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03-11翁仁贵刘心中林小英靳贵晓

武夷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应用型校企

翁仁贵,刘心中,林小英,靳贵晓

(福建工程学院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福建福州350118)

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翁仁贵,刘心中,林小英,靳贵晓

(福建工程学院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福建福州350118)

大学生工程理论与技术的运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毕业生事业成就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尚处探索阶段,研究破解该类院校大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是当前的紧迫课题。以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为研究对象,剖析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特殊性要求,提出了依托科技创新团队和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培养思路,在此基础上构建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其保障体系。

环境工程;创新团队;协同创新;保障体系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环境工程专业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多[1-2],因此,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问题,尤其是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足;应用人才的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未能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大部分高校缺乏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与企业联系不紧密[3]。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注重提升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主动对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根据自身办学传统及学科专业优势,依托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依托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在应用型工程本科培养方面走出一条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办学之路,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得到行业、学界认同[4-5]。

1 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

环境工程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点学科之一[6]。目前,新建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但现实教师队伍中研究型教师偏多,教师工程经验不足,教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往往采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单一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偏离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4点[7-9]。

(1)办学定位不明确,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

我国一些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化工、材料等专业的基础上成立起来,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上不仅开设化工、材料类课程,而且又开设污水、大气、固废等环境类课程,导致课程内容相关知识点重复现象,许多教师都是化学背景出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极高,但对工程实践方面的经验缺乏,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较弱,造成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实践教学资源配备不足

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环境工程专业扩招后,未能及时补充完善教学硬件配置,实践教学设备水平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无法满足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上的需要。学校实践实训科目占总课时比重偏少,实训效果缺乏有效的测评体系,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达不到“应用性”目标,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3)缺乏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提高拥有博士学位比例,引进的年轻博士较多,由于大多数年轻的博士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工程”背景,自身实践经验不足,为了出成果,评职称,不愿意到企业锻炼。工科专业明显存在“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偏低,而且从企业聘请的专(兼)职教师比例也偏少。

(4)缺乏有效的应用型培养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考核中普遍采用单一的分数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其缺点是不能全面的展示学生的能力。以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难以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方式。

目标不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毕业生事业发展基础不够扎实,急需探索适于本类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模式。

2 依托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改革

以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导向,致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面向行业企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培养内容上,从“知识传授”转变为“提升能力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培养模式上,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与发展的主动性。以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为依托,建立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以协同创新项目为载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在科学研究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本领,培养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依托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2.1 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改革

以培养服务福建省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承担的产学合作工程项目引入教学环节,优化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理论与思考引导”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图1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路线图。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发现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得到大大提升,不再玩手机,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也提高了,同时对教师提出更大的要求,必须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实时调整上课的方式和内容,从而真正做到教与学的互动。

根据企业对人才知识体系的要求,将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分别为:通识教育知识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和专业知识模块。必修课占总学时71%,选修课占总学时29%;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百分比31%,共43周。加强了实践环节的学时,压缩了理论课程学时,但并不代表不重视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工程项目讲解和企业案例导入,把各专业名词术语、抽象概念、环境工程设计标准等内容贯穿其中,改善理论性过强而学生难以接受的现状;采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以保证课程内容;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将课堂教学合理延伸。

(1)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在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案例分析中示范讲解课程难点,与其它课程有重复的部分少讲或不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短片等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尽量从科技创新团队承担过的实际工程项目中摘选经典环节,使之内容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理论更加贴近实际要求。比如,在讲授生活垃圾焚烧技术,首先用一个垃圾焚烧全过程视频短片导入,使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其次在讲解工艺过程中解释各个专业术语,最后在讲解设计的工程图纸中,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2)嵌入文献综述任务

查阅文献资料,提炼有用信息,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未来成就事业的必备技能。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比如空气污染物的检测,新型测试手段和仪器设备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收集目前空气污染物检测的新技术、新设备资料,作为学生课后文献综述任务,从而培养主动学习新知识能力[11]。

2.2 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以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科技项目和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开展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将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比如,在讲授《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6个学时在福州大学城污水处理厂由资深工程师现场为同学们进行课程和实践教学。同时,聘请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总工、福州嘉园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高工等知名行业专家直接参与课程的具体章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环境工程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中几乎都来自科技创新团队的承担的企业课题,比如建筑废弃物再生绿色节能建材、污泥淤泥烧结砖技术、废旧电子废物金属回收技术等项目,学生在专业实验老师指导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有设备,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将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教学资源,使科研反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专业思维和兴趣。

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践环节,由专业教师带队到企业,了解一线企业的生产、研发和检测等方面内容,为期6周的顶岗实习。通过上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获得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学生一人一题,所有的题目来自科研创新团队的科技项目、企业的横向课题,包括了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烟气脱硫脱硝工艺设计、固体废物资源化工艺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废物资源化回收实验、以及先进环境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实验等。在学生毕业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3 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考核方式与教学管理的改革

考核应该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实行全过程考核,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况、社会实践的反馈、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实验与科研项目中表现出来的调研能力以及平时课堂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等多方面。课程的考试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答辩、论文、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等形式或者多种形式联合。考核评价可采用分次累积的方法,各方面内容按照比例综合评价,避免单一指标。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元化,考核过程中各项的比例应比较平均,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从之前的70%调整为50%,以督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努力学习,而不是靠期末考试最后两三天的死记硬背来获取好成绩。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奖励与激励措施,对学生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者,可获得实践创新学分、冲抵选修课学分、提高学分绩点。在管理模式上,学校积极推进分级管理和目标考核机制,在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开放实验管理等方面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以立项方式将经费和组织管理权交给学院,年底进行验收总结,从而激发了各学院参与的主动性。

2.4 校企协同创新提升大学生应用技术创新能力

应用型工程人才能力本位的核心是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实践能力是世界各国工程教育的普遍作法和重要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校企之间优势资源,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实现共荣互赢。科学构建校企协同机制,使校企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化和完善,是开展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12]。

(1)以“互惠共赢”为原则,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投入经费在福建工程学院建设校级研究机构(绿色节能环境材料研究中心),作为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和成果应用的“孵化器”,在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同时,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具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用率。

(2)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现培养与就业对接

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贵在“应用”,其能力素质必须跟企业岗位相匹配,离开了企业的需求也就没有实际的意义。每年的教学研讨会上,邀请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丰泉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福州嘉园环保有限公司等大企业参与,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手段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模式,设置校内、校外导师结合,互补教学。环境工程专业列入“卓越工程师”计划,每年选30个左右的学生,采用“3+1”培养模式,让学生选择企业,然后企业针对具体人、具体岗位实行协同培养,在培养的同时,企业考核学生的能力素质,符合要求的可到企业就业。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不但可以消除企业人才储备危机,同时解决了就业与求才的两难困境。

(3)追求卓越,强化个性培养

“社会精英”人才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开展校企协同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环境工程学科标准、应用型工程人才职业能力素养及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根据个别学生创造性潜质的“专才”、“怪才”,通过与企业商讨实施个性化培养,强化激活个性潜质,让卓越工程人才脱颖而出。优秀的给予证书,推荐攻读研究生等措施[13]。

4 构筑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4.1 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是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要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专业教师配制要合理和结构要优化,对教师团队的构建模式应是“引进来,走出去”。加大引进力度,引进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和聘请企业工程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企业的导师。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青年骨干教师必须到到企业、设计单位学习半年以上,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操作技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4.2 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提供应用型工程人才实践教学场所主要有学校的实训操作平台和企业实践基地,学校的实训操作平台主要包括省级工程中心、专业实验室、实训平台等,企业实践基地包括与学校签订的30多家企业。为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项目教学和项目设计、学生科技竞赛、学生科技立项、学生专业技能认证提供保障。学院的科技创新团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争取社会办学资源,整合实践教学队伍也为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3 依托校企共建的科研和实践平台,以学院的科技创新团队为核心,开展工程项目设计和科技项目攻关,从而达到互赢。

学院与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校企合作关系,让企业参与学生培养中,环境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采取的培养模式是“3+1”校企联合培养,聘任资深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26名,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工作。每年举办的环境工程专业产学研会议,邀请企业参与培养计划制订、培养大纲修订,实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参与的教师在评职称、岗位等级提升、津贴分配及评优给予优先倾斜。

5 小结

在教学方式上理论知识与工程案例有机结合,应以课堂讨论的授课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工程伦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模式,即要求新进老师要呆在企业锻炼一到两年,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工程能力;在校企融合方面,对学生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同时教师应服务于企业,与企业开展课题项目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注重的理念:实践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打好知识的基础、培养思考的能力才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提升实践技能的基础;在管理体系方面,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二级学院对学生实践教学实行全过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始终朝着社会需求的人才而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1]澎永恒.高等工程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53-154.

[2]周跃红.工程应用人才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2):45-47.

[3]许长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0,29(6):88-90.

[4]陈雯.地方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观察,2016,5(15):62-64.

[5]刘晓文,陈国铁,林平,等.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6,14(2):174-178.

[6]杨春平.国外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教育的起源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105-107.

[7]陈丽春,毛建卫,茹潇潇,等.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72-75.

[8]毛艳丽,鲁志鹏,张劲松.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探索[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3,19(3):31-33.

[9]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10]翁仁贵,刘心中.市政水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132-133.

[11]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等.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47-49.

[12]孙克辉,李长庚.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87-88.

[13]曹优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4):86-94.

(责任编辑:华伟平)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 ode of App 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ENG Rengui,LIU Xinzhong,LIN Xiaoying,JIN Guixiao
(School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Urbar Construction,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Fujian 350118)

The utilization of engineer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core competence for the Application-p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and also the foundation of the graduates'career achievements.The energetic education mode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s still in exploring stage,research on training of applied ability of students in such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s an urgent issue.In this paper,the students majored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present training situations and the cultivating problems of students whomajor in applie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Based on the particular requirement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at rely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and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to build the cultivationmode and the guarantee system of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innovation team;synergy innovation;security system

G642

:A

:1674-2109(2017)06-0100-05

2017-03-24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FJJKCG14-210);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课题(GB-K-14-23);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GB-XK-13-4);福建工程学院实验教学改革项目(SJ2015008);福建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暨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520)。

翁仁贵(1982-),男,汉族,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及环境材料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装备环境工程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