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链分工视角下国际贸易利益来源、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2017-03-11崔向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分工价值链国际贸易

崔向阳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南京 210046)

【经济与管理研究】

价值链分工视角下国际贸易利益来源、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崔向阳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南京 210046)

从价值链分工的视角看,我国的贸易利益所得之所以不大,是因为我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加工贸易占全国贸易总量的相当份额,但只是参与国际产品生产的低技术含量的环节,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高。要改善我国在国际贸易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必须改变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由本土企业主导的国家价值链。

价值链;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下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过去那种粗放的外贸出口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从价值链分工的视角看,我国的贸易利益所得不理想,是因为我国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要改善我国在国际贸易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必须改变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由本土企业主导的国家价值链。

一、国际贸易利益和价值链分工的概念

(一)关于国际贸易利益的概念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作为

对于国际贸易利益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可以从收入-成本角度,把贸易分为产品利益和成本利益[2]。产品利益指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通过贸易增加的产品数量或品种,是一种使用价值利益;成本利益指交换得到的产品在本国的生产成本和本国用于交换的产品成本的差额。也可以根据贸易影响的时期,把国际贸易利益分为静态贸易利益和动态贸易利益[3]。静态贸易利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外贸易实现的相对于自给自足状态的“帕累托改进”;动态贸易利益是指国际贸易对参与方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静态贸易利益分为分工利益和交换利益。分工利益是指由比较优势分工带来的资源优化配置而形成的成本下降;交换利益,即通过交换获得消费数量的增加而带来的福利的改善。

(二)关于价值链分工的概念

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参与同一产品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价值实现过程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生产网络也更加复杂。随着产品内分工发展到产品间分工,传统国际贸易统计方式的弊端逐渐被暴露出来,重复计算比较严重,无法真实反映各国贸易进出口量,无法准确计算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获取的真实贸易利益。

迈克尔·波特最早使用价值链的概念来研究企业内分工和协作活动,认为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是价值增值的过程,而且每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大小不同[4]。格里芬在价值链分析法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商品链分析。他认为被分解为不同工序和环节的商品生产过程分布在世界各地,形成一种跨国生产体系和生产网络。全球商品链分为购买者驱动型和生产者驱动型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商品价值链的驱动力量不同,有核心资源的核心组织拥有价值链的控制权及其价值增值利益[5]。

马克思本人并未直接提出价值链概念,但是马克思在主要是产品分工的年代里,对价值链分工这一新的经济现象做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论述,对研究价值链分工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国际贸易利益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6]。在1867年的《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商品形态变化的锁链(Chain of Metamorphoses);发现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各个特殊的阶段或操作,研究了生产过程中的“非独立化和片面化”(Non-independence and Specialized)[7]392、生产工序的空间分离和相互独立现象[7]408。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预见了按照工序进行分工、在空间上生产分散化的现代价值链分工思想。

二、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国际贸易利益的来源

(一)价值链分工条件下的国际价值及其决定

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国际市场交换基础是国际价值,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了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7]645

根据研究,马克思所说的国际价值包括四层含义[8]:第一,商品的国际价值实体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国别价值的实体是一个国家的正常质量的或中等强度的抽象劳动,在世界市场上,这种各国的中等强度的劳动经过抽象再转化为国际劳动,构成国际价值的实体。第二,国际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即在世界现有的一般生产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花费的劳动时间。第三,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在世界市场上,强度较大的国家的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家的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第四,国际价值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国际价值和国际生产价格的差额(国际超额利润)长期存在。国际市场的特点是不完全竞争,各国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长期存在,国际超额利润转化为国际租金被发达国家攫取。

在当今价值链分工的条件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格局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超过一半份额的国际贸易对象不再是最终产品,而是各种中间产品。国家外贸政策的重点也不再是整个产业链,而是产业链中占据比较优势的中间产品和工序的贸易。在产品分工时期,国内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进行竞争,在竞争中形成了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国别价值被决定;在国际竞争中,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化成了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国际价值被决定。在当今价值链分工时期,同一种商品的生产阶段和工序分布于全世界,国内处于同一种商品的同一种工序的生产者进行竞争,在竞争中形成了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间产品的国别价值被决定;在国际竞争中,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化成了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中间产品的国际价值被决定。在商品的总装配国家,这种来自于全世界的中间产品被组装成完整的商品,中间产品的国际价值的总和就形成了这种商品的总价值。

当然,发生于产品间的国际分工和发生于产品内的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产品间的国际分工决定的国际贸易发生于产品之间,产品的价值在国内通过自由竞争已经形成,国际分工的依据是资源禀赋所决定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产品内的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决定的国际贸易发生于中间产品之间,产品的价值在国际上不完全竞争中形成,国际分工的依据是规模经济所决定的竞争优势。

(二)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国际贸易利益的形成

根据劳动价值论,不管什么类型的商品交换,作为商品交换基础的价值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在当今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商品的国际价值实体仍然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来自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和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物化劳动的价值在国际交换中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通过商品交换转移到商品中。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假定劳动力的价值被得到了足够的支付,在国际交换中被分配的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国际贸易利益最根本的来源是劳动者新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国际贸易统计实务中,国际贸易利益的形式表现为贸易增加值。在理论上,国际贸易利益就是剩余价值,包括它的各种转化形式,如国际平均利润、国际超额利润和国际垄断利润。

在当今价值链分工的条件下,剩余价值转化为国际贸易利益有三种途径:

第一,国际平均利润形成的贸易利益。这种贸易利益形成于生产同一种中间产品的国家之间。由于历史原因,世界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国别价值各不相同,形成了国别价值的价值阶梯。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国别价值高;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国别价值低。“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7]370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世界劳动的加权平均单位形成了国际价值,处于国际价值阶梯不同位置的国家就获得了不同的国际贸易利益,或者得到他国转移的剩余价值,或者丧失本国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的数量,主要决定于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过国际水平。”[7]645由于国际生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这种国际价值的差别将长期存在,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国家会长期处于国际价值高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较大利益;具有较低劳动生产率的国家可能长期处于国际价值低位,只能获得较少的国际贸易利益,形成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9]。

第二,国际超额利润形成的贸易利益。在部门间竞争的作用下,资本将发生跨部门的转移,从而形成一个全社会大致相等的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利润就转化成了平均利润,价值转化成了生产价格。在国际竞争的作用下,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再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在价值链分工的条件下,生产的不同工序位于不同的国家,这些国家存在着不同的自然禀赋,资本有机构成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种中间产品的国际生产价格和国际价值的差额,即国际超额利润。

在价值链上,某些生产工序存在较低的进入门槛,生产者可以自由进出该工序。这些工序主要是自由竞争,在竞争中就形成了平均利润,国际价值就转化成了国际生产价格,这些工序的中间产品按照国际生产价格出售。在一些进入门槛较高的工序,普通生产者难以进入,不可能发生自由竞争,这些工序就不参加利润率的平均化,这些工序的产品仍然按照国际价值出售。这些工序的产品存在国际价值超过国际生产价格的差额,即国际超额利润,由这些工序获得。因此,拥有进入门槛较高工序的国家就可以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而处于进入门槛较低工序的国家只能获得较少的贸易利益,这就形成了价值链的“微笑曲线”。

第三,国际垄断利润形成的贸易利益。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进入门槛较高工序的发达国家并不是仅甘心索取国际价值,而是会凭借垄断地位索取国际垄断价格,从而获得高额的国际垄断利润。这种国际垄断地位有的是凭借技术创新获得的,通过收取专利费的形式取得。实际上,发达国家的国际垄断地位更多的是通过制定国际贸易规则获得的,通过控制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定获得。众所周知,二战后成立的世界经济三大支柱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的领导权基本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主要为发达国家服务。

三、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因素

(一)劳动生产率

在马克思的理论分析框架里,决定国际贸易利益的最重要因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在国内市场上,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国际市场上,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7]53

需要强调两点:第一,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分工。马克思反复强调,需要研究“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怎样以大规模的协作为前提,怎样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集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使生产过程转化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7]719-720。在当代社会,劳动的社会分工已经深度国际化了。只有参与国际分工,加入全球价值链,才能从当今世界取得国际贸易的利益。第二,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作为潜在的生产力,通过作用于劳动力诸要素对社会价值的创造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二)产品市场势力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商品按照价值进行交换,市场价格决定于价值。但市场价格等于价值作为必然性表现为一种长期趋势。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行业长期均衡时,厂商只能得到等于零的经济利润,因为如果有正的经济利润,就会吸引新的企业进入行业,直到这个市场价格下降到厂商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为止。但在垄断市场上,情况完全发生了变化,垄断企业可以凭借垄断地位长期取得垄断利润。

在价值链分工中,同时存在着两种竞争:工序内的竞争和工序间的竞争。第一,工序内的竞争发生于同一工序的国家之间,比如同处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制造环节的中国和墨西哥的竞争。一般来说,这些国家是完全替代关系,主要是生产制造成本等方面的竞争。第二,工序间的竞争发生于不同工序的国家之间,比如处于全球价值链生产制造环节的中国和处于全球价值链研发设计环节的美国的竞争。一般来说,这些国家是完全互补关系,类似于里昂惕夫生产函数(Leontief Production Function)。理论上说,处于不同工序的国家由于生产工序的异质性,都具有一定市场势力。但由于不同生产工序的不同特点,生产制造环节的进入门槛较低,在横向上受到的竞争压力比较大,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相反,研发设计环节的进入门槛较高,在横向上受到的竞争压力比较小,容易获得垄断势力。因此,研发设计等环节天然具有垄断势力,在整个价值链中居于领导地位,能够凭借垄断地位获取从其他工序转移来的剩余价值。

在当今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市场进入的门槛较低,产品所具有的市场势力较小。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主要提供高科技产品和品牌,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市场进入的门槛较高,市场势力较大。在这种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攫取了较多的国际贸易利益。

(三)全球经济治理

二战以后,世界市场上形成了以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秩序,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在这种世界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参与。20世纪50、60年代,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埃及的萨米尔·阿明、英国的弗兰克等人提出了依附论(外围-中心理论),对这种世界经济秩序进行了理论阐释。依附论认为,世界被分为两个部分,发达国家是中心国家,发展中国家是外围国家,发达国家居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受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国家,比如金砖国家(BRICS)。于是在全球逐渐形成了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三种类型国家间的“三重国际分工”格局[10]。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发展中国家主要提供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新型工业化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部分中间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初级产品,对最终产品进行生产和组装,处于价值链的中端;发达国家则提供高技术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处于价值链的高端。

四、重构价值链与改善我国贸易利益的对策建议

(一)重构价值链的“三步走”战略

我国通过加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实现了经济起飞,但从目前看来,这种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必然会造成我国获得较少的国际贸易利益,损害我国的持续发展能力。在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贸易摩擦不断上升的环境下,必须提出新的思路来破解发展难题。为了改善我国的国际贸易利益,必然要求重构价值链体系,要求构建国家价值链[11]。

重构价值链,实际上意味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要经历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协调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再到构建国家价值链的演变过程[6]。建议实行“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在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努力向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的两端拓展;第二步,建立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对接体制机制,发挥我国的大国优势,更加注意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以国内市场为龙头构建国内价值链;第三步,在构建和完善国内价值链的基础上,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国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构建“以我为主”的新型全球价值链。

(二)重构价值链的具体建议

第一,培育优质人力资源。根据劳动价值论,新价值的创造离不开人类的劳动,高素质的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建议继续增加教育支出,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的有志人士成为创客;要重视职业技术的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

第二,鼓励自主技术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所谓的“市场换技术”策略。以我国的汽车工业为典型代表,通过合资企业让出了国内市场,结果是市场丢掉了,技术没学会,势力雄厚的大型国企沦落为外资品牌的打工仔,大街小巷被国外品牌的汽车所占领,国产汽车品牌几乎奄奄一息。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逐步进入高潮,“互联网+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工业革命,这必将深刻地改变世界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这对我国是个机会,我国的电子商务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如果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完全有可能站在世界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从而站在价值链分工的制高点。

第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必须拥有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在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指出:“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地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12]近年来,我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东盟国家提出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这些都是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环境而不断做出的努力。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曹明福.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D].沈阳:西北大学,2007.

[3]隋福民,饶鹏,张桂梅.开放条件下贸易利益内涵的界定及其相关理论评[J].国际贸易问题,2007(1):121-126.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Gereffi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37-70.

[6]崔向阳,崇燕.马克思的价值链分工理论与我国国家价值链的构建[J].经济学家,2014(12):5-13.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崔向阳.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深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10):53-55.

[9]杨玉华.马克思“国际价值链”理论的当代解读与政策含义[J].生产力研究,2011(8):15-16.

[10]杨文武,罗文宝.国际分工体系的演进动因及启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5上):44-55.

[11]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5):59-68.

[12]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01).

编辑:徐永生

International Trade Benefits and Influences:A Perspective of Value Chain and Division of Labor

CUIXiang-yang
(Schoolof Economics,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and Economics,Nanjing210046,China)

In terms of value chain and division of labor,China does notbenefitmuch from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for it isat the low-end of value chain,and its processing trade accounts fo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the its total trade volume,but the processing industry,producing productswith low technology,dependsmuch on foreign trade.To ga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fits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Chinamust improve its 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and gradually build its national value chain dominated by its own enterprises while integratingwith the globalvalue chain.

value chain;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international trade benefits

F740

A

1671-4806(2017)01-0001-05商业资本主义理论代表者的重商主义学说高度重视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从对外贸易中获取财富。亚当·斯密反对重商主义学说,提倡自由贸易,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对所有参与国都是有利的。李嘉图在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只要各国生产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就能进行交换,并获取国际贸易利益。马克思高度重视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其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总结资本主义生产有三个主要事实,第三个主要事实就是“世界市场的形成”[1]296,国际贸易可以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本、劳动力和产品出售市场。马克思认为,在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不平等贸易关系中,发达国家攫取了更多的贸易利益。

2016-11-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马克思主义价值链分工理论与我国国家价值链的构建研究”(16BJL007)

崔向阳(1969—),男,河南卢氏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

猜你喜欢

分工价值链国际贸易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