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传统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双重影响

2017-03-12张鸿燕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8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武士道道德教育青少年

张 娜 张鸿燕(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48)

日本传统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双重影响

张 娜 张鸿燕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48)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与其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集团主义思想、“和”的观念以及武士道精神等,对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更有消极的一面。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双重影响的剖析,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当今日本道德教育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日本;传统文化;道德教育;集团主义思想;“和”观念;武士道精神

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文化主要是通过教育这种方式得以延续和传承。纵观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传承和保护自己传统文化的国家,其学校道德教育每一次重大的改革与发展,都烙有传统文化的印迹,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集团主义思想、“和”的观念以及武士道精神等,对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双重性的,需加以分析和反思。

1 集团主义思想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

集团主义思想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日本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集体为本位的,日本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集团结构,身处在这个集团结构中的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性特征。日本集团主义思想发展到登峰造极之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时日本政府大肆宣扬国家主义,并以此作为鼓动日本国民参加对外战争的思想工具。如今,“国家主义”、“国体”等词尽管不再提起,但集团主义作为日本社会的一种意识和精神,仍然在各个领域包括学校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1.1 集团主义思想对日本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集团主义思想对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不断强化着集团主义的思想。首先,在日本文部省颁布的道德指导大纲中,个人与社会、与集体的关系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例如,在体现日本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有关自己与集体以及社会关系的内容”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要求是“喜欢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中年级儿童要“和大家合作,为建立快乐的班集体而努力”,高年级儿童要“和大家合作,为建立更好的校风而努力”[1];要求初中学生“具有把自己看作是班级和学校一员的自觉性,和大家合作,为建立更好的校风而努力”[2]。从《学习指导要领》的目标和要求中,可以看出集团主义思想在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从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看,日本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都是以集体为单位。利用特别活动时间进行德育是日本学校独具特色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俱乐部活动、学生会活动、学校行政活动等类型。以俱乐部活动为例,学校组织的俱乐部活动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学生依据兴趣自主选择参加,由学校统一规划管理。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协调人际交往、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俱乐部将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集体,很容易使这些同学产生对集体的依恋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参加共同感兴趣的活动也易于形成同学之间和睦共处、相互协作、自觉遵守集体规则等优良品质。此外,日本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全校性的集体活动,其中有些是学校本身的例行活动,如开学仪式、校庆日庆典等;有些则是与全国性纪念活动、民俗纪念活动统一进行的,如宪法纪念日、建国纪念日[3]。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增强对国家和集体的责任感、归属感,促进良好的集体生活秩序的形成。

由此可见,集团主义思想所强调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都被应用在当今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这对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团体协作精神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1.2 集团主义思想对日本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日本的集团主义思想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团体合作精神,但是集团主义思想也存在一些弊端。美国知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这本书揭示了日本人行为的矛盾性特点。“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欢迎新的生活方式[4]。”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与其传统文化中的集团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日本人过于注重集团性,和个人相关的一切都要考虑到集团,在强烈的集团主义思想影响下,使人感到压抑、紧张和痛苦,强大的压力足以使人的内心和外表体现出极大的矛盾性。

这种情况也影响到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由于过于强调集团意识,忽视学生个体的作用与价值,使学生过分地依赖集团和整体,缺乏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由于个人意识不足,致使青少年在品格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缺陷。首先,个人责任感的丧失。学生从小就被教育告知,自己与集团完全是一体化的,责任要由大家共同承担,久而久之,个人责任感被弱化乃至丧失,谁都有责任,同时谁都没有责任;其次,学校道德教育对集团意识的强调,对个人主体的忽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的欺侮行为。日本的集团主义提倡成员之间要保持一致,对集团无条件服从,若是违反了集团的规则,就会引起其他成员的排斥。而青少年正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重要转变阶段,较其他时期更加思维活跃,在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独特性,当他们的思想或行为与集体不一致时,自然就会被排斥在集体之外,这类青少年就容易成为被欺侮的对象,且欺侮者大多是用“集团”的形式针对少数人进行欺侮。这对于培养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非常不利。

2 “和”观念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

日本人自称为“大和民族”,“和”是日本文化的核心,它始终贯穿于日本的发展变革中。“和”对于日本人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汉字,在日语的词汇中频频出现,例如:和服、和食、和室、和歌等等。同时,“和”又包含“融合、和平、包容”的意思,“和”的观念在日本人的人际交往及传统道德伦理中起重要的作用,对道德教育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2.1 “和”观念对日本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和”的观念对日本文化的融合性起着重要作用。众所皆知,日本传统文化并非单一型的文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中国,但是日本却在兼容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将外来文化同自己的文化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本民族文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继续坚持“和”的大方针,一方面继承、保护民族原有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有利于鼓励青少年树立个性、尊重差异。例如日本德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旨在教育学生尊重、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学会与其他国家人民平等交往、友好相处;同时要自觉维护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日本人的形象。

“和”的观念也同样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和谐是人际交往中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日本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道德礼仪的培养,要求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要有爱心、宽容心,要有文明礼仪,重视培养学生公德心和对待社会群体的道德意识。例如,在《学习指导要领》中,强调从四个方面的视点“有关自己的内容”、“有关与他人关系的内容”、“有关与自然及崇高事物关系的内容”、“有关自己与集体以及社会关系的内容”来进行道德教育,其中,“有关与他人关系的内容”和“有关自己与集体以及社会关系的内容”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伦理[5]。这些内容要求学生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适当地待人接物,强调低年级的学生也要礼貌用语,注意遣词用句。日本小学在组织学生举办集体文体活动时,事先会详细告知学生进体育馆时换鞋、馆内禁止大声喧哗;如果参观美术馆则事先告知学生不得接触展品、行走时排队、不得众人在一个楼层拥堵、碰撞别人时要出声道歉等注意事项。所以,在“和”观念的影响下,日本青少年的彬彬有礼、文明礼貌程度被世人称赞。

2.2 “和”观念对日本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日本“和”观念中的“平等”是建立在等级秩序下的“相对平等”。日本社会人类学家中根千枝在研究日本的社会结构及人际关系时指出:“日本人较之‘横式’人际关系更重视‘纵式’人际关系[6]。”即这种平等关系是基于纵式社会结构下的相对平等,而非西方人所强调的建立在水平线上的平等。因此,这种蕴含着等级关系的“和”观念强化了日本社会的等级制。

等级意识对日本社会影响颇深,并渗入到学校的道德教育中。例如,《学习指导要领》中“有关与他人关系的内容”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要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这一点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似乎有些变形。在学校内部,低年级学生必须服从比自己年长的高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讲话,必须使用敬语;即使同属一个班级中,也要服从班级的内部势力。这样日本儿童在学校中总是处于劣势的地位,从一入学开始,就要屈服于家长、老师的权威、还要向高年级同学低头。而高年级学生在面对师长时也须尊敬服从,可是面对低年级同学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进行压制和打击。受社会结构的影响,日本学校内部结构也是“纵向”的。

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灵危机。首先,在“和”等级观念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从上学开始就无法体会到做人的尊严,学生表面上看似彬彬有礼、一团和气,可是实际上却无法真正地融为一体。由于和同伴、成人间没有真实意义上的平等,导致与他人的关系变得表面化,个人的情感无法宣泄,进而出现逃学、暴力等消极行为的产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其次,“和”观念的影响在某些时候可以使人与人更好地和睦相处,但有些时候也容易使人丧失自我,为了保持“和”气而不得不压抑自我,忍让宽容;当忍无可忍时,压抑许久的情绪就会爆发,打破“和”气,但是这更会遭到其他成员的敌视和不满,将其排斥于团队之外,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3 武士道精神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

3.1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其与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首先,武士道精神所倡导的“忠君爱国”思想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现今的日本道德教育目标中,“国家主义”的倾向性较强,教学大纲要求培养青少年树立国家荣誉感,并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等。在中小学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有关自己与集体以及社会关系”这一部分都是关于国家利益和集体精神方面的内容。例如,要求小学中年级儿童“喜爱我国(日本)的文化和传统”,高年级儿童“珍惜我国(日本)的文化和传统”,“热爱祖国”,“具有作为日本人的觉悟”[1];要求初中学生“具有把自己看作是日本人的自觉性,热爱祖国,为国家的发展尽心尽力,并为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新文化作出贡献”[2]。

其次,武士道精神中所提倡的坚持不懈、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都是值得向青少年传递的。在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对青少年意志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日本文部省发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就表明了这一点。主要通过“有关自己的内容”来培养儿童忍耐、坚持,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精神。例如,在199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要求小学低年级儿童“认为是好的事情的,就好好地去做”,中年级儿童“认为是正确的事,能够有勇气地去做”,高年级儿童“树立较高的目标,并怀着希望和勇气、坚定不移地为达到目标而努力”[1];要求初中学生“怀着希望和勇气,向着更高的目标,坚韧不拔、意志坚定地努力[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道德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从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看,作为日本学校最具特色的德育方法——特别活动也常常围绕培养学生意志力的主题展开。在特别活动时间中,学生常常由教师带领走出校园,进行“远足”活动,这项活动从小学到中学每年都会展开,要求学生步行走完全程,不能借助任何交通工具。这对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很有成效。

3.2 武士道精神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武士道精神的内涵主要为两点:忠诚和视死如归。武士道的忠诚是一种对强者的绝对忠诚,即毫无条件地忠诚于自己尊敬和崇拜的人。武士道精神对强者的盲目忠诚和崇拜是导致日本校园暴力事件高发的原因之一,也容易促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武士道所提倡的生死观对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日本与其他国家一样,在道德教育中强调青少年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义,但日本的青少年自杀率却长期位于世界的前列。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1998年以来,日本的自杀死亡人数已经连续16年超过3万人,其自杀率接近世界平均值的2倍;而日本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972年到2013年,总共有18048名未成年人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自杀现象越来越低龄化[7]。这其中,武士道精神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武士者,须一生悬命于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8]。”武士道对珍惜生命一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死是一种解脱。武士道教会人们从容面对死亡,崇尚死亡是生存的另一种形态,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摆脱现实的羁绊,将生命的结束看作是精神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青少年在生活中遭受打击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自杀,这是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文化是道德的土壤,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日本传统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双重影响,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传统文化与社会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之间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如此再一味地固守“和”的观念、集团主义、武士道精神等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传统思想,势必会阻碍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此需要日本文部省和各级学校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纠正。

[1] [日]文部省.《小学学习指导要领》[M].日本:大藏省印刷局,1998:90-93.

[2] [日]文部省.《初中学习指导要领》[M].日本:大藏省印刷局,1998:98-99.

[3] 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42-243.

[4]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

[5] 曹能秀.论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地位和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4(5):39.

[6] 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的现代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245-246.

[7] 邓镛,刘斌志.让天使不再陨落——日本中小学自杀预防措施及其启示[J].江西教育2016(7):41.

[8] [日]山本常朝.叶隐闻书[M].李冬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37.

(责任编辑:李文英)

Dual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Culture o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Zhang Na Zhang Hongyan

(School of Marxism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Japan and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In Japa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pirit of collectivism, harmony and samurai has profound and lasting impact o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Japanese schools on the setting of goal, contents and methods. Its negative influence outweighs positive influe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ual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Japan,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oral education in Japan.

Japan; traditional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influence; collectivism; harmonious concept; samurai spirit

2017-02-25

张 娜(199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861193473@qq.com

G515

A

1671-3524(2017)01-0064-04

猜你喜欢

武士道道德教育青少年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青少年发明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武士道转型”诠释的新体系
——读张崑将《电光影里斩春风——武士道分流与渗透的新诠释》
论森鸥外历史小说中主从关系的演变
明治初期“立身出世思想”强大影响力管窥
日本动漫文化中的传统元素探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