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县山歌的题材分类和特点

2017-03-12王文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礼县山歌题材

王文君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人民检察院 甘肃陇南 742200)

礼县山歌的题材分类和特点

王文君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人民检察院 甘肃陇南 742200)

礼县山歌题材十分广泛,按类型可分为爱情讴歌、农业生产、家庭生活、社火庙会、革命题材等。礼县山歌特点鲜明,艺术形式与修辞手法多样,演唱曲调独特,地域风格浓郁,深刻的阐释了广大人民对于情感解放、欲望满足、物质丰富的向往和追求。

礼县山歌;题材;分类;特点

“山歌即山野之歌。它的传播环境主要是山区、高原及草原,也是在劳动生活中咏唱。多出现在砍柴、放牧、赶路之类个体劳动生活中[1]。”其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分布于甘肃礼县一带的山歌,取材丰富,特点鲜明,与邻近的“洮岷花儿”融合发展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山歌类型,是陇东南民俗文化中绚烂的艺术瑰宝。

1 礼县山歌的题材分类

礼县山歌题材涉及十分广泛,与传统情歌一样,仅在爱情方面就包括夫妻相思、男女偷情、男欢女爱、家庭破裂、恨妒交织等众多题材,其他还包括类似婆媳关系、家庭琐事、劳动生产、风俗习惯等。除此之外还有社火庙会曲目、革命题材、人生感悟等。深刻而丰富的表达了浓郁的地域风情,阐释了广大人民对情感解放、欲望满足,物质丰富的向往和追求。

1.1 爱情讴歌

描写爱情,是山歌最永恒的主题。如果有十首山歌,那么其中八首一定在描绘痴男怨女的爱恨情仇。据考证,礼县是秦国的发源地,《诗经·秦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当是礼县山歌中最早关于爱情的句子。尽管封建思想中“发乎情,止乎礼”的观点一直将爱情禁锢了几千年,但捆不住的是人们内心裸露直白的原始欲望。于是,当有了可以承载人们欲望与追求的载体时,劳动人民恨不能将自己最压抑隐秘的欲望全部倾泻其中,因此其内容甚至粗鄙、淫秽、难登大雅。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传统山歌时,却能深刻的感受到其灵动、鲜活、质朴、直白。

(1)男欢女爱。

“青石崖[2]嘛黄石崖,含的一口凉水来。你的凉水我不嫌,吐着嘴里比蜜甜[3]”描写了青年男女之间荡漾的情趣,火辣热烈,没有丝毫避讳与羞涩。“贤妹娃想吃木龙头,跟上哥哥进林走,木龙头扳去手扎哩,缠花还是要走扎哩”描写了男女交往时期的点滴,让人心生羡慕。

(2)男女偷情。

幽会的题材在礼县山歌中也是比比皆是。这类题材主要表现与相爱的人不顾道德的约束与谴责,突破封建包办婚姻的藩篱,大胆的释放自己的欲望,意在挑战和反抗现实社会的约束,唱起来让人骨肉生酥,心神荡漾。在现实中,这种做法有违道德,自然不被提倡,但若将其理解为:被封建包办婚姻压抑的男女借偷情这种唱作题材缓解自身的焦虑,释放压力,或借偷情这个题材来反映自身婚运不幸,则可以品查出另一番滋味。

例如,“麻绳见水当时紧,不是今夜里妹不肯,隔壁睡的我男人。一不小心有响动,惊醒男人堵了门。提起编杆抡起棍,男人心毒拼死命。男人变脸不是人,你我二人活不成[4]”全篇是女子劝诫情夫不要来找她,因为自己的男人在家中,丈夫心狠手辣,一旦事情败露,二人性命不保。大段篇幅描写女子对家庭暴力的畏惧,由此不难看出,女子的婚姻生活十分不幸,生活在暴力的家庭中,犹如在地域煎熬。读者面对这种“偷情”,反生怜悯,只能暗暗祝愿女子早日脱离苦海,与情郎比翼双飞。

在这类题材中,幽会成功,花前月下占绝大部分。人们在压抑的情感和热烈的爱慕下,期盼一种“释放”,由此则极力“撮合”,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例如:“凉水泉儿水泉泉,郎在门口打旋旋。月亮出来糊堂堂,梯子搭到墙背上。花花鸟儿白脊梁,手把柳树脚蹬墙。下了梯子进了房,手拉手儿脱衣裳[5]”。全篇主要描写男子与情妇里应外合,私会成功。尤其是男子翻墙的过程极富有画面感,焦急等待,看乌云遮月,赶紧蹬墙上柳树,女子小跑将梯子搭好,扶着情夫下梯子,蹑手蹑脚,不言不语,男子一把抱起女子进入房间。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爱与恨,是情感中的两个极端,由爱生恨的例子古往今来不甚枚数。礼县山歌中,关于“恨”的曲目很多,但大都指向男子,一则控诉封建制度下一夫多妻制对女性的伤害,二则是“多情妾”对“薄情郎”的哭诉咒骂,三则是对旧的社会秩序、婚姻制度的声讨以及对宗法夫权制度的诅咒。不但反映了过去女性地位的低下,同时也表现出女权意识的觉醒,因此在整个山歌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山歌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男女对唱,单身或离婚女子会借此夸大自己的悲惨处境以博得男性的同情,亦有可能。

如:“郎坏良心把我丢,把你死着六月六。六月六嘛七月半,黑蛆馊来黄蛆窜。笤帚扫,簸箕端,端到大河水跟前。你娘[6]哭你真可怜,我的心里才了然[7]”,整个词曲充斥着被抛弃妇女对“负心汉”的痛心咒骂,恶毒鄙俗到了极点,足以见该妇女心头的怨恨。然而,这种“美狄亚[8]”式的山歌却大都不是强硬咆哮的唱出来,而是采用一种“哭唱”的方式,西礼二县称之为“哭丧调”。这种唱法把悲痛、愤懑、无奈,控诉等负面情感糅杂其中,拉长调,拖尾音,或指天,或俯地,撼天动地的哭声中,既有妇女对自身不幸的诉说,也有对负心汉的诅咒,亦有几千年封建制度对妇女压迫之后的觉醒与反抗。

再如:“骡子驮的椽来了,牛娃奔的泉来了。骡子驮的把子椽,渴死不奔你的泉”。这则山歌将女性的独立意识无声的表达了出来,“渴死不奔你的泉”。道出了女性对婚姻自主的决心,即使放弃生命,也不会再和他有半点瓜葛。没有咒骂,没有愤恨,只有独立和自主的决心。

(4)男女相思,在山歌中也占有很大的篇幅究其原因,一则是封建制度下,男女青年即使相互追求,也不能经常见面,以免落下闲话,因此饱受相思之苦。二则男女有别的思想观念使男女青年大都有话不能说,有话不敢说,单相思的情况十分普遍。三则,青年男女借吐露相思来表达自己的爱意,也是传统情歌的主流之一。如:“七寸碟子拌凉菜,人想人的病难害。睡到半夜谁想谁,把炕檐边子砸两捶”以韵起兴,表达了相思病中的青年男女饱受折磨,夜不能寐,只能靠砸床檐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与《诗经·关雎》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有异曲同工之妙。

(5)关于爱情的山歌除了以上几个大的类型之外还有表达丧偶之痛的题材。这类题材让人心生同情,感人肺腑,道出了来生还要再做夫妻的爱情誓言。如:“马莲花儿当路开,活时和你离不开,死了装在一棺材”。再如:“把你死了郎不活,变个红嘴绿鹦哥。石板地上种青稞,在你坟前垒窝窝”。其中不乏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1.2 农业生产

古代统治者对文人墨客的要求极高,动辄以“有伤大雅”来约束文人的创作,像《红楼梦》等经典著作都一度被列为禁书。但高傲的统治者对田间地头下山野村夫的“庸俗之作”却嗤之以鼻,甚至不屑理睬,这就给山歌的创作留下了一片广阔的空间。

山歌源于农村,所提所讲之事不外乎自己的日常生活。劳动者在山间地头的整日劳作中获得灵感,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及理想,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放松。礼县山歌中,有许多创作就源于劳动生产时的灵感迸发,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1)有反映二十四节气变化的。如:“天爷庙里响钟哩,正月头上立春哩。凌霜落在高山嘴,立春一过是雨水。惊蛰一到雷响哩,蜘蛛出来盘网哩。立春冷时不算寒,惊蛰冷时寒半年。春分昼夜一样长,脱下冬装换春装。敞河坝里起雾哩,三月清明扫墓哩”。篇目过长,不便赘述。可以看出,这首曲子既掺杂了二十四节气的特点,时间,还包含了农民自己总结的常识规律,如:“惊蛰冷时寒半年”等句。充分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2)还有反映农业生产艰辛的。

“春种哩,秋收哩,忙的不能落屋里。磨石重,鸡毛轻,把人苦成了皮包筋。不苦庄稼不得成,三寸喉咙不饶人。不苦庄稼不得过,一年四季常挨饿。”类似这样的作品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气质,在民俗、文学、社会历史的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3)随着时代的发展。山歌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文革时期山歌创作就极富有代表性。令人欣慰的是,在全国陷入一片惶恐,每个人都谨言慎行的时候,礼县山歌却依旧以活泼、轻松的姿态活跃于生产队的每个角落。任何教条都捆不住山歌的“野性”,依旧是随心随性,真实洒脱。例如,有讽刺公社干部懒政庸政的曲子:“冒水泉儿往上翻,会计天天打算盘。黄挂鸬儿树上叫,保管员吃饱睡大觉。小队长天世的黑脸汉,背搭手儿地里转。为挣工分吃饱饭,社员天天一身汗”。全篇以一种幽默的态度讽刺了某些公社干部的丑恶嘴脸,道出了农民对公社运动的不满。还有类似“虚报的产量年年翻,会说的干部常升官”亦是如此。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联产责任制给广大的农民带去了福音,农业生产又走上了另一片天地。于是,山歌的内容再一次发生了变化,如:“母鸡下了金蛋了,富民政策兑现了。辣子红了柿子红,八仙过海各显能。责任田活像聚宝盆,帮助农民脱了贫。热头出来照九州,农村改革粮丰收”。山歌的社会性就体现在口口相传,不断发展,即时反映着劳动人民所想,所愿,所感,所求。农业生产题材就折射出了我国在解放后的一次次变迁,以及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不断变化。

1.3 家庭生活

生活是一个宝藏,有着取之不尽的题材,热爱生活的劳动人民将自己的家庭琐事,所见所闻无一不编成山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礼县山歌所收录的关于家庭琐事的山歌主要有婆媳关系、婚丧嫁娶、儿女冤家、所见所闻等等。家庭生活这类题材是农村的真实写照,大部分是在诉说与苦难和贫困的斗争,但字里行间却又透露着劳动人民的豁达乐观与幽默,往往让人忍俊不禁后又心生同情。

(1)有反映夫妻关系的:“鐝头挖了山崖了,死着娘家不来了。看了个日子礼拿上,隔山架岭接婆娘。走到半路撞上了,撞到我的向上了”。这则山歌讲述了妻子因矛盾回了娘家,丈夫嘴里赌气在骂,心里却放不下,提着礼物去接,在路上,却刚好碰到要返程的妻子。读起来让人不禁嘴角上扬,心生慰藉。不娇柔做作,一派清新自然,戏剧化的展现了夫妻间的真实写照。

(2)还有反映生儿育女的篇目。过去的家庭因受“传承香火”,“重男轻女”等封建思想的影响,总觉得孩子越多越好,但贫困的家庭却又往往无法负担起所用的日常开支,于是生孩子就变成了一件“爱怨交织”的事情。如:“娃娃多了麻达多,缺吃少穿拉不过。锅里没米柜没面,儿子喊饿女叫唤。十一的女子光脚片,十三的儿子光屁眼。先是养娃后是债,为了还债把锅卖”。

(3)婆媳关系在中国一直是一个令许多家庭头疼的事情,而在礼县的山歌中,婆媳关系失调的题材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两代人之间新思想与旧观念激烈的碰撞以及旧时农村宗法观念给女性带来的伤害。例如就有媳妇怨恨婆婆的曲目:“遭难的媳妇眼泪淌,提起阿家怨老娘。给娃寻下的好阿家,不打不骂软糟蹋。窝一眼,瞪一眼,常看儿媳妇不顺眼。石头缝里的麻板刺,常常给我寻不是”。而在众多的婆媳题材中,有一首却是很多礼县人耳熟能详的:“马莲花,双坷叉,盘下的媳妇向阿家。媳妇就是一朵菜,阿家打扮儿子爱”。短短几句,展现给大家一个和睦的家庭,这首山歌之所以被大众所熟知,就是因为它很简练的传递了婆媳相处之道,为众人树立了一个典范。

(4)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善于把所见所闻以最形象最系统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但善于记忆,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例如,礼县山歌中就把日常所见的东西编来唱,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有“四黑”:“黑人黑马黑鸭子,腰里别着铁勺子”。“四白”:“粉白墙,石炭烫,绵羊吆在了雪山上”。“四硬”:“铁匠的砧子石匠的灿,花岗岩的石头金刚钻”。“四软”:“压山的日头绑住的猴,霜杀的茄子柿子头”。这些归纳让人不禁赞叹,尤其是把“压山的日头”比作“软”,更是诗意浓浓。

1.4 社火庙会

在礼县的传统民俗中,庙会和社火是两个重头戏。作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它们担负起了祭祀、娱乐等社会功能,因为活动都在春节前后,所以又寄托了劳动人民对新的一年所有美好的愿望。礼县山歌中有绝大部分是传统的社火、庙会曲,例如有非常著名的《刘海洒金钱》《王祥卧冰》《进状元》等。一般以十二个月为主线,牵涉出历史故事、乡土人情、传统工艺等诸多领域,意在祈福消灾,保佑一年人寿年丰。

(1)《王祥卧冰》是传统二十四孝图里面的故事,颇具教化意义,志在奉劝人们只要孝敬父母,孝行便可以感应天地,终会得到好报。全篇采用传统的“金线梅花调”:“王祥三岁离了娘,离了亲娘接后娘。后娘拉扯十二三,送他来说把书念。听说老娘有了病,大步子走,小步子量,小步子量在了家庭上。手扒炕檐问亲娘,想吃啥饭喝啥汤?娘只想喝咸鱼汤。大步子走,小步子量,小步子量在了集场上。上街卖的猪羊肉,下街卖的米面汤,并无咸鱼上集场。大步子走,小步子量,小步子量在了河岸上。帽子挂在树梢上,衣裳脱在石头上。热身子趴在了冷冰上,冻的冰凌咯藏藏。大喊两声个娘娘,头一声呼唤的太高了,惊起了上方的张玉皇。后一声呼唤的太低了,惊动了下方的水龙王。水龙王听见急了忙,快把鳝鱼送出江,冻死了王祥谁担当。大步子走,小步子量,小步子量在了家庭上。头一口喝了鳝鱼汤,十分的病儿退七分。二一口喝了鳝鱼汤,十分的病儿退八分。三一口喝了鳝鱼汤,十分的病儿全退光”。全篇以叙事的手法,生动的叙述了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唱后回音不绝于耳。其中还掺杂了神话人物,体现了道教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2)还有类似《绣荷包》等曲目不仅展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又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如:“一绣张果老,骑驴过金桥。二绣一只船,绣在河中间。三绣洛阳桥,果然绣的好。四绣娇天子,身穿八卦衣。五绣杨五郎,五郎为和尚。六绣岳鹏举,尽忠来保国。七绣七仙姑,仙姑配凡人。八绣楚霸王,霸王丧乌江。九绣九调头,儿女仅着有。十绣十三省,荷包齐绣成。荷包绣全了,穗穗吊严了。人人都说好,果然绣的好”。这其中包含了神话人物、历史名将等诸多元素,展现了一幅民俗风情的长画卷。这样的庙会、社火曲目品类繁多,不再一一赘述,其在社会、民俗、文学、历史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宝贵的研究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1.5 革命题材

战争年代,军阀混战,封建地主残酷的剥削着广大农民阶级,农民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此时,山歌中出现了革命题材作品,为广大农民提供了诉求和抨击的渠道,不但反映了人们对革命的热情,也寄托了农民对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

(1)解放战争题材。

一九四九年八月,人民解放军西北主力迅速西进,在解放兰州和宁夏后,得知陇南礼县、西和敌人实力空虚,临时改变作战计划,提前解放西礼二县。山歌中就有对这场战役的详细描述。

“七月十三天将麻,天下细雨地上滑。坪上响起枪炮了,中央军的兵变了。出石峡,过成县,兵变的队伍被打散”、“七月二十人心乱,老百姓都把解放军盼”、“七月二十二人心慌,侦察兵到了店子上。红星帽,绿军装,胸前挂的冲锋枪”、“晌午一过人心安,解放军占了两旁山。端茶送水城门开,迎接解放军进城来”。

以时间为主线,交代了敌军兵变、人心慌乱、解放军占山、解放全县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这首山歌的历史价值甚至高于民俗价值,在经过口口传唱后,人们将永远记住一九四九年八月这历史性的一刻。

(2)在革命题材中还有一类关于斗地主和土地革命的题材,不仅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丑恶嘴脸,也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土地革命的热情和赞颂。

“地主你咕娃不是人,麦分的间间荞分笼。地主捏睡个大天亮,穷人汗流的湿衣裳。地主捏有吃又有穿,穷人家枕着半片砖。一到午时肚子饿,端起了饭碗就难过。算盘有哩你不打,你把穷人当牛马。把你死了就死了,土改已经开始了。把你死了就埋了,土地已经划开了。不看你地主的脸式了”。

这首山歌将地主的奢靡和农民的穷苦一一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公以及农民生活的困苦辛酸。结尾处表达了人民对土改运动的支持和赞颂,为后人了解这段时期的生活状态提供了素材。

(3)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纷纷奔赴前线,其中不乏礼县、西和等地的青年。此时,在礼县山歌中就出现了一类关于“小哥哥”的题材,表达了女子对志愿军哥哥的思念和祈愿。

“金斧头砸了铁罐子,小哥哥是条硬汉子。牛皮灯笼心里明,小哥哥当了志愿兵。穿上军衣背上枪,小哥哥参军上前方。高山上敲钟八面响,志愿军过了鸭绿江。冲锋枪,三尺长,一心打败美国狼。小哥哥去打野心狼,贤妹娃后方捐献忙。钻天杨虽高离不了根,农民有的是爱国心”。

从革命题材的山歌中,我们能看到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能看到历史变迁中农民的生活轨迹,能看到广大劳动人民对和平安宁的渴望。以山歌为渠道,记录历史变迁,诉说爱国热情,赞颂崭新生活,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民俗的范畴,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6 其他题材

在其他题材中,还包括表述山歌功能的题材、人生感悟的题材。所占篇目较少,但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作用。

(1)例如有表述山歌功能的“打火吃烟磨镰刀,唱个山歌解心焦”、“牛娃吃了波拢菜,人不唱山歌老的快”、“山歌本是灵芝草,身子骨有病能唱好”、“山歌为真戏为假,山歌会替人说话。东山的日头西山落,心病上的话儿没法说。土黄骡子驮花生,有心说去难打真。骡子驮的桦木柴,说不出来了唱出来”。这类题材对山歌的自娱自慰、抒怀解闷、传情达意等功能进行表述,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山歌的热爱。

(2)感悟人生真谛传达生活经验也是山歌题材的一部分,这部分题材充满了哲理性,通常以老者的口吻向后人传授生活的态度和为人的道理。语言朴实深刻,比喻一针见血。

如:“青石板上栽瓜哩,牛没力时胡拉哩。砸了火盆换烧哩,人没理时胡说哩。杨木桶子掉了底,无理强辩三分理。花花世界大家的,不是一人霸下的。北斗七星天上挂,有理才能走天下。”再如:“根正不怕大风摆,脚正不怕影子歪。行的端,走的正,马掌不怕石头硬。土黄骡子驮大黄,人正不怕戳脊梁。”

通过这两则山歌可以发现,这类题材主要以巧妙的比喻来进行说理,用“青石板上栽瓜”来形容无理,用“根正不怕大风”来形容正直。形象深刻,恰到好处,有很强的说服性。

2 礼县山歌的特点

礼县隶属甘肃省陇南市,东邻天水、西和县,西接宕昌、岷县。礼县山歌与“洮岷花儿”同源,与西和山歌同脉,其艺术形式以“赋”、“比”、“兴”的民间传统手法见长,修辞手法包括谐音、双关、排比、拟人、顶针等。在演唱风格上,节奏徐缓,曲调明朗,长腔短调交相呼应。而词语类型多受礼县本土方言的影响,颇具地域性。礼县山歌的产生及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方言的形象多变,而热情善良、纯洁质朴的礼县劳动人民则赋予其强大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究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浓厚的地域文化、形象的修辞手法、巧妙的意象运用三点。

2.1 浓厚的地域文化

礼县是中国最早建立郡县制的地区之一,历史文化悠久,受中原文化深刻的影响,有着十分浓厚的地域文化,其方言、饮食、服饰等特点在礼县山歌中均有所展现。

2.1.1 方言特点在山歌中的体现

礼县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北次方言陇南分支,其主体由近代中原音韵衍化而来,但由于受到甘、陕、川三省方言交叉影响,体系较为独特。

礼县方言在声母上混读现象比较严重,例如普通话声母中的[b]在礼县方言读作[p],具体字有:拔、败、伴、病、步等等。如:“青石崖上的燕儿窝,命不好了伴啊么”中的“伴”就读作[pan],“大步子走,小步子量,小步子量在了佛堂上”中的“步”就读作[pu]。普通话声母中的[d],在礼县方言中读作[t],具体字有:地、毒等等。如:“阿家是个毒心肠,锥子窟窿把脓淌”中的“毒”就读作[tu]。其余声母均混读,在此不一一列举。韵母上把前鼻韵母字一律读成对应的后鼻音,也是礼县方言的一大特点。普通话中的[e]在礼县方言中的读法比较复杂,与 [t]、[t`]、[ts]、[ts`]、[s]相拼时读作 [ε],如:把“得”读作[tε],“特”读作[t`ε]等等。

声调上,礼县方言也是分为四类,但在调值上与普通话相差很大,特点是起点低,降而不升,发音短促,类似于普通话降声调的前半部,故定名为低降。该方言与普通话的调值有整齐的对应规律,如:礼县话中读低降的,普通话应该读高平。礼县话读高平的,普通话读全降等等。声调的特殊性使得礼县山歌与其他地域山歌有明显的区别。

最具有特色的当属方言词汇的丰富,不做注释的情况下,人们很难理解其含义。如:“热头出来照九州,农村改革粮丰收”中的“热头”就是太阳。“死蔫门的李旺财,领着情人去砍柴”中的“死蔫门”就是指没精神,没出息的人。“隔河照着妹穿蓝,长的心疼人干散”中的“干散”就是指穿戴可身,动作爽利。“砸烂铁锅倒沙锅,不会活人的独把阕。”中的“独把阕”就是指孤僻、专断、抠门的人。“送出大门不管了,夜鸽子把你的魂揽了”中的“夜鸽子”就是猫头鹰。类似于这样的方言词语十分丰富,不再过多举例。

方言是山歌的灵魂,山歌的“土性”皆源于方言的传承。而今,方言的不断退化已经使得类似山歌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困境,因此,从保护和传承方言着手来保护地域文化,是目前如何搞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课题。

2.1.2 饮食特点在山歌中的体现

从礼县山歌很容易窥得礼县人的饮食习惯,但需要说明的是,所提饮食大都源自于农村,并没有山珍海味,只有粗茶淡饭,例如,“拌汤”、“熟面”这些食物在其他地域的山歌中就很难见到,这些食物为礼县山歌的地域文化划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青石崖上的鹁鸽蛋,一样的朋友两样看。给你的油饼加鸡蛋,给我的凉水拌熟面”。“熟面”是过去将面粉炒熟后当做干粮,吃后沉而易饱,是旧时农村家庭必备的食物之一。“瓦罐里提的酸拌汤,拌汤不喝人看上。天爷下的乱点子,想吃花的面片子”其中“酸拌汤”是礼县非常常见和普遍的一种吃食,将面粉搓成疙瘩后下到清水里煮,待清水煮稠后加入“浆水”即可食用,喝拌汤具有调中引气,开胃止渴的功效,深受本地人的喜爱。“街上买了三颗蒜,屋里吃的是馓饭”中的“馓饭”就是常说的玉米面糊糊,是将玉米面均匀的洒入沸锅中,不停的搅拌,最后形成胶粘状后配浆水食用,辅菜有炒茄子,炒土豆丝、腌白菜等,各地农村均有其独特的做法,礼县则别具风味。再如:“番麦洋芋不收了,五谷杂粮不吃了。”中的“番麦”、“洋芋”是礼县本地除小麦以外最主要农作物和食材,指的就是“玉米”、“土豆”。礼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降水条件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主要包括萝卜、黄瓜、大蒜、茄子等作物,在山歌中均有出现。

2.1.3 服饰特点在山歌中的体现

礼县山歌中所涉及的当地服饰主要有草帽、膝裤、麻鞋等。草帽是用小麦杆子手工编织的帽子,在礼县农村广泛使用,因礼县晴天炎热,阴天多雨,所以草帽在劳作时的作用举足轻重。山歌中对草帽的提及不胜枚数,如:“二细草帽头上戴,白布汗褂青腰带”等。“麻布衫子白麻鞋,郎从兰州刚下来”中的“麻鞋”是礼县及周边区域男性在夏天穿的鞋,用麻线钩制,鞋头扎一个红穗球,美观舒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麻鞋已经渐渐离我们的生活远去,编制麻鞋的手工艺人也越来越少。膝裤是旧事裹足女人绑在胫腿下的织物,一般用缎子制成,但随着裹足妇女的相继辞世,这种服饰面临绝迹,礼县山歌中关于膝裤的提及有:“古今古,古细古,两口子商量着卖豆腐。男人说着么本钱,妇人说着么利钱。满兜就一条膝裤钱”。再如“黄铜罐子银盖子,醋红膝裤绿带子”等。

2.1.4 地形地貌、日常器物特点在山歌中的体现

礼县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为山歌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其他诸如地形地貌、日常器物等特点在山歌中也有所提及。例如,礼县山歌有许多关于“崖”的表述,如:“青石崖上的燕儿窝,命不好了伴啊么”。“青石崖嘛黄石崖,含的一口凉水来”等等。在礼县乡镇中就有类似“崖城”、“崖底下”等地名,而从这些山歌中可以窥得礼县特殊的地形风貌,县城南部雷王、江口一带为土石山区,受地质活动影响与河水常年累月是冲刷,沟壑纵横,山峰陡峭。

“核桃木的香筒子,想死不成两口子”礼县农村地区一般会在正房设香案,摆放先人的牌位或神明的塑像,以保佑一家平安康健,“香筒子”就是装香的工具。而礼县宽川一带根雕、镂刻的手工技艺闻名遐迩,因此礼县人制作香筒子一般会选取上等的木料,请手工艺人精雕慢琢,做工极其考究。

“碌碡拉着场里走,打着庄稼行里走,庄稼行里苦人哩,杠头把磨的手疼哩”。其中“碌碡”曾在甘肃、陕西等地广泛使用,是一种用来碾压的畜力农具。如今,农业机械化普及,这种原始的传统农业用具也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2.2 形象的修辞手法

礼县山歌总体上还是没有摆脱以诗经为代表的“赋、比、兴”的民歌传统技法,当然也兼及常见的修辞手法如谐音、双关、比喻、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加入了诸多的民间元素,朴素形象,既让情感得到升华又易于传唱。

“赋”就是平铺直叙,高度概括人物、事件、情感。通过一针见血的描写,让事物具象化,从而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共鸣。“死蔫门的无智才,糜面馍馍怀里揣。狗咬一声撂一块,狗吃馍馍人进来[41]。”通过对情郎“智斗恶狗”的描写,让人对整个事件有了一个十分具体的印象,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对于思想的叙述也是“赋”的一种,这种“赋”在礼县山歌中十分常见,原因在于有许多关于描写相思的篇目都是在叙述人物的内心独白,例如“相思病儿么方子,除非你我对康子”、“为你我把心拿实,给你舍命我也值”等等。还有一种“赋”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例如:“盅盅里滴上一点油,花儿打扮梳油头。前头梳成两条龙,后头梳成一座城。凹眉它把额颅盖,纂纂它把网子戴。红脸蛋儿把粉擦,再插一支银簪花。”“劲霸西装红领带,我家的郎长的帅”等等。礼县山歌对人物的描写给人一种如在眼前,呼之欲出的感觉。

“比”就是类比,但不同于比喻,早在诗经《卫风·硕人》,就有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类似这样的类比在礼县山歌中用的最为广泛,例如:“白生生来红扑扑,妹是三月的水萝卜。走路细腰只扭哩,活像风摆杨柳哩。樱桃嘴,糯米牙,贤妹娃人才压天下。杏核眼睛辫子长,就差纂纂没扎上”。将贤妹娃的样貌比作日常所见之物,让人浮想联翩,意味深长。

“兴” 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山歌研究学者剡自勉先生将西和山歌中的“兴”概括为“以韵起兴”、“以意起兴”两种类型,这种分法在礼县山歌中同样适用。“以韵起兴”指的是上句所言之物与下局所咏之词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韵脚,例如:“青石崖嘛黄石崖,含的一口凉水来”中的第一句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为了让“崖”为后文起韵。再如:“十字当街一桶油,先是婚缘后是仇”、“西汉水的燕子河,不拿外心人难活”等等。“以意起兴”是创作者把前后句整合到一个可以相互关联的水平上来,反映了创作水平的提升,是一种为表达意思故意设计的“兴”。如:“区区罐儿熬米汤,想看你来没礼当”后句的“想看你来没礼当”表明了男方家中比较窘困,与前句的生活状态正好呼应,其艺术水平较之“以韵起兴”大大提升。

除了“赋比兴”外,还有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如:“水打双轮磨转哩,一天想你三灿哩。房檐的点水上线哩,想的心跳肉颤哩。想的肝花摇铃哩,想的肠子拧绳哩。想的肝子如针扎,想的肠子如刀刮。把心想成了豆瓣子,肠子想成了扣线子。肠子想烂心想死,脸式想成了黄裱纸。想死了,想活了,明路灯儿点着了”。通篇采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相思中的男女描写的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到最后,点上了油灯,预示着因相思成疾,即将奔赴黄泉。夸张的手法,在于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以烘托气氛,启发读者想象力。民歌领域最早可追溯至《诗经·王风》“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同样也是用夸张手法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读来颇为感慨。在这首山歌中,形象的把五脏六腑比喻成“豆瓣子”“扣线子”,把面色形容为“黄裱纸”, 它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情感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而所提之物皆源于农村生活中,由此也可看出礼县山歌的取材之广。

2.3 巧妙的意象运用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礼县山歌将许多日常所见之物赋予全新的意义和内涵,将所要表达的感情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让人浮想联翩。

例如,“郎是阳山的绵葛条,妹是阴山是野樱桃。野樱桃开花惹蜂来,绵葛条开花爬上崖。野樱桃红了酸带甜,绵葛条熟了把树缠。条缠树,树缠条,绵葛条缠住了野樱桃。葛条一丈树八尺,葛条倒把树缠住。条缠树,树缠条,郎把贤妹娃缠了个牢。葛条缠到树梢了,缠的不可开交了。葛条缠住树根了,二家不得离身了”。

早在《诗经·周南》中就有“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这样的诗句,可见“葛”这种藤蔓植物广泛用于民歌中是早有先例,但是后人对《诗经》中“葛”所表现的意象莫衷一是,因此挖掘礼县山歌对“葛”的阐释,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山歌形象的把男称作“绵葛条”,把女称作“野樱桃”,树和条的开花暗指男女情窦初开,渐懂人事;“野樱桃”,“绵葛条”结果则暗喻二人成年,指可以相互追求;而之后的“树缠条”,“条缠树”则指二人相互爱恋,坠入爱河。在礼县山歌中,“缠”字意味深长,让人不禁联想到蛇、藤蔓等物,一则指男女情真意切,如同藤蔓不可分开,二则指男女之事,三则指追求心上人的行为。此篇将“缠”与“葛”巧妙结合,让人心领神会,情不自禁。

“芍药赛过牡丹开,郎把芍药摘着来。芍药参了牡丹的行,气的牡丹脸式黄。小郎他把心坏了,丢下牡丹缠芍药。芍药抢了牡丹的郎,惹下牡丹闹一场。”礼县山歌中,把女子称作牡丹或芍药并非一例,再如:“妹是将开的白牡丹,郎是蜜粉花上旋。”等等。在中原文化中,牡丹和芍药并称“花中二绝”。民俗学中,“牡丹文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牡丹花大、形美、色艳、香浓,将其比喻为女子,体现了世人对富贵雍容,浓情圆满的追求。

礼县山歌中将美丽、贤惠的女子称作牡丹芍药,但将品行不端、作风不正的女子物化作“野棉花”。其原因是野棉花沾到裤腿上很难收拾,例如:“人家的缠花真缠花,我缠了一身野棉花,野棉花的纹子细,沾着身上抖不利。”用野棉花特性来指那些轻贱女子的不道德行为,既避免了少儿不宜,又形象生动。

3 结语

礼县,作为秦人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这些,为礼县山歌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作为民俗俚曲的代表,其灵动、真实、自然、幽默的特点不仅为当地的地域文化增光添彩,更让人体察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性情与时代足音。“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种最原始、最直白的表达方式展现的是华夏文化的根本,所以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后,不但没有消弭,反而焕发出更加年轻的生命力。因此,对它的理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而传承和发扬礼县山歌,就成为了礼县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杨克栋.仇池风—陇南山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王晓为,礼县山歌三百首[M].甘出准036字总394号(2011)001号.

[3]陈建荣.礼县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

[4]剡自勉.西和山歌创作的民间修辞摭谈[J].皖西学院学报,2012,8(4):51-52.

[5]剡自勉.西和山歌初探[J].昌吉学院学报,2010(1):18-21.

[6]赵兴元.西和山歌的歌词特点[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1):62-62.

[7]剡自勉.西和山歌中的物质民俗谫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72-74.

[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J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2(b)-0045-09

猜你喜欢

礼县山歌题材
山歌还要妹起头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力助“礼县苹果”进京推广
山歌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驰援
苗山歌
《礼县人大志》出版发行
苗山歌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