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中的身份认同
——从《马克·吐温自传》中的完人“罗杰斯先生”说起

2017-03-12浙江理工大学薛玉凤

外文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罗杰斯吐温好友

浙江理工大学 薛玉凤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而在美国“毒舌老愤青”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的自传中,竟出现几个近乎十全十美的完人,实属不可思议。在三卷本《马克·吐温自传》(AutobiographyofMarkTwainVol. 1-3, 2010—2015)的许多章节中,吐温一改读者熟悉的“尖刻、古怪、滑稽、暴躁”(见中文版《马克·吐温自传》第1卷中译本封底)的传统形象,变得深情、多情、温情、热情洋溢,对自己倾慕的对象不吝赞美之辞。亨利·H·罗杰斯(Henry H. Rogers,1840—1909)就是其中之一。

亨利·H·罗杰斯是美国著名实业家、金融家、标准石油公司的副总裁和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在铁路业也很有影响。他的资产达一亿美元,在铜、铁、矿、铁路等方面都有投资,是美国25个最富有的人之一。他还是有名的慈善家,曾默默资助无数学校、教堂、图书馆、市政厅等。最重要的是,罗杰斯是吐温晚年最好的朋友。

吐温笔下的“罗杰斯先生”①吐温每次提及自己的好友,都用“罗杰斯先生”(Mr. Rogers),该词在《马克·吐温自传》中出现达99次之多。内外兼修,风趣幽默,既是无所不能的商界精英,又是难能可贵的挚友;既是无私的超能英雄,又是有着美好天性的高贵绅士。那么罗杰斯到底有何魔力,让一向言语犀利、擅长讽刺和幽默的吐温崇拜得如此五体投地?在罗杰斯的完美形象背后,是吐温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及其对理想人格的精心刻画。

一、意气相投的挚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8岁的国际知名作家马克·吐温与54岁的商界翘楚亨利·罗杰斯之所以一见如故,迅速成为挚友,是因为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惺惺相惜也就在所难免。吐温为好友谱写的赞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其自身优秀品质的肯定与赞美。移情的同时也不乏自恋的成分。

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学家,吐温对文学手法的运用驾轻就熟,比如对比与衬托。因此他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即衬托(foil)。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感受。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吐温首先用正衬手法,即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突出罗杰斯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对自身的长处加以肯定。

吐温和罗杰斯都是热心肠,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哪怕那其实是别人的责任。实际上,罗杰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他对责任与义务的那份担当。罗杰斯出生在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少年时送过报纸,帮父亲经营过杂货店,青年时期尝试过很多工种,在多个领域摸爬滚打,后来靠炼油厂发家。因为原油价格突涨,罗杰斯与合作伙伴欠下不少外债。同伴放弃,罗杰斯却选择独自承担所有债务,因此得到美国著名商人和慈善家查尔斯·普拉特(Charles Pratt, 1713—1794)的赏识,从此一帆风顺:从领班到经理,再到普拉特炼油厂的总管,得到股份,成为普拉特的合伙人;一起创办查尔斯·普拉特公司,成为普拉特的手足和耳目。普拉特公司后来并入标准石油公司后,罗杰斯同样深得老板洛克菲勒的赏识与重用,跻身该公司三大决策人物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逆境,如果青年罗杰斯做出与同伴一样的放弃选择,也许一时轻松,却不会得到普拉特的关注;没有普拉特的赏识与相助,也就不会有后来在商界叱咤风云的罗杰斯。

而吐温面对自己创办的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倒闭后所欠下的巨额债务,毅然接受妻子与罗杰斯的建议,放弃舒适闲散的生活,做出与青年罗杰斯一样的选择,尽管那并非吐温的过错。1895年7月15日,吐温携妻带女,开始为期13个月的环球演讲,其间所得全部报酬,都在第一时间寄给他的代理与好友罗杰斯,用于偿还出版公司倒闭案的96个债主的近10万美元债务。直到1898年底,他的所有债务才全部还清(Twain 2013: 80)。罗杰斯先生对吐温多次无私援助,对30年前的老伙伴慷慨解囊。吐温对艺术家卡尔·格哈特等年轻人的提携与无私帮助,对格兰特回忆录出版事宜的坚持,以及对出版公司倒闭案的担当,都说明他们有相似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有抱负,有担当。赞美好友罗杰斯的同时,吐温也在为自己的优秀品质大唱赞歌,弘扬正能量。

吐温是世界文学界公认的幽默大师,而罗杰斯除非睡着了,否则就不会没心情开玩笑。这是吐温对好友幽默感的极高评价。在吐温看来,罗杰斯多情、“热情、亲切,像女人一样敏感,有着永不枯竭的幽默源泉,且对别人的幽默有着绝对可靠的认知。罗杰斯虽已67岁,却像25岁小伙子一样活泼、友善”(Twain 2013: 161)。不难想象,两个风趣幽默且极为聪明的好友在一起,定会妙语迭出,其乐无穷。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例子,是他们喜欢互相“班门弄斧”:吐温经常自告奋勇,给好友出些金融方面的鲜招;而罗杰斯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教吐温如何将文学作品写得更好。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但这并不影响这对好友从这闲聊与相互调侃中获得无限乐趣,也说明他们对彼此所钟爱的事业有足够的兴趣与认知。

另外,吐温和罗杰斯还有不少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都喜欢扑克与台球,都对戏剧情有独钟,都喜欢恶作剧、喜欢嘲弄人性。这使他们有许多共同语言。在相互陪伴中,他们度过许多美好时光。吐温是罗杰斯家里的常客,连他的那艘私人游艇,也因吐温的名声而吸引了全球的瞩目。罗杰斯因为健康原因需要换个环境,却拒绝去百慕大疗养,除非有吐温作陪。于是吐温果断决定舍命陪君子,陪好友到百慕大待了一段时间。吐温和罗杰斯是各自领域的精英,功成名就,周围不乏仰慕者,却难免曲高和寡,缺乏能够交心的密友,因此对彼此的精神需求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他们之间的大量书信*这些信件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甚至被编录成书:《马克·吐温与亨利·罗杰斯的书信,1893—1909》(Mark Twain’s Correspondence with Henry Huttleston Rogers, 1893-1909)。来往证明两人的友谊使双方都受益无穷。

吐温与罗杰斯的友谊持续了16年,直到罗杰斯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到一年之后,吐温也与世长辞。在自传中,吐温无数次提及自己晚年“最亲密、最宝贵的朋友”“罗杰斯先生”,并且有两章,即“亨利·H·罗杰斯”(1904)和“亨利·H·罗杰斯(续篇)”(1909),专门描写罗杰斯,极力赞美好友的诸多优秀品质。罗杰斯不仅是吐温“最好的朋友”,而且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男人和绅士”(Twain 2015: 312)。难怪吐温每次提到小自己四岁的密友,总是称其为“罗杰斯先生”,而不是美国人所习惯的直呼其名“罗杰斯”,可见吐温对罗杰斯的尊敬、仰慕与钦佩。

二、令人羡慕的英雄与完美绅士

在熟练运用正衬手法的同时,吐温也用反衬手法,即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不惜丑化自己,来反衬好友罗杰斯先生的完美无缺。红花还须绿叶扶。若没有吐温这片鲜艳的“绿叶”,罗杰斯先生这朵“红花”就不会红得这么耀眼。况且吐温这片“绿叶”是大家公认的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因此罗杰斯先生这朵“红花”尤显不凡。绿叶之绿方显红花之红,这是小说中对比手法的精湛运用。

吐温认为罗杰斯先生拥有许多他自己所欠缺的能力与素质,是他眼中的英雄。在吐温看来,我们无意之中都在用一个简单的标准衡量他人:“我们羡慕他们,我们嫉妒他们,因为他们拥有一些我们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这就是所谓的英雄崇拜。我们意识到英雄能做的一些事,我们却做不到,并为此感到遗憾甚至羞愧。我们自己身上没什么好羡慕的东西,因此总希望像别人一样”(Twain 2010: 172)。

在罗杰斯的诸多优秀品质中,最令吐温羡慕的是罗杰斯对朋友、对事业的那份无私精神,吐温认为这是自己所不具备的素质。吐温自己生来懒惰、闲散、拖沓、冷漠,遇事能逃则逃。而罗杰斯从不逃避任何事。他那神奇的大脑和双手每天都在不停地运作。最忙的时候他最幸福,负担和责任最重的时候他反而心情最轻松。这对吐温来说永远是奇迹,是欣喜,是他难以理解的事。吐温最怕麻烦,惧怕任何有可能打扰他悠闲和舒适的事,但罗杰斯先生从不怕麻烦。“看到罗杰斯处理那些麻烦事,无休无止的麻烦事,一天又一天的麻烦事,那么耐心,那么平静,那么饶有兴趣——即使是为别人,也还是那么热情”(Twain 2010: 172)。这对吐温来说简直是奇怪、奇妙而又美丽。吐温用夸张手法,凸显自己的缺点,使罗杰斯在读者心中更加优秀、完美与神圣。

在结识罗杰斯之前,吐温数次尝试投资,均以失败告终,债台高筑,陷入绝望的边缘。这些失败,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太过轻信别人,因而常常遇人不淑,无数次被骗:这些并不高明的冒险者来了,撒个谎,骗了钱,然后逃之夭夭;下个骗子又坐着下一趟火车来了,将他所剩不多的财产洗劫一空(Twain 2010: 167)。1880年,酷爱发明创造的吐温受发明家佩吉的鼓动,投资排字机的开发。此后13年,吐温一共投入20万美元,排字机最终宣告失败,巨额财产就这样打了水漂。吐温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大傻瓜。吐温投资创办的韦伯斯特出版公司,更是被经营者韦伯斯特的狂妄自大、虚荣自私、不学无术而彻底葬送,给吐温留下庞大的债务和多达96个债权人。

吐温所缺乏的商业天分与识人智慧,在罗杰斯身上却浑然天成。罗杰斯不仅具有过人的商业智慧,而且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才,是难得的伯乐。他在标准石油大厦工作的750名员工中选择只有20岁左右的普通打字员哈里森做助手,试用一周后就将她提做自己的首席私人秘书,大幅提高她的薪资。机敏、干练的哈里森果然不负所望,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使命,使罗杰斯如虎添翼。即使在罗杰斯生病住院期间,哈里森也能独自处理所有事情,根本不用老板帮助,且对罗杰斯绝对忠诚,使罗杰斯少操许多心。

在纽约标准石油大厦罗杰斯的私人办公室,无数次因一些麻烦小事被弄得焦头烂额、前来避难的吐温亲眼见识罗杰斯日理万机、游刃有余地处理一应事务,不禁啧啧称奇。工作、阅读材料、与业界大佬辩论、给人建议,罗杰斯每天工作6小时,处理无数问题,会见无数前来咨询的人们,但他总是乐观积极,不把工作中的烦恼带到工作时间之外。因此在吐温看来,他总是高兴活泼,他的内心一直阳光普照。这些能力正是吐温所缺乏的,也因此令他钦羡不已。

不善理财的吐温晚年得遇罗杰斯,实乃三生有幸。罗杰斯仿佛是上帝派给他的天使与救星,将他从黑暗和绝望中解救出来。1893年,58岁的吐温因出版公司倒闭和排字机投资失败,损失高达25万美元。债务缠身的吐温焦头烂额,面临崩溃的边缘。但天无绝人之路,头脑冷静而精明能干的罗杰斯出现在吐温面前,并且立马着手帮他处理复杂难懂的债务问题。罗杰斯花费5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商业智慧,为吐温解决了这些财务问题,并且不顾吐温的反对,执意将吐温的所有财产转移到吐温的妻子奥利维亚名下,保住了他的作品版权。吐温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些措施的重要性,后来为此感激不尽:“我十分感谢他对我的种种帮助与善意,但最使我感激的,是他保住了我的著作版权。这拯救了我和我的家人,保证了我们日后生活的舒适与富足”(Twain 2010: 171)。吐温始终想不明白,一个生意人何以拥有如此远见卓识。他只能把这归结为罗杰斯拥有一颗“最了不起的头脑”,有着“过人智慧和坚定意志”(Twain 2010: 163),总能给人出乎意料的好主意。

吐温认为,一个人可能为朋友做出各种各样的牺牲;其中最伟大的牺牲,莫过于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罗杰斯为吐温的排字机案,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牺牲了几周的宝贵时间。为吐温文集的出版,罗杰斯牺牲了好几个月,最终使吐温逃脱为两个出版社做奴隶的厄运;为吐温的韦伯斯特出版公司案,罗杰斯牺牲了5年多时间,鼓励吐温尽快还清了债务。罗杰斯的每小时值几百美元,而在漫长的13年中,吐温几乎每天都在无偿占用罗杰斯的宝贵时间。它们的总值加起来多达几百万美元(Twain 2013: 160-161)。为朋友无偿服务,罗杰斯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精力与天分,并且他的助人方式堪称“精致的艺术”(Twain 2010: 167),从不伤及吐温的自爱与自尊。吐温为此感动不已,钦佩之至。吐温猜测,罗杰斯从无私助友中得到的快乐与满足感,大概远胜于他为标准石油工作所得到的巨额报酬。

结识罗杰斯11年后,吐温在佛罗伦萨写下“亨利·H·罗杰斯”一文,总结自己的一生:他一半时间听从罗杰斯的建议,保住了财产,而另一半时间依然在犯错误,损失惨重。多年的经验表明,不征求罗杰斯先生的意见而贸然采取行动,必定是错误的选择,而每次听从罗杰斯的投资建议,都会大赚一笔。从那以后,吐温养成习惯,只要与金钱有关的事,采取行动之前,都先征求罗杰斯先生的意见。有友如此,着实是不善理财的吐温之大幸。

罗杰斯不仅是吐温敬仰的英雄,还是个孔子式的完人,也是吐温所见过的“教养最好的绅士”“天生的绅士”(Twain 2010: 163)。理想人格是古今中外人生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孔子的完人思想与其社会思想和人生理想紧密相连。孔子式的完人是有智慧、懂克制、有勇气、富才艺的“仁人”。罗杰斯不仅是这样一位完美的“仁人”,也是吐温眼中最完美的绅士。他细心、耐心、热心;他眼光独到,判断力强,富有远见卓识;他精力充沛,不屈不挠,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吐温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词汇,都用来描述自己的挚友。

罗杰斯的品质和性格绝佳。他善良、慷慨、谦虚、乐于助人,“对人总是那么和蔼可亲,总是那么彬彬有礼,总是那么体贴入微”(Twain 2013: 161)。他公正地对待所有有求于他的年轻人。在朋友面前,他的眼神“像鹰一样直率和坦诚”,透露他“高尚、正直、诚实”的心灵(Twain 2013: 161)。他不仅毫无保留地帮助吐温等朋友,而且热心于低调慈善。直到他去世后,他的许多事迹才被人发现。据其好友、教育家布克·T·华盛顿记载,罗杰斯匿名资助了至少65所弗吉尼亚及其他南方各州的乡村学校,为非裔美国人的教育和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之所以能够从哈佛大学顺利毕业,从而成就一个千古奇迹,就得益于罗杰斯的资助。从中热心牵线搭桥的,就是他的好友马克·吐温。

罗杰斯是个有条不紊的人,做事井井有条,而且有存档习惯,从不扔掉任何一份资料,哪怕是一张30年前还钱的收据。这个习惯使他在旷日持久的波士顿证人席上,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当30年前的商业伙伴前来讨债时,罗杰斯毫不犹豫地给对方开了张支票,尽管他清楚地记得那笔债务早已还清,并且还找到了收据。罗杰斯的慷慨、善良、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由此可见一斑。

罗杰斯德才兼备,内外兼修,是不折不扣的上帝的宠儿。除了上文提到的诸多优秀品质,他还是当时美国公认的三大美男人之一(Twain 2013: 160)。他长相英俊,身材匀称结实,朝气蓬勃;无论外貌、表情还是举手投足,都显得很年轻。他从容、优雅、善良、自信、迷人,是个“天生的赢家和绅士”(Twain 2010: 163)。即使在身体欠佳时站在法庭的证人席上,罗杰斯也显得气定神闲,神态自若,气宇轩昂。他那颗“思想球体”般的头颅尤其引人注目;它“大而精致,额头饱满,头发浓密,一看便知聪慧过人……绝对是颗大实业家的脑瓜”(吐温 2012: 206)。他的脸庞“线条分明……下巴挺拔,嘴角坚毅,目光如炬”,灰白色的胡须经过精心修饰(吐温 2012: 206)。他身形挺拔,仪态端庄,穿戴整洁,郑重而不失活力。面对咄咄逼人的对手,他依然从容、坦诚、自信、幽默,总是带着令人赏心悦目的微笑,因此被认为是“波士顿最有趣的一位证人”“能力非凡”,一切都“简直完美”(吐温2012: 206-207)。

心中有则有,心中无则无。佛家的心性论解释了吐温眼中好友罗杰斯的完美形象。罗杰斯也许并非完美无缺。比如在有些事上,吐温觉得罗杰斯是他见过的“最顽固和最多疑的人”(Twain 2013: 173),但瑕不掩瑜。尤其在吐温眼里,罗杰斯是个天使般的人物,是他见过的“最纯洁、最可爱、最完美无缺的人”(Twain 2013: 162)“伟大的人”“独特而伟大的人”(Twain 2010: 168),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罗杰斯去世后,人们在报纸上展开关于绅士定义的大讨论。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高尚、迷人、可爱的个性” (Twain 2010: 172),是人们界定绅士时普遍使用的词汇。在吐温看来,罗杰斯先生无疑就是一个拥有这些优秀品质的完美绅士。

三、闻名遐迩的作家与演说家

吐温和罗杰斯都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风趣幽默,有着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好友的基础。此外,罗杰斯拥有许多吐温所不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诸如无私、耐心、毅力、卓越的商业智慧、非凡的识人才能等。这使吐温惊叹、羡慕、敬仰与歌颂,将好友视为无法企及的英雄。吐温是个语言天才。作家与演讲家是其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身份。其他方面的乏善可陈更突出了吐温的主要身份认同。

第一,吐温是极为成功、极受欢迎的作家。在自传中,吐温细述自己如何从一个干啥啥不成的毛头小伙子,稀里糊涂地闯入文学领域,成为知名作家。他早期为报纸撰写的故事《吉姆·沃尔夫和猫》被先后刊发三四次。这说明吐温具有非凡的讲故事才能和良好的文学素养。1867年初,《星期日信使报》开大价钱向年轻的吐温约稿。吐温将20年前亲眼所见的吉姆·沃尔夫和猫的故事卖给报纸,获25美元稿酬。这对当时事业失败的吐温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一两年后,这个已在西部颇负盛名的故事被田纳西一个作家改头换面,重新发表,再次受到人们追捧。又过了几年,吐温将原版故事做了修改,再次发表,却受到各家报社的猛烈攻击。人们谴责他剽窃那个田纳西作家。1873年吐温在伦敦连续三周三次被一个美国小伙子杜撰的各种悲惨故事所骗。他不仅损失不少钱财,还被年轻人窃用从他那里听来的吉姆·沃尔夫和猫的故事。他还在吐温的推荐下把它卖给《汤姆·胡德年刊》。年轻人获利三几尼(三英镑多)。这是吐温所经历的最有趣的故事之一。故事发生时,吐温只有十二三岁,吉姆则是到他家暂住的一个极度羞涩的17岁乡村少年。由此也可看出这个根据真实人物撰写的故事是如何受欢迎,吐温讲故事的技巧是如何高超。他以后的作品广受读者欢迎也就不足为奇。虽然在自传中吐温不会自吹自擂,但他多次提及自己的多部作品,如我们所熟知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和《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等。正是这些作品使吐温蜚声世界文坛,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与喜爱。

第二,吐温不仅是天才作家,还是个天才演说家。写作和演讲始终是吐温最擅长的两件事,也是它们一次次帮吐温摆脱困境,走出深渊。吐温知道如何不落俗套,如何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如何引导听众一步步接受自己的观点。每当他需要募集资金或面对巨额债务时,他就用巡回演讲的方式快速筹集资金。韦伯斯特出版公司的创办资金和倒闭后的债务问题,都是靠巡回演讲解决的。1884年秋,为筹措资金来创办自己的出版公司,吐温又一次登上讲坛,在全美各地巡回演讲。演讲历时四个月,大获成功。十年后出版公司倒闭,吐温又是用环球演讲的方式还清债务。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多个国家,吐温发表多场演说,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人们喜欢吐温,不仅因为他著名的作家身份与高超的演讲才能,更因为吐温这次环球演讲的目的是为筹款还债。他坚强不屈的精神获得无数听众的默默祝福。

第三,吐温的语言天分和对读者的关注,使他能精确把握图书市场的运作,准确判断他人作品的优劣。他在关键时刻阻止格兰特签署美国出版公司讹诈性的回忆录出版合同,极力劝说格兰特将书稿交给他自己的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出版,将版税由美国出版公司定下的不到10%大幅提高到75%。这让格兰特大吃一惊。好在结果正如吐温所料,格兰特回忆录像该出版公司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样,大获成功,为格兰特的家人和出版社都赢得了巨额利润。如果不是韦伯斯特狂妄自大,此后拒不接受吐温看好的图书,出版社也不至于破产倒闭。这件事再次说明只要与文字有关的领域,都是吐温的长项,而在用人方面,他却一次次栽跟头,不得不靠写作与演讲来弥补一次次欠下的亏空。

第四,吐温对自己文人名誉的珍视与维护,对文学作品国际版权法的极力倡导,对简化词运动的全力支持,都说明他对自己文人身份的认同。为偿还排字机投资所欠下的20万巨额债务,摆脱困境,吐温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写作,赚取稿酬来还债,但1893—1894年在法国期间,吐温却两次果断将价值2.5万美元的两部手稿毁掉,因为他生怕自己会禁不住诱惑,把这些达不到标准的书稿卖出去。面对金钱与文人的名誉和骄傲,吐温毫无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就在吐温深陷债务危机期间,在妻子奥利维亚的帮助下,吐温还抵制住了高达8万美元的另一个诱惑:只要他同意别人借用他的名字,把他列为一家幽默刊物的主编,他就可连续5年白白获得1.6万美元的年收入。为倡导国际版权法,吐温在国会舌战群雄。无奈那些议员对文学作品一窍不通,吐温的想法又太超前。这项法律只好暂时搁置。后来国际版权法最终得以实行。这充分说明吐温的先见之明。在1883年的美国简化词运动中,吐温很快意识到这运动与自己息息相关。杂志付给吐温的稿费是每个词7美分,但每个词须长达8.5个字母。这显然会导致佶屈聱牙,词不达意。吐温据理力争:英语的平均词长为4.5个字母,而吐温作品的平均词只有3.5个字母(Twain 2013: 275-276),但它们所表达的观点与情感一点儿也不比长词差,而是更好。

排字机发明失败后的第二年,出版公司倒闭案再次将吐温推向绝境,再次考验他作为文人的责任与担当。1894年4月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倒闭后,公司除拖欠吐温夫妇共12.5万美元外,还欠下96位债权人约96 000美元。吐温本可以将公司资产抵押给这些债权人,而不承担偿还剩余债务的责任,但在妻子和好友罗杰斯的鼓励下,年近60的吐温决定偿还这96位债权人的每一分钱。罗杰斯的劝告没错:“文人的名誉是他的生命……不能在品德方面差分毫”(Twain 2010: 168)。这既是罗杰斯的信条,也是吐温遵从的行为准则。

总之,独特如马克·吐温,对自己喜欢的亲朋好友,也不能免俗,难免爱屋及乌。人性的诸多弱点,在作家的如花妙笔下,全都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美无瑕的理想人格,德才兼备的圣贤完人。在罗杰斯先生的光辉形象背后,是吐温自己身上或心中的理想品质。吐温嫉恶如仇,一生都在用文字武器抨击假恶丑,晚年却在自传中借刻画好友完美人格,歌颂其真善美。表面看来,吐温是在自传中为好友作传,实际上他关注的始终是自己的身份认同,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吐温以自我为核心,别传仍是自传。只不过吐温在自传中充分利用明暗两条叙事线(竭宝峰 2009),通过别传的方式为自己作传,“让自我穿上他者的外衣出现”(米勒 2002: 19)而已。吐温不惜用自己的短处,彰显好友在商业、生活及为人处世方面的智慧与完美人格,同时凸显自己的作家身份与语言天分,可谓吐温式幽默的又一范例。

Darcy, J. 2013.MelancholyandLiteraryBiography, 1640-1816 [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DeEulis, M. D. 1981. Mark Twain’s experiments in autobiography [J].AmericanLiterature53 (2): 202-213.

Salwak, D. (ed.). 1996.TheLiteraryBiography:ProblemsandSolutions[M]. 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Schechtman, M. 2009. Constructing the self (Review) [J].Biography32 (4): 847-849.

Twain, M. 2013.AutobiographyofMarkTwainVol. 2 [OL]. [11-05]. http://www.marktwainproject.org/.

Twain, M. 2015.AutobiographyofMarkTwainVol. 3 [OL]. [11-05]. http://www.marktwainproject.org/.

Twain, M. 2010.MarkTwin’sAutobiography[M]. 上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J. 希利斯·米勒. 2002. 解读叙事 [M]. 申丹,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竭宝峰. 2009. 马克·吐温幽默与创作的故事 [M]. 沈阳: 辽海出版社.

马克·吐温. 2012. 马克·吐温自传(第1卷) [M]. 孟冰洁, 申生,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赵白生. 2003. 传记文学理论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罗杰斯吐温好友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父亲的形象
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属羊
删除好友
王子与贫儿(上)
雪花特快专递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