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职校德育课能动性教学模式

2017-03-12刘洪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德育课能动性职校

刘洪亮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 213032)

略谈职校德育课能动性教学模式

刘洪亮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 213032)

职业学校德育课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性学习”为主要表现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存在重形式、重结论的问题,无效说教现象严重。这些都抑制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和新的品质生成,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结合教学案例,对职校德育课能动性教学模式提出阐述。

职校德育课;能动性;教学模式

职校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渠道,是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主要阵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四门德育必修课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探索出一种提升职校德育课能动性的教学策略,构建一种能动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德育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 职校能动性教学模式概念

德育能动性教学模式即在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下,教师导入生活情境,创设以身份设定为特征的问题,学生成为教学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能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基本模式为 “定主题——导情境——设身份——探问题——生心得”。

能动性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首先是根据教材内容,结构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其次以师生互动活动为主轴,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必须重视对学情把握。教师以课标和教材资源为基本依据,构建能动的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的“能动参与”。能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通过自我定位,了解自己学习的目标。教师教学定位,从学会学习角度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实现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同时,使得学生对自己也有清楚的了解。

1.2 教师的能动性

教师通过设立教学多维目标和对教学资源整体把握,设计确定每节课的上课主题,同时根据学生知识经验、需求和能力进行把握,最后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模拟情境。

1.3 在能动性教学模式下,教师对情境进行融合

导入生活问题情境,创设以身份设定为特征的问题,让生生、师生共同进行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然后通过德育课训练和对结果的总结评价,实现学生以能动和生成为主,教师能动为辅的架构。

1.4 以学生的生成为基础,作为引发下个能动的开始

小课题结束后教师通过设置思考题或者预习题来衔接下个课题,最后在大课题结束后带学生进行实践生活,培养学习兴趣和体验感,让能动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 能动性教学模式中情境创设方法

从德育课情境创设的素材来源看有现实性的情境模拟性的情境。现实情境是指情境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实际,如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理财知识等,适用必修 《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等;模拟性的情境是指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动学习的空间,把现实性的情境加以融合、假设而创设的情境,如未来职场人、见义智为场景,适用《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等。

从德育课堂创设情境的目的来看我们可以把情境分为:(1)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情境:指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造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如创业、未来职业畅想。(2)满足学生求知心理的情境: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如经济类知识。适用《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3)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情境:教师把爱寓于教学情境之中,通过说、做、表情、演示等传递给学生,使师生在亲切、温馨、幸福的氛围里探究,如职业道德知识,《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

3 职校德育课模式案例

《经济政治与社会》项目《透视经济现象》能动性教学设计定主题:《透视经济现象》涵盖了经济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完整环节链。由微观经济现象到宏观经济规律,由浅入深;由个人消费生活到企业生产经营,逐层递进;由个人收入理财到国家依法收税,以小见大。透视商品买卖,合理规划消费,解析企业竞争,争当优秀劳动者,了解收入分配,学会消费理财。

3.1 导情境

根据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性与连贯性要求,结合学生所参与的经济生活的客观环境和实际情况及其专业特色,导入相应经济生活情境。

3.2 设身份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然参与到商品的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对经济生活中生产和分配环节的深层规律和真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最主要扮演的是消费者的角色,而公民、消费者、企业劳动者、经营者、纳税人、民主政治的受益者、参与者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者等角色意识还只停留在萌芽状态,初步具备了感性认识,距离养成科学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纳税观、理财观还有较大空间。

3.3 探问题

(1)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基本职能:商品的含义与基本属性、货币的含义与职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框架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吃透商品与货币两个关键概念是为经济学其他内容的学习打好铺垫,夯实基础。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知的重点。企业中的经营者与劳动者这两类角色是学生的未来式,学生在具备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验生活中的企业是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且能为企业经营出谋划策,是职业教育的要求。

(3)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到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

3.4 生心得

价值规律主要存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环节中,学生主要是以个体消费者参与到商品交换这一环节中,在实际消费生活中主动纠正不合理的消费陋习和错误的消费观。

4 职校德育课能动性教学模式反思

职校德育课能动性教学模式把“教师能动地教”和“学生能动地学”两者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德育课教与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升,有利于职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具体实施中师生共同收集好的生活情境素材,让师生在真实的、有效的具有生活味的生活情境中快乐的学习德育课。

职校德育课能动性教学模式其精神实质重于外在形式。以“定主题——导情境——设身份——探问题——生心得”为基本结构的能动性教学模式在如何精心选择切入点较好的主题,导入情境,给予师生学习身份,还需要不断改进。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通知[Z].教职成[2001]2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职成厅[2013]1号.

[3]刘建明.论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63-264.

G711

A

2096-4110(2017)04(b)-0087-0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立项课题。

猜你喜欢

德育课能动性职校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运用对话教学增强德育实效——浅谈对话教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探索
配合学校做好职校生的教育工作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