拐神降临时的走姿惟妙惟肖;创世始祖神降临,他双锤舞动为其族人驱邪;耍动玛叉和滴达枪为族人除秽*吕萍.满族文化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32.。午夜零点,开始抓猪,萨满领牲、踩猪、背灯祭等无不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九台杨氏家族萨满祭祀主要是野祭。一般选在龙、虎年的正月十六日前后,因为始祖代出诞辰之日是农历正月十六日,多数与续谱、祭祖、烧官香以及教新萨满一起操办。烧官香,长达七到十日。这次野祭就和续谱、祭祖、烧官香放在了一起,整整进行了十天,先是正月初六萨满主持,念神词的上明堂开始,然后是正月初十二的换锁,也就是换下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因五彩线俗称“锁线”,故言之。换锁祭时,将一根十多公尺的线绳,一端固定在事先砍回的摆在供桌前的枝繁叶茂的柳枝上,另一端拴在本氏族儿童们的手腕上,寓意儿孙福禄绵长。由于满族有崇柳的习俗,保婴之神——佛托妈妈就被誉为柳枝娘娘,因此其吉祥物“锁线”一直受到满族的珍重。再到打糕作供品,再然后到初十三日头出前的神树祭,即大察玛带领族人列队走向神树——村外一棵百年老榆树,用整匹红布包裹树干,树前放供桌,摆供品糖、水果和酒等,并用木杆将稻草把和三彩纸等挑到神树干上后,大察玛诵祭词,并带领族人跪在地下叩拜。最后是初十三夜间的野祭,初十六的祭祖续谱和封神,仪式才算彻底结束。仪式最后,家人和在场的来宾要共同举行分食牺牲的供猪肉,吃的越净越好,代表着参加者分享了神力,受到了祝福。吃后要举行送杆子仪式,将吃剩下的骨头和换下的旧索罗杆也就是祭祀杆子一起在日落前送至离村三里外的松花江边埋好,代表了集体的力量“消化”掉了鬼怪*吕萍.崇尚自然:满族尼玛察氏的“野祭”仪式[N].中国民族报,2012-02-14(8).。

自然崇拜是满族萨满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主要的崇拜对象是动植物。因动物在感性认识上形象与人有些相似,还具有一些人所不能的特殊能力,如飞翔、冬眠、潜水等等。使满族先民产生幻想和曲解,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438-439.而“植物强大的生命力和繁殖的特殊形态引起先民们的钦佩、羡慕、幻想和神话。这些都导致了对自然力产生一种原始的神秘观念,植物便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当作图腾来加以崇拜。”*迪木拉提·奥玛尔.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20.由此看来,满族民间“野祭”以自然崇拜为主也就不难理解了。在杨氏家族的萨满“野祭”仪式中所体现的动植物崇拜观念,尊重人特别是残疾人的观念,表明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平衡的价值观。从“野祭”仪式的目的来看,满族群众认为的不敬畏动物,不尊重一切人,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则充分反映了萨满文化的核心“崇尚自然”“万物有灵”思想和满族“不仅人类群体内部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物之间也应和谐相处”*吕萍.满族文化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33.的生态世界观*吕萍.满族文化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33.。

杨氏“野祭”可谓原生态的满族祭仪,体现了满族最原始的生态观念。杨氏虽多次迁徙,最后定居吉林,但家族所世代崇拜的神祇,所祭祀的数百位本氏族大神,传袭数千年均未遗失,以直按制致祭,经久不衰,使得“野祭”仪式能传承至今,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满族姓氏的独特的“烧官香”仪式。仪式的突出特点是共放36铺神,“36”数字有很强烈的至尊、至敬意境。因而,杨氏家祭中的“野祭”通过放36铺神的完美设计,充分表达了对神的崇尚。由于对神的崇尚,祖先被视为神来供奉和敬仰,达到祖先与神的合一。

正是由于杨氏对动物的敬畏,所以将动物置于对神的崇尚之中,动物与神而合一。野祭不但有:金钱豹神、鹰神、猪神、虎神、蟒神等各种动物神。而且实行“野祭”仪式时,神堂里,西面墙上应挂用白色绸布制成的大神案子,其最上方绘有日月星辰图案,中上部有五大神画像,坐在熊、虎、蟒、豹、雕、鱼等动物身上,以动物为坐骑;在大神案上还绘有山、河、树、鸟以及会飞的虎、豹等动物,还有冰窟、火等图案。除了放十六铺神,还放了祭八尺蟒神、祭鹰神、祭金钱豹神、祭虎神、祭猪神等动物神。我们知道满族不但有尚西的习俗,还有尚白的习俗,将绘有众多动物的大神案子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在祭仪中放如此多的神,可见对动物神的重视和敬畏。

由于杨氏对植物的敬爱,因而将植物同样赋予神的形象来供奉。满族人认为大树是天界与人界相同的媒介,而柳树是满族萨满信仰中崇拜的主要树木*迪木拉提·奥玛尔.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100.。保婴之神——佛托妈妈就被誉为柳枝娘娘,其吉祥物“锁线”一直受到满族的珍重*吕萍.满族文化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32.,“换锁”仪式也成为必要的重头戏。特别是初十三日的神树祭,届时大察玛带领族人在太阳出来前,列队走向村外一棵百年老榆树——神树,用整匹红布将树干包裹,在树下前方摆放供桌,供桌上摆放糖、酒和水果等,同时用木杆将三彩纸及稻草把等挑到神树干上,大察玛率众诵祭词,并带领族人跪地叩拜,充分体现了神与植物的合一。

杨氏的大神案子也表现了萨满文化动植物崇拜的原始生态意识。从整幅图看,均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日月星辰下有山、河、树、鸟以及会飞的虎、豹等动物,坐在熊、虎、蟒、豹、雕、鱼等动物身上的五大神画像以及冰窟、火等图案,无不彰显了人神在动植物的辅助下大显神威,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了满族萨满信仰的核心——崇尚自然,非但如此,人还需与动植物和谐发展。

总之,满族烧官香“野祭”时,阖族人必须全部参加,既体现了血肉亲情,又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杨氏的萨满“野祭”正是将萨满文化中的生态认识与自然和谐的萨满思想紧紧相连,盛赞生活中的人性之美,希望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责任编辑:都 媛〕

A Study on advocating natural ecological Manchu rituals——Taking the Ninacha family’s “wild sacrifice” as an example

Lü Ping, Ma Beibei

(InstituteofManchuCulture,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32,China)

The core concept of Manchu shaman beliefs is all things having spirit, including the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i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of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The Yang’s family (also called Buddha Ninacha in Manchu) who lives in the village of Mangal, Jiutai City, Jilin Province is an old and well known shaman inheritance family.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shown in their wild gods sacrifice such as fire, star and willow. Furthermore, the Manchu primitive ecological ethic that people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is embodied in the wild sacrifice of the Yang’s family. Also it is on behalf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Manchu’s advocating nature.

advocating nature; Manchu; family sacrifice; wild sacrifice; inheritance

10.16216/j.cnki.lsxbwk.201701024

2016-12-10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深度开发和利用吉林省满族文化旅游资源问题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239号)

吕 萍(1964-),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北边疆民族问题及满学研究。

G03

A

1000-1751(2017)01-0024-05

猜你喜欢

萨满杨氏满族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萨满文献开发利用路径探索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Fort Besieged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
消失的金粟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