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一个平台,多个模块”文化素质课程体系探索实践
2017-03-12徐宁
徐宁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100)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双一流大学建设理念的出现,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也开始谋求改革和发展。在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办学特征呈现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方向,办学模式则展现为工学合一、知行合一。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高校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培养技能型人才,文化素质教育也逐渐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那么,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该如何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认识对该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 高中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展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含有五大类即:①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等都属于该范畴;②文化基础课。如大学语文、应用语文、高等数学、体育等课程;③专业基础课。如计算机基础知识;④艺美课程。如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等;⑤活动性课程。该课程主要依靠学生自主组织,如多样化的文化娱乐和比赛活动。当前,虽然以上所说的几种课程,高职院校都有开展,但是具体的开展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对于这些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其主要问题如下所述。
1.1 重专业核心课程,轻文化素质课程
随着大校扩招政策的推行,高职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复杂,录取分数线也在逐年降低,相较于过去的高职院校来说,当前的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教育质量却有所下滑,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许多学生在高考中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十分的理想,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文化知识基础不佳,学习兴趣比较低。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注重提升学生的技能培养。如有的高职院校建立了专业的实训室供学生学习技术,文化素质课程经常为专业见习和实习让路,文化素质课程教学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2 重学科理论,轻实践应用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如《形式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世界,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则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没能发挥出应用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中盲目的模仿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繁琐,知识多而全,难而深,缺少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许多教师认为这些课程的学习不需要实践,因此实践环节比较少,教学缺乏特色,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学习积极性。此外,在相关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学多是按照大纲开展的,没有考虑到学生入学前后的课程衔接问题,也进一步降低了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效果。
1.3 教师方式落后,教学形式存在问题
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课程教学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教学缺乏新意,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而学生在课下昏昏欲睡的场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专科学制虽然有3年的时间,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文化素质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因此许多课程往往安排在晚上或者是周末,由众多班级的学生一起上课,教师照本宣科,学生逃课的情况极为严重。如在教学《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时,有些学校采取的是分教师上课的模式,一节课更换一名教师,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但是却使得教师不识学生,学生不识教师,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 高职院校“一个平台,多个模块”文化素质课程体系的探索实践
2.1 “一个平台,多个模块”的文化素质课程系统的构建
所谓的“一个平台”即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入手,以学生的就业为目标所建立的平台,而“多个模块”则是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所必修的文化课程,结合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使文化素质课程为专业课学习服务,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学好专业技能知识,也能使他们掌握相关的文化素质课程,使学生认识到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模块设置的过程中,可以将当前教学不同的文化课程内容,分为实用型文化课程,如应用语文、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知识型课程如公民教育、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素质课程,如美术、体育和音乐等。在构建文化素质课程体系教学时,必须要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将来更好的求职就业。在教学知识时,不能仅仅只是将目光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应当实现课内课外联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将学生当成一个“社会人”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构建合适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
2.2 文化素质课程的培养内容
文化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他们在将来能够更好的就业。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还需要确定文化素质课程的培养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经过总结,认为其培养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2.1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展现,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其可以没有高学历,但是其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尤其重要,而且这些素质对于学生的工作、为人处世、生活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拥有正确思想道德素质的人,在工作时往往态度比较认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提升,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2 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虽然在教学水平上与本科院校相比略有差距,但是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还是有着一定的要求,在未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所掌握的各种技能,必然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的进步。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文化素质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越高,相应的他们的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也会有所提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2.3 提升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在文化基础课程中,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提升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身体素质差,必然会影响各项学生以后的发展。而对于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来说,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是不够的,心理健康也极为重要,健康的心理使得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勇敢的面对,使人更加的乐观,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2.4 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
学生之所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因此,落实文化素质课程体系时,还需要运用相关的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将专业课程与文化素质课程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如针对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应用语文的知识,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必然有着较大的帮助,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生存和就业。
3 “一个平台,多个模块”文化素质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
文化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不困难,但是在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落实却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不同高校的教学情况不同,学生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落实教学实践工作。首先可以适当地开展分类教学,增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如针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学生的基础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学这门课程时,我校所尝试的方法就是将该门课程分成不同的层次,即考级课堂和校本雅思课堂,考级主要针对的就是国家通用的三四六级,而校本雅思课堂则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则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文化素质课程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习新方法和新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过去对文化素质课程进行评价时,评价方式与初高中的文化课评价类似,以应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彰显学生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改革评价方式。
总之,在高职院校发展建设过程中,文化素质课程教育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前的高职院校虽然都有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力量的差异,该课程体系的教学水平也存在有较多的差异。本文所探讨的“一个平台,多个模块”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可能并不是高职院校中最为有用的教学方法,但相关实践证明该体系的构建,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文化素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这对于文化素质课程的发展和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1]谭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文化素质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路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5-36.
[2]俞步松.关于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及其实践[J].职教论坛,2011(17):134-135.
[3]王华志,高阳.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开展文化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6(1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