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方言歇后语探究

2017-03-12张佳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歇后语方言东北

张佳妮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东北方言歇后语探究

张佳妮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东北方言词汇丰富,其中歇后语被人们广泛使用。歇后语来源于民间、取材于民间,与东北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东北方言歇后语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对东北方言歇后语的举要、归类,概括总结出东北方言歇后语在取材、用语、感情色彩、风格独特性,以及东北方言歇后语广泛流传的文化原因。

东北方言;歇后语;独特性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的语言文化,是人民群众才能的荟萃、智慧结晶的体现,在创作来源上具有集体性,在艺术上具有简短精炼,通俗易懂,便于记忆,耐人寻味的特点。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按照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喻类,是从前半句比喻部分,推理出后半句的说明部分的结果,可以把比喻类的歇后语理解为一个谜语游戏,前半句是谜面,后半部分推理出来的是谜底。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另一类是双关类,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相近音的字,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此得知结果后也更富有趣味。如,肉骨头敲鼓——昏(荤)咚咚;江西人补碗——自顾自(吱咕吱),等。

歇后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从最早的先秦时期,《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到唐宋时期有“钝刀切物——不快意”,到明清时期通过明清小说的繁盛所广为流传的“春凳折了靠背儿——没有倚了”(出自《金瓶梅》第六十回)、“仓老鼠向老鸽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倒有。”(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一回)等,历史发展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在现代汉语中,歇后语就更加丰富了。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外甥打灯笼——照旧;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等等,都是人们所耳熟能详的。

普通话有歇后语,各地方言中也有自己的歇后语。由于歇后语中一大部分是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段构成的,而各地的方言语音差别又颇大,所以方言歇后语的研究对当地的语言文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而北方方言又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方言,所以东北方言在语音上与普通话差别不大,但其特殊的词语,特殊的语调对于不懂东北方言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恰恰是这些在不懂东北方言的人听起来很难以理解的词语展示了东北这块黑土地上所特有的文化。

方言里的歇后语,是方言区域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一种结晶。方言歇后语中,不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还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在方言文学或口语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 能使作品或演讲的言语生动、活泼,既有形象性又有艺术性。因此,像研究方言的其他方面一样,方言的歇后语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许皓光在《东北方言词汇的构词和修辞特点初探》中关于东北方言词汇的修辞特点给本文提供了行文的思路和文章的角度,借鉴了吉林师范大学陈薇《东北方言熟语的修辞特色》一文中关于东北方言用词独特这一观点,结合自身日常生活经历,通过实地考察,结合《简明东北方言词典》《古今歇后语拾遗兼注》等文献资料,收集了近200条歇后语语料,选取适合语料作为本文的举要,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东北方言歇后语做一次分析。

1 常用东北方言歇后语举要

1.1 与动物有关的

人与动物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产生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覆盖面广,从体型较大的狗熊到体型较小的昆虫蜣螂,从人们用来养殖的猪到给人们看家护院的狗,可以说东北方言中关于动物的歇后语占据了歇后语的大半江山。

熊瞎子(狗熊)打立正——一手遮天(形容专横跋扈的人)

杀猪切后邱(猪屁股上肉)——定(腚)下来了

屎壳郎(蜣螂)爬铁道——爬一节臭一节

狗长犄角——净整洋(羊)事儿

癞蛤蟆掀门帘儿——露一小手

小家雀儿(麻雀)落电线杆——玩意儿不大架子不小

巴拉狗(京巴狗)的尾巴——紧拨拉(来回摆动)

老母猪戴口罩——还挺重视那张脸

提(dī)了棒子撵狗——还差一大截儿

耗子给猫当三陪——赚钱不要命

光屁股撵狼——胆儿大不闲磕碜(磕碜:丑,丢人。)

瞎摸柞鼠去南极——根本找不着北

大马猴(体型较大的猴子)穿旗袍——根本看不出美

狗舔磨盘——瞎转悠

燕子尾巴——叉劈了

耗子抗枪——窝里横(hèng)

老母猪赶集——出来进去就这一张皮

老鼠算卦——撂下爪就忘(撂:放下)

马勺(较大的锅)上的苍蝇——混饭吃

熊瞎子走亲戚——没人敢认

猴拿虱子——瞎掰

扁担钩(螳螂)的眼睛——长长了

1.2 与特殊地名有关的

这里的特殊地名是指在自然地理位置属于东北三省黑龙江、辽宁、吉林的地方,这类歇后语并不多,仅仅围绕一两个地方有几个流传的歇后语。

老太太上炕——紧绉(锦州)(绉:指向上抬,协助老太太上炕的动作)

炕洞子发大水——黑龙江

老头上树——盘锦(盘紧)

傻子喝酒——锦州(紧酎)(酎:指喝酒的动作)

老太太喝粥——锦西(吸)

1.3 与身体有关的

此类歇后语的归类是以身体为标准,与其相关的身体部位即划分为此类,这类歇后语大多都是形容类歇后语,多用来形容人或事物。

小鼻子他爷爷——老鼻子了

肚脐眼拔罐子——抽风

肚脐眼放屁——咋想(响)的

巴掌上长毛——老手儿

秃脑壳打伞——无法无天

光屁股推磨——转圈丢人

二郎腿——翘起来了

矬子里头拔大个——没得挑了

老太太擤鼻涕——手拿把掐(形容做事很有把握)

鼻孔里灌米汤——够戗(够受的)

1.4 与食物有关的

食物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来源于民间的歇后语与食物相关的占歇后语总数的很大比例,这些食物大多是寻常百姓生活中的普通食物,并不追求高标准的食物,只是为了能够借助食物准确表达歇后语的涵义。

刀切豆腐——两面光

软面包饺子——好捏

发面馒头——喧腾(指馒头极软,有手感。)

豁牙子(指一个人的牙齿长的不正常)啃西瓜——净道(这里道道指坏主意多,用来形容人。)

窝头掉个儿——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或引人注目的意思)

鹌鹑蛋——花里胡哨

窝窝头掉地上踩一脚——不是个好饼(形容人品质不好)

大拇指蘸酱——自己吃自己

骑毛驴吃豆包——乐颠馅儿

小鬼子吃高粱米——实在没法子

卖了孩子买笼屉——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庄稼老不认锅烙——硬饺子(觉着)不错

豆腐掉进灰堆里——吹(催)又吹(催)不得,打又打不得

1.5 与日常生活有关的

这类歇后语可以说是最为广泛的,与东北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虽然没有比较明确的归类划分标准,但他们很具有东北的特色,所以将其归类为日常生活类。

海军的衬衫——一身道道(这里道道指坏主意多,用来形容人。)

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

破草帽子没沿——晒脸

破火炉子——欠扇

三条腿的凳子——欠踹

水仙不开花——装蒜

二踢脚上天——空想(响)

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

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就够不着嘴

盲人说谎——瞎邹

穿着坎肩作揖——露两手

叫花子扭秧歌——穷开心

炕头前下轿子——多一步不走

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别套近乎了

下棋不叫下棋——走字儿(即走运,某个时期运气好)

小孩过家家儿——一会好一会坏

高山点灯——就那一疙瘩亮(疙瘩:指亮的部分小)

竖笛不叫竖笛——短萧(即削,打的意思)

产房传喜讯——人家生(升)了

1.6 与农业生产有关的

东北地区是全国粮食产量的重要地区,每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四成左右,肥沃的黑土地和大面积的平原,使得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高度发达,语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产生了一些带有农业文化色彩的歇后语。

久旱的庄稼——蔫了

碱地里的秧苗——稀稀拉拉(指量少)

二齿钩挠痒痒——一把硬手

庄稼佬儿不认识电灯泡儿——弦(闲)扯蛋(淡)

庄稼佬儿不认识电灯泡儿——好大火茄子

庄稼佬下相棋——弄个卒(足)

庄稼佬不认识电线杆子——好大个洋胡琴

长白山的野人参——真难得

1.7 与天气节日有关的

东北地区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典型性的大陆气候,与东西伯利亚相邻,靠近北半球的寒极,经受着来自北冰洋的寒流,所以东北地区的气候全年相比较其他地区来说都较为寒冷,即使在夏天也是比较凉爽的,独特的气候条件促进了与天气有关的歇后语的产生。

三九天吃刨冰——寒心

六月的靰鞡草——闲的长毛了

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冻(动)人

冬天不戴帽子——冻(动)脑筋

十冬腊月生人——喜欢冻(动)手冻(动)脚

1.8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

东北歇后语中常用历史人物词语说事,生动风趣,别具一格。大部分运用的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神话传说中的著名人物,利用它们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和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新奇心理,将远离生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人物引入平常百姓的日常歇后语中,人们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这些歇后语,不仅对历史人物印象深刻,更使日常交流具有幽默生动、诙谐讽刺的效果,效果十分突出,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猪八戒拿芭蕉扇——横不得,竖不得

武大郎玩儿鸭子——什么人玩儿什么鸟儿

武大朗卖豆腐——人熊货囊

2 东北方言歇后语的独特性

2.1 取材广泛地域色彩明显

从第一部分的常用歇后语举要中我们可以发现,东北方言歇后语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取材广泛,而且很多都是就地取材,贴近生活。如第一部分举要中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这里笔者把它总结为动物词歇后语,东北特殊的地域环境,相应而生许多典型的东北动物,如鹿、熊、虎、兔、野猪等,歇后语中也选用这些东北特色动物词语。

“熊”这个词在东北地区被老百姓贬称为“熊瞎子”,它应用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熊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形容专横跋扈的人,这是从熊的体型上进行的比喻。“熊瞎子把门——熊到家了”,是形容软弱无能的人,多是说人被欺负。“熊瞎子推碾子——挨累还闹个熊”,则是形容做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内在含义与第二个例子相同。还有“熊瞎子掰苞米——擗(pǐ)一穗扔一穗;狗熊钻烟囱——太难过”等都是东北人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歇后语。

东北方言歇后语来源于民间更扎根于民间,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大部分歇后语都能体现浓重的东北地域色彩和草根精神,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体现,如上述例子中的“大拇指蘸酱——自己吃自己”。酱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食品,冬天人们将黄豆煮熟,按照一定比例加入面,将面和黄豆制作成酱块,用纸包好存放发酵,由于东北地区冬天天气较冷,发酵的酱块通常都保存良好,不会因天气问题变质,而在下酱时人们为了避免酱过咸,都会用手指蘸酱尝味道,因而产生了这则歇后语。

东北地区是我国春小麦的主产区,春麦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和辽宁、内蒙部分地区,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接近全国的8%,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及总量的47%和50%,丰富的小麦产量促使东北地区的人们很爱吃面食,这也体现在歇后语中,如上述例子中的“软面包饺子——好捏;发面馒头——喧腾”等,都是东北人们平日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人们会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食物来做比喻,以歇后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讽刺幽默的效果。

东北地区冬季天气极其寒冷,人们为了抵御寒冷发明了很多能够御寒的措施,像狗皮帽子、大棉袄二棉裤等,这其中炕也是比较具有特色的。东北的炕一般是用黄泥和土混合制成的,留一个炕洞烧柴火取暖,睡眠时可以抵御寒冷,冬季天气寒冷,人们不用忙着播种收割,比较清闲,便聚集在一起在炕上聊天嗑瓜子,上述例子中的“瓜子里嗑出臭虫来——啥人都有;炕洞子发大水——黑龙江;老太太上炕——紧绉”等歇后语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是体现。

另外一个体现东北地域色彩明显的方面是特殊词的运用,如:欠、削等,在东北方言歇后语中,欠这个字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含义,如上述例子中的“破火炉子——欠扇;三条腿的凳子——欠踹”,在这里,欠读作四声,是动词。但这个字也可以用作形容词,读作三声,通常会加儿化音使用,多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欠儿呢!”是贬义的形容词,形容人爱显摆自己。再如削,上述例子中的“竖笛不叫竖笛——短萧(削)”,这里的削是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削即打的意思,整个歇后语的谜底部分是说这个人找打,是一种威胁语言。普通话中削一般用:削苹果皮、削土豆皮等句子短语中,而东北方言中把他运用到人身上,是为了更能形象的体现这个动作,增加威胁的程度。

2.2 用语通俗感情色彩鲜明

东北方言歇后语中常常会出现“屎、屁、粪、尿、腚”等粗俗词语,虽然这类词语在普通话交际中常常被归类为不文明用语忌讳使用,但是在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却将其充分利用,意在对人或事物进行调侃讽刺,贬义色彩相对突出,具有积极的修辞意义。如上述例子中的“光屁股拉磨——转圈丢人;肚脐眼放屁——咋想(响)的”等等,虽然都采用比较粗俗的语言,但却将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这种鲜明的情感色彩是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表达出来的,主要有拟人、比喻、双关三种。拟人多是把动物拟人化,如“熊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大马猴穿旗袍——根本看不出美”等,都是将人的动作行为赋予了动物,很好的借用动物达到讽刺的效果。采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歇后语,“小孩过家家儿——一会好一会坏;秃脑亮打伞——无法无天”等,都采用比喻的手法,将前一句以谜面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猜后一句的谜底,而比喻的手法也使人们在猜后一句谜底时有线索依据,容易理解。利用双关修辞手法的,如“杀猪切后邱(猪屁股上肉)——定(腚)下来了;二踢脚上天——空想(响)”等,是利用不同字的相同音的手法达到双关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的深刻印象。双关修辞手法的第二类运用是利用同字同音不同义的手法。如“豁牙子啃西瓜——净道;窝窝头掉地上踩一脚——不是个好饼”等等,利用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多种含义,造成言在彼而意在此的效果。

人们在使用这些歇后语时,反倒会被它本身的独特性吸引,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幽默的成分,这也是这类型的歇后语在东北二人转、东北小品中广泛使用的原因。并且很多东北方言歇后语都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用日常生活的俗理、习惯或动作比喻深刻的大道理,让人印象深刻,达到“话糙理不糙”的艺术效果。

2.3 风格俏皮幽默引人入胜

东北方言中许多词语都带儿音。在普通话中,儿化音大概分三类:一类是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如“顶”作动词,“顶儿”作名词“山顶儿”;“一点”是名词指时间,“一点儿”作量词,是“少量、少许”的意思;第二类是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如:脸蛋儿、花儿、小孩儿、电影儿;还有一类表示少、小、轻等状态和性质,如:米粒儿、门缝儿、蛋黄儿。与普通话中的儿音不同的是,东北方言歇后语中的儿音大多不具备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多是用来表示喜爱的感情色彩和表示小、少的状态。如上述例子中的“狗长犄角——净整洋(羊)事儿;小家雀儿(qiǎo)落电线杆——玩意儿不大架子不小”等等,“洋事儿、家雀儿”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表达,“玩意儿”结合上下语境可以发现是表示事物小的状态和性质。东北方言歇后语中的儿音一般加在句尾,不改变原词的意义,却使得整个句子活灵活现。

众所周知,北京方言中儿音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色,但东北方言歇后语中的儿音与北京方言儿音是有区别的,首先东北方言歇后语的儿音应用的更加广泛,它不像北京方言中有使用习惯,哪些词语加儿音哪些词语不加儿音,东北方言歇后语中大多数都是把儿音直接加在词语的后面。其次,儿音的使用也使人们日常口语的交流产生俏皮幽默的效果。

从表达效果上看,歇后语与谜语有这相似的猜谜的效果,在破折号后才把真正要说的表达出来,略有停顿的感觉,加上最后谜底的出人意料,就会产生笑料,这类似小品中的包袱,给人一种机智幽默的感觉,能够激起听者的兴趣,而包袱这一点在东北小品中有比较明显的体现,赵本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演小品时用到比较具有东北特色的歇后语用做小品的包袱,如在第一部分常用歇后语举要中列举多的“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就够不着嘴”都是在小品过后所流传下来的名句,由此可见东北方言歇后语的影响力。

3 东北方言歇后语流传与东北文化的关系

《不列颠百科全书》把文化定义为: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其中包括语言、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禁忌、法规、制度、工具、技术、艺术品、礼仪及其他有关成分。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次范畴,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东北方言歇后语也可以看作是东北文化的活化石,它从另一个侧面保留了东北地区的历史痕迹、发展脉络。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一些产生及承载这些语言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方言却能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充分说明了歇后语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并且在民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东北方言歇后语反映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东北地区人们世俗、年俗节令、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体现。东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冬季寒冷干燥,导致人们冬天没有办法耕种土地,比较清闲,东北人又天生的喜欢热闹,所以大家会聚集在一起聊天,慢慢的养成东北人全民好聊天,能聊天,喜聊天的民风。聊天多了便自然而然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歇后语、小品段子等,这是歇后语在东北地区广泛盛行的民间基础。

赵本山曾说过“东北人是天生的小品王”,东北人的幽默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人们会将日常生活中的幽默有意思的语料收集起来,运用到舞台创作上,久了便会出现许多人口相传的歇后语,这一点体现的比较明显的是东北的二人转和小品。

4 结语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是人们生活的一面镜子,对语言的研究,不仅可以反映语言与生活的联系,而且可以将语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可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东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东北方言歇后语也起到传承、发扬东北文化的重要作用。

歇后语是人们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经常会遇到的,通过对东北方言歇后语的考察,了解其独特性,能有效的将东北方言歇后语发扬光大。另外,研究东北方言歇后语,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歇后语的重要性,在东北,大部分懂方言歇后语并且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是中老年人,绝大多数青少年人对此了解不多,这对于歇后语文化的流传是巨大的损失,青年群体是知识传播的主要社会群体,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如青年群体不能很好的继承学习方言歇后语,那么必将导致方言歇后语的失传,随之消失的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因此,东北方言歇后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增订四版·上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成扶平,成善卿.古今歇后语拾遗兼注[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4.

[3]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许皓光.东北方言词汇的构词和修辞特点初探[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131-132.

[6]徐吉润.东北方言词语特点拾贝[J].汉语学习,1986(2):96-97.

[7]韩梅.从电视剧“刘老根”看东北方言的特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7):66-68.

[8]王洪杰.东北方言与关东文化关系摭谈[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1):156-157.

[9]刘明志.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34.

[10]范炎培.常州方言歇后语初探[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72-75 .

[11]林伦伦.潮汕方言歇后语自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3):105.106

[12]关湘.从粤方言歇后语看汉语修辞的方言性[J].修辞学习,1999(4):157-158.

[13][韩]李升薰.试探歇后语的来源及其命名问题[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99-100.

[14]聂志平,焦继顺.北方言中的熟语(一)[J].绥化师专学报,1997(2):150-151.

[15]聂志平.东北方言中的熟语(二)[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8(4):23-25.

[16]聂志平,赵树全.东北方言中的熟语(三)[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7(2)101-105.

[17]赵树权.东北方言熟语拾零[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140-141.

[18]陈薇.东北方言熟语的修辞特色[J].唐山学院学报,2012,7(4):77-78.

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00(2017)02(b)-0078-06

猜你喜欢

歇后语方言东北
方严的方言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方言
一起来说歇后语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大东北的春节
歇后语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