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学生管理思考
2017-03-12李楠
李楠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基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学生管理思考
李楠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当今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就业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突出的就业难题。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旨在为社会输出高端应用型人才,大学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还要身怀较强的职业技能。由此,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旨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使学生能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相适应。
就业能力;学生管理;培养
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今流传着“毕业则失业”的说法,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这句话凸显了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大众化的高校毕业生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完全具备能适应社会的专业特长,即使学习的专业顺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还停留在基础的知识储备阶段,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强实践能力仍然缺失。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管理工作时刻与时俱进,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1 完善就业能力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得出,职业岗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工作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理论应用能力、个人岗位品质。然而,我国大部分的高校的就业教育课程围绕着以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对就业的职业岗位培养甚少。大学生就业难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欠缺造成。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完善,课程重点偏离,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并不高。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做出完善的规划,及时调整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引入岗位职业能力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自身定位,根据自己的性格品质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并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规划,就业的专业课程更明确化。课程规划中增加了提供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职业性格,对岗位职业要求的性格品质做匹配,引导给学生建立信息档案,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重就业能力提升课课程的比例,学生管理中以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为中心。
2 层层推进强化潜移默化
我国的高等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职业能力培养工作持续时间短,并且课程重心仅仅在学生学习阶段最后一年,这就造成了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规划过于匆忙,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还未来得及进行学习消化就要走上了职业的岗位,导致高效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形同虚设。这就要求,首先我们的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学生的入学阶段,课程的安排合理地贯穿在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学生的管理中包括了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就业能力培养合理化地贯彻。其次,就业指导课程应作为就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由此,学生管理中的就业引导应从入学开始,提供多种平台,如勤工俭学、校园创业基地等等,制定职业规划,把握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方向,都从入学阶段开始管理。就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采取层层推进模式,职业就业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效果,这对提高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职成功率有很大的帮助。
3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眼光狭隘,创业教育理念较为落后,职业教育理念缺乏创新性,创业课程的体系还需要重新规划,创业创新的实训基地及配套设施未完善,创业指导的教学教育理念陈旧,未能彻底理解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国家理念,反映在教学理念上,也反映在大学生的创业追求上。在这个创新创业热情高涨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与学生管理的关系,深入研究摸索出符合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理念,并将创业教育与学生的管理有效结合的道路。首先,学生管理围绕着学习专业、培养就业能力为宗旨的展开工作,理念指导方向,理念贯穿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丰富学生管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在就业困难情况下实现创新创业。其次,加强创业意识培养的主动性,目前大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被动型的教育形态较为普遍,比如,讲座论坛、创业大赛等活动载体,这种被动性的教育形态不完善、不系统,学生能够真正主动重视难以实现。再次,高校能够将就业课程与创业课程捆绑规划,构建完整的、系统的,既包含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又包括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体系。最后,职业规划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的主动性,有条件的情况下加入创业规划等课程刺激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大学生积极地自我定位,认清我国的创业形势和创新创业政策,应用个人的专业技能优势,培养主动创业。此外,引导大学生关注本专业发展趋势和方向,积极应对未来的职场竞争,培养创造意识的主动性是个长期的过程,打造团队合作方式,减少学生创新创业的抵触情绪,增加学生的主动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4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就业能力的其中构成要素是性格品质,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的就业素质。职业岗位有着相应的职业操守要求。个人素质与岗位要求相匹配,才是最优的就业结果,并能在工作环境中和谐相处,处理人事关系游刃有余面面俱到。大学是走向社会的通道,学生的在校人品关系着职业就职过程的品德习惯和个人魅力,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注重品质品德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关注学生的心理诉求,规划引导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训。
5 积极组织深化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的大学生活是为了融入社会做准备的,脱离了社会需求的校园学习就好似闭门造车,无济于事。大学生的学校的社会阅历能为走上社会走向岗位增加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阅历丰富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快速融入工作岗位,更快的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交环境。第一,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增加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管理,通过提供多种实践平台,营造社会实践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每一所高校大学倡导的校园文化不尽相同,对每一个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导向作用也千差万别,就如同校训而言,对每个人的品质品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引导意义。第三,营造一种就业导向的校园文化,就明确了就业指导学校管理中的中心位置。第四,构建优质的校园文化载体,向大学生输出就业能力培养形式,用浓厚的就业文化氛围来宣传、激励、组织职业道德教育,这就为大学毕业就职走向社会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6 引导参与职业技能比赛,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技能大赛是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职业技能大赛是基于专业内容能够的前提下,根据社会企业对专业人员的的岗位技能要求。然而,大部分的职业技能大赛都是形式主义,比赛受到局限性,影响了职业技能比赛的效果。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完善职业技能比赛的规则,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有关的职业技能比赛,比赛设置体现公平、公开,打破比赛的局限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此外,注重对高等院校对人文素质的的教育。职业人格品质的塑造的同时,注重对人文素质的养成,情感人格和品德品质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相得益彰的关系,人文素养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添砖加瓦,人文素质对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思维方式起了重要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开设人文社科类,突出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的人文素质教育。
7 营造就业能力导向的校园管理文化氛围
结合实践来看,由于学生长时间在校园中学习与生活,因而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会对他们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所以通过营造就业能力导向的校园管理文化氛围,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便树立起良好的就业意识,同时也可以让学校更好地管理他们。其次,借助于就业能力导向的校园管理文化氛围营造,还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就业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性,并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予以充分宣讲,之后让校内各社团开展创业就业活动,同时组织校外企业进入校园进行指导,以此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之目的。
8 培养学生主动创业意识
从实际情况可知,现阶段不少高等院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多数是以比赛、讲座等形式,但由于存在着系统性不完善的弊端往往会使得它们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样一来便致使学生缺乏主动创业意识。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各高等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培养学生主动创业意识:首先,高等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部有关指导要求开设诸如创业规划、指导等一些课程,并将其中一部分纳入到必修课程中去,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有利于他们尽早培养其创业意识。其次,高等院校还需要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想结合起来,并基于创业指导让学生掌握包括市场经营、企业生产管理、国家政策法规等内容,随后还需要为他们搭建其相应的创业实践平台,并邀请行业专家或企业给予指导。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学生职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仍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实的社会形式下,要求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形成主动性意识,改变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的现状,在就业和择业中认清自己,学以致用。
[1]马凯.基于学生就业能力学生管理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6(1x):60-61.
[2]檀磊.基于学生就业能力学生管理思考[J].华章,2016(15):131-132.
[3]贾得胜.基于学生就业能力学生管理思考[J].中国商界,2010(1x):66-67.
[4]张淑艳,张现锋,高金宝.对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方法的思考[J].今日科苑,2008(14):259.
[5]李燕.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4):10.
[6]柏杨.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文教资料,2015(19):150-151.
G717
A
2096-4110(2017)04(b)-0119-02
[课题项目]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基于“双能”提升的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JYQZ16-20);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基于“双能”提升的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ES2016-6)。
李楠(1987-),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