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针联合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3-12邓红卫魏巍杨云何春芳董文萍廖雅琴

中国康复 2017年1期
关键词:头针偏瘫康复

邓红卫,魏巍,杨云,何春芳,董文萍,廖雅琴

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1-3]。良好的平衡功能是人们完成各项日常生活、动作的保证[4],平衡功能的减退或丧失显著影响了患者日常步行能力,增加了脑卒中后跌倒的二次损伤风险,给患者身心康复及家庭经济造成重大负担。本研究就头针联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0月~2016年6月在长江航运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60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①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59.26±10.98)岁;病程(3.02±1.67)个月;脑出血10例,脑梗死20例;左侧肢体偏瘫12例;右侧18例。②观察组,男25例,女5例;年龄(61.18±10.43)岁;病程(2.64±1.43)个月;脑出血12例,脑梗死18例;左侧肢体偏瘫14例;右侧1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2组均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增加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降低肌张力的康复训练,1次/日,30min/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仅采用平衡训练仪治疗,每日1次,30min;观察组在头针留针过程中行平衡训练仪治疗,平衡训练仪训练结束后继续留针,每日联合应用1次,平衡训练仪治疗30min,留针6h。所有操作均由同一名针灸医师负责头针针刺,同一名康复治疗师负责平衡训练仪训练。①头针疗法:选取顶中线、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和顶旁2线。常规消毒后,取0.30mm×40.00mm一次性不锈钢毫针,针体与皮肤呈15°快速破皮至帽状腱膜下,透刺上述穴区1.0~1.5寸后,以200次/min的速度持续捻转2min后,留针6h,其间每隔30min捻转一次,每针捻转30s,每日1次,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共28d。②站立平衡台训练:采用Balance-Trainer型瘫痪站立评估训练台,根据平衡功能测试结果,选择系统内置的训练模式(“摘苹果”模式),利用显示屏上的光标和目标物,提供的视觉反馈,让患者可清楚地看到自己重心的位置及它移动的轨迹而进行有控制地移动身体重心。每日1次,每次20min,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4周。

1.3 评定标准 ①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6];②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Barthel指数(the Barthel index of ADL,BI)[8];③步行能力:Holden步行能力分级[7],将分级对应为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BBS、BI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BBS、Holden及BI评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 讨论

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或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人体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稳定性的一种能力[8]。正常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是在人体结构完整和肌群力量良好的基础上,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及运动控制三方面的综合作用结果[9-10]。由于脑卒中部位的脑组织损伤,不仅使中枢神经系统自身整合作用缺损,还引起所支配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导致肌群力量、运动控制以及本体感觉的异常,从而影响了患者的平衡功能。有数据统计,约89.3%的脑卒中患者有平衡功能障碍。重新获得独坐、独站以及独立行走的能力是脑卒中患者最迫切的康复目标之一。

头针疗法是脑卒中的常用治疗方法,其显著的效果已被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多重验证。我们选取的顶中线、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和顶旁2线所处的头皮下,对应了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叶及顶叶,是主管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的脑功能区。现代研究认为,针刺与大脑皮质的头皮投射区相对应头针穴区,可以反射性地增加其直下的皮层部位血流量,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广泛建立,从而改善皮层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皮层功能的恢复[11],对恢复肢体运动和平衡协调功能有较好作用。

头针刺激量的大小与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密切相关,刺激量包括机体所受的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在保证刺激强度的前提下,有效刺激时间在头针临床疗效中尤为重要。目前学者对头针的刺激时间尚无统一认识,李海舟等[12]临床研究发现,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比较,头针留针0.5h并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而留针24h则不但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还能提高ADL能力,与康复训练表现出较大的协同作用,取得更好疗效。黄国明等[13]研究验证,头针滞针法(留针6h)治疗中风偏瘫优于常规头针法(留针30min)。因此本项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延长头针留针时间(6h)并配以间断行针(每隔30min捻转一次,每针捻转30s)的方法累积刺激量,为头针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提供保证。

Balance-Trainer型瘫痪站立评估训练台是目前较先进的平衡功能训练仪器,将视觉反馈与平衡训练集一身。患者借助显示屏幕上的光标调整身体重心向指示物靠近,在失平衡状态通过自身平衡觉和平衡训练仪对身体重心分布及对称性进行调整,以促进受损神经系统平衡和协调功能的重建。相较于传统Bobath平衡训练技术,Balance-Trainer型瘫痪站立评估训练台训练增强了患者参与训练的主动性、趣味性,改善了患者重心多方向转移能力,躯干灵活性、及运动姿势维持能力,为稳定的步行打下了基础。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以头针联合平衡训练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平衡训练仪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2组BBS,BI,Holde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头穴与平衡训练仪的联合应用方法,可较好地改善患者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提高步行能力,为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奠定基础,值得临床推广。

[1] Wu X, Zhu B, Fu L, et al.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the Chinese Island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J]. Plos One, 2014, 8(11): 78629-78629.

[2] Yu L, Dong Q, Song Y, et al. An updated definition of stroke for the 21st century: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 2013, 44(7): 2064-2089.

[3] Langhorne P, Bernhardt J, Kwakkel G. Stroke Rehabilitation[J]. 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London, 2005, 33(5): 703-720.

[4] 王红梅, 徐秀林. 人体动静态姿势平衡能力测试的理论与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43): 8095-8098.

[5]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79-381.

[6] 王诗忠, 张鸿. 康复评定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83-340.

[7] 金荣疆, 张宏. 物理治疗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44-145

[8] 燕铁斌, 金冬梅.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平衡功能训练[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7, 29(11): 787-789.

[9] 南登崑. 康复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58-59.

[10] 纪树荣. 康复疗法学[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48-50.

[11] 郑华, 陈立典. 浅谈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J]. 针灸临床杂志, 2006, 22(10): 41-42.

[12] 李海舟, 谢凯, 周立峰, 等. 头针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1, 30(6): 360-362.

[13] 黄国明. 头针滞针法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 现代中医临床, 2004, 11(2): 28-30.

猜你喜欢

头针偏瘫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