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涪陵”地名由来考

2017-03-11程刚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涪陵区涪陵中华书局

程刚

(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

“涪陵”地名由来考

程刚

(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

今重庆市涪陵区位于长江和乌江交汇之处,从古巴国开始该地就被称为“枳”。以“枳”为名当和该地盛产“枳”这种植物有关。今涪陵以“枳”为名一直延续至北周明帝武成三年,即公元560年之时,北周政权才废除了枳县,并将其归入巴县(今重庆市主城区)。其后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即公元564年,北周在原“枳”地设立了涪陵镇。隋开皇十三年,即公元593,将汉平县(今重庆市武隆县白马镇)移于该镇,并依“涪陵”之名将汉平县改名为涪陵县,至此涪陵镇升格为涪陵县,后“涪陵”地名延续到现在。

枳;涪陵镇;地名

重庆市涪陵①区,历史悠久,位于长江和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门户之称。对其地名由来的考证,据笔者所知,至今无专门的文章论述。现据考证,“涪陵”得名源于该地旧镇——涪陵镇的名称。今涪陵区,古称“枳”,“枳”作为县级行政单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枳”最终演变为“涪陵”这个名称,和当时的行政区划紧密相关,下文试就此问题进行论述。

一、“枳”地名的由来

据《华阳国志》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淩殷人……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1]4任乃强认为:“禹时尚未有巴与蜀国”[1]5。但武王伐纣之时,巴国已经存在,其王被武王封为子爵,确是不争的事实。后“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1]27“枳”即今重庆市涪陵区。“枳”的名称出现当在武王伐纣前后。

“枳”的读音古今相同,都为形声字,本义是指类似于橘的一种植物。《说文解字》:“枳,木似橘从木只声,诸氏切。”[2]117《汉书·地理志》中亦有“枳”字,“巴郡……县十一:江州……枳。”[3]1603可知“枳”是当时“巴郡”(今重庆市区)下辖的县。许慎、班固均为东汉时人,二人年龄相差只有二十多岁,《说文解字》和《汉书》中的“枳”读音和本义应当是相同的。清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枳”一字的考证比较详细,如:“枳木似橘,从木只声。《考工记》橘踰淮而北为枳……《后汉·冯衍传》楗六枳而为篱兮,注:枳,芬木也。”[4]207《辞源》:“枳。zhǐ,木名,木如橘而小,……果小味酸,不能食,可入药。”[5]1550《辞海》:“枳,植物名,……亦称“枸橘”“臭橘”……未成熟和成熟果实均入药。”[6]1415从记载来看,我国古代已出产“枳”,巴地犹多,以枳为地名,实与巴地多产“枳”有关。以某种植物名为地名,这在我国古代地域命名中很常见。陈正祥先生在考证台湾地名来源时,认为“台湾地名之中,有不少取源於物产。……炸煎赤糖的地方,称为糖廍……1890年左右,台湾全省共有旧式糖廍(蔗)1275个……台湾以为名之地,至少有下列25个:蔗、实……赖昔等”[7]226。史念海先生总结了陕西省关于县的命名方式,将其分为两部分:其一,地理方面的命名,从自然现象着眼,分为十四项(其中十三项为以草木物产为名),其二,人事方面命名,从社会情况立论[8]。

古代巴人善于园艺种植技术,不仅多产“枳”,而且以“枳”为本,培育开发出了后来的柑、橙、橘、柚等果树品种,影响“枳”地周围的其他地区。据《华阳国志》记载:“(古代巴人)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任乃强考证认为“给客橙”为巴蜀中柑橘类异种,其原生植物为枳(枳壳树,今云药柑)……。”[1]5《水经注》:“县(今重庆市区)有官橘、官荔枝园,夏至则熟,两千石常设厨膳,命士大夫共会树下食之。”[9]773《汉书·地理志》:“朐忍(治所今重庆市云阳县),容毋水所出,南。有橘官。”[3]1603皆可证明。

二、“涪陵”地名的由来

上文论述了涪陵区“枳”以地名的由来,而“枳”演变为“涪陵”这个地名,却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

战国末年,巴国领地“枳”以东的地区被楚国占领,成为楚国的一个邑,《战国策》记载苏代对燕王说“楚得枳而亡”即指此邑。公元前254年,秦国打败楚国最终夺取了包括“枳”在内的三峡地区,设立了“枳”县,将其归属于巴郡。西汉、东汉、蜀汉、西晋延之。东晋末年,成汉李雄占据“枳”的时间大约为公元326年至328年之间②。“枳”地成为成汉和东晋双方的战场,“枳”作为地方行政区域和地方行政组织的性质已不复存在③。《元和郡县图志》:“(涪)州城,本秦枳县城也,自李雄据蜀,此地积为战场,人众奔波,或上或下。”[10]739《太平寰宇记》也载:“上有枳城,即汉枳城也。李雄据蜀后荒废。”[11]2388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灭成汉,设立了涪陵郡,治所置于枳,此枳县非秦汉时期的旧枳县,但这两个枳县都在涪陵城区附近[12]395。然而不久涪陵郡即被废除。“又《四夷县道记云:‘东晋桓元子(按:指桓温)定蜀,别立枳县于今郡东北一十里邻溪口。又置枳城郡寻废。”[11]2388这里的枳城郡即是涪陵郡,其性质是寄立于巴郡枳县的侨郡,涪陵侨郡废除后,东晋恢复了涪陵实郡[12]387。总之,枳县作为县级地方行政单位,名称又得以恢复。宋、齐、梁的时期,“枳”的名称没有变化[13]1172。至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枳”县被西魏占领,据《梁书·元帝纪》记载:承圣二年:“八月戊戌,尉迟迥陷益州。”[14]133北周武成三年(公元561年)北周废除枳县,将其行政地域划归于巴县(治所今重庆市市区)。《太平寰宇记》“宾化县”条:“明帝武成三年(公元561年)省桓元子所置枳县入巴县。”[11]2392《太平寰宇记》“乐温县”条:“后周武成三年省桓元子所置枳县入巴州。”[11]2392《隋书·地理志》:“巴,旧置巴郡,后周废枳、垫江入焉。”[15]825从上可知,至北周明帝武成三年,“枳”这个地理名称被彻底废除了。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顺北周,《太平寰宇记》记载:“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北周)于故枳城又立涪陵镇。开皇三年移汉平县于镇城,仍改汉平县为涪陵县,因镇为名。”[11]2389《读史方舆纪要》也有类似的记载:“周武帝保定四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于故枳城立涪陵镇。隋开皇十三年移汉平县于镇地,仍改汉平县为涪陵县,因镇为名。唐涪州治涪陵,实汉之枳县。”[16]3294-3295由此可知,田思鹤归顺后,北周武帝在“枳”地设立了涪陵镇④,汉平县也移至涪陵镇,涪陵镇遂升格为县,并改原汉平县名为涪陵县(即今涪陵区)。

但考证至此,尚觉不够深入,因为两汉时期即有涪陵县(治所今重庆市彭水县)。不把两汉时期的涪陵县的建制沿革说清楚,涪陵得名终觉得没有考证清楚。现先把涪陵县的建制沿革论述一下。涪陵县为西汉所设立,《汉书·地理志》:“巴郡,秦置。属益州……枳……涪陵。”[3]1603东汉延之[17]3057,可见涪陵(治所今重庆市彭水县)在两汉时期同为巴郡的县级行政单位,

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涪陵县令谢本“白璋,求以分置丹兴(治所今重庆市黔江区)、汉发(治所今重庆彭水县郁山镇)二县,以涪陵为郡”[1]26。但益州刺史刘璋没有同意谢本建郡的请求,而以涪陵县为中心,设立了巴东属国[1]43。至蜀汉初期,涪陵郡才被设置。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至蜀先主以地控涪江之源,故於此立涪陵郡。”[11]2388西晋至北周时期,涪陵郡的治地多有迁移[12]385-398,且“南齐至北周保定以前,涪陵、汉葭县地再度被少数民族首领控制……南齐以后南梁、西魏时期,涪陵郡仍置,只领汉平一县”[16]397-398。《隋书·地理志》也载:“巴郡……统县三……涪陵旧曰汉平,置涪陵郡。”[15]825可见北周时期,涪陵郡治所仍设于汉平县。隋朝初年,涪陵郡被废,史载:“涪陵……开皇初郡废。十三年县改名。”[16]825《读史方舆纪要》⑤也载:“隋开皇初废郡,仍移县于涪陵镇(今重庆市涪陵区)。十三年改为涪陵县,即今州治(指涪州,治所今涪陵区)。”[16]329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也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徙汉平县治于治(今重庆市涪陵区)。十三年改名涪陵县。”[18]4386

综上所述,涪陵(治所今重庆涪陵区)古时用“枳”为名,实乃与其本地所产之植物“枳”关系紧密。而涪陵的得名,借用今彭水县古地名“涪陵”,改“枳”为“涪陵镇”,后因涪陵郡治所移入涪陵镇,升镇为县,遂改汉平县(原涪陵郡治所所在地)名为涪陵县,“涪陵”一名延至今天。

注释:

①主要参考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2009年版)。故地若为州郡,其与现今行政区划不相匹配,则用与其时治所对应的今地予以表示,下文涉及地名同此。

②据《晋书·成帝纪》记载: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冬十月,李雄将张龙寇涪陵(治所在今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太守赵弼没于贼。”(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3页)。又《晋书·成帝纪》载: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冬十月……李雄将李焘寇巴东(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建平(治所在今重庆市巫山县),监军毋丘奥、太守杨谦退归宜都(治所在今湖北宜昌)”(《晋书》第173页),而“枳”在涪陵郡北面和巴东郡的西面,此处当在咸和元年至三年为成汉政权所占。

③周振鹤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必然要将国土分为有层级的区域——这些区域就是行政区划,并在相应各级区域中设置地方政府,才能对国民施政治理。”(周振鹤:《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④崔乃夫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以为:“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1年)置涪陵镇”,此和《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时间不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386页)。恐误,当从后二者。”另,北周保定三年当为公元5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记载也误。

⑤利用总志、地方志等地理典籍可补正史,尤其是地理志的不足。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见拙著《论研究历史地理学典籍的一些方法》(《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105~108页)。

[1]常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古籍书店,1983.

[5]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6]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7]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3.

[8]史念海.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5(1):145-210.

[9]郦道元.水经注校注[M].陈桥驿,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3]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5]魏征等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6]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7]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8]崔乃夫.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编辑:林钢)

A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Place Name Fuling

CHENG Gang
(SchoolofMarxism,Yulin NormalUniversity,Yulin 537000,China)

Fuling Districtof Chongqing City is located where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Wujiang Rivermeet.Before the Ba Statewas founded,“Zhi”,the original name for Fuling,had been used as a name of the town,where trifoliate orange,forwhich the Chinese word is“Zhi”,was grown as a common plant in the area.The name Zhi was notabolished until in 560 A.D.of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and the ZhiCountywas put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Ba County,which is the centralpartof Chongqing City.In 564 A.D.,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setup Fuling Town in where the Zhi County was.In 593 A.D.,the Sui Dynasty moved Hanping Prefecture(today’s Baima Town of Wulong County of Chongqing City)to Fuling Town and renamed Hanping County as Fuling County,which is continuously used till today.

Zhi;Fuling Town;place name

K916

A

1671-4806(2017)01-0110-03

2016-10-02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453);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6YJJD00014)作者简介:程刚(1971—),男,河南信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史地理学。

猜你喜欢

涪陵区涪陵中华书局
涪陵榨菜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涪陵区农学会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培训会
众志成城 迎着困难勇战疫情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战疫窥斑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分析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长江三峡工程涪陵库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