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学家韩斌的“创造性叛逆”
——以《金陵十三钗》的英译为例

2017-03-11上海师范大学

外文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金陵译者

上海师范大学

朱振武

上海大学

刘文杰



汉学家韩斌的“创造性叛逆”
——以《金陵十三钗》的英译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

朱振武

上海大学

刘文杰

英国汉学家和翻译家韩斌将大量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介至英语世界,严歌苓的作品《金陵十三钗》是其译作的代表。本文以《金陵十三钗》的英译本为考察对象,从增译、删减、归化、意译等翻译策略入手,探究韩斌如何在深度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英译原作。韩斌强调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这是其译介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创造性叛逆;韩斌;金陵十三钗;中国文学“走出去”

2006年,严歌苓(1958—)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获得《小说月报》第十二届原创小说奖,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金陵十三钗》讲述了在南京大屠杀时期,秦淮河边的风尘女子代替女大学生去日本军宴会上献唱,舍生取义的故事。英国汉学家韩斌*韩斌译有虹影的《英国情人——K》(K—The Art of Love,2002)、张翎的《金山》(Gold Mountain Blues,2011)、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The Flowers of War,2012)等。(Nicky Harman,1950—)对这部作品兴趣浓厚,并着手翻译。其英译本最终于2012年1月在英国出版。1972年,韩斌获利兹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之后,她前往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执教。2011年,她毅然辞去大学讲师一职,成为全职译者,研究并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严歌苓的作品是韩斌关注的焦点之一。她认为严歌苓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当代中国的情形,笔触细腻独到,善于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

译者的主体性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不容小觑。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忠实于原著”是译者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译者的地位一直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出现,法国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1987: 137)在《文学社会学》中提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进一步肯定了译者的作用。谢天振(1999: 141)曾说“没有创造性叛逆,也就没有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这些观点都与翻译家韩斌的观点不谋而合。韩斌认为,“不同译者的翻译口吻存在差异。原作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译本可以以忠实原作为基础,多种多样。即使是在最基本的层面,中英文句法的不同意味着每位译者需要自己做出选择。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以及文化内涵上相差甚远,应当采取‘归化’的策略,即尊重译入语(英语)的语言习惯及文化内涵。为了实现原作在译入语(英语)中的自然表达,段落内重新编排句子结构或是句子中变换单词结构有时是必须的”*Aart,G.& N.Harman.2012.Translation as self-Expression: Nicky Harman [OL].[02-20].http://www.cerisepress.com/03/09/translation-as-self-expre ssion-nicky-harman/view-all.。在文学翻译与传播过程中,译者不得不面对不同文化带来的碰撞,于是就成为了主动的再创作者。韩斌在英译《金陵十三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尊重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感受,并保留源语的语言风格,综合采用各种翻译方法,将作品成功译介到西方世界。

一、适量归化 诠释作者深意

归化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入语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原文隐含的深层次涵义。它将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水平考虑在内,因而“译文往往让读者产生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阅读难度,容易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张全 2010: 189)。在对原作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韩斌不拘泥于原作的句式结构,以译入语读者为归依,尊重其阅读习惯和阅读感受,挖掘表层文字蕴含的深层次涵义,舍形取意,向西方读者传达了原作的深层次涵义。

(1)原文:金陵十三钗*参见严歌苓(2011)。以下出自该书的中文引文仅标明页码。

译文:TheFlowersofWar*参见Yan(2012)。以下出自该书的英文引文仅标明页码。

原作题目为《金陵十三钗》,韩斌将其译为TheFlowersofWar,初次看上去会让译入语读者心存疑窦。“金陵”是南京的旧称,实指南京,“钗”则指旧时妇女发髻上佩戴的一种首饰,后指代妇女。若是从表层含义出发,“金陵”应译为Nanjing,而“钗”则可译为women,《金陵十三钗》应译为The13WomenofNanjing。但韩斌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到了标题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涵义。《金陵十三钗》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背景下,13名风尘女子舍生取义自愿代替教堂中的女大学生赴日军军宴上献唱的故事。这13名风尘女子饱受世人唾弃,但当10万国军溃败的时候,她们义无反顾地“杀身成仁”,实现了自我救赎。她们的品性如花一般圣洁,她们面对恶势力的斗志如花一般不屈绽放。将“十三钗”译为flowers,不仅充分体现了这13名风尘女子舍生取义的圣洁高贵品质以及她们顽强不屈的精神,而且也巧妙地避开了西方忌讳的不吉利数字13。将“金陵”单纯译为Nanjing并不能表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而译为war却能明显地表明当时的背景,战争中的花朵,读者自然能体会到这些女子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韩斌所译的这个标题十分巧妙,不但挖掘出原作的深层次涵义,而且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译介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时,美籍汉学家葛浩文匠心独运,将标题译为Shifu,You’llDoAnythingforaLaugh,巧妙地将小说的主旨传递给读者。小说中的丁师傅并非人很幽默,相反,他是人们嘲笑的对象。因此,“幽默”一词未被译为humorous,而是被译为laugh,后者更好地传达了嘲笑之意,突出了小说主旨,也表现了丁师傅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越来越”未被译为more and more,而是被译为do anything,后者将幽默程度一举推至最高点,传达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葛浩文与韩斌一样,都挖掘到了表层信息下隐藏的深层次内涵。标题的翻译在展示原作主旨和意蕴的同时,符合译入语读者的审美趣味,从而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

(2)原文:窑中的某人把赵玉墨叫来了。五星级窑姐远远就对红菱发火:“你死那儿干什么?人家给你点颜色,你还开染坊了!回来!”她说话用这样的音量显得吃力,一听就不是个习惯破口叫骂的人。

(27)

译文:At the moment Zhao Yumo appeared,having discovered Hongling’s absence.“What the hell do you think you are doing?” she shouted.“Give you an inch and you take a mile.Get back to the cellar!” Her shouts seemed to cost her some effort,as if disciplinary language like this did not come naturally to her.

(28)

“给点颜色就开染坊”是中国民间的俗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十分贪婪,得寸进尺,不知满足。这句话是窑姐赵玉墨对窑姐红菱所言。红菱到教堂阁楼去找丢失的五张牌,恰巧遇到了管事法比,法比让其回到地下室,不要出现在教堂这一神圣的地方。可红菱非但不听劝告,却变本加厉纠缠法比与其共同寻找丢失的牌,法比十分生气,斥责红菱在国破家亡之际依然贪图享乐,恰被玉墨看到。于是玉墨斥责红菱不知感恩,没有好好待在地下室,却出来给他人添麻烦。若直译为英语,西方读者或许不明其意,心存疑惑。韩斌以读者为归依,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感受,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使用了西方俗语give you an inch and you take a mile,形容一个人得寸进尺,这样的译法易于西方读者理解原句的深层次涵义。

(3)原文:书娟易受小愚的伤害,还因为她暗暗不服小愚,因为她功课拔尖,长相还算秀美,但有了小愚就永无书娟的出头之日,这样的一对女孩,往往有着被虐和施虐的关系,并且被虐一方和施虐一方常常互换位置。

(31)

译文:The reason why Shujuan was easily hurt by Xiaoyu was that she was secretly unwillingly to submit to her friend.Shujuan got top marks,and she was pretty too,but with Xiaoyu around,Shujuan could never shine.Between a pair like Xiaoyu and Shujuan,there was always an element of cruelty.And the one who was cruel and the one who was the victim of cruelty frequently swapped places.

(30)

“出头之日”为汉语成语,出自元朝的《庞涓夜走马陵道》,意指从困厄、冤屈、压抑的处境中摆脱出来的日子。书娟和小愚是好朋友,但两人经常吵架又和好,小愚长得十分漂亮,家境优越,父亲是江南最大的富翁之一。书娟在小愚面前有些自卑,她觉得似乎是小愚的存在阻碍了她的光芒四射。这里韩斌并没有直译“永无出头之日”,而是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将其译为never shine,暗示了书娟认为小愚的存在阻碍了她光芒四射这一心理,也暗示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朱生豪先生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中发表过个人对归化法的独到见解:“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比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莎士比亚 1947: 1)。林语堂也曾说过:“一语有一语之语性,平常我们所说的‘通’与‘不通’即其句法是否跟从其习惯。无论何种语体未经‘国化’以前都是不通,不能以其为翻译而为例外”(罗新璋 1984: 429)。这里所说的国化就是归化,适量的归化有助于译入语读者对译作的理解。

二、适度增删 凸显译者匠心

除了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学翻译更多的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社会、历史、风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实现两种语言的完全对等的翻译几乎是不存在的。“每一种语言都以一种特殊的语法表达一种视界,翻译就是选择,而选择时,各人又有各人的标准”(余光中 2000: 123)。因文本类型不同、受众不同,译者可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许多译者都采用过“增”或“删”的翻译策略。不过,这种“增”与“删”不可任意妄为,而应当遵守一条原则:“增词不增意,减词不删意”(叶子南 2001: 74)。作为文学翻译家,林纾的译作中经常可见 “删节原作”和“增补原作”的现象。尽管林纾的译作存在争议,但毋庸置疑,林纾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力,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向当时的国人传播了西方的文化。在《金陵十三钗》的英译过程中,韩斌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以目标语读者为归依,灵活增删,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故事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特征。

(4)原文:捂住她嘴的是赵玉墨。厨房里的吵骂地下仓库都能听见,所以她赶上来把红菱的污言秽语堵回去。

(23)

译文:The hand belonged to Zhao Yumo.The row in the kitchen could be clearly heard in the cellar,and she had rushed up the ladder to put a stop to Hongling’s foul language.It was evident to the girls that this prostitute was the leader of the pack.

(22)

红菱在厨房门口与女学生因为食物问题大吵,正准备用污秽的语言咒骂女学生的时候,玉墨出现,阻止了她将污言秽语说出口。韩斌在翻译完原文部分之后,增译了一句话It was evident to the girls that this prostitute was the leader of the pack,说明玉墨是这群风尘女子的领头。基于此,学生们对于玉墨的身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玉墨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形象也更加正面。

(5)原文:是这么回事吗?在上帝面前,他有这样的生死选择权,替上帝作出优和劣的抉择?

(209)

译文:But did he have the right to play God,and make these life-and-death choices? To separate the wheat from the chaff,good from evil,in God’s stead?

(228)

英格曼神甫打算牺牲玉墨等众姐妹的性命来换取女大学生的性命,这是他的内心独白。韩斌将原作“优和劣的抉择”译为了separate the wheat from the chaff,good from evil,增译了wheat from chaff,不仅生动形象,也更能体现出他当时的纠结心理。

(6)原文:女人们张望地渐渐围拢到餐厅门口。看看自己的谈判代表是否尽职,是否需要她们助阵帮腔。她们十四个姐妹凑在一块,口才、武力、知识能凑得很齐全。

(37)

译文:The prostitutes gathered around the refectory door to see whether their negotiator was doing a proper job or needed reinforcements.

(44)

受到之前生活的影响,这一群风尘女子的吃饭时间与大家不同,她们要到下午一两点去厨房就餐。陈乔治叮嘱她们之后要早些吃饭,不然时间过了就没有吃的了。玉墨代表这些姐妹去和陈乔治理论吃饭时间的问题。于是姐妹们就来看看玉墨是否能摆平这一问题。韩斌在翻译过程中,省略了后面一句,更加简洁。后面一句实际上是对前面的补充说明,她们既然是来“助阵帮腔”的,那么口才、知识势必都不错,不然也无法来“助阵帮腔”了。

(7)原文:法比因为将就枪伤的疼痛,僵着半边身体站在她对面。她对他讲这么多,让他有点尴尬,有点愧对不敢当,他又不是她的忏悔神甫,她也不是忏悔的教徒。

(192)

译文:Fabio stood in front of her,one side braced stiffly against the pain from his wound.He was a little discomfited: he was not her father confessor,and she was not one of his flock.

(207)

玉墨和法比坐在教堂互道衷肠,玉墨在讲完自己的家庭情况以及自己的一系列遭遇之后,法比有些尴尬。原作中“他有点尴尬,有点愧不敢当”,译文中只用了a little discomfited来表达,可以表达出这两层含义,更加简洁。

(8)原文:“没有拉我们,我们是自愿的。”玉墨看着法比,为这一瞥目光,法比等了好多个时辰,好几天,好几夜,这目光已使法比中毒上瘾。

(213)

译文:“We’re not being dragged,we’re volunteering,” said Yumo looking at Fabio.It was a look Fabio had been waiting for,a look that instantly bewitched him.

(232)

法比不同意玉墨等人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军晚会,玉墨声称其为自愿。译文省略了“好多个时辰,好几天,好几夜”,只用了had been waiting for来表达,不仅易于英语读者理解,也表现了法比为玉墨舍生取义的精神深深折服,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而且中西两种文化也有着巨大差异。在译介作品的过程中,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灵活增删,有助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原作。

三、适时意译 贴近文本神韵

意译是翻译中常见的一种翻译策略。当直译无法阐释原文的意义时,灵活的意译是译文成功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翻译一些有汉语特色的习语、俗语等一些表达时,意译更加重要。意译不仅能灵活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而且也有助于目标语读者对原作的理解。韩斌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到,“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存在差异,中外两种文化同样也存在差异,翻译的过程应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Aart,G.& N.Harman.2012.Translation as self-Expression: Nicky Harman [OL].[02-20].http://www.cerisepress.com/03/09/translation-as-self-expression-nicky -harman/view-all.。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翻译一些具有汉语特色的俗语、习语等汉语表达时,她善用意译法,注重译入语读者的感受,巧妙自然,浑然天成。

(9)原文:“好,我们去上海。”书娟这时候可不敢反对小愚,万一小愚把她的青睐投向别人,就沾不上她的光了,就要留在南京这座死人城了。虽然她觉得这样依顺小愚有失身份,但她想以后的日子长着呢,有的是时间把面子补回来,加倍地补。

(64)

译文:“Good,Shanghai it is then.” Shujuan did not dare contradict Xiaoyu.It was slightly degrading to have to depend on Xiaoyu in this way; still,it was only for now.She had all her life ahead of her in which to rebuild her self-esteem.

(74)

书娟和小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小愚的家世及身份地位要优于书娟。虽然书娟对小愚心有妒意,但为了逃生,依然不得不顺从小愚的意思,答应她一起去上海,但她觉得“有失身份”。这里“有失身份”是一个具有汉语特色的表达,是指本身身份地位很高,但却做出与自身身份不符的事情。若将其直接翻译为lose her identity,译入语读者或许会摸不着头脑,无法理解原作作者的写作目的。而韩斌却巧妙地将“有失身份”一词译为了slightly degrading,指出其身份有所贬低,不仅能够清晰地表达原作的意思,而且易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

(10)原文:红菱此刻插嘴:“杀千刀的日本人!……长官,让他们到我们地窖里挤挤吧!”

(71)

译文:Suddenly Hongling chipped in.“Those murderous Japanese...Officer,let them squeeze into our cellar!”

(83)

“杀千刀”属于汉语方言和特色词汇,意指人作恶多端,不得好死。“杀千刀”一词不仅是红菱对日本人在中国的野蛮行径的控诉,也体现了她对日本人的恨之入骨。这一具有汉语语言特色的方言词汇若直接翻译为英语,英语读者必定十分茫然。韩斌灵活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将“杀千刀”翻译为了murderous,不仅斥责了日本人的罪恶行径令人发指,而且也译出了原作中红菱极其愤怒的情绪,易于英语读者理解,十分巧妙。

(11)原文:她突然话锋一转:“副神甫,您呢?”她想知道他的底细,用底细换底细。

(192)

译文:Suddenly she changed the subject and turned to him.“And what about you,Father?” She had confided in him; now she wanted him to do the same.

(231)

在悼念完戴将军等士兵之后,玉墨和副神甫法比回到教堂互诉衷肠。玉墨诉说了自己的家庭情况以及幼时被卖到窑子里的相关经历,也想了解法比的经历。“底细”一词在该语境中指根由、内情,指法比的相关情况。若是直译,无法找到合适的对应词。韩斌巧妙地采用了意译的手法,用了confide in这一短语,意为向对方吐露秘密。玉墨对法比诉衷肠,也期望得到对方的回应,这个短语将两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刻画得淋漓尽致。

(12)原文:她要出的气太多了,也出徐小愚让她怄的那口气。朝三暮四的徐小愚把一片痴心的苏菲耍惨了,还是在性命攸关的时候耍的。

(207)

译文:Her need to vent her feelings was overwhelming,and that included her resentment against Xu Xiaoyu.Xiaoyu had gone back on her word and played a cruel trick on her infatuated friend,at a moment when it wa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226)

苏菲与一个安庆姑娘大吵并动了手脚,她想把对徐小愚的怨恨一同发泄出来。“朝三暮四”是一个中国成语,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反复无常。韩斌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将“朝三暮四”译为had gone back on her word,意为经常食言,不仅十分贴切地译出了原文的意思,而且也使得小愚的负面形象跃然纸上。

针对直译与意译,郑振铎(1921:17)在《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一文中说:“我们应该忠实的在可能的范围以内,把原文的风格与态度极力的重新表现在译文里,如果有移植的不可能的地方,则宜牺牲这个风格与态度的摹拟,而保存原文的意思”。意译不仅能帮助译者灵活地表达出原作的意思,而且有助于译入语读者对原作文化的体悟。

四、 白璧微瑕 仍为译界精品

《金陵十三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和我姨妈书娟的经历来讲述整个故事,故事中有几处旁白是“我”对一些人或事情的看法或观点,以及我姨妈书娟的一些看法。韩斌在翻译的过程中忽略了故事的叙述者“我”的重要地位,将“我”的旁白略去,有些不妥。

(13)原文:对徐小愚父亲徐智仁的研究,我比我姨妈要做得彻底,因为,我正在写的这个故事里,他将要跑个龙套。现在还不是他出场的时候。

(30)

(14)原文:我姨妈向我形容这个姓戴的少校是“天生的军人”,“为了理想而不为混饭而做军人的”。戴少校很英俊,这是我想象的。因为理想能给人气质,气质比端正的五官更能塑造男性美。这种男性也更讨女人喜欢,讨我姨妈那样渴望男性保护的小姑娘喜欢。

(46)

(15)原文: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下午四点发生的事,我姨妈孟书娟在脱险后把它记录下来。多年后,她又重写了一遍。我读到的,是她以成熟的文字重写的记述。我毕竟不是我姨妈那样的史学文豪,我是个写小说的,读到这样的记载就控制不住地要用小说的思维去想象它。现在,我根据我的想象把小说还原。

(196)

(16)原文:审判战犯的国际法庭上,我姨妈书娟认为她所见到的那个面目全非、背景如旧的女子就是赵玉墨。孟书娟给当时在美国的法比·阿多那多写了封信,告诉他赵玉墨还活着。我姨妈在信里告诉法比,赵玉墨如何否认自己是赵玉墨,法比的回信一个月后到达,他说也许赵玉墨只能成为另一个人才能活下去。(219)

以上4处都是旁白“我”对故事发展脉络的必要介绍:第一处是“我”对小说角色之一徐智仁在故事中后续的角色安排;第二处是姨妈书娟和“我”对戴少校的看法;第三处是“我”对1937年12月21日发生的事件的背景介绍;第四处是关于赵玉墨是否生还还存在争议。这些情节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韩斌在翻译时却将其省略,有些不妥。但这些小瑕疵并不会影响到整个译文的可读性。就整体而言,译文还是相当不错的。

任何翻译行为都不是凭空存在,而是受到主流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它们会制约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选择。韩斌认为,汉学家应当为中英文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差距铺桥搭路,以利于文化和思想传播。她在选择中国的文学作品时,比较倾向于翻译能反映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风貌的作品。她认为,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作家的创造性写作必须要服从政治;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得以发展。中国政府支持赞扬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书籍,中国作家必须要承认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所以译者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尊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她觉得在将中国的作品英译的过程中,译作的身份固然重要,但出版社的作用更加重要。英国的出版机构应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作品*Aart,G.& N.Harman.2012.Translation as self-Expression: Nicky Harman [OL].[02-20].http://www.cerisepress.com/03/09/translation-as-self-expression-nicky-harman/view-all.。

近些年来,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兴趣逐渐加深。经由他们的译介,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国门,为西方读者所熟知,并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与喜爱。当代汉学家对这类作品的英译独树一帜,各自具备各自的特点。美籍汉学家葛浩文在译介莫言作品的过程中,将“异化”与“归化”的翻译方法相结合,既关注了原文语境,将内容忠实流畅地传递给读者,又考虑了目标语境,通过各种方法对原文进行创造性重构,弥补了对等缺失与文化迥异的问题。英籍汉学家白亚仁对余华作品的译介,对余华的小说走出国门大有裨益。他高度忠实原作,同时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综合采用“意译”“归化”“删减”“增译”等各种策略,以目标语读者为导向,译作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此外,英籍汉学家蓝诗玲对鲁迅及张爱玲作品的英译,对于西方读者了解更多现当代中国优秀作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充分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充分尊重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感受,综合采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对于鲁迅作品成功走出国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英籍汉学家韩斌在翻译中国本土小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采用“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同时充分考虑到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感受,向西方读者传播译介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关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自始至终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本土译者在中国本土这一大背景下成长,深谙中国文化,他们的译作更能反映原作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中国本土译者的译作在西方受众中的接受程度并不高。由于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差异以及中外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方思维存在差异,对于一些文化缺失,中国本土译者并不能很好地填补。这时,西方汉学家的出现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外译与传播无疑是一个福音。作为英国从事了数十载翻译研究的汉学家,韩斌孜孜不倦译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其译介的作品也受到了西方读者的欢迎与认可。在翻译的过程中,她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自觉,以目标语读者为归依,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作,同时,也跳出了原作结构与语言的束缚,灵活翻译,舍形取意,注重文本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涵义,有助于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现当代作品。

Aart,G.& N.Harman.2012.Translationasself-Expression:NickyHarman[OL].[02-20].http://www.cerisepress.com/03/09/translation-as-self-expression-nicky-harman/view-all.

Li,H.2012.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An interview with Nicky Harman [J].TheAalitraReview(4): 18-25.

Yan,G.L.2012.TheFlowersofWar[M].N.Harman.Trans.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廖七一.2000.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M].南京:译林出版社.

林克难.2005.增亦翻译,减亦翻译——萧乾自译文学作品启示录 [J].中国翻译 (3): 44-46.

罗贝尔·埃斯卡皮.1987.文学社会学 [M].王美华,于沛,译.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罗新璋.1984.翻译论集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莎士比亚.1947.莎士比亚全集 [M].朱生豪,译.上海: 世界书局.

王祥兵.2015.海外民间翻译力量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传播——以民间网络翻译组织Paper Republic 为例 [J].中国翻译 (5): 46-52.

吴雨泽.2013.在“忠实”标准的观照下:重释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4): 123-126.

吴 赟.2015.英语视域下的中国女性文化建构与认同——中国新时期女性小说的译介研究 [J].中国翻译 (3): 72-78.

谢天振.1999.译介学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严歌苓.2011.金陵十三钗 [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子南.2001.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余光中.2000.左岸书香 [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张 全.2010.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翻译研究 [M].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赵 明.2003.语际翻译与文化交融——汉英互译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郑振铎.1921.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 [J].小说月报 (3):1-24.

朱振武,罗 丹.2015.文化自觉与源语旨归的恰当平衡——以白亚仁的译介策略为例 [J].山东外语教学 (6): 58-66.

朱振武,杨世祥.2015.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以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为例 [J].中国翻译 (1): 77-80.

(责任编辑 杨清平)

通讯地址: 200234 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朱)

200444 上海市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刘)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策略与问题研究”(17AWW003)的阶段性成果。

H059

A

2095-5723(2017)02-0050-08

2017-02-18

猜你喜欢

金陵十三钗金陵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张祜 题金陵渡》
英文摘要
醉一场金陵遗梦,留一片丹心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