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与中日甲午战争叙述

2017-03-12河南科技学院孙科志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4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东亚教科书

河南科技学院 孙科志

●历史教育教学研究

韩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与中日甲午战争叙述

河南科技学院 孙科志

作为甲午战争的重要当事国,韩国在中学历史教学的不同阶段都会讲述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初中阶段的《中学历史2》和高中阶段的《韩国史》《东亚史》《世界史》等教科书,在不同的章节讲述了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虽详略、视角有所不同,但均把甲午战争视为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甲午战争;韩国;中学教育;历史教科书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120多年,但它在中日两国国民心里留下的印记,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不过,容易被忽视的是,韩国也是中日甲午战争的重要当事方。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即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本文介绍的是大韩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甲午战争的叙述,因此为了行文方便,除了引文和专门名词如朝鲜政府外,统一使用韩国这一名称。首先,这场战争是由韩国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东学农民起义引发的;其次,战争爆发后,在相当一段时间是在韩国领土上进行的;在日本决定开战后,日军就强占景福宫,逼迫韩国政府订立攻守同盟;战争结束后,韩国虽依中日《马关条约》获得“独立”,其实主权遭到严重损害,并成为其沦为日本殖民地的重要契机。因此,不仅韩国学界对甲午战争有很多研究,②关于韩国学界对甲午战争的认识请参照拙文《韩国人怎么看甲午战争》,《东方早报》2014年4月22日第13、14版。韩国的中学历史课中也会讲授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目前韩国各中学使用的教科书,是由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政府审定的历史教科书。这些教科书的内容反映了韩国对历史问题的多元化认识,具体到对甲午战争的认识,也是如此。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行的韩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韩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体系的变迁

韩国的历史教育最早开始于19世纪末。1894年甲午改革中对政府机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学务衙门(后改称学部)作为负责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学务衙门之下设有编辑局,负责教科书的编写。1895年编辑局编写了韩国最初的历史教科书《朝鲜历史》,此后又先后编写了《朝鲜历代史略》《大韩历代史略》等历史教科书。③田再秀:《开化时期的历史教育与民族意识-以本国史教科书为中心》,《教育论丛》第1卷第1期,1981年7月,第772页。进入20世纪,由于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韩国出现了创办私立学校、开展近代教育的热潮。在这些私立学校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历史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些私立学校使用的历史教科书,除了前面提到教科书之外,也有大批非官定历史教科书,如《初等本国历史》《新订东国历史》等。甚至一些能够培养学生爱国意识的外国历史书,如《越南亡国史》《美国独立史》等,也被用作历史教科书。

1905年,日本通过《已巳保护条约》将韩国变为了其保护国,开始全面干预韩国的内政外交。在教育方面,日本干预下新颁布的教科书检定规程,严格规定新编纂的教科书中不可以出现“鼓吹奇矫的、误认的爱国心”的内容,也不得“以悲愤的文字叙述最近的国史从而阻碍日韩国交”,①前引田再秀文,第774页。而此前那些宣传爱国思想、培养学生爱国意识的历史教科书等,则被下令焚毁或禁止使用。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后,韩国各级学校的历史教学中取消了本国史的内容,只教授日本史和外国史的内容。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日本在韩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1948年大韩民国政府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学历史(或称国史)教科书一直采取审定制和认定制。所谓审定制就是由各界人士或机构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其内容、编写体例等需经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文教部或教育部)的审查,审查合格后方可作为教科书使用,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科书进行教学;所谓认定制就是各界人士或各机构编写的教科书或教学辅助用书需经国家教育部门的认可方可使用。与审定制相比,认定制更加宽松,教育主管部门一般不会对书籍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审查,因此也可以视作备案制。认定制主要适用于教学辅助用书,而教科书则采用审定制。②关于这一时期韩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系,请参照姜恩淑《韩国史教科书再国定化政策形成过程分析》,全北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8月,第27-29页。这种认定、审定制的历史教科书体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上世纪60年代在自主民族意识高涨的氛围下,1968年韩国政府颁布了确立民族主体性与再创新国民精神的“国民教育宪章”,文教部也开始对教育课程总论进行全面改订,于1971年颁布了第三次教育课程总论,强调韩国的民族主义、有国籍的教育。同时朴正熙政府希望通过民族史教育来维护十月维新体制、强化反共思想的意图也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③车美姬:《第三次教育课程期(1974-1981)中等国史科独立的背景与国史教育内容的特征》,《韩国史学报》第25号,2006年 11月,第 402、410页。1973年,初、高中学校教育课程相继颁布,第三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开始施行。

第三次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色是对国史教育的强化,也正是此次教育课程改革使原来隶属于社会科的国史成为了独立的教学科目。同时教科书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特征就是初、高中学校国史、社会等教科书的国定化。国定教科书的编撰由文教部编修局的下设机构编修馆主导,编撰的教材自1974年开始在初、高中学校内使用,但是教科书的内容却持续引发社会各界的争议。

1978年,韩国政府全面改革了教科书编撰制度,取消了国定、认定的教科书分类,确立了“一类、二类教科书体制”,中学历史教科书被归为一类教科书。一类教科书,又称“研究开发性图书”,与原来由文教部独自负责出版、发行等全部业务的国定教科书不同,文教部拥有著作权,但仅负责企划与监督,实际的研究与执笔则由专门研究机构担任。④金漢宗:《历史教育课程与教科书研究》,首尔:S un i n出版社,2006年,第45、47页。其中,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主要由国史编纂委员会负责,形成的文稿再经过一系列的审议、讨论、修订后方可出版使用。⑤金兴洙:《韩国历史教育史》,首尔: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2年,第282页。虽然没使用“国定教科书”这一称法,但所有中学仍然使用统一的历史教科书进行教学,故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国定教科书。

70年代形成的教科书制度存续了20余年,直到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才有所改变。虽然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在第四、五、六次教育课程的改革中历经变化,但是国史作为政策教学科目其教科书归属为一类教科书的政策却没有发生变化。由于文教部拥有著作权且负责企划与监督,使得一类教科书在反映政府的政策性意志方面与最初的国定教科书没有太大差异,因此不断引起国史教科书意识形态偏向性问题的争议。

其实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汉城之春后韩国各界要求民主的呼声不断高涨,韩国历史学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民众史学。民众史学又被称为民族主义史学,认为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普通大众,历史就是民众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因此历史叙述应该以民众活动为中心。⑥李镛基(音译):《超越民众史学的民众史之思考》,《开启明日的历史》30,2007年2月,第201页。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对现行国定历史教科书的批判也日趋尖锐。尽管存在着这种呼声,韩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国定化政策的改变到了2002年金大中政府时期才得以实现。

1997年12月,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发布了新的教育课程即第七次教育课程,对现行的教育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⑦李在喆:《第七次国史科标准别教育课程与适用》,《历史教育论集》第23、24合集,1999年,第419页。根据这一教育课程,2002年6月,教育人力资源部对《关于教育用图书的规定》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发布了新的中学课程标准。在这一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教科书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即高中阶段的韩国近现代史教科书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①安炳禹(音译):《关于国史教育书发行制度的探讨——以检定制为中心》,《民主社会与政策研究》第6号,2005年,第243页。按照这一标准,从2004年开始各高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进行教学。继高中阶段的韩国近现代史教科书实行审定制之后,2011年韩国的历史教科书全面实行了审定制。②韩哲昊:《〈韩国史〉教科书的偏向性论争与教育课程修订的问题》,《韩国史研究》第153期,2011年6月,第375页。

二、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甲午战争叙述

全面实行历史教科书审定制之后,一些出版社纷纷提交了各自组织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最终通过韩国教育部审定的共有8种,分别是天才教育、天才教科书、东亚出版、非常教育、知学社、教学社、好书新思考、未来恩等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韩国的初中学校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采用将本国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混编的方式,分为《中学历史1》和《中学历史2》,前者主要讲述19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后者则讲述19世纪60年代以后一直到冷战体制解体后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因此关于甲午战争的内容出现在《中学历史2》中。

韩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虽然有8种,但因有教育科学技术部的《中学校历史教科书执笔标准》的限定,在章节安排上基本相同,关于甲午战争的叙述所出现的章节也基本相同。前文曾提及中韩日三国都是甲午战争的当事国,在讲述三国的近代史时都可能涉及到甲午战争这一问题。对此,韩国的《中学历史2》在讲述有关中国近代史时仅在介绍“变法自强”的背景时提及“清日战争”,在讲述韩国近代史时也只是作了简单的介绍,关于甲午战争的更多内容是放在日本近代史中来讲述的。

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东学农民运动,而东学农民运动是韩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因此韩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均把其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述,在讲述的过程自然会涉及到甲午战争的内容。东亚社的《中学历史2》在讲述东学农民运动时写道:

东学农民军打败官军占领全州之后,政府便请求清派军支援。清军一进入朝鲜,日本便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派军队(到朝鲜)。……全州和约签订后,政府便要求清和日本从朝鲜撤军。但是日本拒绝了朝鲜的要求,占领了景福宫后干

涉内政。不久袭击清军,挑起了清日战争。③《中学历史2》,东亚出版社,2013年,第21页。

不过对于战争的进程、结果没有进一步介绍,其它出版社的《中学历史2》也基本上是这样介绍甲午战争的。但天才教科书社的《中学历史2》在介绍相同内容时与其它教科书使用的文句有明显的不同,该书在“东学农民军起义”的标题下写道:

为了镇压农民军清派遣军队后,日本也(向朝鲜)派遣了军队。……清和日本在全州和约之后也没有撤军,因日本的袭击清日战争便开始了。④《中学历史2》,天才教科书出版社,2013年,第24页。

首先这段文字没有说明清是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派兵的,这容易让学生产生清积极干涉韩国内政的误解。其次,该书在谈到撤军问题时用了“清和日本在全州和约之后也没有撤军”的文句,而不是像其它教科书那样用日本拒绝朝鲜政府的撤军要求,占领了景福宫,袭击清军,挑起了甲午战争的表述,这同样会让学生产生误解。

《中学历史2》的第五章为“亚非世界的变化和民族运动”,其中的第二节讲述的是日本近代史,甲午战争的内容就出现在该节的第二个大标题中。关于这一标题,各出版社的《中学历史2》所用表述不尽相同,东亚社使用的是“日本走上帝国主义国家之路”,未来恩社使用的“日本的近代化与帝国主义之路”,天才教科书社使用的是“开始帝国主义扩张”,天才教育社使用的是“日本的大陆侵略”,等等,这些教科书使用的标题有两个关键词即“帝国主义”和“侵略”,由此可以看出《中学历史2》教科书是把甲午战争看作日本走向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一环来讲授的。

由于《中学历史2》在讲述韩国近代史时,已经简单介绍过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所以在日本近代史的相关章节中,讲述甲午战争时主要是围绕着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展开的,各出版社的教科书在介绍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时,其着眼点与其使用的标题密切相关。东亚社的《中学历史2》在讲述甲午战争时写道:

(江华岛条约签订后)日本在朝鲜与清对立。朝鲜一爆发东学农民运动,日本就趁机挑起了清日战争。在战争中胜利的日本从清那里获得巨额赔偿,将台湾据为殖民地。清日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为发展近代工业、培育军事实力奠定了经济基础。①《中学历史2》,东亚出版社,2016年,第150页。

天才教科书社的《中学历史2》特别强调了甲午战争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在战争中胜利的日本与清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和辽东半岛。还从清获得相当于日本3年国家预算的巨额赔款。日本利用这一资金进行货币改革,投资重工业,快速成长为产业国家。②《中学历史2》,天才教科书出版社,2016年,第151页,第155页。

也就是说甲午战争后清支付的赔款为日本走向帝国主义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教学社的《中学历史2》也主要强调了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指出:

在清日战争中胜利的日本消除了清对朝鲜的影响力,获得了辽东半岛和台湾。日本还从清获得巨额赔款,大幅扩张军备。由于在清日战争中的胜利,日本成长为亚洲的强国。在中国的地位也与西欧列强平起平坐,这样日本挤入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③《中学历史2》,教学社,2016年,第162页,第162页。

非常教育社和好书新思考社的《中学历史2》主要是从甲午战争导致的东亚秩序的变化来讲述的。非常教育社的《中学历史2》在“清日战争和东亚关系的变化”的标题下,介绍了甲午战争后东亚国际秩序的变化:

中国败给日本后,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崩溃,日本增强了其影响力。日本的干涉严重后,朝鲜实施了甲午改革等近代化政策,出现了利用俄罗斯牵制日本的动向。俄罗斯则乘机试图在中国和朝鲜扩张势力。④《中学历史2》,非常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70页。

好书新思考社的《中学历史2》在讲述甲午战争后东亚的变化时视角略显不同:

由此,清不再是掌握亚洲霸权的国家,而像是一只纸老虎,体面受到很大的损害,日本对朝鲜的影响力得到很大加强,东亚的秩序得以重组。⑤《中学历史2》,好书新思考出版社,2016年,第173页。

在各版本的《中学历史2》中,只有教学社和好书新思考社的教科书讲述了甲午战争的简单过程,其中教学社的《中学历史2》在讲述甲午战争的过程时写道:

以武力占领景福宫的日本为了赶走清,占据朝鲜,袭击了清军,挑起清日战争。韩半岛瞬时间变为清日两国的战场,日本攻占了清的旅顺,并一直进攻到辽东半岛。此后清宣布降服,清日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⑥《中学历史2》,教学社,2016年,第162页,第162页。

与其它出版社的教科书不同,天才教育社的《中学历史2》把甲午战争与明治维新后日本对韩国的觊觎联系起来,指出:

日本以江华岛条约的签订为契机,开始积极侵略朝鲜,于是便与清发生摩擦。随着与清矛盾的加深,日本周密地扩张军备,进行战争准备。⑦《中学历史2》,天才教科书出版社,2016年,第151页,第155页。

这种表述有助于学生理解近代日本对韩国的侵略,也告诉学生作为侵占韩国重要一环的甲午战争,是日本处心积虑准备的一场战争。

综上所述,韩国的中学历史课程并没有把甲午战争放在中国近代史中来讲授,而是将其作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一步来讲授的,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甲午战争的性质,理解日本在近代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帝国主义侵略扩张之路的。

三、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甲午战争叙述

韩国学生进入高一就必须修读《韩国史》,一学年内修完。与中国一样,进入高二就会分文科班和理科班,理科班不需再修读历史相关课程,文科班的学生则需要在《东亚史》和《世界史》中选择一门来修读。这样一来韩国高中阶段就有《韩国史》《东亚史》和《世界史》三种教科书,每种教科书又有不同的版本。目前韩国高中使用的《韩国史》教科书有8种版本,分别由教学社、金星社、非常教育社、未来恩社、知学社、东亚社、利贝特社和天才教育社等出版;《东亚史》有3种版本,分别是教学社、非常教育社和天才教育社出版的《东亚史》;《世界史》也有3种,分别是教学社、金星社和天才教育社出版的《世界史》。下文将对《韩国史》《东亚史》和《世界史》教科书中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内容作一评析。

在8种版本的《韩国史》教科书中,未来恩社的《韩国史》对甲午战争介绍得最为详细,相关的小标题就有四个,即“清日围绕着朝鲜的角逐”“在朝鲜爆发清日战争”“日本以马关条约获得巨大利益”和“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解体”。“清日围绕着朝鲜的角逐”主要讲述了近代以后中日为扩大在朝鲜的影响而展开的角力,书中写道:

清试图控制与北京很近的朝鲜,将其作为防御帝国主义侵略其本国领土的“东方屏障”。于是以壬午军乱、甲申政变为契机,积极干涉朝鲜的内政,同时扩大了经济侵略。

日本把朝鲜看作是本国的“利益线”,试图将其作为将来侵略满洲的跳板。在牵制清在朝鲜影响力扩大的同时,日本还伺机扩大本国在朝鲜的影响力。这时处于反对派弹劾危机中的伊藤博文内阁,试图以朝鲜发生的东学农民运动为借口寻找突破口。①《韩国史》,未来恩出版社,2016年,第192页。

这段文字对开港之后中日两国在韩国的角逐,作了比较详细、准确的说明,特别是日本将韩国视为自己的利益线等内容,凸显了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及其侵略性。“在朝鲜爆发清日战争”简单介绍了甲午战争爆发的过程,与前文所述的《中学历史2》的相关内容没有太大差异。在介绍战争的影响方面,未来恩社的《韩国史》主要是围绕着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展开的。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退出朝鲜,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等给日本,支付2亿两(白银)的赔款。清为了筹措要支付给日本的赔款,以领土和利权为担保获得列强的借款。结果列强的侵略扩大,沦落为半殖民地状态。

以清日战争为契机,长期持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解体。……日本在中国获得与西方列强同等的地位,……随着清露出衰弱的态势,列强瓜分清的竞争加速。②前引未来恩出版社之《韩国史》,第193页。

非常教育社和教学社的《韩国史》中,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也比较多,但基本上还是介绍战争爆发的背景和结果,对战争影响的介绍与未来恩社的《韩国史》相比也略显简略。③参见《韩国史》,非常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214-215页;《韩国史》,教学社,2016年,第188页。金星社的《韩国史》也用了较多篇幅介绍甲午战争,特别是对甲午战争的时间节点介绍得非常详细,如1894年5月清军在牙山湾登陆,次日7,000余名日军在仁川登陆,1894年6月21日凌晨日军占领景福宫,占领景福宫两天后日本舰队就在丰岛外海袭击清的舰队等,不过却没有介绍战争的结果和影响。④《韩国史》,金星出版社,2016年,第241页。知学社的《韩国史》在正文部分简单提及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此外在正文以外以知识点的形式简单介绍了甲午战争爆发的经过、结果和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文字指出“在战争中,(日本)以无主地的理由将钓鱼岛编入自己的版图”。⑤《韩国史》,知学社,2016年,第228页。韩国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如教学社、非常教育社、未来恩社的《韩国史》都介绍了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但指出日本利用战争的机会将钓鱼岛纳入自己版图却只有知学社的《韩国史》。

东亚社、利贝特社和天才教育社的高中《韩国史》教科书,在讲到东学农民运动和甲午改革时虽也提及了中日甲午战争,内容极其简略,只是简单提及了甲午战争的爆发过程,对战争的进程、影响等并未提及。⑥参见《韩国史》,东亚出版社,2016年,第170页;《韩国史》,利贝特出版社,2015年,第218页;《韩国史》,天才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99页。不过详细也好,简略也罢,高中《韩国史》教科书都把甲午战争作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一场战争来讲述的。

韩国高中的《东亚史》教科书,均是从东亚国际秩序的变动角度来讲述甲午战争的,不过各版本教科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天才教育社的《东亚史》侧重于东亚传统的朝贡秩序向近代条约体制的转变,书中指出:

日本通过与清签订规定平等关系的清日修好条规建立了近代的条约关系,不久又与朝鲜签订了江华岛条约。朝鲜也依次与西方国家签订了条约。

(甲申政变后)日本全力强化军事实力,准备与清进行决战。这时朝鲜爆发了东学农民运动,日本便向朝鲜派兵。日本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在介入朝鲜内政的同时攻击清军,战争开始。

(甲午战争后清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这一条约中,清放弃了对于朝鲜的权力,两国间传统的朝贡秩序事实上崩溃,1899年韩、清签订修好通商条约,建立了新的关系。①《东亚史》,天才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81页。

从以上叙述内容不难看出,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利用近代的西方条约体制一步步地破坏、改变着东亚的传统国际秩序,这样的叙述正好符合学界的一般认识,即日本是东亚朝贡秩序的破坏者和最终的摧毁者。

教学社的《东亚史》,也是从东亚秩序的重组角度来讲述甲午战争的,书中首先指出,1871年日本通过与清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取得了与清平等的地位,而1876年签订的江华岛条约由于“明示朝鲜为自主之国”,“弱化了朝鲜与清之间的外交关系”。此后“日本没有直接干预朝鲜的政治问题,而是倾力扩大亲日势力,为与清的决战扩充军备”。“到了1894年,日本拥有了挑战清的军事力量。日本国内在俄罗斯开始进入韩半岛之前将韩半岛纳入(日本)势力范围的强硬论扩散。这时正好朝鲜爆发东学农民战争,日本以清出兵为借口派出大规模兵力”。此后日本不仅拒绝撤兵,还“攻击京畿道丰岛外海的清朝军舰,挑起了清日战争”。甲午战争后: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不仅)获得超出日本政府4年财政预算的赔款,还获得在清与列强同等的地位和发言权。清承认与朝鲜的册封、朝贡关系的终结,丧失了对朝鲜的影响力。日本的大陆扩张也以此为契机加快了步伐,同时日本社会中对清和朝鲜优越意识和蔑视清与朝鲜的意识进一步扩散。②《东亚史》,教学社,2016年,第157-158页。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教学社的《东亚史》讲述了甲午战争后东亚三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指出原来存在于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为标志宣告终结。

非常教育社的《东亚史》,是围绕着朝贡关系的变迁来论述甲午战争前后东亚国际秩序变化的。

16世纪中期以前向中国朝贡的日本,在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与清签订清日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与中国形成了平等的关系。此后日本完全吞并了曾向清与日本朝贡的琉球,清丧失了对琉球的宗主权。接着以与周边国家的册封、朝贡关系为基础维持的中国中心的东亚秩序开始动摇。

另一方面,江华岛条约签订后,日本一直窥伺扩大在朝鲜影响力的机会,东学农民运动爆发后,便以保护公使馆和居留民为借口派出大规模的兵力,挑起了清日战争。

甲午战争后,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从清获得巨额赔款,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军需工业和重工业,进一步推进了产业化,成为东亚的新强国。而清不仅几乎丧失了对朝鲜的影响力,连本国的领土台湾也被日本夺去,沦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象。③《东亚史》,非常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77页。

这样,曾是朝贡国的日本,不仅摧毁了东亚原有的国际秩序,而且还成为东亚地区的新强者。

目前韩国高中阶段使用的世界史教科书,是采用全球史的视角编写的,也就是说把韩国史纳入到世界史的范畴,这样一来中国史、韩国史和日本史就出现在了同一本教科书中,于是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也同时出现在韩国高中使用的世界史教科书中,只是详略、角度有所不同。

韩国高中的世界史教科书的中国史部分,均是从戊戌变法的背景来谈甲午战争的。金星社的《世界史》在“中国近代的探索”一节中写到:

清在清日战争中败给被认为是小岛国的日本,被迫割让台湾和支付巨额赔款,因而受到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梁启超等具有改革倾向的知识人主张应该模仿日本的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变法自强)。④《世界史》,金星出版社,2015年,第299页。

天才教育社的《世界史》也是从这一角度来叙述,书中写道:

清日战争的失败使清的知识人受到巨大冲击。于是康有为、梁启超等年轻知识人指出洋务运动的局限,展开了模仿日本明治维新改革中国传统和制度以实现富国强兵的变法自强运动。①《世界史》,天才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219页,第223页。

教学社的《世界史》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句话:

在清日战争中败给日本之后,(中国)出现了必须克服洋务运动局限的主张。②《世界史》,教学社,2015年,第250页,第256页。

由于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韩国的东学农民运动,且甲午战争后日本不仅强迫当时的韩国政府进行改革,还出兵镇压东学农民运动,因此在讲述韩国近代史时是无法绕过甲午战争的,不过现阶段高中的世界史教科书的韩国史部分基本上是把甲午战争作为一个“插曲”来处理的,叙述极为简单,有的只用一句话一笔带过,如天才教育社的《世界史》,仅提到“在清日战争中获胜的日本加快了侵略朝鲜的步伐”。③《世界史》,天才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219页,第223页。

韩国高中世界史教科书的日本史部分也都会讲述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且多强调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割占中国土地,获得巨额赔款,“还得以进一步强化对朝鲜内政的干涉”,从而走上帝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④《世界史》,教学社,2015年,第250页,第256页。

结 语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韩国是战争的重要当事方之一。正因此,韩国中学的各种历史教科书,都会用相当篇幅讲述甲午战争的有关内容。从叙述内容可以看出,韩国中学在讲授中国近代史多是简单提及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详细内容大多是放在韩国的东学农民运动或日本走向帝国主义这样的章节中讲述的,也就是说把甲午战争看作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并帝国主义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来讲述的。对于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初中的历史教科书多是分别讲述甲午战争对中、韩、日三国造成的不同影响,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特别是东亚史教科书更侧重从甲午战争后东亚国际秩序的变化、重组以至于对当代东亚问题的影响等角度来阐述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的。从具体的叙述内容来讲,韩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在甲午战争的性质、结果和影响等方面,与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非常接近,由此可以说中韩两国有着近似的近代历史记忆。

(责任编辑:沐涛)

*本研究得到2012年度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海外韩国学支援事业之资助(A K S-2012-R 00)。

孙科志,河南科技学院特聘教授(邮编453003)。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东亚教科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第7 届东亚焊接技术论坛(7th EAST- WJ)在杭州落幕
学霸“三小只”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