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工作坊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

2017-03-12李一娇庄舒仪

吕梁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工作坊资助困难

王 璐,李一娇,庄舒仪

(华北电力大学 学生处,北京 102206)

新资助政策实施以来,高校建立起“奖、勤、助、贷、偿”完善的资助体系。在国家的大量资助资金的投入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仍需要教育和引导。《2017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中指出,资助工作应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应进一步加强资助育人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近些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招生力度逐步加大,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结构和特点有了新的变化。因此,紧跟时代发展积极开展资助育人活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成为当今资助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依托工作坊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路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阶段的教育是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一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何在高校中不断成长成才,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公平战略的推进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但也对高校的资助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课业基础、综合素质、心理及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困难,思想容易被复杂的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影响,在适应过程中需要及时引导助力;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经济情况,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给予精细帮扶。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一些资助育人工作存在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的特点,依靠不恰当的灌输教育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的漠视的态度和学生出现的道德问题、心理问题、学业问题等现象来看,需要探寻一种个性化、精细化、互动性强、具有亲和力和接地气的资助育人方式。

工作坊(workshop)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工作坊作为新兴的活动形式,受到青年学生的喜欢。在工作坊中每个个体相对平等、气氛轻松、话题来自于生活,学生易于在工作坊中交流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有利于学生接受指导老师的引导。

工作坊的组成成员为指导老师及学生,指导老师一般为一线辅导员、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和资助工作者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学生则主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坊的成员围绕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和互动,活动基本分为四个环节:破冰游戏、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和总结发言。根据小组发言的情况,对于某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予以指导。如果学生方案考虑周全,可操作性强,指导老师建议学生采纳同学间形成的解决方案。假如在小组发言中有偏离实际、难度大的解决方案,指导老师会在发言时融入道德教育并进行分层次引导,同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二、工作坊在资助育人过程中的特点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坊是主题式、个性化、精细化的育人活动,工作坊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聚焦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朋辈活动中。工作坊以人为本个性化的活动体现了创新性;整合资源、协调学校和学院力量共同开展工作坊活动;工作坊科学引导、长期关注、持续关爱,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机盎然、积极向上的健康环境中成长;学生打开心扉,共享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指导老师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用开放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开展个性化活动

分析和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爱好、性别、生源地、年龄、学习阶段等特征,设计工作坊的主题活动。

1.创新活动地点。地点不拘泥于室内某一个房间,活动的地点灵活多样,利用空间变化提高学生的体验感和新鲜感。例如工作坊可设在学生活动室、学校团体辅导室、操场、博物馆和周边文化景区等。

2.创新活动方式。凭借方式变化让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在主题演讲、情景剧、PPT展示、音乐视听、视频展播中,学生参与度高、活跃度高,学生在更好的体验中,说出自己的想法、活动中建立信心、找到兴趣。

3.创新活动组织形式。改变以往至上而下的通知,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征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有什么样的需要,学校组织相应的工作坊活动。利用自媒体微信平台进行宣传,推送包括时间、地点、指导老师等具体信息。学生根据自己时间安排和需求选择工作坊活动。

(二)以学生为导向,科学引导学生成长

工作坊根据参与学生学习阶段可以分为适应性工作坊、发展工作坊、就业创业工作坊。适应性工作坊重点围绕新生开展,集中解决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包括经济问题、学业问题、生活问题和思想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自立、自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培养社交能力、求助能力和拥有朋友圈。发展工作坊、就业创业工作坊面对的是较高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品学兼优,积极尝试各类创新、大赛、文体比赛、建模大赛,在启动初期,思想上有所担忧,有劲不敢使,有力无处使。指导老师在工作坊中为这些学生加油打气,给予拼搏进取的力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学生及其家庭的未来,针对二年级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坊开展有关职业规划的教育和帮扶,让学生分析自己、找到差距、修正方向。

(三)以学生为主体,协调推进资助育人

活动性与生活化协调,关注学生成长点滴。结合日常生活中“适应困难”、“学业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等常见问题,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引导型教育活动。活动立足学生朋辈交流,突出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完善自我,指导老师通过对学生行为细微之处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来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和交流。业务老师和辅导员队伍协同,打造一流指导团队。工作坊由资助、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进行专业引导,协调一线辅导员联合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指导。在协调内容上,通过专业教师队伍与学工干部队伍联合申报相关课题、共同研讨学生培养等形式,全面强化两支队伍的合作交流机制,努力提高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工作坊在资助育人过程中的要求

(一)以立德树人为本,融入道德素质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资助育人的全过程。首先,在工作坊中通过挖掘身边典型人物、畅谈传统文化,融入“励志、诚信、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指导老师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启发学生思考。其次,针对个别较为自卑和胆怯的学生依托工作坊开展系统、科学的励志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养成执着勤奋的学习态度,塑造奋发有为的精神气质,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康向上的身心素质。最后,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将时事热点、社会现象、国家的发展阶段作为主题进行讨论,在讨论和交流中逐步体现出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

(二)以引导学生为目标,进行精细化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和关照学生,工作坊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研究、有追踪。第一,为每一个参加工作坊的同学建立了活动档案,档案包含个人在小组讨论、发言的摘要以及图片和影音记录。指导老师要对档案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了解学生个性,为分析研究提供资料。第二,指导老师固定在20人左右,定期开展工作坊的工作会。制定一个学期的工作坊安排和计划,研究工作坊的工作经验,分析学生的特点、变化、需求,总结学生成长发展规律。讨论如何在工作坊中进一步加强资助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第三,对于部分参加工作坊的学生进行学业跟踪、综合测评跟踪、心理健康跟踪、就业情况跟踪,研究学生参加工作坊活动后的实效性。

四、工作坊在资助育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工作坊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第一,面对面的学生间的交流会极大地促进想法之间的传递,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和受教育客体。作为教育主体,学生具有自由性。相比较于宏大的资助育人活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受约束,学生没有仪式感的压力。第二,学生相互之间具有互感性。学生之间互动密切、相互影响、互相感染,个体对成员的言论进行理解、筛选和吸收,进行自我教育。相比于至上而下的教育者的输入式教育往往能够达到十分良好的效果。第三,老师引导下的自我教育。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工作坊的教育形成和发展的自觉意识以及对活动的主动参与,指导老师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对工作坊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的把握和运用上,引导学生交流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相一致。

(二)工作坊有利于对学生的道德浸润

资助育人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不断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一,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从细微之处入手,分层次开展道德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观。第二,在帮扶中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在帮扶过程中传递出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用行动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善良、关爱、友善,吸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第三,大力宣传道德案例。对身边的诚实有信、励志有为、有担当的学生进行宣传,强调良好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引导学生见贤思齐,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工作坊是资助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坊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第一,工作坊联系着教育对象和指导老师,并且在活动中发生互动。工作坊不仅在实际的空间场所发生互动,并且依靠传道、解惑、帮扶在网络空间发生互动。第二,工作坊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务、原则和内容等信息,并能被指导老师操作。指导老师要将活动环节的目的、原则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相统一。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认识的认可和共享,促进学生在学校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定位和定向,培育学生成为合格人才。第三,工作坊取得育人实效。对参加工作坊的学生调查显示,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情况良好。新生参加工作坊的学生都较好地适应了大学生活,其中一些学习非常优秀,部分来自边远、农村、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通过工作坊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较好地适应了大学生活。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莹.团体训练在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J].教育论坛,2009(12).

[3]陈登科.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8).

[4]孙玉惠.高校德育工作中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调研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1.

[5]李菲.价值认同与当今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构建[J].教育科学,2013(3).

猜你喜欢

工作坊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