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研究的新思想
——《转喻与语言:语言加工的新理论》评介
2017-03-12山东大学李淑康
山东大学 李 克 李淑康
1. 引言
近十多年以来,转喻研究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如同隐喻一样,转喻在传统修辞学界大多被视作修辞格。从认知语言学界开始关注转喻开始,转喻便被赋予一种新的角色。到底转喻是什么,可应用到哪些领域,甚至可应用到多广的领域,这些都是学界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概括来看,目前转喻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1)转喻的本质及其运作机制探索;2)转喻在语言各层面(音素、词素、词汇、句法、语义、语篇、语用等)的应用价值;3)基于多种视角对转喻的研究(如哲学、语料库、修辞批评等)。不论是转喻的本体研究、以转喻为框架进行的研究,还是以某种理论框架对转喻的研究,都离不开转喻这个核心。既然转喻这么重要,应用这么广泛,那么为什么不尝试建立转喻的学科呢?《转喻与语言:语言加工的新理论》(MetonymyandLanguage:ANewTheoryofLinguisticProcessing,以下简称《转喻与语言》)这本专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 内容简介
《转喻与语言》是2015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研究系列的专著之一,作者为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的Charles Denroche博士。他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著名学者,集语言教师、译者与词典编纂者等身份于一身。他的这本专著探讨了在语言与交际中起核心作用的新理论,即转喻处理,为迅速发展的转喻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
全书共九章,可分为四个部分。各章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作者首先将文中的转喻限定在事物、字词与概念之间的部分-整体之间的相关性,其次介绍了该书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及数据来源,最后作者总括全书的框架与核心内容,为转喻研究勾画出一幅蓝图。
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研究,包括第二章与第三章,主要关注语言思维模型的构建,同时在介绍隐喻能力的基础上为转喻能力的构建打下基础。第二章构建了语言思维模型。该模型包括六部分:“三库”——心理词库、心理短语意义库、心理图式库;“三器”——语法处理器、隐喻处理器与语用处理器。心理词库与词素、词的信息有关;心理短语意义库可扩展意义,也可使语言加工更简单;心理图式库与思维、百科知识的抽象框架有关;语法处理器处理一定数量的程序,与结构相关的心理短语意义和语言的预制语块有关;隐喻处理器旨在处理隐喻意义;语用处理器则处理语境中的意义。第三章重点探讨了隐喻能力,即识别隐喻的三要素(双域、意向性与选择性迁移)、解释与创造隐喻的能力,这为该书提出转喻能力做了有力铺垫。
第三部分的核心在于探索转喻的应用价值与范围。学界对转喻在语言层面上的应用已经着墨较多,对交际、文化娱乐、二语习得、翻译等其他领域则较少提及。在第四章中,作者分析了转喻在概念化与交际中的重要角色。转喻处理在从音素到语用学的各个层面,比如范畴化、指称与意义、语言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间接言语行为、语用推理等方面,都发挥着基本作用。第五章研究了语言在个体与大众文化,以及娱乐活动中的角色。转喻处理在电视知识竞赛节目、模仿秀、幽默语言、形式转喻、名字选择、家庭内部表述与避免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六章探索了转喻与隐喻在组织语言段落及构建语篇意义方面的角色。作者发展了一个模型,它包括四个语篇现象,其中两个与语篇构建方式的变化有关,即话语转喻与话语隐喻;另外两个与词汇构建网络有关,即语篇转喻与语篇隐喻。第七章研究了转喻在语言学习者与交际者之间的互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交际的成功取决于参与者转喻地处理问题的能力。作者指出转喻处理对语言学习者有益的四个方面:语言调节、外国人腔、词库扩展与形式转喻。这些发现对外语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师培训、教材编纂、语言意识培养等方面都有启示意义。第八章主要分析了转喻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发展了转喻式翻译理论,将翻译作为探索源语与目标语之间转喻关系的手段,并指出翻译活动是两种语言不同语言层面的紧密相关性的持续探索,转喻处理蕴含在源语文本、初稿译文与终稿译文之间的发展关系中。
第四部分是该书的点睛之处。全书所讨论的关于转喻的诸多问题最终归结于尝试构建转喻学。作者认为,转喻无处不在,不仅运作于语言与交际方面,也可适用于更为广泛的领域。既然可把转喻上升到一个较大的社会层面,因此可将转喻作为一种学说——转喻学。这种学说的提出既浓缩了转喻研究的精华,也极大开拓了转喻研究的路径。
3. 简评
《转喻与语言》充实了转喻理论,同时将转喻理论运用到语言学习、交际与翻译中,也谈及了转喻处理在重构与解决艺术、科学等人类活动领域内的问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转喻研究的进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3.1 理论贡献
首先,该书提出了转喻与隐喻的语言思维模型。为了进一步区分转喻与隐喻,作者借助语篇与话语的载体,提出了由语篇转喻、语篇隐喻、话语转喻与话语隐喻构建的语言思维模型。此模型旨在阐释转喻与隐喻在组织语篇与构建语篇意义中的重要作用,整合了语篇层面的转喻与隐喻研究,对转喻理论的发展大有裨益。具体来说,语篇转喻是由同义关系的语义项构成的“链”,通过构建转喻链增强了语篇的衔接性。与语篇转喻对应的是语篇隐喻。如果单个隐喻系统地组织了整个语篇或部分语篇,这就是语篇隐喻。话语转喻则是通过关注图式或框架的某一特定部分,进而缩小话语焦点的工具。而话语隐喻由出现在同一语篇内的隐喻群组成,它允许语言使用者避开话语主题,进而寻找主题外事物之间的关联。该模型的四个组成部分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其次,该书发展了转喻能力的概念。针对学界对转喻能力关注不足的现状,作者比照Littlemore & Low(2006)提出的隐喻能力,发展了转喻能力的概念,并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比喻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并建立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框架,一个更有效的策略就是教给学生高频度的转喻表达。具体来讲,转喻能力包括识别相关性,创造包含相关性的语言,并拓展说话者在真实演讲场景中的接受技巧与表达力。这个界定包含了识别与创造转喻的能力,也延伸到演讲能力。关于外语教学,作者认为教师应更多地侧重于转喻而非隐喻,侧重于创造新颖转喻,而非使用低频隐喻,这将更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总之,转喻能力的提出可与隐喻能力遥相呼应、相辅相成,对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理论的结合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再者,作者大胆地提出了构建转喻学的设想。Denroche(2015: 181)认为,转喻意识可以摆脱直来直去的表达,帮助人们创造出更灵活的语言表达。这种转喻思路可为外语教学、测试与语言培训提供新的视角。同时,转喻亦可作为语言研究的指导原则,为重新评估与解决社会领域内的问题提供一个有力、有效的工具。这样,以转喻原则为导向的新领域——转喻学就产生了。转喻学的建立首先旨在发展转喻能力,识别与处理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之间的相关性,认识转喻处理在语言与超语言层面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具体来讲,一方面,转喻学可与其他语言学研究分支或领域进行“嫁接”。它承认传统修辞学与诗学,可应用于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重要的是,转喻学还可用于批评话语分析。转喻学可这样看待这门学科,人们可用不同的与转喻相关的语码去表达不同的现实,可通过作者为强调政治语篇的某些方面而做出的转喻选择洞察转喻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转喻学也可为语言学之外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动植物之间的分类,种属与类属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转喻学的研究范畴。
3.2 实践贡献
首先,Denroche将转喻运用到翻译领域。《转喻与语言》提出的转喻式翻译理论将比喻性语言看作翻译可行性的基本对象,但它并不主要关注比喻性,它主要关注源语文本与译文初稿、译文初稿与译文终稿之间紧密相关的意义转换。该理论可为翻译研究提供一种新范式。具体来讲,翻译分为两个阶段:语际迁移阶段(从源语文本到译文初稿)、二语内修正阶段(从译文初稿到译文终稿);这两个阶段具体包括:理解源语文本意义,对比源语与目标语,做出由转喻框架激活的词汇选择,修改译文初稿直至预期结果。翻译即是通过转喻关系处理这整个过程。从源语文本到译文初稿充满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而从译文初稿到译文终稿中的某些句子的转换其实就是转喻转换。终稿时的词句微调,旨在关注语篇的连贯,也是转喻处理在发挥作用。概而言之,转喻式翻译理论的提出扩大了转喻理论的应用领域,对在翻译教学中学生的转喻能力培养及翻译从业者的转喻思维训练有较大的启示。
其次,《转喻与语言》有效扩大了转喻的应用范围,将转喻应用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Denroche认为,转喻可为社会人际交往、仲裁、冲突解决、外交、法律、艺术、国际问题、心理治疗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也可为数学、逻辑学、生物分类法、进化论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例如在艺术上,拼图就是一种转喻,选择各种材料与组合依靠的就是转喻处理;生物分类法上,动植物之间的分类,种属与类属之间的关系都属于转喻关系。这样便极大地开阔了转喻研究者的视野,也为转喻研究拓宽了思路。
3.3 缺憾之处
《转喻与语言》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首先,作者的某些论断有略显武断之嫌。作者认为转喻式翻译理论的提出是学界第一次将认知转喻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实际上,同样在2015年,伯明翰大学教授Littlemore在其专著《转喻——语言、思维与交际背后的捷径》(Meto-nymy:HiddenShortcutsinLanguage,ThoughtandCommunication)中也谈及了转喻与翻译的关系。在国内,卢卫中(2011)也曾探讨了转喻的具体翻译策略问题,较具前瞻意义。其次,作者的某些观点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关于转喻能力,李克(2013)曾在修辞批评与隐喻能力等理论基础上提出过转喻能力,认为转喻能力包括识别、解释、评价与创造转喻的能力。这个转喻能力与Denroche的观点有重叠之处,均提及识别与创造转喻的能力,但也有不同之处。Denroche提出的转喻能力因未涉及解释与评价转喻的能力而略显不充分,这一点值得进一步探讨。再次,由于篇幅原因,作者未将某些论述具体化。作者试图提出转喻学的体系,但仅仅提及了转喻学的大体应用范围,未对转喻学的学科定位等问题进行具体论述。当然,到底转喻研究可以扩展至多广的领域仍是个疑问,我们也不太可能设定转喻的应用范围。换一种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学说可以扩展至无限大的领域,变得虚无缥缈,那么它的存在的确是一个值得让人质疑的问题。同样地,转喻也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因此,有必要科学、合理、有限制地利用转喻处理相关的语言、交际、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该书整体上不失为一本能为转喻研究带来新鲜血液的学术著作,既论及转喻研究的现状,又有力推动了转喻理论的发展,也有效开拓了转喻研究的思路,最后也大胆提出了构建转喻学的设想。实际上,认知隐喻学已经赫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并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度;然而认知转喻学的设想却一直停留在萌芽状态,并没有得到成长壮大的机会。Denroche(2015)无疑是一个破土之举,对深耕转喻研究起到重要的抛砖引玉的作用,必将引起学界对转喻研究的进一步思考与关注。
Barcelona, A. 2002. Clarifying and applying the notion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update [C] // R. Dirven & R. Pörings (eds.).MetaphorandMetonymyinComparisonandContrast.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7-277.
Denroche, C. 2012. Metonymic processing: A cognitive ability relevant to translators, editors and teachers [C] // G. Mininni & A. Manuti (eds.).AppliedPsycholinguistics:PositiveEffectsandEthicalPerspectives. Milan: Francoangeli. 69-74.
Denroche, C. 2015.MetonymyandLanguage:ANewTheoryofLinguisticProcessing[M]. New York: Routledge.
Littlemore, J. 2015.Metonymy:HiddenShortcutsinLanguage,ThoughtandCommunic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ttlemore, J. & G. Low. 2006. Metaphoric competenc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J].AppliedLinguistics(2): 268-294.
Littlemore, J.etal. 2014. Investigating figurative proficiency at different level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J].AppliedLinguistics35 (2): 117-144.
Panther, K.-U. & G. Radden (eds.). 1999.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李 克. 2013. 转喻能力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 [J]. 外语电化教学 (4): 16-24.
李 克, 卢卫中. 2017. 英语专业学生转喻能力对翻译能力的影响探究 [J]. 外语界 (1): 64-71.
李 克, 王湘云. 2015. 批评转喻视域下的批评转喻分析模式新探 [J]. 现代外语 (2): 183-193.
卢卫中. 2011.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 [J]. 中国翻译 (2): 64-67.
王 寅. 2015.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认知语言学 [J]. 外国语文 (2):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