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究

2017-03-11赵志强

关键词:道德教育文明道德

赵志强

(铁道警察学院组织人事处,河南郑州450053)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究

赵志强

(铁道警察学院组织人事处,河南郑州450053)

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客观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举措。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高校要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课程目标,完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丰富生态道德教育实践。

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道德

生态道德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当代大学生是推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事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生态道德意识强烈、生态道德信念坚定、生态道德人格完善的理性生态人,已成为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的结晶,而且包括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对他们的生态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38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56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84。这些思想和论断启示我们要时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好生态文明,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伟大中国梦成为现实。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而生态道德教育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对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工程。在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客观需要。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是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读书阶段是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一个人的生态道德决定了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对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或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具有决定性作用。大学生作为可塑性极强的群体,在当前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趋加重的严峻现实面前,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使大学生转变道德观念,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责任感,引导他们从注重个体眼前利益转为关注人类社会长远利益,从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关注转向对世间万物的终极关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自觉地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谋求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养。大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生态知识得以丰富,生态道德意识得以增强,生态价值观得以树立,生态道德行为水平得以提高。这一切都将推动大学生向社会人顺利转变,使他们在大学毕业后即可以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

(三)实现中国梦的有效举措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伟大中国梦昭示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而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14。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人类的生产、生活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良好的生态道德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基础,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掌握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事关美丽中国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是未来经济社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树立和生态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期,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完善,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优秀的人才保障。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有了明显进展,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总的来看,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深受“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以教育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要内容,旨在教育大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道德品质,很少对大学生进行尊重自然和对人类以外的生命体承担责任的教育,尤其忽视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大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同一性,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与学生心理需求相脱节、与社会环境相脱离[3]。大学生一旦离开特定的德育环境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采取正确的道德行为。此外,有些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层面上,相对忽视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习惯的养成,也难以收到预期的德育成效。

(二)教育内容匮乏

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4]59,包括具体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环境变化规律教育、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道德行为与能力教育等内容。当前,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水平滞后、大学生生态意识淡薄与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缺位紧密相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注重传授抽象的道德规范,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似有实无。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一章往往缺失介绍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新修订的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知识点涉及了如何看待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问题,但这一内容仅仅是一个知识点,没有单独成章成节,难以借此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自觉性。

(三)实践活动欠缺

生态道德教育应该是大学生主动参与、切身体验、在实践中不断磨练道德品质的活动过程,但高校很少围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开展实践活动。虽然有些高校面向农业、林业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还有部分高校开设了诸如“生态伦理学”之类的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但在教学中教师大多以理论知识的传授替代了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实践培养,忽视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致使生态道德教育远离现代社会生活。比如: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的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多突出支教、支农主题,缺乏环境保护教育内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以在校园中张贴环保宣传海报替代生态实践教育活动。重生态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锻炼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结果是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缺失,教育效果不佳。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路径

高校必须正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转变教育观念,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完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丰富生态道德教育实践。

(一)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课程目标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新问题的解决需要扬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用新的道德规范调节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而生态道德教育就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路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任务,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生态道德教育来实现。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德育理念,将生态道德教育真正纳入德育工作,并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从目前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高校必须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的生态道德意识、丰富的生态道德文化和较高的生态道德实践能力的理性生态人,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高校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完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公共必修课范围之内,同时增设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选修课,确保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都能接受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生活中调整自己的生态行为。

(二)完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的各具体课程在特点和内容上有所不同,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各有侧重、互相渗透[5]。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各具体课程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发挥其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自然等诸多方面的理论,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创新、发展的成果,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恰是“概论”中物质世界的发展、人与物质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核心内容的体现,教师要将生态道德教育凸显出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能够借助道德的力量约束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的社会实践,使自身发展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相统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引导大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要启发他们善于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帮助他们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在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促使他们认真反思、引以为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行了简单介绍,但未能将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教学中对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进行必要补充,帮助大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

(三)丰富生态道德教育实践

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前提,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转变为生态道德行为,让他们真正投身到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才是生态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高校必须把生态道德意识教育和生态道德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印证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升华实践,最终达到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境界[6]。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中规划人生的发展方向;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生态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大学生搞好校园社团活动,让大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可以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好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关于保护自然、关爱生态的思想、新闻及事件;可以利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全国节能宣传周等时机开展社团活动,举办相关知识竞赛、创意大赛、摄影展览等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从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走向追求精神需求的消费;还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者服务,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活动中传递爱心。总之,这种寓生态道德教育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让他们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真正养成创建生态文明的良好行为习惯。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惠保德.高校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浅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29-231.

[4]姜帅.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5]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64-65.

[6]李红丽,傅安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8-85.

On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ZHAO Zhiqiang
(Organization and Personnel Division,Railway Police College,Zhengzhou 450053,China)

In the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However,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so that the status quo and its importance is not uniform.Therefore,college students must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moral behavi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morality

G641

A

1009-7740(2017)03-0041-04

2017-08-21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资本主义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7-ZZJH-411);铁道警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Y2017019)

赵志强(1985-),男,河南安阳人,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文明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