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2017-03-12黄素敏
黄素敏
(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朱熹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黄素敏
(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且富有真知灼见。他强调以道德教育、人格培养为办学宗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自由研讨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及提倡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对当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朱熹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朱熹(1130-1200年),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探讨他的办学宗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对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以道德教育、人格培养为办学宗旨,培养社会有用之才
在教育宗旨上,朱熹倡导“明人伦”,做“仁人”、“圣贤”,这体现在教育目标上就是以道德教育、人格培养为办学宗旨,强调修身与学习相结合,既教学生以知识,又教他们怎样做人。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1]为了培养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在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之时亲自起草了白鹿洞书院的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培养目标是做人而不是做官,它要求学生熟研经典、修身养性、探求义理、完备自身。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称:“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它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此外,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还明确提出:“修身之要”在于“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处事之要”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反对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强调培养的是“人”本身。正是这种教育理论和由此引申出来的一系列实际教学措施的提出,很快使《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办学的准则,为封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为学、做官的人才,为巩固封建秩序起很大的作用。
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其核心就是通过学习、通过读书、通过教育,将修身与学习相结合,以期培养道德合格的人才,这一点也是当今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思想。高校开设思政课的目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朱熹将修身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是非常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
(二)以质疑问难、自由研讨为主要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朱熹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始终围绕着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来进行。课堂讲授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法,朱熹的教学活动,当然主要也是课堂讲授。但他摒弃“老师讲,弟子记”的一言堂灌输式模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倡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交流、自由探讨。他认为“学问有成,在乎自修,而不在乎外界压迫。”如朱熹规定学生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去自学去自行领悟,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的讲解和辅导,以学生的自学为教师施教的前提。朱熹在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就喜欢采取抽签的方式,先让学生讲述所学内容或疑问,然后针对学生理解的具体情况,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提出新的问题。整个教学被看做是由学生本人独立认识,自我探索,发展和创新知识的过程,就如朱熹对学生所说的:“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2]这样,大师也从知识的“传道者”转变成“引导者”,且又充分激发和唤醒学生求知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及学习的热情,使其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掘。朱熹特别强调读书要“质疑问难”,认为存疑论辩是治学的必经步骤,“必须群疑并兴方能提高”,“疑者足以研其微。”他认为“读书须有疑”,“大疑则可大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却无所疑,方始是学”[3],“往复诘难,其辩愈详,其义愈精”[3],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培养学生的不迷信权威,敢于批判的精神。他倡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交流、自由探讨,师生互动,有问有答。朱熹和他学生们的日常“问答”,后来被编成《朱子语类》,长达140卷。详细记录了朱熹师生问答的情况,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对研究朱熹教育思想很有用处,而且对现实教育也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这种质疑问难、自由研讨的论辩教学和问答教学的方法,它最根本的精神体现在教学的人性化和对学生个体的充分尊重,而且它消除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紧张,营造了师生之间融洽的和谐关系,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中汲取经验,如今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就要围绕着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来进行,改变传统课堂老师讲授为主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以“会讲”的形式开展学术思想交流,体现开放办学的教学理念
朱熹怀着包纳百家的宽广学术胸怀,从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出发,在白鹿洞书院首开书院“讲会”制度的先河。书院的“讲会”一般分成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书院主持或山长亲自讲授,而书院山长一般都是由学问与修身都极佳的教育家担任。第二种是邀请名师大儒亲临书院讲学论道。书院经常不定期会讲,邀请全国不同学派的大师级学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绝非以己家之学术排挤他家,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开阔视野,充分领略大师风采及不同学术派别思想火花碰撞的魅力。如,朱熹与陆九渊的学术分歧很大,二者完全属于不同的学术流派,朱熹主张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主张主观唯心主义。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吕祖谦组织和主持的“鹅湖之会”上,朱熹和陆氏九龄、九渊兄弟关于“为学之方”的问题,进行过一场激烈的辩论。最终结果是谁也没有说服谁。然而,六年后,朱熹却能摒弃门户之见,主动邀请陆九渊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对其演讲大为赞赏,还请陆九渊写了《讲义》,刻碑立于白鹿书院,并亲自为这篇《讲义》写跋,称赞:“其所以发明敷畅,则又恳到明白,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因此“听者莫不悚然动心”。这场“白鹿洞书院朱陆讲学”的佳话,流传至今,仍然令人十分感动。第三种则是由高徒代替老师讲学。朱熹的高徒黄干曾应老师之邀在竹林精舍讲学,他在白鹿洞书院讲授“乾坤二卦”时,“山南北之士皆来集”。书院自由开放的“讲会”制度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名师大儒和一心向学的学子。
朱熹提倡持不同学派观点的学者大师自由流动到书院会讲,传播他们的学说和观点,充分体现了开放办学的理念。这种开放性办学机制,为学者们提供了自由辩论、展现博大思想的舞台,同时也打破了学术壁垒,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形成了学术上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当然也在客观上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学派的观点,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在这种开放、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自由辩论、各抒己见,在博采众家之长中慢慢养成良好的思辨能力与治学能力。朱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现今高校思政课改革以启示与借鉴。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思政课的教学是否为广大学生所信任、所接受,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大学思政课出勤率不高、听课不认真等等在中国高校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使之成为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各高校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办学宗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成为制约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瓶颈。
(一)功利主义学习观影响部分学生对待思政课的态度
在教育宗旨上,朱熹倡导 “明人伦”,强调修身与学习相结合,将修身作为为学的落脚点,明确批判教育的功利目的。然而,当前大学教育在浮躁的社会风气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其功利化趋势日益加强,教育方法和培养目标越来越重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或轻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当代部分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在学习动机、社会活动参与、人际交往和专业选择等方面都体现出功利化的特点。他们只希望在大学中学到可以为以后挣钱服务的知识,渴望知识能够迅速地转化为财富,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无非是灌输政治观点、理论说教,对今后实际的工作产生不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和直接的收益,因而学不学无所谓。为了了解本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笔者对2016年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研对象涉及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达95%以上。在题为“您认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什么用?”的问题中,调查结果显示:66%的学生选择了 “了解社会状况,扩展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选择毫无用处的占4%,仅仅是为了凑学分迫不得已才学习的占30%。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肯定态度,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是非专业公共课,实用性不强,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和人生的成功毫无用处。一些学生甚至坦言:如果不是必修课,他们不会来“浪费”时间。这种功利主义学习观跟朱熹强调的修身与学习相结合,反对急功近利的教育观背道而弛,也极大偏离了我们当代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其结果必然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影响思政课的德育功能的发挥,进而会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传统落后的教学形式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朱熹的教学活动主要也是课堂讲授。他认为“学不可不讲”,只有讲,才能够使知识条理化,才能化深奥为浅显,才能活跃思路……但讲解要以致思为目的,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论辩,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这样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既营造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主要还是传统单一的灌输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教与学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它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受众。而且教师对学生缺乏沟通,摸不清青年学生心理特征、思想现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批评、约束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不知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整个课堂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这种传统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权威—依存”关系,教师的旨意不容改变,这就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性,阉割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也就压抑学生的探索热情,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你最喜欢什么方式?”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只有10%的同学选择传统授课;约有45%的同学选择了收看录像、记录片和讨论相结合;25%的同学选择演讲和知识竞赛;约20%的同学选择了社会实践。这表明了大学生眼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丰富多彩的,开放互动的,这就要求我们思政课教师以朱熹教学方法为借鉴,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质疑、争辩,与学生共同讨论。努力从知识的“传道者”转变成“引导者”,唤醒学生求知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及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封闭式课堂教学使得教学缺乏活力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性工程。因而对学生健全而独立的人格的培养应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终极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思政课的教学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突破教材的限制,积极同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学习、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结合;不仅要注重在学校小课堂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做到“请进来、走出去”。把学术大师、社会知名人士、行业领袖、成功校友“请进来”,为大学生现身说法,传递人生感悟。还要“走出去”,到社会大课堂开展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最终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完成思政课“育人”的教学目标。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实际,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地灌注书本知识,学生只是消极被动的听众。实践证明这种“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一个教师,一讲到底”的封闭式教学压抑甚至扼杀思政课应有的生命活力。曾经有个段子调侃思政课的无奈,教师问:“你知道老师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答:“老师讲完了,学生没睡醒。”学生问:“你知道学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答:“睡醒了,老师还没讲完。”[4]这表明这种封闭式教学学生厌倦,教师自己也倦怠。而且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宽,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不利于扩大和盘活教学资源。朱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美谈,他在白鹿洞书院首开书院“讲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现今高校思政课打破封闭进行开放式教学以借鉴。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今后思政课改革的建议集中体现在“改变一言堂授课方法,增加活动环节和社会实践”方面,可以说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宗旨上,功利主义学习观影响部分学生对待思政课的态度,削弱思政课育人的功能;在教学方法上,传统落后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受众,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理念封闭、保守,缺乏活力。这些问题成了制约思政课“华丽转身”的瓶颈。
三、朱熹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强化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思政课是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要求上好高校思政课。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他强调:“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5]他要求 “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多去高校作报告,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5]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趋势日益加强,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思政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倾向,中央的指示精神基本上没有真正能落到实处。所以,强化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实施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不能只流于形式。希望高校领导能够做到“像重视其他学科、其他课程那样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等方面拿出硬性办法”[6],挖掘各方面的资源,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校改革和加强思政课教育的良好氛围。
同时,强化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要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因为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整合人力资源、优化师资架构,提高师质水平。一方面,要优化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鼓励校内相关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也争取从社会各界聘任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并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和部署加强师资培训——全员培训、短期培训、骨干研修、在职读博;另一方面,教师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还要加强个人修养,真切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内在需求,让课程给学生带来实际的帮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同时也要建立教育教学测评体系,建立优胜劣汰、奖优罚劣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从而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思政课教学成效的发挥依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以朋友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些尊重和理解,多一些关怀和信任,多一些赏识和激励,营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消除紧张和顾虑,这就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争辩、讨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近几年广大思政教育者进行了探索,提出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慕课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翻转式教学法”“专题讨论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这些探索突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质疑、辩难、思考,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具有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课堂难以掌控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第三,改革考核方法,侧重课堂参与的过程性评价。一是考试形式要多样化,应采用课堂考试与课外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表现相结合,注重教学全过程的综合、动态考核;二是考试题目应灵活多样,应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三是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可由课堂表现成绩(由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等相结合)和社会实践成绩组成。通过改革考核制度的办法,作为鼓励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抓手。
(三)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因而高校的思政课要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中心,想学生发展之所想,急社会需求之所需,主动了解社会人才需求,顺应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趋势,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引领学生了解和接触社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提升办学水平,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队伍。
第一,设立各类高品质的讲坛,举办专题讲座,关注热点问题。高校可以设立各类高品质的讲坛、论坛,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名人、有研究专长的领导针对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实际就思政课的相关内容做专题报告,或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报告,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拓展学生视野。2016年年初,三明学院建立了思政课讲座教授聘任制度,外聘11名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教授先后走进思政课堂,为大学生做专题实务讲座。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社会”走进校园。这样既充分挖掘利用社会优质师资资源,又帮助大学生在校园内了解和接触“社会”。
第二,打造网络平台,延伸教学时空,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覆盖。网络教育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师生课外交流互动等优点,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教学之外建立思政课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开辟师生互动网络平台,学生讨论平台,关注社会热点平台,使学生在课外还可以接受网上教学,不仅可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思政课学习中的问题,有效促进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外交流和互动,还可以通过网上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展课外知识,引导大学生关注时政,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外化为实践指引,在实践中锻炼成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要积极与学生处、团委、宣传部以及其他院(系)等部门合作,并努力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社区、去农村、去工厂,去观察、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责任心和集体观念,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沟通、处理各种关系,学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深刻的变革转型发展期,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顺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需求的大趋势,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地方本科高校应该着力打造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教学实践基地,加强校校、校企、校镇、校村等合作,一方面,通过开展应用性调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让大学生在教学实践基地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朱熹,作为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著名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注重道德教育、人格培养,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兼容并包、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等对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当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钱穆.朱子新学案[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89:292.
[2] 朱汉民.中国书院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1.
[3] 李劲松.论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渊源及其教学改革[J].江西社会科学,2008(4):128-132.
[4] 张兴华,马兆龙,张秀英.案例教学激活思政课[EB/OL].(2015 -04-21)[2017-4 -15].http://www.cssn.cn/jyx/jyx_zxjy/jyx_zxxjy/201504/t20150421_1594152.shtMl.
[5]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 尚行.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水平[J].安徽教育,2011(2):32-33.
(责任编辑:陈 虹)
Significance of Zhuxi′s Education Thought in Teaching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
HUANG Sumin
(School of Marxism,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Fujian 365000 )
Zhu Xi,the famous educator and think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is amaster of the doctrine ofneo-confucianism.His education thought is very profound and fullof insights.He emphasizes on developmentofmoral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encourages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 andmake free discussion and advocates the education conceptof inclusiveness,openness and academic freedom,which has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reforMof th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 now.
Zhu Xi′s education though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education reform
G42
A
1674-2109(2017)07-0095-06
2017-03-03
三明市社科2016年度规划课题(M1605);三明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J1611532)。
黄素敏(1963-),女,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