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匠精神”的内涵看高职教学改革
2017-03-12詹祥元高志欣张巧慧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詹祥元 高志欣 张巧慧(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渭南:714000)
从“工匠精神”的内涵看高职教学改革
詹祥元 高志欣 张巧慧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渭南:714000)
随着我国制造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增加和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逐步重视,对高职教育定位的逐步清晰,高职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也逐步明确了解决方向。高职教学改革要围绕着目前高职教育所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关键,才能切实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工匠;工匠精神;高职;职业教育;高职改革;教学改革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全面转型升级,“工业4.0”、“中国制造 2025” 呼之欲出,这也对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产品变成艺术品,将生产变成一种艺术,对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是对实现这一转换升级要求的完美诠释。而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的高职院校也必将调整培养目标、变革教育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以适应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教育还要解决好目前所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的理念。“工匠”是我国古代对于直接从事一线实践操作的人员的统称,民间也称为“手艺人”,从厨师到木匠,从裁缝到烧瓷碗的匠人,他们分布在我们生活所需的各行各业,他们的“手艺”——亦即操作技能直接决定了其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也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从流传至今的旗袍、景德镇陶瓷、河北永定赵州桥、福建龙岩土楼这些产品来看,这些工匠对于他们所生产产品的质量追求无疑已经达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工匠精神”所强调的不只是技术,而是技术和文化的结合——技艺。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看,技艺是对技术的更高层次追求。这也与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基本功能是一致的。
2 高职教育的培养定位
高职教育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新兴事物,是改革开放后向西方国家学习的结果[1]。在这个新兴的教学体系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于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处于高等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之间,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培养目标上,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这个培养定位与本科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区别是方向性的区别,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各行业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本科教育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的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致力于科学研究、科学创新的人才[2],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体系。
3 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看当前高职教育的不足
3.1 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支持不足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定位的逐步清晰,高职教育也明确了任务目标,但是目前与之相对应的政策体系却是“差生读高职”[3]。自1999年高职教育招生被纳入普通高考统招后,高职招生被安排在普通高校之后,而非一个单独教育类型进行方向性选择,上高职的往往是高考分数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达不到本科要求的学生。这也令各高职院校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对于高职教育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虽然高职在2004年开始试点自主招生,但人们“差生读高职”的固有观念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由于参加了高职单招考试并被录取的学生不能参加高考,而各高中在统计升学率时往往看重的是考上本科的人数。导致一些高中倾向于让高考成绩无法达到普通本科要求的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而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在这种倾向性的引导下,也不会去想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到底哪个才适合自己。这种做法同样无法达到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同等条件方向性选择学生的目的。
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社会大背景下,人们对于不同社会职业的认识也带有其经济属性。工作条件好,经济收入高的工作往往是人们就业意愿强的工作。由于人们的这种认识及当前各种技术工人工作条件差及经济收入不高的社会事实,“工匠”并不在人们所认为的令人羡慕的行业之中,同时,“工匠”在社会中生活中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也有待提高,而人们对于某种职业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工匠”对于自己职业的看法,进而影响人力资源的流向。
3.2 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按教育部教发(2004) 2 号文“关于《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通知”的表述:“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分两部分,一是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了五个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师生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二是监测办学条件指标: 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生均年进书量等。杨爱珊在《基于数据分析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比对研究》[4]一文中对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5~2016年的情况做了统计,在重要指标如师生比、生均行政用房指标、生均图书、生均占地面积这几项指标上都低于教育部要求,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一个缩影。
在就读人数大致相等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更多向本科教育倾斜,高职教育所占的经费比例不足高等教育经费的五分之一[5]。教师待遇低导致教学积极性不高、办学硬件条件差,学校在教学投入中捉襟见肘等,这些掣肘也是导致高职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用人单位则面对缺乏相应技术人才,企业发展受制于“人”的境地。这种种变化出来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都指向同一点——教育经费不足。
3.3 培养学制与培养目标不协调
从 “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不可能是纯粹的技能培训,而必须是学习者持续学习进步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高职教育也必须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承载工匠精神的基础。而从现行的人才培养过程来看,人才培养质量也受到招生时生源质量的影响,而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和现行招生制度的限制,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短板也不是在高职三年的学习就能轻易补上的。而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也使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一定程度上被就业率所掩盖。而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就业后。
另外,高职教育要想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必须要有更高层次的技能培养,这种技能的培养也不应该仅仅由企业来完成,而这种高层次技能的培养也不是三年的培养学制能够实现的。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定位的明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旧的培养学制之间的矛盾也越发显得突出。
3.4 高职行政化制约教育质量
自1999年赵俊梅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化现象及其改革》[8]这个观点后,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分析了高校行政化的表现和危害。应该说,高校主要职能体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其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主要职能,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及创新的职能也必须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延伸。虽然承载着公共职能,但这并不是高校行政化的的借口。但目前高校人事任免、职能配置、组织机构、运转机制及决策管理等方面呈现出与行政机构相似的特性[9],也导致高校行政权力过大,资源过度集中。这是学者官员化,学术腐败的重要原因,很多教师的主要精力也都放到升迁上,形成了一种不良氛围,影响到教学及学术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使高职偏离教育的主方向,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4 从“工匠精神”内涵来分析高职改革措施
4.1 重新构建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认识
在当前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重新认识的条件下,要让社会重新认识高职教育,让社会明白高职教育是与本科教育并行的部分而不是差生的收容所,明白职业教育的地位。打破重学历学位、轻实际能力的现象,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为一种现象,让技术技能人才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让崇尚劳动创造、崇尚技术技能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同时,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切实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收入,重新树立新时代“工匠”形象。
自1999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理论与实践界对高职教育开办本科层次的问题上,从经济理论基础、社会基础到教育生态理论基础都作了相应的探讨[6-7],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于高职教育的定位来看,高职教育也进行本科层次的教育,有助于改变社会大众对于高职教育矮半截的固有认识,也有助于高职生更进一步的掌握将技术转化为技艺的知识基础。让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在同一起点进行生源选择,真正实现学生按照兴趣和就业意愿来选择学校。就需要让“三百六十行”公平选择潜在的人才,克服人为制造的人才资源分配。
4.2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高职教育体系
从经济角度上来说,人才培养质量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分配的影响,而政府主导教育资源分配的模式也受到教育资源有限的限制,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最大的是企业,在有限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高校扩招的形式下,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的合作,但要使校企合作得到真正贯彻,要让企业都愿意而不仅仅是某些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就需要充分调动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健全法规制度,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同时也应该在相应的财税等经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补偿,使校企合作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三方共赢。
同时,健全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协同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落实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同等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通过购买服务、政府补贴、基金奖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6],才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教育,解决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
4.3 构建符合“工匠精神”培养的学习理念
从我国工匠产生的历史经历来看,古时培养工匠的主要机制是培养学徒。虽然存在“三年出师”之说,但在古时师徒一对一的培养条件下,是否三年出师也跟徒弟的悟性有关。虽然从中职教育三年学制的实施为我们积累了经验,要想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供必需的人才,我们不能只是把旧的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变一下,也要考虑因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而带来的其他问题。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和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看,一个技术熟练工是无法称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技术熟练,更重要的是技术所承载的世界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沉淀,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只能掌握技术的空壳,无法将它升华为技艺。高职也就无法承载“工匠精神”的内涵。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就业并不代表学习的终结,而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看,仅仅只是“出师”的学徒也不代表学习的终结,学生的培养质量应该由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评判,而学业的完成也不能仅限于在校学习的经历,在网络在线学习已经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因就业而不能继续完成学业的限制也不存在了。重新审视就业的内涵,建立终身学习制度,构建符合“工匠精神”的学习理念,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力保障。
4.4 减少行政引导,回归教育本质
“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一批愿意投身于工匠行业的人的存在。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高职院校的定位来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体现就是让学生明确自己将来要去干什么,并且掌握一些相应的技能。只有工匠有了,才会有工匠精神。而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也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的结果的展现。这些都是需要高职院校形成一种稳定的运行体系和氛围,不断研究前行。因此,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重新构建高校管理机构,让大学回归教育本质功能和大学学术精神,是培养高职“学术工匠”精神的土壤。缺少了这个土壤,高职院校的改革就不能茁壮成长。
5 结束语
“工匠精神”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切实要求。也是我国高职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但高职教育的改革必须在有顶层设计、有相应政策支持、有相应资源条件之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柴洪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之思考[J].职教通讯,2011,(17):18-23.
[2] 陈为峰.浅析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J].纺织教育,2009,(2):19-22.
[3] 蒋丽君,边新灿,卓奕源.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7):12-17.
[4] 杨爱珊.基于数据分析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比对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7-9.
[5] 龙霞,张华.高职教育筹资渠道多元化研究[J].职教论坛,2013,(29):10-11.
[6]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教育2030年研究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5):11-24.
[7] 钟云华,陈拥贤,胡立.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探析[J].职教论坛,2016,(19):10-14.
[8] 魏亚.国际社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制度沿革[J].江苏高教,2016,(3): 13-17.
[9] 赵俊梅.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化现象及其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1999,(2):15.
[10] 冉亚辉.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论析 [J].现代大学教育,2010,(5):11-16.
(责任编辑:李文英)
Implications of Craftsmanship on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 Xiangyuan Gao Zhixin Zhang Qiaohui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Weinan 714000, Shaanxi)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talents in boom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motion of craftsmanship,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crete goals have been figured out to tackle the obvious problems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se problems and comes up with som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craftsman; craftsmanshi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eaching reform
2016-11-01
2016-12-21
詹祥元(1981~),男,硕士,讲师.E-mail:zhanxyooo@126.com
G712
A
1671-3524(2017)01-00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