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探析
2017-03-11赵兴牛
赵 兴 牛
(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
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探析
赵 兴 牛
(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分析习近平重要讲话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坚持文化自主、自觉、自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从顶层设计了文化强国建设以“六个一”为主体内容的框架,在文化强国建设上真抓实干,在文化交流上,中外联动共赢,在实际效果上,强调社会效益、注重道德力量调节“双效统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非凡。
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
本文仅以习近平同志2013年8月19日至2016年12月30日期间的16篇重要讲话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论述为依据,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就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审时度势——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已由传统的军事、经济逐渐蔓延到文化上,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文化强国建设担负着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打开了蓬勃发展的广阔空间,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人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什么引领社会思潮成为紧迫问题;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偏远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落后;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
作为当下中国大国道路新设计师的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高度,回应时代关切,为中华文化前进指明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坚持文化自主、自觉、自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常态,自然就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演绎着习近平治国理政重大方略的新篇章。
二、高屋建瓴——加强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强国建设的构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利益和愿望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奋斗前行的向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理想信念内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习近平同志与北京大学师生交流时强调,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能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从根本上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它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人民没有了精神追求,民族也就没有了信仰,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难免停滞和沉沦。二是它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体人民的价值判断标准。一个没有价值判断标准的民族和国家,势必无真理正义可言,良莠不分、浑浑噩噩,从根本上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能赢得国际尊重。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简明概括。这个概括,从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实际出发,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与要求
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他强调三点:一要树立榜样,学习榜样。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建设文明社会。二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要把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三要懂得思想、道德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润物细无声。要运用各类生动具体的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诉人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坚决反对和否定的。
(三)设计文化强国建设基本框架
习近平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大智慧、大战略和大思路,基本框架的主体内容是:
1.一面伟大旗帜: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的,我们要世世代代高举旗帜不离手,坚定贯彻不懈怠,这一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否则,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2.一个价值引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通过实践养成、舆论宣传、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切实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既成为人民的精神追求,又成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3.一个文化根基: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反复强调,我们要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把富有永恒魅力、超越国度、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在世界文化激荡的今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倍感自豪,也是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只要中华民族世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那它就永远充满希望。
4.一项战略任务: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搞好意识形态领域内各项工作,坚守主阵地,传播正能量,把前行的号角吹响,把精神的火炬点亮,这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体功能。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问题、事关旗帜问题道路问题,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问题,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
5.一条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014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在整个社会全面深入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
6.一个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兴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支撑,这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中华民族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累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都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精神营养,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概括地说,习近平同志的文化强国思路的“六个一”内容架构是一个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灵魂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主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根基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战略重点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内在保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全国宣传思想工作者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与时俱进,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
习近平强调,第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目标是“两个巩固”,即在意识形态范畴内,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效巩固党和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第二,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主体原则在于进一步强化管理新型媒体的工作力度,以舆论引导为基础,展开正面宣传,实现稳定团结。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以此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领导权。第三,依据社会科学来探索宣传管理,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发展趋势,全面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提升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号召力。
(五)坚持文化自信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
1.习近平强调的“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的七一讲话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可见,习近平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方面、三个层面论述“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其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在于中华民族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革命文化的精神价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以及中华文明与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
2.习近平强调的“文化自信”的目的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华文化
习近平怀着对中华文化深刻的时代解读和追求文化进步的责任感发展中华文化,坚持文化自信。第一,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自信,文化实践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做指导。第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加自信,不断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和国外文化的有益成分。第三,坚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自信,更加公正合理地分配文化发展成果。第四,关照人民精神生活的价值需要,更加自信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强烈的价值自信。
3.习近平强调的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精神动力。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是稳固基石。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自信是必然要求。四是自如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斗争,文化自信是有力武器。只有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对共同的文化血脉、文化价值、文化传承、文化取向等有成熟理性的自觉,才能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中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在对外交流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三、真抓实干——抓好落实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软硬件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如何,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数量是否增加、质量是否提升、提高的比例如何,等等,这些都是文化是否发展繁荣的重要衡量标准。
(一)习近平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论述中硬件建设体现在思想、制度、责任人的落实上
1.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是鼓励全国人民建设文化强国继往开来、顽强拼搏的号角
2016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回首往昔、立足现在、把握未来,从八个方面为今后党领导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方向和要求。七一讲话是鼓励全国人民为建设文化强国顽强拼搏的号角。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这是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工作上创新方法手段,精准有力;效果上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错误思潮和有害信息不断衍生和泛滥的局面,习近平同志围绕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一系列旗帜鲜明、思想深刻的论述。
一是从战略地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意义。二是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都要带头。三是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四是敢于亮剑,敢抓敢管。“对于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媒体、一切平台“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4]。习近平严肃的告诫,恰好击中了近些年来宣传思想工作的软肋。
4.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指导文艺工作者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开创文艺建设新局面的行动指南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5]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重大使命,提升了党对文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是指导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指南。
5.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问题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性标志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设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本框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研究回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要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
(二)习近平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论述中软件建设的内容体现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上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坚实根基,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形成的理性思维、积淀的文化成果,是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它主要由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组成,思想理念是“骨骼”,传统美德是“经络”,人文精神是“血肉”,此三方面互为支撑、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精髓精华,是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智慧妙方。
2.把握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在扬弃继承中大力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
(1)“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传承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的基本方针。“两创”方针是2014年2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总开关,是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也是新形势下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的科学指南。(2)坚持实践标准,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要突出实践标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3)抓住重点环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要形成以研究梳理为基础、以“四个融入”为支撑的工作布局:一是融入国民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各个领域。二是融入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三是融入文化创造。珍视先人创造的各种宝贵文化遗产,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四是融入生产生活。注重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三)习近平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论述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1.中国的自信,本质就是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又提出了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层面的文化是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
2.中华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理想信念
2014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他说:“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6]
3.革命文化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于2月13日至16日赴陕西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同年3月6日,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要沿着革命前辈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进,使红色江山世代相传。
4.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于2014年10月29日作出的重要批示表明,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服务国家工作大局,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年来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认真总结经验,发挥民间往来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促进文化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四、中外双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任何文化的发展,不借鉴吸收其他的先进文化,不主动融入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之中,就会前途渺茫,僵化消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把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为此,党和国家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在文化交流中提高文化自主,要正确处理“中”和“外”的关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不忘本来,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中,坚持以我为主,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2)吸收外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敞开胸襟、放眼世界,使其长处和精华为我所用。(3)面向未来,围绕破解人类社会共同难题,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开创人类世界美好未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传播出去,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国较好地把握了文化建设“中”和“外”的关系,对外文化工作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交流互鉴中提升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主要成绩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路线图绘制完成,23国文化部长或代表通过了《敦煌宣言》,“欢乐春节”在“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70多个城市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300场,在全球140个国家的400多座城市举办了2 100多项活动,逐步成为在各国主流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文化品牌,习近平主席出席“中拉文化交流年”活动,该活动覆盖约30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直接受众近千万人;“欢乐春节”近30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全球联动,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期举办“中国故事”和“一带一路”主题图片展,形成规模传播效应;中国文化网统一域名、中英文双语推出,加强与新媒体的衔接,用户遍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年点击量超7.1亿次等等。
五、双效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效益与道德教育双丰收
“双效统一”是十八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的突出亮点,具体表现就是注重道德力量调节、强调社会效益相统一。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回答了怎样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这一时代和历史课题,把实现“双效统一”作为制度固化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为文化企业怎样能活得好、行得正、走得远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以来,文艺战线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改革文艺评奖制度,全国文艺评奖总体减少了60%以上;对文艺创作,国家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文艺评论风气得到大力扭转;天价片酬降温,粗制滥造的现象减少,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和平衡;低俗媚俗文艺作品得到遏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大批作家艺术家的人生追求;“让人民满意”越来越成为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显著
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几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初步建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实现乡乡设有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保证每月能让农民免费看到一场电影,每年为农民放映800多万场;全国有60多万个农家书屋,互联网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三)我国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效
2015年10月9日,“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第三场,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就我国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概括的主要工作有:现已确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200多处;珍贵文物417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56万项,可移动文物4 000多万件,不可移动文化遗产76万多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370多项,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48项,位居世界第二,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8项,位居世界第一。国家免费开放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千方百计让文物活起来,吸引观众去参观,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
(四)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发展经济新的增长点
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因具有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经济回报高、吸纳就业广、以创新创意为核心、易与新技术对接、易与相关产业融合等特点,成为发展经济新的增长点。2014年全国文化产业比2013年增长12.1%,增加值2.39万亿元,比同期GDP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我国文化产业预计到2020年有望占到国民经济的5%以上,那时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将大大释放。
(五)我国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取得显著成就,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益
我国建立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设施,比如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495所孔子学院、1 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遍布全球134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了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对外广播电视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播出语种、播出时间和发射功率等方面成绩显著;对外文化工作内涵不断丰富,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支对我友好、为我发声的国际“中国学”队伍正在逐渐形成;对港澳台文化工作仔细扎实,维系两岸同胞亲情,文化成为重要纽带,这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益。
六、春色满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着深沉的民族情怀和历史担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创新,永续中华民族血脉,对应对全球化对文化的冲击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从当代党情、国情及世情实际出发,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进行了强调,他的新论断、新思维的核心是文化创新。文化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融入诸如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市场精神、公平精神、竞争精神等新理念,实现向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只有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永远保持创新精神,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和活力,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才能真正应对全球化对文化的巨大冲击。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高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经济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然其中的文化标识、文化信息、文化密码可能会更让世界愕然!中华民族亘古的文化从未间断,今天的伟大复兴,必然需要文化的复兴来引领。当前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入民心,生机勃勃,使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为改革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非凡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凝聚起全社会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既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可见,加强文化建设,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提升文化竞争优势和文化软实力意义非凡。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
1.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文化是具有原创性的文化,是在漫长的自我演进过程中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营养。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能够不断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当前,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华民族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借助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再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伟大创举,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无可替代。
2.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3]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培育了各个时期的革命精神,形成了革命文化,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科学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得到发展。
当前,我国的发展与时代变化同行,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密结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中华文化紧密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是不断让马克思主义彰显真理力量、道义力量的过程,也必将是让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的过程。
3.打破文化上的西方霸权,从多样性上维护人类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有利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又有利于打破文化霸权。纵观近代以来的世界,西方国家自以为是地认为,西方文明是唯一成功和正确的,时至当代,西方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坚持文化霸权主义,其中,尤以美国为甚。其实,西方的价值绝不是“普世价值”,根本不可能完全适用世界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当前,全球文化表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特征,文化多元化之声与文化强权、文化霸权、文化冲突之声同时存在,其清晰地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对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打破西方文化霸权,推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7]的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形成意义重大,我们坚信,习近平同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必将使人类文化“春色满园”。
[1]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2-20(1).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1).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4]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前线,2013-09-15(1).
[5]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1).
[6] 习近平: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N].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07-06(1).
[7] 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贺晴】
Abstract: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expositions of Xi Jinping’s 16 important addresses about building socialism culture from August 19, 2013 to December 30, 2016. As far as the age is concer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CCP towards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reached a new height, and CCP has adhered to cultural autonomy, conscientiousness and confidence as the new norma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great power with socialism culture. General Secretary Xi, from the top-level, has designed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great cultural power with the Six Ones as the main contents, worked diligentl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with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a great cultural power. As to cultural exchange, China has linked with foreign countries and produced a win-win situation. On the actual effect, CCP has put an emphasis on social benefits, and paid attention to using moral force to regulate the unity of double effects. Looking ahead, we firmly believe that General Secretary Xi’s theor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great power with socialism culture are abound to make human culture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Keywords:Xi Jinping; great cultural power; thought
AnalysisonXiJinpingThoughtofBuildingaGreatPowerwithSocialismCulture
ZHAO Xing-niu
(School of Marxism,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D61
A
1009-5128(2017)20-0013-08
2017-06-30
赵兴牛(1964—),男,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